東晉永和四年,後趙建武十四年。秋八月。
後趙太子石宣殺死秦公石韜,在上林觀暗伏甲兵,意欲刺殺前來探視的趙王石虎。石虎臨行前,大司空李農進言道:“大王小心,凶手能殺秦王,未必不能加害大王。”
由是,石宣事敗被拿。
石虎誅殺石宣心腹將領三百多,近侍五十多;東宮十萬衛士盡皆發配涼州遠戍。其中有一萬力大善射之魁偉之士,被稱作高力士的,也在發配之列。
石虎以雷霆手段平息了石宣叛亂,正在和一幫心腹商量處置之法,被尊為大和尚的天竺僧人佛圖澄求見。
大司空李農道:“佛尊此來必是為太子求情。如今,大王與太子已然有隙,若依佛尊之意罷手,隻怕難以善終。”
太尉張舉道:“上林觀乃佛尊產業,太子之謀始於上林觀,佛尊難辭其咎。”
石虎頜首。
佛圖澄晉見後道:“石韜是大王之子,石宣也是大王之子;為一子殺另一子,石宣雖死不甘,冤魂會轉為災星,縈繞在大王宮闕,大王有難了。”
石虎聞言心驚,卻不改其誌。
以石韜死法處死石宣,拔其舌、剜其眼、斷其四肢,破腹開膛,隨後燒成灰,撒於鄴城四門大道,任人來回踐踏。石宣妻妾子女,一體誅殺。石宣幼子,年僅五歲,聰明伶俐最得石虎喜愛。臨刑前抱著石虎哭道:“孫兒年方衝齡,怎會有罪?請祖父大王饒命。”
劊子手上前去拉,此子死不放手,把石虎的袍帶拽斷了。石虎不忍,欲放過此子。石韜舊部赫稚、劉霸進言道:“斬草不除根,終為他日之患。”
石虎默然。
劉霸上前,拽過石宣幼子斬首;此子臨終衝石虎疾呼:“孫兒無罪。。。”
自此,石虎再不複英雄模樣,垂垂然老態畢露。眼昏耳鳴之際,眼中所見是石邃(石虎的第一個太子,妻妾兒女盡被石虎所殺。)、石宣鮮血淋漓的身影,耳中所聽是石宣幼子“孫兒無罪。。。”的嚎哭。日久終於病倒下來。
九月,石虎議立太子。張舉言彭城公石遵、燕公石斌二者任選之一便可。
石虎欣然之際,戎昭將軍張豺道:“前兩位太子忤逆,皆因其母出身粗鄙,教養不當;大王再立太子,當選母貴者立之。另外,所立太子年大,會不甘屈於大王之下,容易發生變亂;再立太子,年齡不宜太大。”
石虎恍然,讚道:“甚好。吾當立十歲之子,待其二十,吾有十年無憂。”隨後,立十歲的兒子石世為太子。
消息傳到上林觀,佛圖澄喚來竺道安。“師弟,石虎老來昏庸,石趙當滅。師兄欲另尋他人代趙護法。”
竺道安問道:“師兄意欲如何?”
佛圖澄道:“師兄欲遠走西涼,隔岸觀火。此外另有一番布置,請師弟照此施行。。。”
同日,燕王慕容?逝,世子慕容俊一邊安排後事,一邊遣人向大晉報喪。大晉隨後頒旨;慕容俊承襲慕容?燕王之位。
東晉永和五年。正月。
石虎稱帝,立石世為太子,諸子皆為王;大赦天下。獨不赦正前往涼州的原東宮高力士。
消息傳到雍州,高力士督護梁犢不忿;遂自號大晉征東大將軍,起兵反趙,一萬高力士雀躍擁護,以民間柴斧裝一丈長木柄為武器,呼嘯向東。旬日間,裹挾各地民眾郡兵十餘萬,大敗安西將軍劉寧、樂平王石苞。隨後衝出潼關,殺進關東。
石虎聞訊,遣大司空李農為大都督,統率征虜將軍石閔、衛軍將軍張賀度及十萬兵丁征討。
李農在新安匯合關中劉寧軍、豫州郡守兵,計大軍十二萬,與梁犢大戰。高力士多力善射,一當十餘,攻戰若神,所向披靡。
李農敗走洛陽。梁犢緊追不舍。在洛陽城下兩軍再次展開大戰。李農再敗,退走成皋,一邊固守,一邊向石虎求援。。。
鄴城華林苑。
石虎仰躺塌上,左右侍立著羯人近侍沙門吳和上林觀新任主持竺道安。
沙門吳侃侃而談。“梁犢、李農皆是晉人,連連交戰,死傷數萬。晉人元氣已竭。當遣氐人、羌人出戰。羌、氐兩族如今各擁眾十萬,當耗之。。。”
羯人不是一個單一民族;當年匈奴西進,滅西域諸國無數,擄其國民東返以為奴;這些西域中亞的亡國奴隸被匈奴蔑稱為羯。羯,被騸的公羊。相當於漢語中陰人太監之類侮辱性稱呼。
石勒興起,建後趙政權,對同為西域中亞的羯人禮遇有加,呼作‘國人’,待為‘羯士’;奈何羯人太少,無法控製管理後趙,所以,後趙雖以羯人之王,主體還是漢、氐、羌等各族混合而成。但是,作為少數派的統治者,石氏對各族,特別是數量最多的漢族一邊拉攏分化還要一邊提防。一旦危機來臨,總要折騰一下北地漢人,以損耗漢人元氣,穩固自己的統治。
譬如,一年前,後趙大軍連敗於西涼,石虎威信大減,就依沙門吳的餿主意:苦役漢人,以厭其氣。役使十六萬漢人,築四道長各為四十裏的華林苑牆。時值暴雨,山洪暴發,洪水吞沒幾萬民夫,又衝垮牆體,砸死許多。這才罷手。
“汝言甚善。”
石虎讚許,稍頃又道:“張賓與先王休戚與共,張舉與孤同氣相連,及至世兒,當拔張豺以為用。傳旨,拔張豺為鎮衛大將軍,領吏部尚書。”
竺道安默然無語。暗自尋思:師兄所言,果不其然。虎王若身子大好,自可製衡張舉、李農以及羌、氐諸族,當前久病難愈,理政甚惰,如此玩火,石趙完矣。豈不知其意欲製衡之任一人都能講北方攪得天翻地覆。恩,吾當學師兄,遠走他方,隔岸觀火。
辭別石虎,竺道安回到上林觀,喚來幾個西域和尚交待了幾句,便收拾經書文卷,帶一百多沙彌徑奔南方。
三日後,竺道安一行抵達枋頭氐人軍屯區。車騎將軍蒲洪得報,帥一眾親人子弟相迎。
“佛光普照,眾人平等。竺道安欲往河南,弘揚佛法,普渡河南生民。”寒暄客氣之後,竺道安道出去意。
蒲洪年已六旬,精神依舊矍鑠;兩眼炯炯有神。問道:“觀主從鄴城來,可有朝廷消息相告?”
竺道安拿眼一掃,見蒲洪兒孫幾十,個個雄武,心中一動:大亂將至,氐人或許借勢而起;和尚當早納善緣。以利來日吾弘揚佛法。
遂將鄴城之事詳實告知。
竺道安由枋頭渡黃河,至嵩山安頓下來,改法號為釋道安。自此詳研佛理,注釋經文,後成一代大師。
竺道安走後。蒲洪便即接到鄴城征調令。當即大喜,勒令部屬,傾巢而出,糾集近四萬大軍,準備出征。
蒲洪之子蒲健進言道:“父親,趙王欲糜耗氐人,我等豈能輕出大軍?須防折損過多,傷了元氣。”
蒲洪大笑道:“鋼刀越磨越利,軍隊愈打愈強;天下大亂在即,英雄好漢,豈有怕廝殺之理。況且,某需要兵甲,不出兵,黎陽倉怎會配發兵甲。哼!此次配給的兵甲,某不準備歸倉了。”
石虎在河北建有四倉。分別為黎陽倉、樂陵倉、鄴城倉、襄城倉。倉內糧食布帛、鹽鐵盔甲不計其數。專供臨時征募之軍使用,征募之軍戰後解散,兵刃盔甲再度歸倉。氐人、羌人、乞活軍都是如此。
蒲洪接到征調令時,軍屯於聶頭的羌人首領、冠軍大將軍姚弋仲也接到征調令。其子姚襄道:“高力士凶悍難戰,父親當小心避戰,為我族保存元氣。”
姚弋仲聞言大怒:“移居中原十六載,不見汝學到漢人文事,這腹中勾鬥汝倒學會不少。豈能稱為英雄?某當以八千羌族好漢橫掃一萬高力,汝拭目以待。”隨後,點起八千人馬,直奔鄴城,求取兵刃甲具。
竺道安離開鄴城之後,幾個西域和尚來見石虎,言談間道:“我等在西域看見大和尚,其意欲返回天竺。莫非是受陛下所托?”
“大和尚坐化已有三月,各位豈能再見?”石虎驚疑不定,命人打開佛圖澄墳墓,揭棺後之間棺內一隻栩栩如生的石雕猛虎,血跡斑斑,顯然死了。
石虎氣怒攻心,頓時昏死過去。
第二日,石虎蘇醒;值守郎將來報,姚弋仲應招率兵前來辭行。
石虎命在領兵省賜宴招待姚弋仲。
姚弋仲不吃,怒道:“陛下讓我率兵擊賊,我來見陛下請示擊賊之策,哪是來吃飯的?”吵著要見石虎。
石虎無奈,撐著身體召見。姚弋仲見石虎後直言道:“死個兒子有什麽大不了。小時候,你就該教子向善;既然沒能使他向善,殺了也就是了。你為何想不開,還要為此生病?如今陛下重病不能理事,太子年幼,這樣下去,天下就要亂了。你應該為這些著急,不應該擔心賊子,也不要再為死個兒子憂慮。”
姚弋仲為人粗狂,不知禮數,對人說話,從來不加虛飾,更不會客套;石虎知道,沒有怪罪,反而升姚弋仲為侍中,持節;又賜他寶馬重鎧。姚弋仲就在石虎麵前,穿上重鎧,騎上寶馬,舞槊大呼:“你看老羌能不能殺賊。”騎馬徑直去了。
二月初,成皋。悍民軍大營。
王泰、張遇,悍民軍兩位年青驍將應招進入大帳。帳內,石閔雄虎踞熊蹲,凝神沉思。
王泰稍大,性子沉穩,施禮後侍立一旁,默然不語。張遇眼中精光閃爍,沉聲道:“將軍相招,是否為出城殺賊。若是。張遇請為先鋒。梁犢實在猖狂,一部圍了成皋,一部分掠滎陽、陳留;竟敢視我悍民軍如無物!”
石閔虎目一掃,淳淳道:“戰事如人事;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大司空麾下有十萬乞活,五十萬丁口,猶自珍視;我等悍民軍,區區萬餘,更當珍惜,否則,劉寧軍、豫州郡兵的下場就在眼前。”
洛陽、新安兩場大戰,李農、石閔主力避戰不出;任由劉寧軍、豫州郡兵以及張賀度偏師拚命廝殺。致使這三支兵馬損失慘重,豫州刺史更因此喪命。
“不為戰事,那。。。將軍相招是?”張遇不好意思地一笑,殷勤地問道。
“鄴城來報。燕王親率宿衛軍及羌、氐兩族青壯,計十萬大軍來援。二十萬大軍,壓也能把高力士壓垮,這場戰事就要結束了。。。”石閔若有所思地說著,旋即目光一掃,深沉地說道:“今日叫二位前來,某有要事相托。”
王泰聞言,躬身施禮道:“將軍有事,但請吩咐,‘相托‘二字,麾下怎敢承受!”
石閔欣然,遙思道:“悍民軍成軍已有十載。從五千到一萬;成長何其慢也?二位,可知其故?”
王泰回道:“悍民軍屬禁衛中軍,編製受領兵省所限,故難以擴招兵員。”
張遇接口道:“悍民軍不受地方世家支持,沒有財源,難以建立一支附庸軍。
石閔頜首。“正是此理!故此,某欲將悍民軍一拆為三,二位各領一部,一個轉歸地方,一個轉入宿衛軍。以舊部為框架,迅速建起一支新軍。二位可願為某分憂。”
“如何成事?”
“真的?太好了!”
兩位青年將領又驚又喜。
“太子年幼,張豺入中樞,朝中必將有一番變化;某尋隙舉薦二位,定然能成。二位勿須顧慮,但請放開手腳,大幹一場。”石閔低低地說著,語氣堅定無比。
後趙太子石宣殺死秦公石韜,在上林觀暗伏甲兵,意欲刺殺前來探視的趙王石虎。石虎臨行前,大司空李農進言道:“大王小心,凶手能殺秦王,未必不能加害大王。”
由是,石宣事敗被拿。
石虎誅殺石宣心腹將領三百多,近侍五十多;東宮十萬衛士盡皆發配涼州遠戍。其中有一萬力大善射之魁偉之士,被稱作高力士的,也在發配之列。
石虎以雷霆手段平息了石宣叛亂,正在和一幫心腹商量處置之法,被尊為大和尚的天竺僧人佛圖澄求見。
大司空李農道:“佛尊此來必是為太子求情。如今,大王與太子已然有隙,若依佛尊之意罷手,隻怕難以善終。”
太尉張舉道:“上林觀乃佛尊產業,太子之謀始於上林觀,佛尊難辭其咎。”
石虎頜首。
佛圖澄晉見後道:“石韜是大王之子,石宣也是大王之子;為一子殺另一子,石宣雖死不甘,冤魂會轉為災星,縈繞在大王宮闕,大王有難了。”
石虎聞言心驚,卻不改其誌。
以石韜死法處死石宣,拔其舌、剜其眼、斷其四肢,破腹開膛,隨後燒成灰,撒於鄴城四門大道,任人來回踐踏。石宣妻妾子女,一體誅殺。石宣幼子,年僅五歲,聰明伶俐最得石虎喜愛。臨刑前抱著石虎哭道:“孫兒年方衝齡,怎會有罪?請祖父大王饒命。”
劊子手上前去拉,此子死不放手,把石虎的袍帶拽斷了。石虎不忍,欲放過此子。石韜舊部赫稚、劉霸進言道:“斬草不除根,終為他日之患。”
石虎默然。
劉霸上前,拽過石宣幼子斬首;此子臨終衝石虎疾呼:“孫兒無罪。。。”
自此,石虎再不複英雄模樣,垂垂然老態畢露。眼昏耳鳴之際,眼中所見是石邃(石虎的第一個太子,妻妾兒女盡被石虎所殺。)、石宣鮮血淋漓的身影,耳中所聽是石宣幼子“孫兒無罪。。。”的嚎哭。日久終於病倒下來。
九月,石虎議立太子。張舉言彭城公石遵、燕公石斌二者任選之一便可。
石虎欣然之際,戎昭將軍張豺道:“前兩位太子忤逆,皆因其母出身粗鄙,教養不當;大王再立太子,當選母貴者立之。另外,所立太子年大,會不甘屈於大王之下,容易發生變亂;再立太子,年齡不宜太大。”
石虎恍然,讚道:“甚好。吾當立十歲之子,待其二十,吾有十年無憂。”隨後,立十歲的兒子石世為太子。
消息傳到上林觀,佛圖澄喚來竺道安。“師弟,石虎老來昏庸,石趙當滅。師兄欲另尋他人代趙護法。”
竺道安問道:“師兄意欲如何?”
佛圖澄道:“師兄欲遠走西涼,隔岸觀火。此外另有一番布置,請師弟照此施行。。。”
同日,燕王慕容?逝,世子慕容俊一邊安排後事,一邊遣人向大晉報喪。大晉隨後頒旨;慕容俊承襲慕容?燕王之位。
東晉永和五年。正月。
石虎稱帝,立石世為太子,諸子皆為王;大赦天下。獨不赦正前往涼州的原東宮高力士。
消息傳到雍州,高力士督護梁犢不忿;遂自號大晉征東大將軍,起兵反趙,一萬高力士雀躍擁護,以民間柴斧裝一丈長木柄為武器,呼嘯向東。旬日間,裹挾各地民眾郡兵十餘萬,大敗安西將軍劉寧、樂平王石苞。隨後衝出潼關,殺進關東。
石虎聞訊,遣大司空李農為大都督,統率征虜將軍石閔、衛軍將軍張賀度及十萬兵丁征討。
李農在新安匯合關中劉寧軍、豫州郡守兵,計大軍十二萬,與梁犢大戰。高力士多力善射,一當十餘,攻戰若神,所向披靡。
李農敗走洛陽。梁犢緊追不舍。在洛陽城下兩軍再次展開大戰。李農再敗,退走成皋,一邊固守,一邊向石虎求援。。。
鄴城華林苑。
石虎仰躺塌上,左右侍立著羯人近侍沙門吳和上林觀新任主持竺道安。
沙門吳侃侃而談。“梁犢、李農皆是晉人,連連交戰,死傷數萬。晉人元氣已竭。當遣氐人、羌人出戰。羌、氐兩族如今各擁眾十萬,當耗之。。。”
羯人不是一個單一民族;當年匈奴西進,滅西域諸國無數,擄其國民東返以為奴;這些西域中亞的亡國奴隸被匈奴蔑稱為羯。羯,被騸的公羊。相當於漢語中陰人太監之類侮辱性稱呼。
石勒興起,建後趙政權,對同為西域中亞的羯人禮遇有加,呼作‘國人’,待為‘羯士’;奈何羯人太少,無法控製管理後趙,所以,後趙雖以羯人之王,主體還是漢、氐、羌等各族混合而成。但是,作為少數派的統治者,石氏對各族,特別是數量最多的漢族一邊拉攏分化還要一邊提防。一旦危機來臨,總要折騰一下北地漢人,以損耗漢人元氣,穩固自己的統治。
譬如,一年前,後趙大軍連敗於西涼,石虎威信大減,就依沙門吳的餿主意:苦役漢人,以厭其氣。役使十六萬漢人,築四道長各為四十裏的華林苑牆。時值暴雨,山洪暴發,洪水吞沒幾萬民夫,又衝垮牆體,砸死許多。這才罷手。
“汝言甚善。”
石虎讚許,稍頃又道:“張賓與先王休戚與共,張舉與孤同氣相連,及至世兒,當拔張豺以為用。傳旨,拔張豺為鎮衛大將軍,領吏部尚書。”
竺道安默然無語。暗自尋思:師兄所言,果不其然。虎王若身子大好,自可製衡張舉、李農以及羌、氐諸族,當前久病難愈,理政甚惰,如此玩火,石趙完矣。豈不知其意欲製衡之任一人都能講北方攪得天翻地覆。恩,吾當學師兄,遠走他方,隔岸觀火。
辭別石虎,竺道安回到上林觀,喚來幾個西域和尚交待了幾句,便收拾經書文卷,帶一百多沙彌徑奔南方。
三日後,竺道安一行抵達枋頭氐人軍屯區。車騎將軍蒲洪得報,帥一眾親人子弟相迎。
“佛光普照,眾人平等。竺道安欲往河南,弘揚佛法,普渡河南生民。”寒暄客氣之後,竺道安道出去意。
蒲洪年已六旬,精神依舊矍鑠;兩眼炯炯有神。問道:“觀主從鄴城來,可有朝廷消息相告?”
竺道安拿眼一掃,見蒲洪兒孫幾十,個個雄武,心中一動:大亂將至,氐人或許借勢而起;和尚當早納善緣。以利來日吾弘揚佛法。
遂將鄴城之事詳實告知。
竺道安由枋頭渡黃河,至嵩山安頓下來,改法號為釋道安。自此詳研佛理,注釋經文,後成一代大師。
竺道安走後。蒲洪便即接到鄴城征調令。當即大喜,勒令部屬,傾巢而出,糾集近四萬大軍,準備出征。
蒲洪之子蒲健進言道:“父親,趙王欲糜耗氐人,我等豈能輕出大軍?須防折損過多,傷了元氣。”
蒲洪大笑道:“鋼刀越磨越利,軍隊愈打愈強;天下大亂在即,英雄好漢,豈有怕廝殺之理。況且,某需要兵甲,不出兵,黎陽倉怎會配發兵甲。哼!此次配給的兵甲,某不準備歸倉了。”
石虎在河北建有四倉。分別為黎陽倉、樂陵倉、鄴城倉、襄城倉。倉內糧食布帛、鹽鐵盔甲不計其數。專供臨時征募之軍使用,征募之軍戰後解散,兵刃盔甲再度歸倉。氐人、羌人、乞活軍都是如此。
蒲洪接到征調令時,軍屯於聶頭的羌人首領、冠軍大將軍姚弋仲也接到征調令。其子姚襄道:“高力士凶悍難戰,父親當小心避戰,為我族保存元氣。”
姚弋仲聞言大怒:“移居中原十六載,不見汝學到漢人文事,這腹中勾鬥汝倒學會不少。豈能稱為英雄?某當以八千羌族好漢橫掃一萬高力,汝拭目以待。”隨後,點起八千人馬,直奔鄴城,求取兵刃甲具。
竺道安離開鄴城之後,幾個西域和尚來見石虎,言談間道:“我等在西域看見大和尚,其意欲返回天竺。莫非是受陛下所托?”
“大和尚坐化已有三月,各位豈能再見?”石虎驚疑不定,命人打開佛圖澄墳墓,揭棺後之間棺內一隻栩栩如生的石雕猛虎,血跡斑斑,顯然死了。
石虎氣怒攻心,頓時昏死過去。
第二日,石虎蘇醒;值守郎將來報,姚弋仲應招率兵前來辭行。
石虎命在領兵省賜宴招待姚弋仲。
姚弋仲不吃,怒道:“陛下讓我率兵擊賊,我來見陛下請示擊賊之策,哪是來吃飯的?”吵著要見石虎。
石虎無奈,撐著身體召見。姚弋仲見石虎後直言道:“死個兒子有什麽大不了。小時候,你就該教子向善;既然沒能使他向善,殺了也就是了。你為何想不開,還要為此生病?如今陛下重病不能理事,太子年幼,這樣下去,天下就要亂了。你應該為這些著急,不應該擔心賊子,也不要再為死個兒子憂慮。”
姚弋仲為人粗狂,不知禮數,對人說話,從來不加虛飾,更不會客套;石虎知道,沒有怪罪,反而升姚弋仲為侍中,持節;又賜他寶馬重鎧。姚弋仲就在石虎麵前,穿上重鎧,騎上寶馬,舞槊大呼:“你看老羌能不能殺賊。”騎馬徑直去了。
二月初,成皋。悍民軍大營。
王泰、張遇,悍民軍兩位年青驍將應招進入大帳。帳內,石閔雄虎踞熊蹲,凝神沉思。
王泰稍大,性子沉穩,施禮後侍立一旁,默然不語。張遇眼中精光閃爍,沉聲道:“將軍相招,是否為出城殺賊。若是。張遇請為先鋒。梁犢實在猖狂,一部圍了成皋,一部分掠滎陽、陳留;竟敢視我悍民軍如無物!”
石閔虎目一掃,淳淳道:“戰事如人事;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大司空麾下有十萬乞活,五十萬丁口,猶自珍視;我等悍民軍,區區萬餘,更當珍惜,否則,劉寧軍、豫州郡兵的下場就在眼前。”
洛陽、新安兩場大戰,李農、石閔主力避戰不出;任由劉寧軍、豫州郡兵以及張賀度偏師拚命廝殺。致使這三支兵馬損失慘重,豫州刺史更因此喪命。
“不為戰事,那。。。將軍相招是?”張遇不好意思地一笑,殷勤地問道。
“鄴城來報。燕王親率宿衛軍及羌、氐兩族青壯,計十萬大軍來援。二十萬大軍,壓也能把高力士壓垮,這場戰事就要結束了。。。”石閔若有所思地說著,旋即目光一掃,深沉地說道:“今日叫二位前來,某有要事相托。”
王泰聞言,躬身施禮道:“將軍有事,但請吩咐,‘相托‘二字,麾下怎敢承受!”
石閔欣然,遙思道:“悍民軍成軍已有十載。從五千到一萬;成長何其慢也?二位,可知其故?”
王泰回道:“悍民軍屬禁衛中軍,編製受領兵省所限,故難以擴招兵員。”
張遇接口道:“悍民軍不受地方世家支持,沒有財源,難以建立一支附庸軍。
石閔頜首。“正是此理!故此,某欲將悍民軍一拆為三,二位各領一部,一個轉歸地方,一個轉入宿衛軍。以舊部為框架,迅速建起一支新軍。二位可願為某分憂。”
“如何成事?”
“真的?太好了!”
兩位青年將領又驚又喜。
“太子年幼,張豺入中樞,朝中必將有一番變化;某尋隙舉薦二位,定然能成。二位勿須顧慮,但請放開手腳,大幹一場。”石閔低低地說著,語氣堅定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