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itzkrieg是什麽,它就是閃擊戰。


    閃擊戰理論是戰爭爆發之後德意誌第三帝**事戰略的基礎。這理論要求在敵人未來得及完成動員和展開本國武裝力量之前,用幾個月或者幾個星期的極短時間內奪取戰爭的勝利。該戰略核心在過去的戰爭中得到應該有效果,拿快速瓦解波蘭和法國來說,它的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


    為什麽會有閃擊戰理論的出現?其實答案再明顯不過,主要原因是德意誌第三帝國的資源和兵源缺乏,不得不使用這種能快快速瓦解對手的有效戰術,力求以閃電形式的突擊逐個粉碎敵對同盟各國,竭力避免持久戰。


    閃電戰理論最重要的原則是:先於敵軍迅速集中和展開作戰部隊,保障戰略的突然性。實施最強大的首次突擊,以便在初期交戰中即取得決定戰爭結局的決定性勝利,集中優勢兵力於主要進攻方向,以包圍與合圍的方法殲滅敵人武裝力量。


    這一戰略核心的出現極大震驚了世界各國,其中蘇維埃加盟共和國感受到的威脅更大,為此他們將過去的研究理論加以完善,整理出一種針鋒相對的策略,那便是《大縱深戰役理論》,預防可能爆發的德蘇之戰下,蘇軍在初期的崩潰後全局瓦解。


    有關蘇聯紅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官方總結可概述如下:


    大縱深戰役(大縱深戰鬥)是戰役軍團(兵團部隊)的一種作戰形式。其實質在於,以殺傷兵器同時壓製敵方整個防禦縱隊,在選定防向上突破其戰術地幅。然後將發展勝利的梯隊(坦克、摩托化步兵、騎兵)投入交戰,並以空降兵實施機降,迅速將戰術勝利轉變為戰役勝利,以求盡快達到預定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西方國家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進行了武裝幹涉。國內戰爭和反列強幹涉鬥爭勝利後,蘇維埃加盟共和國作為那時國際社會上唯一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依然麵臨著嚴重的國際政治形勢。這一曆史背景促使了蘇維埃加盟共和國多名高級將領開始研究用於打贏未來戰爭的戰術戰法。


    與西歐國家不同的是,蘇維埃加盟共和國作為一個新生的政權,一切都是從零起步的,軍隊建設也是如此。蘇聯紅軍高級將領普遍受過良好的高等軍事教育,許多人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大戰後的國內戰爭。常年的征戰使這些將領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為蘇軍軍事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內形勢穩定後在國家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支持下,蘇聯軍隊的裝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部隊體製編製改革和對新軍種的運用方式研究日益具有緊迫性。


    自1930年以來,在蘇聯紅軍軍事領導機關的指導下蘇軍開始對各兵種的體製進行了明確的,針對性極強的改革:步兵向摩托化、機械化方向發展,增加了突擊力和火力。炮兵則增強了火力密度與縱深支援保障能力。對裝甲兵、騎兵、空降兵、航空兵等多個兵種的運用和發展路線都作了調整。從總體上而言,蘇維埃加盟共和國的國家武裝力量整體提高了機動性和縱深打擊能力,為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發展條件。


    與此同時,蘇聯各大軍區,軍事學院的軍事領導也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早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30年初大縱深戰鬥的原則在蘇聯紅軍最高軍事學府――伏龍芝軍事學院[前身為總參謀部軍事學院(1918年)、工農紅軍軍事學院(1921年)]進行了圖上和現地戰術作業。


    1932年-1933年伏龍芝軍事學院戰役係開始上大縱深戰鬥戰術課。進行了大規模戰役性軍事導演。其間編寫了第一個圖上戰役假定《突擊集團軍大縱深進攻戰役》和教學教材《大縱深戰役原則》。開始闡述大縱深戰役實施樣式和方法。


    這些工作有效地推動了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和傳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間接地增強了蘇軍優秀將領戰役法思想運用的基礎。裝甲兵學院、茹科夫斯基空軍學院、防化學兵學院、蘇聯軍醫大學等高級軍事學府也紛紛為大縱深戰役理論增磚添瓦,使大縱深戰役理論逐步成為設計各兵種戰略戰術運用、兵種協同、後勤保障、醫療救護等方麵的綜合戰役法體係。


    當然,理論上的戰役法並不能夠證明其實用性。蘇軍各軍區領導在此工作上可謂是功不可沒,包括白俄羅斯軍區、烏克蘭軍區、遠東特別集團軍在內的蘇聯各軍區機關分別通過組織集團軍、方麵軍級別演習的方式對大縱深戰役理論進行了實踐性研究,完善了大縱深戰役理論。如果沒有這些支持,大縱深戰役理論是無法被更多紅軍軍官所接受的。


    熟悉閃電戰理論的人想必能夠在大縱深戰役理論中找到很多熟悉的內容。由於研究方向和基礎基本相同,大縱深戰役理論有許多內容是與閃電戰相似的,1937年也正是這一點給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危機。與閃電戰理論有所不同的是大縱深戰役理論並沒有前者所擁有的“兩強一弱”的重大缺陷。換言之,大縱深戰役理論經過蘇軍將領的不斷更新完善已足以勝任作為一個國家武裝力量核心思想的任務。


    相對於蘇維埃加盟共和國龐大的國土麵積和充足的兵源,盟國特別是英國根本無法拿出有效的作戰理論來壓製閃擊戰,所幸的是英國人有一條天然的防禦鏈,那便是英吉利海峽。


    連英國政府都承認:“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的存在,法國盟國淪陷之後,英國也將在半個月乃至於更短的時間內戰敗。”


    德意誌第三帝國並不在乎英國人自己是怎麽想的,如今整個德意誌戰爭機器已經伴隨命令的下達全麵運動起來。


    航空部隊方麵對英倫三島的轟炸強度並沒有降低,迷惑盟**方的針對性行動被證明有效,航空部隊對倫敦等英國人城市的轟炸開始讓英國高層相信一些事情,比如德意誌第三帝國等軸心的登陸行動根本是在虛張聲勢。


    在海軍方麵,由於大量潛艇部隊的封鎖再加上英國空軍的癱瘓,盟國方麵根本不知道威廉港和比利時的多個港口已經集結起一支數量龐大的艦隊。盡管該支艦隊相對於盟國海軍來說可能還顯弱小,但是在強大的空軍力量協同下,進行有準備的強行登陸根本不是天方夜譚。


    目前的海上作戰早已經不是一戰時期的模式,所謂的尖船巨炮早已經成了應該舍棄的曆史,戰列艦的重要性一再被證明被削弱。


    盟國擁有數量龐大的戰列艦船隻,他們當然也重視航空母艦,問題是在狹小的英吉利海峽之中,如果戰事爆發的話根本無法避免一件事情,那便是德意誌第三帝國和軸心國有著龐大的空軍,航空部隊完全可以依靠方麵快捷的陸上飛機基地協同海軍作戰。


    “y”航線的那次戰例證明,在海軍有限的船隻下,有了空軍的配合,哪怕是弱小的海軍也可以戰勝沒有大量航空部隊協助的對手。海麵的戰鬥早就不是戰艦之間的對轟,火力再怎麽強大的戰列艦被一堆飛機圍上也難免快速地葬身魚腹。


    而恰恰的,德意誌方麵從來沒有放棄這一方麵的加強,無論是水上轟炸機還是魚雷轟炸機,它們對海麵的船隻威脅程度遠比戰艦之間的對轟。並且,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資源下,一艘戰艦的成本絕對要比損失數架飛機來的多得多,所需要的製造工期和人力物力也是無法相比的。


    準備了將近三年的作戰方案,預備了八年之久的作戰部隊,數量多達近兩百五十萬的軍人,隻等待一聲令下就將再次踏上戰場。


    這些部隊隻是得到命令在此集結,除了有限的將領沒人知道具體的作戰實施時間。事實上,除了軍官之外,普通士兵也明白大戰即將在次來臨,可是他們無法從有限的信息中猜出更多的東西。再則,嚴格的軍事管製下,哪怕猜出什麽和別有用心都無法將消息傳達出去。


    德意誌的元首,他在視察之後並沒有馬上離開前線,目前視察隊伍仍然在法國北部和西北部頻繁出現。


    大量盟國的情報人員注意力被該支隊伍吸引,跟著隊伍來回亂竄。殊不知,他們的行動早在被監視之列,許多虛假的情報也在必要的時刻被得知。


    在11月8日,規格極其高貴的視察隊伍總算離開了德屬法國占領區,他們出人意料地沒有返轉回德意誌本土,在數量多達三百五十架的護航機陪伴下,元首專機抵達西班牙首都馬德裏,西班牙政府首腦佛朗哥十分高調地舉行了歡迎儀式,隨後進行了密切的交談。


    與之形成對比的,得知德意誌元首前往西班牙後的英國高層顯得更為放心了,他們猜測既然德意誌的高官們都到西班牙進行訪問,那麽該不會有軍事行動了吧?


    然而,就在英國上下慶幸不已的時刻,不久之後一個令人震驚的噩耗突然傳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譽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譽與忠誠並收藏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