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如何,李大旅長憑借自己三寸不爛之舌終於是說服了軍長和政委,兩位首長不但同意把設備全部交給獨立旅還同意把廠址選在日喀則,李勇完全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其實張國華軍長和譚冠三政委也沒有錯,獨立旅不管怎麽鬧騰也是十八軍的下屬單位,把廠子建在日喀則和建在拉薩沒有什麽區別,就好比是大鬧天宮的孫猴子,再有能耐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這時候李勇也有點歸心似箭的感覺了,偵察營和兩個警衛排人手足夠多,來到鑄幣廠就衝了進去,刹時,鑄幣廠裏外全是手裏端著武器的戰士。


    一家夥又把鑄幣的廠長嚇了個半死,要說不害怕是假的,黑糊糊的槍口指著腦袋的時候還不哆嗦的能有幾個,等看到戰士們連瞅都不瞅他一眼,直奔封存的機器時才明白,人家解放軍根本就沒有工夫去搭理他,該幹啥就幹點啥吧!!


    回日喀則的時候就比來的時候慢多了,在鑄幣廠工人師傅的幫助下,幾輛大卡車上裝的滿滿的都是抹著黃油的機器設備,李勇高興的不得了,這還是部隊幾個月以來最大的一筆收獲。


    獨立旅至從進疆後,大部分時間都在與土匪作戰,有價值的繳獲急劇下降,很難象以前那樣遇見能發財的大買賣,上一次有大收獲還是在紅柳峽大牧場剿滅烏斯滿匪幫的時候,其餘的時間一直都是在消耗,李勇著急,戰士們也著急,因為整個獨立旅四處撈東西都慣了。長時間沒有進項心裏不塌實。


    李勇對機器設備什麽的不太熟悉,但再不熟悉也能看明白,被撈回來的是一整條的生產線,是整條的生產線啊,都是好寶貝,因為當年開工不足,所以設備並沒有什麽大的磨損。這也給以後的重新生產提供了便利。


    一路順利,帶著一肚子的興奮心情,李勇和戰士們回到了老巢日喀則,政委王成德等人早就知道了消息,一大群人早早的出去了幾公裏去迎接。


    等車隊一露頭的時候雙方都歡騰起來,就連政委王成德也和大家一樣在一起歡呼,別看老王有的時候一本正經的講什麽覺悟,老八路出身的王成德怎麽會不知道武器裝備給部隊帶來的好處,如果遇見好東西還不下手。他也就別在獨立旅混了。


    機器設備被原樣不動的交給了修理連,別看是偵察營弄回來的,接收的還得是修理連,人家才是正經的東家。


    三牛和修理連的幾百號戰士高興啊,所謂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些內行人可比偵察營的戰士們更明白全套生產線有多珍貴。


    李勇告訴三牛,從今天起,兵器製造廠就算是正式掛牌了。你就是修理連的連長還兼咱十八軍兵器製造廠的廠長,這也是張國華軍長和譚冠三政委的意見,工廠具體如何操作和生產由修理連自己負責,旅裏隻給指導性意見,不做任何幹涉,也就是說,李勇把權利完全交給三牛和修理連的幾百個戰士,你們想怎麽幹就怎麽幹,做為一旅之長李勇要的是結果。


    李勇秉承的是簡政放權的管理模式,並不是所有工作都由最高指揮員去完成。該讓下麵幹的就放手讓他們去幹,在指揮全旅行軍作戰上最高首長有決策權,但是在修理軍械上李勇不認為自己比三牛高明。所以,李大旅長隻給三牛幾個參考性的意見,那就是,先簡後難,循序漸


    進。


    火炮生產不出來咱就生產普通的槍械,因為原材料的原因槍械也生產不出來就先生產子彈和手榴彈,生產這些日常訓練用的消耗品總歸是有希望吧!!


    希望有多大壓力就有多大,三牛和修理連的戰士們在欣喜之餘也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從某種程度上說,不但獨立旅日後的槍彈補給要靠他們,就連十八軍全軍也很有可能對他們給予厚望,原因還是隻有一個,從內地給部隊補給太難了。


    給進藏部隊補給是一個相當難的任務,別說是在剛剛建國的五零年,就連幾十年以後進藏公路修好的時候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每年犧牲在進藏線路上的汽車兵不知凡己,隻有在青藏鐵路全線鋪通後才算是徹底解決。


    青藏鐵路從青海的西寧到西藏的拉薩,全長接近兩千公裏,大部分都在海拔四千米以上運行,海拔最高處超過五千米,最為關鍵的第二階段格爾木到拉薩段為一千一百多公裏,是兩千零一年動工,曆經整整五年,直到兩千零六年的七一才全線貫通,雖然到了二十一世紀後施工的機械化能力能到了極大提高,國家也處在和平時期,可傷亡還是不能避免,全線貫通後因工死亡的鐵路工人超過了四十多名,第一階段就不說了,第一階段的西寧到格爾木平均每一公裏就有一名修路戰士犧牲,付出的代價極為慘重。


    李勇心裏很清楚,給進藏部隊補給靠的是後勤兵的舍生忘死,這個困難隻有等到到拉薩的鐵路全線鋪通後才算是徹底解決,可他娘的青藏鐵路全線貫通是在兩千零六年,離現在的五零年還有整整的五十六年啊!!


    五十六年的時間裏新中國發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想多了李勇的腦袋有點亂,就幹脆不想了,還是認清現實吧。


    一晃,獨立旅在日喀則駐紮的時間過去了半個多月,在這半個多月的時間裏全旅一萬多人全部出動,忙的不亦樂乎,捕魚打獵,砍伐樹木,籌集糧食,建設營地等等,幹的熱火朝天,在這同時還要維持治安,鞏固邊防,打擊匪盜,向當地百姓宣傳黨的政策,最後還要籌建西藏第一家兵器製造廠,正所謂萬事開頭難,各種各樣的工作繁雜無比。


    但是,不管怎麽樣,一切都走上了正軌,各項工作都在有條不紊的開展,懶散的旅長李勇又把大把的工作扔給了政委王成德等人,他自己則鑽進作戰室裏整天的不出屋,不知道在鼓搗什麽。


    大家都很納悶,不知道旅長又在發什麽神經。


    李勇可沒有發神經,他是在看東北邊境地域全圖,現在的日喀則是和平時期,按李勇的估計,最低也有五年的發展時間,也就是說,不出意外,獨立旅五年之內將無仗可打。


    一連五年打不上仗,這讓李勇的一棵心實在閑不下來了,和平時期搞建設有政委王成德管著就行了,他也實在是沒有那方麵的興趣,隻好鑽進作戰室裏研究什麽地方還有戰爭,而現階段有戰事的地方就隻有一個朝鮮了,李勇的目光越來越遙遠。


    朝鮮,顧名思義,用漢語來解釋是,朝日鮮明的國家。


    朝鮮是一個半島型國家,南部盛產稻米,北部礦藏豐富,總麵積大約為二十一萬平方公裏(南部約九萬,北部約為十一萬),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這個半島國家在曆史上戰火不斷,近代更是成了各個列強占領遠東的橋頭堡,故事便從這裏開始。


    美麗的朝鮮在公元前就已經有了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文化源遠流長,可是燦爛的文明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但沒有給這個國家帶來好運還烽煙頻起,在它發展的各個朝代中,沒有戰爭的時間很短暫。


    所以,善良的朝鮮人民很向往沒有戰亂,沒有列強侵略的日子,為了達成這一個樸素的願望,當年的朝鮮國王甚至下了一道不許國家和百姓生產黃金和白銀的命令,為的是周圍的強國能減少一點對這個國家的興趣,沒有了占領的興趣,當然就沒有了侵略和戰爭。


    可是,不生產黃金和白銀,就能讓這個國家實現和平嗎?就能沒有戰亂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他們太天真了。


    一八九六年,沙皇俄國和日本為了爭奪對這個國家的統治權在狹小的半島上大打出手,戰爭的結果是雙方各自劃定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從而將統一的朝鮮半島一分兩半。


    朝鮮半島始終都是在大中國的勢力範圍內,可是一八九六年的中國積貧積弱,大清王朝風雨飄搖自顧不暇,根本就沒能力來管理身邊的小國,從此,善良的朝鮮人民苦難纏身。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國力增長很快,從一個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從幕府時期的混亂變成了一大統的國家,國家實力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實力大增的日本在隨後的爭奪中打敗了沙皇俄國,把朝鮮徹底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歸啟治省管轄。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戊戌變法處在同一時代,但可惜的是,明知維新成功,中國的戊戌變法卻以失敗告終)


    二戰結束後日本戰敗,朝鮮又成了美國與蘇聯的勢力範圍,因時間和空間上的差別,美國想完全占領朝鮮,並且用武力阻止蘇聯進入朝鮮已經成為了不可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少年之烽火歲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是巴圖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是巴圖魯並收藏少年之烽火歲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