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家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收獲沒多久,龐寧就提出要用糧食去黃公子那兒換些東西來,最好能換匹馬,耕地用。董學普等人當然也不想總在田裏做牛做馬,四人就留下史班在家帶小孩看門,帶著武器,推著三百公斤糧食,小路走到了七壩鎮。到了黃公子家,討價還價一番,黃公子給糧食做了二兩銀子。龐寧又問買匹馬要多少銀子,那黃公子輕描淡寫地寫道大概銀子十八兩,把穿越者嚇了一跳,這大明朝馬價居然是牛價的三、四倍。龐寧趕緊補充,隻要鈍馬,無需太好,黃姓少年便在本子上寫道,鈍馬隻需十四兩,我能替你們買到。
龐寧算了算,要糧食4000公斤才能換一匹鈍馬,把情況和其他三人一說,董學普便說,“花糧食多了些,好在糧倉裏還多,就是靠這小車運糧食,來回要運多少回才夠?”
龐寧有了定計,就和那黃公子商量,隻是在本子上寫字實在麻煩,好久才達成共識:黃公子派人隨四人往南走,找個地方約好交易。明天穿越者運5000公斤糧食到那交易點,黃公子帶馬來和穿越者交換。
龐寧把這商量好的法子和秦明韜他們說,董學普雖然心疼又要多花糧食,但考慮這樣安全,運輸風險由黃公子承擔了,於是同意了。秦明韜和史策沒意見。四人帶著黃公子派來的一個少年家丁走到昌化江附近一個隱蔽地方,這地方離五源穀不遠,但從這裏向周圍摸索,也不容易找到五源穀。那家丁看這地方不著人煙沒有道路,似乎心中有疑慮臉色不快。龐寧見狀,寫了張紙條,上麵寫“糧食數量太大無法一次運輸,煩請分三次交接,每次銀糧兩清,晌午交易。”讓這家丁帶給黃公子。
回到穀裏,四人把情況和史班一說,史班順口說道,“要是換幾隻豬仔不是更好?”龐寧覺得這事可以組織小孩子們做,很上心,大力讚成,馬上合計在五源穀腰子上開辟個養豬場。但董學普愣了半天說,“我們又沒有玉米紅薯,給豬吃什麽,難道吃穀子?”眾人都愣了,感覺這豬吃人食是不對。最後還是秦明韜大方,說,“就吃穀子,我們有馬有農具,人均產量很高,給豬吃穀子也問題不大,再開墾些田。初期先養幾頭,積累大規模養殖經驗,以後搞到玉米種子就輕鬆了。”五人被他的大氣感染,也就一致同意了。
晚上龐寧在本子上寫好要和黃公子買豬仔的話,還畫了一張玉米和紅薯的圖,寫明用五百公斤糧食換玉米紅薯各十斤。第二天眾人把糧食運到交易點,等到晌午,看見黃公子和三個家丁坐著牛車過來,眾人便用糧食換了銀子。交易結束龐寧把昨晚寫的給黃公子看,黃公子眼看要賺一千多斤糧食心情不錯,很爽快地寫道,“些末小事,諸位放心。”第三天交易最後一批糧食的時候,黃公子便直接把馬和豬仔帶來了。那馬剛滿三歲,一米五六高,沒有穿越者在公園騎的那些高大,但馬鐵馬鞍倒是齊整的。黃公子和龐寧溝通,意思是:“這馬跑得不快,但力氣挺大,算不上鈍馬,你們給我糧食多,我買了稍好的馬回報,不算訛你們”。龐寧得了馬分外高興,上下看個不停。黃公子作了個揖載著糧食回去了,穿越者確定了他們走遠了,提著豬籠牽著馬,繞了幾次路回到了五源穀。
董學普在農村長大,喂過豬,就按著記憶,牽頭帶大家搭了個豬棚,把剛斷奶豬仔養了起來。龐寧整天和那馬泡一起,給馬設計挽具。這馬比較溫順,呂策膽子大,還騎了一會,開始坐得很穩,一得意快跑差點摔下來,引得大家圍著看,不過除了呂策沒人再敢玩。龐寧便說你們是人類曆史上最膽小的穿越者,史班嘲他說,“你膽子大的自己上去遛遛”,龐寧說我承認我膽小,換句話說這叫穩重!眾人哄笑說這招騙mm不錯。
呂策下馬時候龐寧說,“改天打把騎兵劍!哈像白馬王子。”呂策玩得有點興奮,想也沒想就說,“那剛剛的,不算xj,穿越前我來過的女人有二十個吧,隻多不少。”話音一落,周圍突然一點聲音都沒有,呂策發現四人看他的目光,有點像土地革命時期貧農看到地主的眼神,明白自己失言了,腳底抹油跑了。史班站在原地眼神迷茫,表情似乎覺得自己上半生活得很失敗。龐寧愣了一會,上去摸摸馬背,又看了看手,心中暗道還好,沒特別味道。
等到喂馬的時候大家才發現養一匹馬和養一部轎車沒啥區別,一天要吃30公斤穀子。史班指了指四條馬腿,說,“這可是四驅的,能省油嗎?”董學普說按小說裏的說法,這馬上要耕地了,得吃精料才有力氣,等地耕完了可以結合著上些草料,節約糧食。
龐寧琢磨這樣吃下去,一年要吃萬把斤糧食,要把糧倉吃空了。第二天就拉著呂策,推著一百多斤糧食到黃公子家裏,讓黃公子再幫找些苜蓿種子。這個年代苜蓿比起玉米紅薯,種植算是普遍的,一個禮拜後龐寧再去黃家,就拿回了二十斤苜蓿種子。組織人手開了二十畝地,種子和細沙種了下去,想以後收獲了做馬食。
這三歲小馬吃精料,日夜被穿越者們伺候著,十幾天就上了一圈膘,到了三月份糧食播種的時候果然派上了用場。一匹馬套挽比去年七人(大人加小孩)並排拉還有力,老地一百畝加新開墾的一百畝,兩人一馬,兩百畝地播下種子隻用了七天。董學普稱讚這才是社會化大生產,便和龐寧合計再開荒一百畝地種下蔬菜大豆。但小河邊能架設水車灌溉的荒地基本上已經開墾了,太窄的地方不適合灌溉和畜力使用,太靠近五源穀穀口又容易被外人發現。最後兩人來回丈量,好不容易規劃出六十多畝。龐寧看了看小河上遊,問董學普說,“老董你說這水壩要是修起來穀裏能多多少畝田。”
董學普正蹲在一塊大石頭上喘氣,答道,“水位抬高了,可以修地上渠,穀深處怕起碼可以多六七百畝水田。”
龐寧也走累了,不過他嫌髒不肯坐地上,感慨說,“水壩還是要修呀,不過老秦那設計,沒三四年修不下來,這投資周期也膩長了點。投資周期過長,好項目變爛項目,投資資金是有時間成本的。”
董學普笑了笑,說,“龐寧你又想請外人,現在是明朝末年,官逼民反,這五源穀一讓當官的知道了怕是脫層皮。都不夠!我們在當地一點根基也沒有。”
龐寧不說話,董學普也沒吭聲,拿礦泉水瓶出來喝了口水。龐寧笑說,“你這個瓶子給你用髒了,屋裏那幾個幹淨的拿到北京去賣個白銀百兩沒啥問題。”
董學普搖了搖瓶子裏的水,沒說話,心裏想這四百年前北京人說的是啥方言,百姓說文言文還是白話文?語言不通沒有路引,身上揣著白銀百兩是福是禍?還沒出城就會被當兵的借口女真細作綁了吧。難道你龐寧有本事用自己個礦泉水瓶在北京立足下來?正出神,突然看到穀口方向升起一陣煙,忙叫喚龐寧看,“龐寧那裏怎麽會有人燒火?”
龐寧一轉身,看到那細煙正越變越粗,也不知道怎麽回事,兩人便往著火地方跑過去看,走到一段,到了靠近穀口地方,看到不遠處起了大火,走不過去。當下情況緊急,兩人便沿著穀壁小路繞出穀外,偵探了一番,看到縱火的是一個二三十人的黎人部落,生活用品放在清出的平地上,男女老少看上去都比較瘦弱,正借著風向縱火往裏燒五源穀。
董學普說,“糟糕,可能是遊耕的黎人部落,準備燒穀子刀耕火種了。”
龐寧點頭道,“我一直覺得穀子裏的樹,樹齡沒有超過四年的,估計這部落四年就要來一次。”
董學普說,“你看他們這麽沒有防備地燒穀子,肯定沒有發現我們在。他們這麽燒火勢最多燒一公裏,估計沒來得及往穀深處探。”
龐寧賣鐵那段時間和黎人打交道過很多次,知道這些人遇到強敵就死守寨子,遇到落單漢人就搶劫財物,不好打交道。就和董學普說,“這些黎人最是刁蠻,我們回去找老秦他們,趕走他們。”
董學普對黎人也沒啥信心,聽了這話自然說好,兩人遁回穀內,召集其他三人把情況一說。呂策大吼一句“草泥馬!”,就往鴻台上的屋裏跑去,等眾人再看到呂策時候,他已經是騎馬而來,胸前綁著護心鐵板,手上拿著長刀,卻是有幾分殺氣。那長刀刀頭是穿越時帶來的那把狗腿刀,後部用鐵線把刀牢牢綁在一個杉木上,卻是這個年代削鐵如泥的寶刀。
呂策騎在那匹三歲小馬上,大聲說,“當初賣鐵的時候就被這幫黎人欺負,今天我要殺得他們橫著出去!”
其他四人一時無語,心想這呂策平時不太說話,真發起飆來嚇人,便紛紛回屋裏拿起武器。董學普把還在照顧莊稼的小孩子們叫到鴻台上集中,這才跟著四人往穀口跑去。\
龐寧算了算,要糧食4000公斤才能換一匹鈍馬,把情況和其他三人一說,董學普便說,“花糧食多了些,好在糧倉裏還多,就是靠這小車運糧食,來回要運多少回才夠?”
龐寧有了定計,就和那黃公子商量,隻是在本子上寫字實在麻煩,好久才達成共識:黃公子派人隨四人往南走,找個地方約好交易。明天穿越者運5000公斤糧食到那交易點,黃公子帶馬來和穿越者交換。
龐寧把這商量好的法子和秦明韜他們說,董學普雖然心疼又要多花糧食,但考慮這樣安全,運輸風險由黃公子承擔了,於是同意了。秦明韜和史策沒意見。四人帶著黃公子派來的一個少年家丁走到昌化江附近一個隱蔽地方,這地方離五源穀不遠,但從這裏向周圍摸索,也不容易找到五源穀。那家丁看這地方不著人煙沒有道路,似乎心中有疑慮臉色不快。龐寧見狀,寫了張紙條,上麵寫“糧食數量太大無法一次運輸,煩請分三次交接,每次銀糧兩清,晌午交易。”讓這家丁帶給黃公子。
回到穀裏,四人把情況和史班一說,史班順口說道,“要是換幾隻豬仔不是更好?”龐寧覺得這事可以組織小孩子們做,很上心,大力讚成,馬上合計在五源穀腰子上開辟個養豬場。但董學普愣了半天說,“我們又沒有玉米紅薯,給豬吃什麽,難道吃穀子?”眾人都愣了,感覺這豬吃人食是不對。最後還是秦明韜大方,說,“就吃穀子,我們有馬有農具,人均產量很高,給豬吃穀子也問題不大,再開墾些田。初期先養幾頭,積累大規模養殖經驗,以後搞到玉米種子就輕鬆了。”五人被他的大氣感染,也就一致同意了。
晚上龐寧在本子上寫好要和黃公子買豬仔的話,還畫了一張玉米和紅薯的圖,寫明用五百公斤糧食換玉米紅薯各十斤。第二天眾人把糧食運到交易點,等到晌午,看見黃公子和三個家丁坐著牛車過來,眾人便用糧食換了銀子。交易結束龐寧把昨晚寫的給黃公子看,黃公子眼看要賺一千多斤糧食心情不錯,很爽快地寫道,“些末小事,諸位放心。”第三天交易最後一批糧食的時候,黃公子便直接把馬和豬仔帶來了。那馬剛滿三歲,一米五六高,沒有穿越者在公園騎的那些高大,但馬鐵馬鞍倒是齊整的。黃公子和龐寧溝通,意思是:“這馬跑得不快,但力氣挺大,算不上鈍馬,你們給我糧食多,我買了稍好的馬回報,不算訛你們”。龐寧得了馬分外高興,上下看個不停。黃公子作了個揖載著糧食回去了,穿越者確定了他們走遠了,提著豬籠牽著馬,繞了幾次路回到了五源穀。
董學普在農村長大,喂過豬,就按著記憶,牽頭帶大家搭了個豬棚,把剛斷奶豬仔養了起來。龐寧整天和那馬泡一起,給馬設計挽具。這馬比較溫順,呂策膽子大,還騎了一會,開始坐得很穩,一得意快跑差點摔下來,引得大家圍著看,不過除了呂策沒人再敢玩。龐寧便說你們是人類曆史上最膽小的穿越者,史班嘲他說,“你膽子大的自己上去遛遛”,龐寧說我承認我膽小,換句話說這叫穩重!眾人哄笑說這招騙mm不錯。
呂策下馬時候龐寧說,“改天打把騎兵劍!哈像白馬王子。”呂策玩得有點興奮,想也沒想就說,“那剛剛的,不算xj,穿越前我來過的女人有二十個吧,隻多不少。”話音一落,周圍突然一點聲音都沒有,呂策發現四人看他的目光,有點像土地革命時期貧農看到地主的眼神,明白自己失言了,腳底抹油跑了。史班站在原地眼神迷茫,表情似乎覺得自己上半生活得很失敗。龐寧愣了一會,上去摸摸馬背,又看了看手,心中暗道還好,沒特別味道。
等到喂馬的時候大家才發現養一匹馬和養一部轎車沒啥區別,一天要吃30公斤穀子。史班指了指四條馬腿,說,“這可是四驅的,能省油嗎?”董學普說按小說裏的說法,這馬上要耕地了,得吃精料才有力氣,等地耕完了可以結合著上些草料,節約糧食。
龐寧琢磨這樣吃下去,一年要吃萬把斤糧食,要把糧倉吃空了。第二天就拉著呂策,推著一百多斤糧食到黃公子家裏,讓黃公子再幫找些苜蓿種子。這個年代苜蓿比起玉米紅薯,種植算是普遍的,一個禮拜後龐寧再去黃家,就拿回了二十斤苜蓿種子。組織人手開了二十畝地,種子和細沙種了下去,想以後收獲了做馬食。
這三歲小馬吃精料,日夜被穿越者們伺候著,十幾天就上了一圈膘,到了三月份糧食播種的時候果然派上了用場。一匹馬套挽比去年七人(大人加小孩)並排拉還有力,老地一百畝加新開墾的一百畝,兩人一馬,兩百畝地播下種子隻用了七天。董學普稱讚這才是社會化大生產,便和龐寧合計再開荒一百畝地種下蔬菜大豆。但小河邊能架設水車灌溉的荒地基本上已經開墾了,太窄的地方不適合灌溉和畜力使用,太靠近五源穀穀口又容易被外人發現。最後兩人來回丈量,好不容易規劃出六十多畝。龐寧看了看小河上遊,問董學普說,“老董你說這水壩要是修起來穀裏能多多少畝田。”
董學普正蹲在一塊大石頭上喘氣,答道,“水位抬高了,可以修地上渠,穀深處怕起碼可以多六七百畝水田。”
龐寧也走累了,不過他嫌髒不肯坐地上,感慨說,“水壩還是要修呀,不過老秦那設計,沒三四年修不下來,這投資周期也膩長了點。投資周期過長,好項目變爛項目,投資資金是有時間成本的。”
董學普笑了笑,說,“龐寧你又想請外人,現在是明朝末年,官逼民反,這五源穀一讓當官的知道了怕是脫層皮。都不夠!我們在當地一點根基也沒有。”
龐寧不說話,董學普也沒吭聲,拿礦泉水瓶出來喝了口水。龐寧笑說,“你這個瓶子給你用髒了,屋裏那幾個幹淨的拿到北京去賣個白銀百兩沒啥問題。”
董學普搖了搖瓶子裏的水,沒說話,心裏想這四百年前北京人說的是啥方言,百姓說文言文還是白話文?語言不通沒有路引,身上揣著白銀百兩是福是禍?還沒出城就會被當兵的借口女真細作綁了吧。難道你龐寧有本事用自己個礦泉水瓶在北京立足下來?正出神,突然看到穀口方向升起一陣煙,忙叫喚龐寧看,“龐寧那裏怎麽會有人燒火?”
龐寧一轉身,看到那細煙正越變越粗,也不知道怎麽回事,兩人便往著火地方跑過去看,走到一段,到了靠近穀口地方,看到不遠處起了大火,走不過去。當下情況緊急,兩人便沿著穀壁小路繞出穀外,偵探了一番,看到縱火的是一個二三十人的黎人部落,生活用品放在清出的平地上,男女老少看上去都比較瘦弱,正借著風向縱火往裏燒五源穀。
董學普說,“糟糕,可能是遊耕的黎人部落,準備燒穀子刀耕火種了。”
龐寧點頭道,“我一直覺得穀子裏的樹,樹齡沒有超過四年的,估計這部落四年就要來一次。”
董學普說,“你看他們這麽沒有防備地燒穀子,肯定沒有發現我們在。他們這麽燒火勢最多燒一公裏,估計沒來得及往穀深處探。”
龐寧賣鐵那段時間和黎人打交道過很多次,知道這些人遇到強敵就死守寨子,遇到落單漢人就搶劫財物,不好打交道。就和董學普說,“這些黎人最是刁蠻,我們回去找老秦他們,趕走他們。”
董學普對黎人也沒啥信心,聽了這話自然說好,兩人遁回穀內,召集其他三人把情況一說。呂策大吼一句“草泥馬!”,就往鴻台上的屋裏跑去,等眾人再看到呂策時候,他已經是騎馬而來,胸前綁著護心鐵板,手上拿著長刀,卻是有幾分殺氣。那長刀刀頭是穿越時帶來的那把狗腿刀,後部用鐵線把刀牢牢綁在一個杉木上,卻是這個年代削鐵如泥的寶刀。
呂策騎在那匹三歲小馬上,大聲說,“當初賣鐵的時候就被這幫黎人欺負,今天我要殺得他們橫著出去!”
其他四人一時無語,心想這呂策平時不太說話,真發起飆來嚇人,便紛紛回屋裏拿起武器。董學普把還在照顧莊稼的小孩子們叫到鴻台上集中,這才跟著四人往穀口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