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一戰對於漢軍來說可謂是戰果輝煌,數萬羌人當場投降,同時漢軍還拿到了超過兩萬顆首級。這些首級的提供者大部分來自於先零羌等羌人部落和盧水胡的人馬,這也讓原本就有些氣血不足的先零羌經過段熲的洗禮後再一次超級大放血。經此一役,按照對於羌人甚是了解的董卓判斷,五年內恐怕單憑其一族之力已經無法掀起什麽太大的風浪了。
當然,其實這一次先零羌的實力本就不是羌人聯軍中實力最強的,其能夠參與到這次反叛之中更多的是為了借重這個部落那對於漢王朝孜孜不倦的反抗精神。也就是說這個部落已經成為了一種反抗大漢精神的火種,隻要這個部落還能夠存在,那麽不管其勢大還是勢小,到了有羌人部落打算反叛的時候總會有人想起他們。甚至他們自己的號召力就不容小覷。
或許對他們而言最大的損失並不是他們部落這一戰戰死了多少人馬,而是他們的首領也就是擁有李書實看到的那個距離隕石墜落最為靠近的頗為豪華的帳篷裏的人死於此役。首領一經死亡,而且想來那個首領也來不及確立遺囑遺命之類的東西,所以可以預見到的是,先零羌對於下一代領導人的爭奪將會相當的激烈,甚至就此分裂也不是沒有先例的。
而對於盧水胡而言,雖然損失不小,但是考慮到他們雇傭軍的身份,漢王朝也無法將他們怎麽樣,同樣他們也不會對漢王朝產生多大的怨言,兩方的關係可以說相當的微妙。
至於來自湟中的那些原本是大漢最為倚重的號稱“義從”的雇傭兵們,因為營帳位置的關係反而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而且因為經常和大漢的軍隊一同作戰,學習了不少大漢名將們的治軍方略,雖說隻是些皮毛,但是卻也大大提高了這些羌人的狡猾程度,再加上還有邊章和韓遂這樣的智謀之士的輔佐,對於這類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也是最為迅速和準確。
所以這樣一盤算,似乎雖然大漢這邊打了一個大大的勝仗,所有參戰人員都可以獲得令他們開心的賞賜,可是實際上他們所取得戰果與此戰的影響完全不成比例。
於是一個讓張溫感到萬分棘手的問題就擺在了他的麵前——是繼續征伐還是就此班師。
原本對於其他人而言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可是對張溫來說卻真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選擇。
首先這場仗已經打贏了,即使再怎麽苛刻的人都必須承認這是一場大勝,不論從俘虜的數量還是殺敵的數量都足以讓張溫獲得至少一個縣侯的獎勵,隻要他沒那麽清高。
於此同時,雖然說敵人隻要得到休養就仍能夠卷土重來,但是受到隕石天罰的影響,現在的羌族聯軍的士氣可謂是相當的低落。由此張溫可以斷定,如果現在挾大勝之勢收兵的話,那麽對方兩年之內基本上不太可能再次入寇,畢竟天罰的影響不是那麽容易消除的。
雖然此時班師的弊端同樣很大,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張溫本身並不是一個出色的主帥,他能夠獲得如今的成績除了善於用人且前線將士奮勇搏殺外運氣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哪一天失去了幸運之神的庇護,張溫估計自己就很有可能就這麽交代了。
說起來張溫的遭遇有些與李書實相類,隻不過李書實身為穿越者知道一些成名人士的資料,而且還能夠探輕易查出對方的潛力並加以招攬,所以手下人員的平均水平遠勝張溫,更別說他身邊還有賈詡、程昱這樣在東漢末年放射出璀璨光芒的頂級謀士。所以,張溫注定無法成為李書實這樣的軍閥,自然對駕馭這場戰爭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
那麽,趁著敵方無力反撲的時候率兵班師,或者讓朝廷換一個水平更高的主將,這樣既能讓他張溫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又能最大限度的保證西涼戰事不會因為他的能力而重新陷入糜爛。隻不過會不會在今後的風評中增加一句“張溫是個膽小鬼”什麽的也不是沒可能的事情。
張溫很糾結,隻是軍情如火,容不得半點遲疑,畢竟還有數萬敵軍主力正在向西潰逃中。
而在糾結的張溫的身旁,是望著全軍主帥萬分無語的陶謙。雖然他一直覺得張溫是一個沒什麽擔當的軟蛋,可是沒曾想他是如此的膽小怕事。
在陶謙看來,敵軍因為隕石事件儼然已經喪膽,而張溫麾下不論是董卓、孫堅、周慎、徐榮、吳匡、鮑鴻都有著不俗的統兵能力,此時正該一鼓作氣消滅對手,收複失地。
雖然大家已經各自領著兵馬前往追討,可是因為沒有張溫明確的將領,所以大家心中都有些犯嘀咕,到底應該怎麽打,打到哪種程度,追擊部隊中各部隊究竟應該如何協調分工,這些可都是主帥必須做出決斷的。要知道如果追擊部隊有個什麽閃失而又沒有主將的命令的話,那麽罪責可都在前線將領的身上,所以除非有著絕對的自信,否則沒人願意擔這個風險。
更別說羌人雖然潰散,但是戰力最強的湟中義從們損失並不大,一旦他們喘過氣來利用追擊部隊互不統屬的機會打上一兩個反擊,那麽漢軍之前所積累的勝勢也將在頃刻間消失殆盡。“主帥既然咱是沒有什麽指示,那麽就請恕謙咱是告退了。”
實在是受不了溫吞的張溫,陶謙覺得自己還是眼不見為淨比較好。
“恭祖,你我在一起怎麽說也有半年的時間了,相互之間雖不能說是過從甚密,但好歹也算有過一段難得的情誼,我張伯慎是個什麽人你也該有所了解,有什麽話直說無妨,又何必做此姿態,難道我張伯慎在你陶恭祖眼中連這點容人之量都沒有麽?”
看到張溫略帶慍色的臉孔,陶謙停頓了一下,似乎在為什麽事情而踟躕,最後才對張溫深深地鞠了一躬,臉色凝重的說道。
“張公能夠看得起老夫,不以老夫粗鄙年老任性狂妄,將我舉薦並讓我跟隨左右,此舉薦之恩,陶謙銘記於心。陶謙為人愚直,不善作偽,故平日多有杵逆,張公心胸博大,海涵再三,陶謙非不明理之人,此間之事皆記於心。隻是恕謙直言,張公文采風流然終非善戰之士,謙自付張公亦知,故踟躕至今,然古人雲: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謙竊以為正合今日之事。張公進亦有猛將相助,退亦不失進爵封侯,唯需一‘斷’字,為公為私,請公速斷。”
“為公如何,為私又如何?”張溫顯然也知道現在不失拖遝的時候,所以臉上頗有急切之色。
“為一己之私,公可奏請陛下,班師回朝,憑公此戰之功,當可封妻蔭子。若公不計較個人得失,為國家計,當統帥大軍追討窮寇,確保大漢西北十年再無大規模戰事,防止大漢再現桓帝末年之事。否則以陛下的脾性,大漢的未來著實堪憂啊。”
“可是若輕師前行,被敵所趁,那如之奈何。”張溫的話音剛落,陶謙的眉頭便皺了起來,不過既然話都說到這種地步了,為了國家的利益,陶謙強壓下自己心中的不滿,對張溫繼續解說下去,畢竟他依然希望對方能夠實行自己的計劃,現在不是賭氣的時候。
“到了這個地步對於國家而言是勝是敗都無傷大雅。勝,湟中義從堪稱羌人中戰鬥力最強的一個群體就此覆滅,對於敵人而言堪稱莫大的震懾。就算是失敗,隻要指揮得當,也足以傷其根本,之後便可徐徐圖之。而對於我方而言,隻要安排得當,若是不幸戰敗,也可以徹底削弱董卓、孫堅這樣私兵戰力強悍乃至於擁兵一方的豪強。而以湟中義從的戰鬥力,恐怕就算是勝利也隻會是個慘勝,就算他們有本事剩下足夠多的兵力,那枹罕的宋楊。狄道的王國,還有那些蠢蠢欲動的諸羌、氐部落,他們的對手多得是。如果這一圈打下來他們還猶有餘力的話,那麽想必陛下也不會虧待他們,張公你就再也用不著像這樣戰戰兢兢了。”
聽了陶謙的剖析,張溫的眼睛越來越亮,到了最後,兩隻手不知道什麽時候攥成了拳頭,不斷地抖動著,仿佛在說明其主人此時此刻激動的心情。
而就在陶謙這邊為張溫打定主意的時候,潰逃的羌人聯軍或者更準確的說是那些經常為大漢做雇傭兵的羌人們此時此刻也在激烈的討論著,而他們的身後,董卓、孫堅等人正死死地咬著他們的尾巴不鬆口,大有一股要將其追至天涯海角的氣概。
“邊先生,您看現在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行動。請邊先生放心,此次戰敗非先生之過,實乃上天不公,用你們漢人的話講就是‘助紂為虐’,我說的沒錯吧。”
一個雖然年紀頗大,但是麵容依然清秀的男人開口向他身邊的一個身形瘦弱臉色臘黃的男子問道,從他話中的稱呼來看,那個瘦弱的男子恐怕就是此次羌亂的首領之一的邊章邊文信。
邊章猛烈的咳嗽了幾聲,沒有回答那個男人的問話,反而回頭看向了身後的那個滿臉陰沉的男人,仿佛是在詢問對方的建議一般。一會兒,兩個人之間仿佛結束了眼神的交流,那個臉色陰沉的男人代替邊章開了口。
“陳倉城池雖然不大,但是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北宮大帥和文信可帥大隊人馬到那裏稍作休息,然後再向隴關撤退。我與李大帥前往渝麋,那是我們最後的物資儲備基地,那裏的物資能保留多少還是保留多少吧。雖然現在局麵混亂,能夠逃得性命已經頗為不易,但是如果能夠多保留一份實力的話,我們今後不論對大漢的圍剿還是其他諸部的威脅都有回旋的餘地。”
“好。那我們就在隴關會合,再考慮下一步的計劃。”那個麵容清秀的男人一錘定音。
;
當然,其實這一次先零羌的實力本就不是羌人聯軍中實力最強的,其能夠參與到這次反叛之中更多的是為了借重這個部落那對於漢王朝孜孜不倦的反抗精神。也就是說這個部落已經成為了一種反抗大漢精神的火種,隻要這個部落還能夠存在,那麽不管其勢大還是勢小,到了有羌人部落打算反叛的時候總會有人想起他們。甚至他們自己的號召力就不容小覷。
或許對他們而言最大的損失並不是他們部落這一戰戰死了多少人馬,而是他們的首領也就是擁有李書實看到的那個距離隕石墜落最為靠近的頗為豪華的帳篷裏的人死於此役。首領一經死亡,而且想來那個首領也來不及確立遺囑遺命之類的東西,所以可以預見到的是,先零羌對於下一代領導人的爭奪將會相當的激烈,甚至就此分裂也不是沒有先例的。
而對於盧水胡而言,雖然損失不小,但是考慮到他們雇傭軍的身份,漢王朝也無法將他們怎麽樣,同樣他們也不會對漢王朝產生多大的怨言,兩方的關係可以說相當的微妙。
至於來自湟中的那些原本是大漢最為倚重的號稱“義從”的雇傭兵們,因為營帳位置的關係反而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而且因為經常和大漢的軍隊一同作戰,學習了不少大漢名將們的治軍方略,雖說隻是些皮毛,但是卻也大大提高了這些羌人的狡猾程度,再加上還有邊章和韓遂這樣的智謀之士的輔佐,對於這類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也是最為迅速和準確。
所以這樣一盤算,似乎雖然大漢這邊打了一個大大的勝仗,所有參戰人員都可以獲得令他們開心的賞賜,可是實際上他們所取得戰果與此戰的影響完全不成比例。
於是一個讓張溫感到萬分棘手的問題就擺在了他的麵前——是繼續征伐還是就此班師。
原本對於其他人而言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可是對張溫來說卻真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選擇。
首先這場仗已經打贏了,即使再怎麽苛刻的人都必須承認這是一場大勝,不論從俘虜的數量還是殺敵的數量都足以讓張溫獲得至少一個縣侯的獎勵,隻要他沒那麽清高。
於此同時,雖然說敵人隻要得到休養就仍能夠卷土重來,但是受到隕石天罰的影響,現在的羌族聯軍的士氣可謂是相當的低落。由此張溫可以斷定,如果現在挾大勝之勢收兵的話,那麽對方兩年之內基本上不太可能再次入寇,畢竟天罰的影響不是那麽容易消除的。
雖然此時班師的弊端同樣很大,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張溫本身並不是一個出色的主帥,他能夠獲得如今的成績除了善於用人且前線將士奮勇搏殺外運氣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哪一天失去了幸運之神的庇護,張溫估計自己就很有可能就這麽交代了。
說起來張溫的遭遇有些與李書實相類,隻不過李書實身為穿越者知道一些成名人士的資料,而且還能夠探輕易查出對方的潛力並加以招攬,所以手下人員的平均水平遠勝張溫,更別說他身邊還有賈詡、程昱這樣在東漢末年放射出璀璨光芒的頂級謀士。所以,張溫注定無法成為李書實這樣的軍閥,自然對駕馭這場戰爭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
那麽,趁著敵方無力反撲的時候率兵班師,或者讓朝廷換一個水平更高的主將,這樣既能讓他張溫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又能最大限度的保證西涼戰事不會因為他的能力而重新陷入糜爛。隻不過會不會在今後的風評中增加一句“張溫是個膽小鬼”什麽的也不是沒可能的事情。
張溫很糾結,隻是軍情如火,容不得半點遲疑,畢竟還有數萬敵軍主力正在向西潰逃中。
而在糾結的張溫的身旁,是望著全軍主帥萬分無語的陶謙。雖然他一直覺得張溫是一個沒什麽擔當的軟蛋,可是沒曾想他是如此的膽小怕事。
在陶謙看來,敵軍因為隕石事件儼然已經喪膽,而張溫麾下不論是董卓、孫堅、周慎、徐榮、吳匡、鮑鴻都有著不俗的統兵能力,此時正該一鼓作氣消滅對手,收複失地。
雖然大家已經各自領著兵馬前往追討,可是因為沒有張溫明確的將領,所以大家心中都有些犯嘀咕,到底應該怎麽打,打到哪種程度,追擊部隊中各部隊究竟應該如何協調分工,這些可都是主帥必須做出決斷的。要知道如果追擊部隊有個什麽閃失而又沒有主將的命令的話,那麽罪責可都在前線將領的身上,所以除非有著絕對的自信,否則沒人願意擔這個風險。
更別說羌人雖然潰散,但是戰力最強的湟中義從們損失並不大,一旦他們喘過氣來利用追擊部隊互不統屬的機會打上一兩個反擊,那麽漢軍之前所積累的勝勢也將在頃刻間消失殆盡。“主帥既然咱是沒有什麽指示,那麽就請恕謙咱是告退了。”
實在是受不了溫吞的張溫,陶謙覺得自己還是眼不見為淨比較好。
“恭祖,你我在一起怎麽說也有半年的時間了,相互之間雖不能說是過從甚密,但好歹也算有過一段難得的情誼,我張伯慎是個什麽人你也該有所了解,有什麽話直說無妨,又何必做此姿態,難道我張伯慎在你陶恭祖眼中連這點容人之量都沒有麽?”
看到張溫略帶慍色的臉孔,陶謙停頓了一下,似乎在為什麽事情而踟躕,最後才對張溫深深地鞠了一躬,臉色凝重的說道。
“張公能夠看得起老夫,不以老夫粗鄙年老任性狂妄,將我舉薦並讓我跟隨左右,此舉薦之恩,陶謙銘記於心。陶謙為人愚直,不善作偽,故平日多有杵逆,張公心胸博大,海涵再三,陶謙非不明理之人,此間之事皆記於心。隻是恕謙直言,張公文采風流然終非善戰之士,謙自付張公亦知,故踟躕至今,然古人雲: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謙竊以為正合今日之事。張公進亦有猛將相助,退亦不失進爵封侯,唯需一‘斷’字,為公為私,請公速斷。”
“為公如何,為私又如何?”張溫顯然也知道現在不失拖遝的時候,所以臉上頗有急切之色。
“為一己之私,公可奏請陛下,班師回朝,憑公此戰之功,當可封妻蔭子。若公不計較個人得失,為國家計,當統帥大軍追討窮寇,確保大漢西北十年再無大規模戰事,防止大漢再現桓帝末年之事。否則以陛下的脾性,大漢的未來著實堪憂啊。”
“可是若輕師前行,被敵所趁,那如之奈何。”張溫的話音剛落,陶謙的眉頭便皺了起來,不過既然話都說到這種地步了,為了國家的利益,陶謙強壓下自己心中的不滿,對張溫繼續解說下去,畢竟他依然希望對方能夠實行自己的計劃,現在不是賭氣的時候。
“到了這個地步對於國家而言是勝是敗都無傷大雅。勝,湟中義從堪稱羌人中戰鬥力最強的一個群體就此覆滅,對於敵人而言堪稱莫大的震懾。就算是失敗,隻要指揮得當,也足以傷其根本,之後便可徐徐圖之。而對於我方而言,隻要安排得當,若是不幸戰敗,也可以徹底削弱董卓、孫堅這樣私兵戰力強悍乃至於擁兵一方的豪強。而以湟中義從的戰鬥力,恐怕就算是勝利也隻會是個慘勝,就算他們有本事剩下足夠多的兵力,那枹罕的宋楊。狄道的王國,還有那些蠢蠢欲動的諸羌、氐部落,他們的對手多得是。如果這一圈打下來他們還猶有餘力的話,那麽想必陛下也不會虧待他們,張公你就再也用不著像這樣戰戰兢兢了。”
聽了陶謙的剖析,張溫的眼睛越來越亮,到了最後,兩隻手不知道什麽時候攥成了拳頭,不斷地抖動著,仿佛在說明其主人此時此刻激動的心情。
而就在陶謙這邊為張溫打定主意的時候,潰逃的羌人聯軍或者更準確的說是那些經常為大漢做雇傭兵的羌人們此時此刻也在激烈的討論著,而他們的身後,董卓、孫堅等人正死死地咬著他們的尾巴不鬆口,大有一股要將其追至天涯海角的氣概。
“邊先生,您看現在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行動。請邊先生放心,此次戰敗非先生之過,實乃上天不公,用你們漢人的話講就是‘助紂為虐’,我說的沒錯吧。”
一個雖然年紀頗大,但是麵容依然清秀的男人開口向他身邊的一個身形瘦弱臉色臘黃的男子問道,從他話中的稱呼來看,那個瘦弱的男子恐怕就是此次羌亂的首領之一的邊章邊文信。
邊章猛烈的咳嗽了幾聲,沒有回答那個男人的問話,反而回頭看向了身後的那個滿臉陰沉的男人,仿佛是在詢問對方的建議一般。一會兒,兩個人之間仿佛結束了眼神的交流,那個臉色陰沉的男人代替邊章開了口。
“陳倉城池雖然不大,但是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北宮大帥和文信可帥大隊人馬到那裏稍作休息,然後再向隴關撤退。我與李大帥前往渝麋,那是我們最後的物資儲備基地,那裏的物資能保留多少還是保留多少吧。雖然現在局麵混亂,能夠逃得性命已經頗為不易,但是如果能夠多保留一份實力的話,我們今後不論對大漢的圍剿還是其他諸部的威脅都有回旋的餘地。”
“好。那我們就在隴關會合,再考慮下一步的計劃。”那個麵容清秀的男人一錘定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