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突如其來的密函讓並州軍的大部分高層都暫時從匈奴人的身上轉到了洛陽城中。
雖然從劉宏駕崩到現在不過才過去區區四個月不到的時間,但是洛陽城中卻可以說是風雲詭秘熱鬧之極,各方勢力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都在展示著自己的肌肉和腦漿。.
失去了蹇碩這個先鋒小卒,同時又被何進成功擁立劉辯成為新的皇帝徹底喪失先手,為了挽回敗局,董太皇太後一門在十常侍的暗中支持下終於徹底走上了前台。
雖然十常侍在這一係列的變故中一直采取兩麵下注的做法,但是相比較而言,他們與何太後、何苗以及兩人的母親舞陽君的關係最多隻能說是一種試探性的投資,而對董太皇太後及其家人的支持卻是全方位的。不僅積極為之出謀劃策,而且還幫助其聯絡朝臣為其呐喊助威。
隻不過沒了劉宏的庇護,無論是作為太皇太後的董氏,還是作為先帝遺臣的十常侍,顯然威勢已經遠遠不及從前。麵對朝臣們的聯手絞殺,甚至連不少原本拜在十常侍門下的大臣們也改頭換麵變成了大將軍一派的急先鋒。最不濟也是沉默不語明哲保身,一如宦官得勢之時某些士人派係官員所做的那樣,以防止可能出現的“大清洗”波及到自己的身上。
結果,皇帝的親奶奶沒能鬥過皇帝的親媽,雖然董太皇太後曾經風光了一小會,獲得了垂簾聽政的機會,但是終究還是沒能在已經成為群臣之首的何進的逼迫下風光太長時間,就被何進率領群臣以“原係藩妃,不宜久居宮中”為由,將董太皇太後重新趕回了她的河間老家。
而失去了董太皇太後這尊大佛,無論是對宦官們的氣焰還是對董家這個外戚家族而言,都可以說是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最重要的是,看到十常侍無能為力的表現,讓已經被壓迫了數代皇帝之久的士人們頗有種揚眉吐氣的感覺,一切仿佛又回到了竇武當權的時期。
當然,也有一些對何進兄妹並不太有利的小道消息流傳出來,比如董太皇太後臨朝稱製,何太後不滿董太皇太後分薄自己的權力,趁酒宴之機對董太皇太後出言譏諷,可是卻反而被董太皇太後訓斥,惱羞成怒之下何太後竟然企圖毆打董太皇太後,如果不是被張讓等十常侍勸阻,恐怕何太後將會做出更加有失體統之事。
而且這事還不算完,回到太後所居住的長樂宮永壽殿,何太後似乎還怒氣難平,不但毆打了並沒有犯下什麽差錯的數名隨身服侍的侍女和宦官,而且還摔碎了很多珍貴的器皿,並且說了很多詛咒董太皇太後以及董氏家族的話語,並揚言要其不得好死。
類似的傳言還有很多,基本上每一個都有鼻子有眼的好似親眼所見,最關鍵的是,這些傳言都指向同一個人,那就是借助皇帝成功上位的新太後何氏。
雖然不知道謠言是何人散步,但是大家心裏都清楚,不外乎董氏家族以及十常侍的手筆,畢竟指向性如此明顯的謠言顯然不可能出自於何進兄妹的收益。
當然,更加對何進兄妹不利的是,因為不論是西漢還是東漢,都是以孝道治國,孝悌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倫理綱常。董太皇太後作為劉宏的親生母親,兒子為了能夠盡孝道而將其接進宮中安享晚年,這本是一件值得褒獎的事情,甚至作為劉宏親生骨肉的劉辯應該將這一行為繼承下去,畢竟兩個人的血緣關係也並不算遙遠。但是如今皇帝的親奶奶卻被趕回了老家,甚至連原本的封地都因為劉宏成為帝王而喪失,這樣的結果自然讓董太皇太後成為了百姓口中的“弱者”,而更為同情弱勢群體的百姓在某些人對輿論的操控下也變得騷動起來。
雖然這些謠言不可能動搖士人對何進的支持,頂多是幾個老學究或者年輕氣盛的士子跳出來吸引一下大眾的眼球而已,但卻依然讓何氏兄妹煩惱不已。
越是嫉妒心強的人便越是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哪怕僅僅是一個不算很重要的方麵也是一樣的,所以對那位總是習慣性在自己腦袋上指手畫腳的婆婆獲得民心支持這件事,何太後自然憤恨不已。而一直想方設法“養望”以便提升自己名望的何進更是對這樣敗壞他聲望的流言氣急敗壞。可偏偏他們無論采取何種反製措施卻依然無法扭轉民眾的看法。
最後,無奈之下的兄妹二人隻好選擇了最為下下之策——先是於五月派禁軍圍驃騎將軍董重府宅,追索印綬。董重知道大事不好,被逼自刎於後堂,而其家人則徒於比景。六月,暗使人鴆殺董後於河間驛庭,隨後舉柩回京,葬於文陵,也就是劉宏的陵寢。
敵人的**雖然已經毀滅,但是敵人的精神就因此而消散了嗎?不,似乎恰恰相反。
“張讓、段珪等流言於外,言公鴆殺董後,欲謀大事。乘此時不誅閹宦,後必為大禍。昔竇武欲誅內豎,機謀不密,反受其殃。今公兄弟部曲將吏,皆英俊之士;若使盡力,事在掌握。昔天以越賜吳,吳不取,故有身死國滅之禍。今有此天讚之時,萬不可失也。”
因為何進得勢而重新登上司隸校尉之職的袁紹此時正努力的浪費著自己的口水,希望能夠說服眼前神色猶豫的大將軍,隻可惜何進仿佛修煉了“閉耳**”一般一點表示都沒有。
此時何進托病不出已經很長時間了。正如袁紹所言,誅滅董氏一族非但沒能平息掉流言,反而讓流言在有心人的推動下變得愈演愈烈,就連某些何進的盟友都對此產生了不小的微詞。
於是為了避免自己在朝堂上受到這樣那樣的指責,何進很幹脆轉職為特殊職業——“宅男”。
當然,何進無奈做“宅男”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鬱悶。
是的,何進現在相當的鬱悶,因為他的老對頭兼死對頭就快變成好基友的十常侍最近似乎如同冬眠結束的冷血動物一般,又恢複了不少的影響力,重新開始在朝堂內外呼風喚雨。
何進不想解決掉他們麽?想,做夢都想,因為這是他認為自己唯一可以消除之前所作所為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的好方法。可是,他能做得到麽?答案同樣是否定的。
為什麽呢?明明袁紹洋洋灑灑一大篇說的是有理有據仿佛宦官們已經捆好了就放在距離何進不遠的地方就等著何進起身拿著寶劍去在那些宦官身上捅窟窿了,為什麽何進卻還無法邁出這哪怕是區區數步的距離呢?
難道是因為何進是個懶漢又或者是懦夫麽?前者一定不是但後者可就不一定了。因為阻礙何進邁出這區區數步路程的最大攔路虎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何太後。
就像之前說的那樣,我們的十常侍一發現局勢不對勁的時候便開始為自己準備退路,何家的幾位要人除了何進之外人人收到一份分量不菲的金珠珍寶。而董太皇太後死後失去最後一麵保護傘的十常侍也十分光棍的來到何太後麵前上演了一出即使是未來的影帝劉備見了也要自歎弗如的苦情戲,聲淚俱下的向何太後乞求原諒。
或許是因為看到原本趾高氣揚的十常侍如今對自己搖尾乞憐讓何太後感受到了巨大的滿足感,或許是因為這群十常侍真的是人老成精好用異常讓何太後不忍扔掉,又或許這群身殘誌堅的家夥真的撥動了何太後心中的某根惻隱之弦,總而言之,雖然何進十分想要做下這件足以讓世人拍手稱快的大好事,但是何太後竟愣是擋下了一次又一次。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那個與何進毫無血緣關係的“弟弟”——何苗,一個不但能力低下而且還十分貪財的家夥。
何苗,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朱苗,他與何進兄妹的關係實際上並不太好。他與何太後是同母異父的姐弟,也就是說何進兄妹的父親死後,這位被封為舞陽君的女人便從何氏改嫁到了朱氏。雖然不知道當時是否帶著何太後一起改嫁,但是從何太後依然姓何可以猜測,就算帶過去恐怕也是多受欺辱而跑回何家了吧。
但是,當何太後入宮,何氏一門還是逐漸發達之後,這個朱苗便立刻忘了自己的祖宗到底姓什麽而搖身一變成為何家的一份子,想必這其中那位舞陽君應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過改換門庭的何苗倒也知趣,沒有給何進兄妹二人填什麽亂,反而做一些兩個人不好出麵的事情也幫了不少的忙,所以現如今也搖身一變成為西園軍的統帥,頗為威風。
而十常侍正是通過此人打開的缺口。
這不,在十常侍的金珠攻勢下,何苗的一番“大將軍輔佐新君,不行仁慈,專務殺伐。今無端又欲殺十常侍,此取亂之道也”的說辭也就不難理解了。
於是何進就隻能無奈接受何太後“中官統領禁省,漢家故事。先帝新棄天下,爾欲誅殺舊臣,非重宗廟也”的搪塞之詞。話說當初殺蹇碩,殺董重的時候咋就沒想到這些話呢?
沒有決斷的何進事到如今就隻有“太後不允,如之奈何”的無奈。可是還算年輕氣盛的袁紹卻不幹了,畢竟你何進如今是位極人臣的大將軍了,可他袁紹還指望著通過誅殺十常侍這樣的功勞直接一步登上三公的位子來延續自己家族的輝煌呢。
於是,袁紹苦思之下想出了一個被後人罵了數千年的主意:
“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此時事急,不容太後不從。”
雖然從劉宏駕崩到現在不過才過去區區四個月不到的時間,但是洛陽城中卻可以說是風雲詭秘熱鬧之極,各方勢力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都在展示著自己的肌肉和腦漿。.
失去了蹇碩這個先鋒小卒,同時又被何進成功擁立劉辯成為新的皇帝徹底喪失先手,為了挽回敗局,董太皇太後一門在十常侍的暗中支持下終於徹底走上了前台。
雖然十常侍在這一係列的變故中一直采取兩麵下注的做法,但是相比較而言,他們與何太後、何苗以及兩人的母親舞陽君的關係最多隻能說是一種試探性的投資,而對董太皇太後及其家人的支持卻是全方位的。不僅積極為之出謀劃策,而且還幫助其聯絡朝臣為其呐喊助威。
隻不過沒了劉宏的庇護,無論是作為太皇太後的董氏,還是作為先帝遺臣的十常侍,顯然威勢已經遠遠不及從前。麵對朝臣們的聯手絞殺,甚至連不少原本拜在十常侍門下的大臣們也改頭換麵變成了大將軍一派的急先鋒。最不濟也是沉默不語明哲保身,一如宦官得勢之時某些士人派係官員所做的那樣,以防止可能出現的“大清洗”波及到自己的身上。
結果,皇帝的親奶奶沒能鬥過皇帝的親媽,雖然董太皇太後曾經風光了一小會,獲得了垂簾聽政的機會,但是終究還是沒能在已經成為群臣之首的何進的逼迫下風光太長時間,就被何進率領群臣以“原係藩妃,不宜久居宮中”為由,將董太皇太後重新趕回了她的河間老家。
而失去了董太皇太後這尊大佛,無論是對宦官們的氣焰還是對董家這個外戚家族而言,都可以說是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最重要的是,看到十常侍無能為力的表現,讓已經被壓迫了數代皇帝之久的士人們頗有種揚眉吐氣的感覺,一切仿佛又回到了竇武當權的時期。
當然,也有一些對何進兄妹並不太有利的小道消息流傳出來,比如董太皇太後臨朝稱製,何太後不滿董太皇太後分薄自己的權力,趁酒宴之機對董太皇太後出言譏諷,可是卻反而被董太皇太後訓斥,惱羞成怒之下何太後竟然企圖毆打董太皇太後,如果不是被張讓等十常侍勸阻,恐怕何太後將會做出更加有失體統之事。
而且這事還不算完,回到太後所居住的長樂宮永壽殿,何太後似乎還怒氣難平,不但毆打了並沒有犯下什麽差錯的數名隨身服侍的侍女和宦官,而且還摔碎了很多珍貴的器皿,並且說了很多詛咒董太皇太後以及董氏家族的話語,並揚言要其不得好死。
類似的傳言還有很多,基本上每一個都有鼻子有眼的好似親眼所見,最關鍵的是,這些傳言都指向同一個人,那就是借助皇帝成功上位的新太後何氏。
雖然不知道謠言是何人散步,但是大家心裏都清楚,不外乎董氏家族以及十常侍的手筆,畢竟指向性如此明顯的謠言顯然不可能出自於何進兄妹的收益。
當然,更加對何進兄妹不利的是,因為不論是西漢還是東漢,都是以孝道治國,孝悌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倫理綱常。董太皇太後作為劉宏的親生母親,兒子為了能夠盡孝道而將其接進宮中安享晚年,這本是一件值得褒獎的事情,甚至作為劉宏親生骨肉的劉辯應該將這一行為繼承下去,畢竟兩個人的血緣關係也並不算遙遠。但是如今皇帝的親奶奶卻被趕回了老家,甚至連原本的封地都因為劉宏成為帝王而喪失,這樣的結果自然讓董太皇太後成為了百姓口中的“弱者”,而更為同情弱勢群體的百姓在某些人對輿論的操控下也變得騷動起來。
雖然這些謠言不可能動搖士人對何進的支持,頂多是幾個老學究或者年輕氣盛的士子跳出來吸引一下大眾的眼球而已,但卻依然讓何氏兄妹煩惱不已。
越是嫉妒心強的人便越是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哪怕僅僅是一個不算很重要的方麵也是一樣的,所以對那位總是習慣性在自己腦袋上指手畫腳的婆婆獲得民心支持這件事,何太後自然憤恨不已。而一直想方設法“養望”以便提升自己名望的何進更是對這樣敗壞他聲望的流言氣急敗壞。可偏偏他們無論采取何種反製措施卻依然無法扭轉民眾的看法。
最後,無奈之下的兄妹二人隻好選擇了最為下下之策——先是於五月派禁軍圍驃騎將軍董重府宅,追索印綬。董重知道大事不好,被逼自刎於後堂,而其家人則徒於比景。六月,暗使人鴆殺董後於河間驛庭,隨後舉柩回京,葬於文陵,也就是劉宏的陵寢。
敵人的**雖然已經毀滅,但是敵人的精神就因此而消散了嗎?不,似乎恰恰相反。
“張讓、段珪等流言於外,言公鴆殺董後,欲謀大事。乘此時不誅閹宦,後必為大禍。昔竇武欲誅內豎,機謀不密,反受其殃。今公兄弟部曲將吏,皆英俊之士;若使盡力,事在掌握。昔天以越賜吳,吳不取,故有身死國滅之禍。今有此天讚之時,萬不可失也。”
因為何進得勢而重新登上司隸校尉之職的袁紹此時正努力的浪費著自己的口水,希望能夠說服眼前神色猶豫的大將軍,隻可惜何進仿佛修煉了“閉耳**”一般一點表示都沒有。
此時何進托病不出已經很長時間了。正如袁紹所言,誅滅董氏一族非但沒能平息掉流言,反而讓流言在有心人的推動下變得愈演愈烈,就連某些何進的盟友都對此產生了不小的微詞。
於是為了避免自己在朝堂上受到這樣那樣的指責,何進很幹脆轉職為特殊職業——“宅男”。
當然,何進無奈做“宅男”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鬱悶。
是的,何進現在相當的鬱悶,因為他的老對頭兼死對頭就快變成好基友的十常侍最近似乎如同冬眠結束的冷血動物一般,又恢複了不少的影響力,重新開始在朝堂內外呼風喚雨。
何進不想解決掉他們麽?想,做夢都想,因為這是他認為自己唯一可以消除之前所作所為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的好方法。可是,他能做得到麽?答案同樣是否定的。
為什麽呢?明明袁紹洋洋灑灑一大篇說的是有理有據仿佛宦官們已經捆好了就放在距離何進不遠的地方就等著何進起身拿著寶劍去在那些宦官身上捅窟窿了,為什麽何進卻還無法邁出這哪怕是區區數步的距離呢?
難道是因為何進是個懶漢又或者是懦夫麽?前者一定不是但後者可就不一定了。因為阻礙何進邁出這區區數步路程的最大攔路虎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何太後。
就像之前說的那樣,我們的十常侍一發現局勢不對勁的時候便開始為自己準備退路,何家的幾位要人除了何進之外人人收到一份分量不菲的金珠珍寶。而董太皇太後死後失去最後一麵保護傘的十常侍也十分光棍的來到何太後麵前上演了一出即使是未來的影帝劉備見了也要自歎弗如的苦情戲,聲淚俱下的向何太後乞求原諒。
或許是因為看到原本趾高氣揚的十常侍如今對自己搖尾乞憐讓何太後感受到了巨大的滿足感,或許是因為這群十常侍真的是人老成精好用異常讓何太後不忍扔掉,又或許這群身殘誌堅的家夥真的撥動了何太後心中的某根惻隱之弦,總而言之,雖然何進十分想要做下這件足以讓世人拍手稱快的大好事,但是何太後竟愣是擋下了一次又一次。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那個與何進毫無血緣關係的“弟弟”——何苗,一個不但能力低下而且還十分貪財的家夥。
何苗,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朱苗,他與何進兄妹的關係實際上並不太好。他與何太後是同母異父的姐弟,也就是說何進兄妹的父親死後,這位被封為舞陽君的女人便從何氏改嫁到了朱氏。雖然不知道當時是否帶著何太後一起改嫁,但是從何太後依然姓何可以猜測,就算帶過去恐怕也是多受欺辱而跑回何家了吧。
但是,當何太後入宮,何氏一門還是逐漸發達之後,這個朱苗便立刻忘了自己的祖宗到底姓什麽而搖身一變成為何家的一份子,想必這其中那位舞陽君應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過改換門庭的何苗倒也知趣,沒有給何進兄妹二人填什麽亂,反而做一些兩個人不好出麵的事情也幫了不少的忙,所以現如今也搖身一變成為西園軍的統帥,頗為威風。
而十常侍正是通過此人打開的缺口。
這不,在十常侍的金珠攻勢下,何苗的一番“大將軍輔佐新君,不行仁慈,專務殺伐。今無端又欲殺十常侍,此取亂之道也”的說辭也就不難理解了。
於是何進就隻能無奈接受何太後“中官統領禁省,漢家故事。先帝新棄天下,爾欲誅殺舊臣,非重宗廟也”的搪塞之詞。話說當初殺蹇碩,殺董重的時候咋就沒想到這些話呢?
沒有決斷的何進事到如今就隻有“太後不允,如之奈何”的無奈。可是還算年輕氣盛的袁紹卻不幹了,畢竟你何進如今是位極人臣的大將軍了,可他袁紹還指望著通過誅殺十常侍這樣的功勞直接一步登上三公的位子來延續自己家族的輝煌呢。
於是,袁紹苦思之下想出了一個被後人罵了數千年的主意:
“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此時事急,不容太後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