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敗了,敗得非常快也非常慘。


    麵對李傕、郭汜和張濟所率領的大軍,王匡能夠勉強逃離已經算得上相當的幸運了,那個張濟軍中的大漢給予他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手下頭號大將方悅與之交戰沒超過五合便被打的虎口迸裂,滾落馬下。要不是方悅的親衛誓死保護,隻怕就會當場殞命。.


    至於那護衛王匡逃走的親族將領王德,則被李傕領兵團團圍住,眼見主公已經脫離,選擇了最為悲壯的玉石俱焚的打法。可惜怎奈何身邊的親衛全部戰死,被動用合力的李傕秒殺。


    而原本率兵進攻孟津關的韓浩,一聽到董卓從小平津關渡河的消息就知道大事不妙,隻是他更加沒有想到的是董卓軍的行動速度遠超他的想象,還沒等他告急的信使到達王匡的大營,那邊董卓軍已經開始動手了。


    韓浩原本打算尾隨董卓軍身後,一來一旦王匡戰敗可以做一下接應,二來如果王匡能守得住(雖然韓浩自己覺得可能性太低),那麽他可以領兵在後方對董卓軍形成夾擊之勢。


    隻不過他雖然成功接應了倉皇逃竄的王匡,但是所帶去的數千人馬卻大部分成了那扔向野狗的肉包子,真真是回不了家了。同時也標誌著河內郡最後一支可戰之兵就此消失。


    董卓隻不過是用了虛張聲勢以及聲東擊西兩計便將實力在諸侯中也能排在中遊偏上的王匡軍徹底抹平,這對董卓軍而言無疑是一件很提士氣的事情。


    不過,當董卓接到李傕等人報捷的傳令使的時候卻並沒有露出多少欣喜的神色,隻是微微的點了點頭表示自己已經知曉此事便讓傳令兵退下。如果帳內諸將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此時董卓的眼中沒有絲毫勝利的喜悅。有的,隻是平靜以及埋藏在平靜之下的幾絲不易察覺的異樣的情感。隻可惜董卓在西涼軍中的聲望實在太過盛隆,沒有人願意去冒犯他的威嚴。


    王匡慘敗的消息很快便隨著四散的潰兵如同長了翅膀一般飛遍大漢朝的大江南北。普通百姓官兵乃至於某些更加擅長行政的諸侯對於董卓軍所展現出的戰鬥力暗自咂舌,對於董卓軍的凶殘更是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以至於一時之間是有不少地方的士兵出現了情緒上的波動。


    不過,在頗知兵事的專業人員的眼裏,這場戰爭的技術含量遠沒有其表麵上顯示的那麽高了。


    董卓手中的可戰之兵足有二十萬之多,就算扣除防衛四方以及牛輔清剿白波賊所需的兵力,董卓手裏依然擁有將近15萬的調動能力。畢竟西北的韓遂與董卓達成了和解,南方的益州的劉焉隻要緊守關隘就進不了關中,關東的諸侯又都處於準備階段,所以董卓的防守壓力真的很輕。這就是他手頭的兵力如此富餘的緣故。


    反觀王匡,以區區河內郡一地,雖然可以憑借其人口優勢招募大量士兵,但是一來王匡沒有那麽豐厚的家底,二來就算招募了過來也都是一群新兵蛋子,除了送死和造成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外就沒什麽太大的用處,反而有可能在戰事不利的時候率先崩盤。


    所以,王匡即使吸納了部分從西北撤回的老兵以及從老家泰山招募了不少泰山強弩,總兵力也不超過三萬。比起董卓軍的那十餘萬可用之兵,王匡的家底就更顯得單薄了。


    當然,這還是在沒有計算雙方士兵的單兵戰鬥力的基礎上所做出的結論。


    雖然河內與河南之間隔了一道黃河天險,理論上可以讓守方發揮出以一當十的作用,可是當攻防的士兵多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這原本的優勢反而成為讓人崩潰的劣勢。


    董卓軍人多啊,太多了,隨隨便便扔出幾萬人當誘餌王匡都得乖乖上鉤,否則那香噴噴的魚餌轉眼之間就會變成凶殘無比的利刃,不捅幾個窟窿那是不會罷休的。更何況如今董卓更是舍得下血本,把自己給抬了出來,王匡除了乖乖上鉤之外真就沒啥別的路可以選擇。


    當然,最重要的是現在雖然天氣轉暖,原本冰封的黃河開始解凍。即使無法跑馬,但是對於普通的士兵而言隻有不在上麵一起踢正步,那麽冰麵開始足以承受得住的。這也是為什麽李傕等人的部隊通過黃河的速度如此之快的最大原因。


    這樣的黃河可以說將王匡原本掌握的地利優勢削弱到了最低限度。而這些劣勢疊加在一起,隻要董卓不是蠢笨如豬,隻知道豬突猛進,那麽想要輸掉還真是不容易。


    不過,這一戰透露出的東西同樣不少,不過因為角度的不同,所以各自的看法也不盡相同,這裏也就不一一列舉了。總而言之一句話:犧牲了王匡這個小我,成就了很多人的大你。


    當然,最為重要的一點,王匡用自己的失敗向天下諸侯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那就是:如果想要打敗董卓,那麽單打獨鬥是肯定不行的,否則就隻有被董卓各個擊破一個下場。


    既然諸侯要聯合,那麽董卓會用怎樣的手段去應對呢?


    “河東太守和河內太守,董仲穎的手筆倒也不小啊。隻不過諸位覺得他這是安的什麽心?”


    從雁門的陰館回到晉陽城的李書實立刻便召喚手下到他的州牧府開會。因為之前已經商定好了立場的緣故,此次會議雁門太守郭縕以及上黨太守張揚並沒有出席,依然在他們所管理的地方處理公務。春節過後隨著土壤解凍,新一年的耕作季即將開始,相應的工作可不少,如果不用心努力的話就很容易釀成民亂。即使規模不大,也會降低官員的風評。


    而會議剛一開始,李書實就將董卓送來的詔書遍傳與會的眾人。


    出去那些官樣的文章之外,詔書的意思很簡單——河東河西歸李書實處理,李書實可以舉薦兩個人擔任兩地的太守,隻要符合朝廷的法度,董卓就不會阻撓。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隻要李書實決定獲得這兩郡的控製權,那麽他就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包括剿滅頑固的白波賊以及負責抵擋關東諸侯來自黃河以北的進攻,保證洛陽北方側翼的安全。


    董卓開出的價碼並不算低,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有些超出李書實的想象。不過雖然價碼不低,但是先要吃到嘴裏卻也並不容易,可以說這道選擇題並不太好做。


    河內郡和河東郡共同的特點是土地肥沃。一個位於黃河北岸,擁有大片的衝積平原,同時境內還擁有濟水、沁水等大中型河流;另一個位於汾河穀地,是黃河重要支流汾河的下遊地區,擁有著最為肥沃的衝積土壤,一條汾河為河東提供了絕大多數的灌溉水源。


    可以說隻要擁有了這兩個郡,那麽隻要不出現大的災禍,李書實的並州軍可以不用為軍糧而發愁了。甚至如果節省一些或者采用新的種植技術,或許朔州的軍糧李書實也可以為之解決不小的份額。到時候盧植或許在決定戰略的時候就無需那麽精打細算了。


    當然,糧食僅僅是一個方麵,更重要的一點是,作為曾經的河東太守,李書實很清楚那裏擁有著怎樣的財富——河東可是擁有大漢北方少有的大規模鹽礦。


    鹽這種商品對於人類的意義以及其所能創造的財富可以說堪稱恐怖。雖然比起海鹽,岩鹽的提取會繁瑣一些,但是從成本上來說,依然可以稱得上是一本萬利的商品。想當年河東著名的商人猗頓能夠成為世所仰望的超級巨商的一個很大的原因便是其對於河東鹽礦的開采。


    即使不提鹽礦所能帶來的豐厚的稅收,光是今後每年並州進口食鹽所節省的金錢就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這也將成為李書實對並州百姓實施的又一項仁政。


    另外河內和河東還有非常豐富的礦產。其他或許以這個時代的冶煉水平無法有效利用,但是有了並州的煤炭資源,至少熔煉鐵礦並將之轉化為優良的鋼錠還是沒有問題的。不論是河內郡的林慮縣還是河東的皮氏縣、平陽縣、安邑縣都有著品質合格的鐵礦石出產。


    有了優質的鋼錠,再配合李書實從洛陽拐帶回來的那些優秀工匠和他們的傳人,別的不說,李書實以後光是做軍火販子恐怕都能積攢下來數代都花不完的財富。


    其他的諸如河內的水果貿易、水運、工藝品加工等等都可以有效豐富李書實屬地的經濟活動,讓他之前製定的以經濟帶動人口發展的計劃得到更加有效的實施,同時也可以保證他有更多的資金用於對外戰爭。


    嗯,真的是隻要想一想就能讓人直流口水啊。


    所以說啊,也正是因為別看河東和河內兩郡地方並不算大,但是資源卻異常豐富,從西漢開國起,這兩郡就一直屬於司隸京畿之地,由國家直接掌控。


    這可真真是越想越讓人流口水,以至於當董卓的這道聖旨傳閱完畢的時候,除了少部分還算理智的家夥之外,大部分人的眼睛裏都透著血紅的顏色,畢竟這裏的大多數人都曾經在河東待過一段不短的時間。


    隻是董卓拋出如此具有誘惑力的香餌,真的就那麽的容易吃下麽?


    ps:低潮期還去看魍魎之匣,我果然是在找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人物的英傑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服部正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服部正成並收藏小人物的英傑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