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城西。
這裏應該是敦煌城內作為熱鬧的地方,無數的商販在這裏雲集,他們有著不同的膚色,穿著各色的服飾。操著迥異的語言,兜售著琳琅滿目的商品。
隻是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這裏雖然人流如織,但是卻並沒有專門建設一個裏來保護這些商販免受外界幹擾,甚至更加令人吃驚的是這裏雖然討價還價之聲不絕於耳,但是卻很少有人敢於在此地撒潑耍橫,即使有陌生的臉孔想要嚐試一下卻也很快被旁人送上幾句輕聲的耳語,同時手指隱隱的指向了某一個方向。
當然,如果此人還不打算識趣的話,那麽其將會麵對整個交易市場的敵視。
不過,據說這樣的情況已經有數年沒有出現過了,這種潛規則已經深入到了每一個人的心中,沒有人敢於觸碰,因為凡是觸碰之人全部都已經埋骨於城外的黃沙之下。
“這倒是真夠神奇的,卻不知是什麽人有如此威信能夠震懾這些南來北往的旅人和商戶。”
實際上這樣的情況雖然讓李書實稍稍有些驚奇但是卻也僅限如此,畢竟意大利的那些黑x黨們對於城市治安的貢獻反而比當局要好很多,而論起影響力的話諸如大俠郭解這樣的人物也足以讓每一個認識其的人物對其保持足夠的尊重。
當然,在這個時代能夠做到這個程度,這樣的勢力在敦煌郡也應該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而且看樣子不論是太守馬艾還是身為敦煌郡第一豪強家主的張泰都默認了對方的存在。
是的,這裏是張泰主動引領李書實而來的,雖然弄不清楚對方的意圖,但是通過張泰介紹這裏的語氣來看,他似乎對對方頗為推崇,似乎對對方的手段相當的佩服。
如果再聯想張泰之前對李書實的回應,李書實開始對此間地區的掌控者感興趣起來。
說起來自從李書實試探著提出了自己那個大膽的想法後張泰除了一開始表示有人有可能有能力達成李書實的期望後便再也沒有提起過類似的話題,幾次李書實將話題稍稍轉向其的時候都會被張泰不留痕跡的轉移走,顯然並不願意在這方麵多談。
原本李書實覺得或許是對方心中的理念與自己有所不同,所以不願意再和自己討論相關的話題,不過沒曾想張泰帶著李書實來到敦煌城後並沒有先去拜訪太守馬艾,反而領著他來到了這裏――敦煌城內最大的物資交易集散中心,而且一路上對這裏多有介紹。
自然,對背後主導這裏紀律的那個家族是連聲讚歎。
總覺得這其中似乎有些很奇妙的關係,李書實覺得自己的直覺如此提醒著他。
隨後,他便站在了一處距離市場便並不算遙遠但是卻足以將市場的喧囂隔開的院落前。
“西複見過李將軍,將軍千裏迢迢來到這敦煌地界,複未能遠迎還請恕罪。”
待門房將李書實的投書和名刺帶進去沒多久,一個兩鬢斑白的老者便出現在李書實麵前。
隻不過……
“媳婦?”李書實很是一愣,隨後還用力掏了掏自己的耳朵,仿佛自己的耳朵被堵上了一般。
當然,他也知道自己應該是理解差了,畢竟眼前這位無論怎麽化妝也不可能用來嫁人。
“將軍說笑了,在下姓西名複,西是西域之西,複是恢複之複。”
“是在下失禮,在下才疏學淺倒是讓老先生看了笑話。隻是‘西’這個姓氏在下從未聽聞,所以才有今日之失態,還請西老先生原諒則個。”
“哈哈,無妨無妨,如果不是因為李將軍這個外人前來在下倒還記不起自己如今的姓氏。”
咦?這話是什麽意思,自己的家族姓氏竟然還能忘記不成?!
“西公先祖曾遭人陷害,故此不得不隱姓埋名於此地,不過雖然時日已久,不過西家子孫卻並不曾忘卻先祖的一切,故此雖然對陌生人自稱‘西’家之人,不過了解他們的人卻一般不會用到這個姓氏,如果不是一些原因怕是我也險些忘了此事。”
張泰看出李書實的疑惑,在一旁出言解釋道。不過他這一出聲,倒是讓原本一直將關注的目光投在李書實身上的西複注意到了張泰的存在。
“原來是張大人啊。張大人您勤政愛民,實乃我等敦煌子民之福。西複在敦煌已有三十有四年,就屬張大人輔佐太守大人的一十六年裏敦煌百姓生活最好。”
這是誇獎吧,這應該是誇獎吧……為什麽,李書實卻聞到一股濃濃的火藥味。
“如今張大人竟然曲尊前來,實在是讓寒舍蓬蓽生輝啊。說起來西某賤民一個,本當倒履相迎的,可惜不能啊,不能啊。至於個中原因,大人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果然,馬上這西複便是話鋒一轉,這態度讓李書實這個旁觀者都看的是冷汗直冒啊。
喂喂喂西老頭,你和張泰沒有深仇大恨吧,人家剛才可是快把你誇成一朵花了啊,為什麽到了你這裏就成了冷槍夾冷棒,說咬牙切齒都程度太輕的感覺啊!
對於西老頭的奚落,張泰卻仿佛已經早已料到一般苦笑了一下,隨後轉過身看向李書實說道:
“州牧大人想必已經看出來了,在下與眼前這位祖上有些過節,隻不過雖然如此但是我這個做後輩的卻並不認為先祖的做法完全錯誤,所以為了州牧大人的大事著想,在下還是先行回避為好。西先生乃是大才,州牧大人的想法泰是無能為力,不過西先生卻是有辦法的。”
麵對張泰近乎逃避的言辭,李書實實在是不知道該用什麽表情來麵對,微笑什麽的大概是不太合適吧。這個從種種渠道都顯示出其能力高絕的能人,麵對自家的事情時竟然如此進退失據,全無之前的風範。總覺得這其中的故事絕對不會如同張泰所說的那般輕描淡寫。
“卻不知張先生與西老先生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麽誤會,不妨在這裏說來讓學聽聽,這樣才好讓學做出決斷。張先生需知,如果西老先生是心胸狹窄之人的話,他又怎能勝任那個職位,所以張西兩家的矛盾在下是一定要知曉的,或許這也可以看作是一次考驗。”
“哼~西某行得直坐得正,沒有什麽見不得人的事情,張泰你大可講來!”
好吧,西複這一次幹脆連剛才的尊稱都不再喊了,顯然雙方之間的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狀態。不過李書實同樣注意到,西複說這話的時候的確是胸懷坦蕩的樣子,反而聽到這番話的張泰卻是一副搖頭苦笑的樣子,底氣似乎不如對方那般充足。
“怎麽?張泰你不敢說麽?實際上你也為你先祖的卑鄙而感到羞愧吧。如果你真的羞於提起你先祖的所作所為,那麽我倒是不介意在李將軍麵前說道說道。”
阿賴?總覺得這種展開很是令人意外啊。不是應該是西複是嫉妒賢能的小人麽?怎麽轉眼間雙方的關係就掉了個個啊,難不成張家先祖當年真的做了對不起西家先祖的事情?
好吧,忽然有一刻李書實的腦海之中全都是深夜劇場的南棒狗血劇,什麽“血染雷霆崖,花開伊呂波”,什麽真實的藍色、黑暗的藍色之類……
嗯,此人已經壞掉,絕對不是因為發現x點已經出現無限裏番世界……
“那倒不必。”張泰最終還是堅定的拒絕了,他轉向李書實說道:“州牧大人,您也已經知道了西老先生原本並不姓西,那麽您能猜到他原本的姓氏麽?”
搖頭ing……
“西家原本姓班,而他的先祖正是定遠侯的兒子班勇。”
班家?
原來如此啊,難怪對方能夠在敦煌擁有如此的影響力,話說班家不但在西域有著龐大的關係網,而且手下頗有一些強悍的死士,跟隨班家子弟出生入死披堅執銳。
但是這樣一個不論是詩書還是戰功都頗為顯赫的家族卻在大漢的曆史之中忽然消失,完全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如今看來連子孫後代都要改換姓名來躲避災禍,看樣子其中的故事很不簡單。難不成張家先祖便是導致這一切的元凶?!
“在下的先祖張朗曾任敦煌太守。那時候西域北路的焉耆國叛亂,班勇將軍與家祖約定共同出兵,而後班將軍前往西域調集諸國之兵,而家祖則率河西四郡之兵。隻不過後來家祖未等班將軍的兵馬趕到便獨自率領麾下三千餘人馬迫降了焉耆國。家父雖然因此戰而獲得封賞,可是班將軍卻因此戰被朝廷以‘逾期未到’的罪名下獄,雖然後來獲得赦免,卻也被廢為庶人,而後因此鬱鬱而終。”
“難不成班家不得不隱姓埋名於此便是因為這事?”
“這倒不是,我班家的衰亡卻是因為一個賤貨!不過家祖班勇時值壯年便不得不含恨而終卻是因為那個作奸犯科的小人張朗,那個賤人敢於對我班家頤指氣使也是因為此事,所以我班家與他張家乃是不共戴天之仇!”
看到西複,不,應該叫班複那義憤填膺的樣子,李書實忽然覺得頭疼起來。
總覺得雙方的這矛盾有些不可調和的樣子啊。
ps:今天是《北京日報》以三個版的篇幅,發表了一批批判《三家村劄記》和《燕山夜話》的文章的日子。話說思想解放之後翻案風洶湧而起,隻不過有些事情實在是不能為了攻擊而翻案,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顯然不是理智的表現。同時願鄧拓、吳晗等人的靈魂能夠安息。
當然,讓未來不會再出現這樣的事情這種願望咱是不會祈禱的,因為這顯然與我們國家的曆史不相符。畢竟讖緯這東西可是個很麻煩的存在呢,所以很多統治者可是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
ps2:今天是民間流傳的又一位半仙級人物劉基字伯溫去世的日子,雖然這個人是一位出色的戰略家和心理學家,但是那首《燒餅歌》卻絕對是後人依托其名聲的偽作。
ps3:今天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殺的日子。之所以要提他主要還是因為山口百惠主演的那部《伊豆的舞女》――雖然咱還小看不太懂,不過母親那一輩卻似乎很喜歡的樣子……
psp:老徐,生日快樂……
psv:每當人種大雜燴帝國的實現從西邊來到東邊,西邊的人便總是會用各種手段將帝國的“寵愛”拉回來,這是什麽精神,這是什麽精神,這就是傳說中的“國際主義精神”啊!
嗯,以上隻不過是玩笑,畢竟凶手什麽的不是還沒有找到麽……
這裏應該是敦煌城內作為熱鬧的地方,無數的商販在這裏雲集,他們有著不同的膚色,穿著各色的服飾。操著迥異的語言,兜售著琳琅滿目的商品。
隻是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這裏雖然人流如織,但是卻並沒有專門建設一個裏來保護這些商販免受外界幹擾,甚至更加令人吃驚的是這裏雖然討價還價之聲不絕於耳,但是卻很少有人敢於在此地撒潑耍橫,即使有陌生的臉孔想要嚐試一下卻也很快被旁人送上幾句輕聲的耳語,同時手指隱隱的指向了某一個方向。
當然,如果此人還不打算識趣的話,那麽其將會麵對整個交易市場的敵視。
不過,據說這樣的情況已經有數年沒有出現過了,這種潛規則已經深入到了每一個人的心中,沒有人敢於觸碰,因為凡是觸碰之人全部都已經埋骨於城外的黃沙之下。
“這倒是真夠神奇的,卻不知是什麽人有如此威信能夠震懾這些南來北往的旅人和商戶。”
實際上這樣的情況雖然讓李書實稍稍有些驚奇但是卻也僅限如此,畢竟意大利的那些黑x黨們對於城市治安的貢獻反而比當局要好很多,而論起影響力的話諸如大俠郭解這樣的人物也足以讓每一個認識其的人物對其保持足夠的尊重。
當然,在這個時代能夠做到這個程度,這樣的勢力在敦煌郡也應該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而且看樣子不論是太守馬艾還是身為敦煌郡第一豪強家主的張泰都默認了對方的存在。
是的,這裏是張泰主動引領李書實而來的,雖然弄不清楚對方的意圖,但是通過張泰介紹這裏的語氣來看,他似乎對對方頗為推崇,似乎對對方的手段相當的佩服。
如果再聯想張泰之前對李書實的回應,李書實開始對此間地區的掌控者感興趣起來。
說起來自從李書實試探著提出了自己那個大膽的想法後張泰除了一開始表示有人有可能有能力達成李書實的期望後便再也沒有提起過類似的話題,幾次李書實將話題稍稍轉向其的時候都會被張泰不留痕跡的轉移走,顯然並不願意在這方麵多談。
原本李書實覺得或許是對方心中的理念與自己有所不同,所以不願意再和自己討論相關的話題,不過沒曾想張泰帶著李書實來到敦煌城後並沒有先去拜訪太守馬艾,反而領著他來到了這裏――敦煌城內最大的物資交易集散中心,而且一路上對這裏多有介紹。
自然,對背後主導這裏紀律的那個家族是連聲讚歎。
總覺得這其中似乎有些很奇妙的關係,李書實覺得自己的直覺如此提醒著他。
隨後,他便站在了一處距離市場便並不算遙遠但是卻足以將市場的喧囂隔開的院落前。
“西複見過李將軍,將軍千裏迢迢來到這敦煌地界,複未能遠迎還請恕罪。”
待門房將李書實的投書和名刺帶進去沒多久,一個兩鬢斑白的老者便出現在李書實麵前。
隻不過……
“媳婦?”李書實很是一愣,隨後還用力掏了掏自己的耳朵,仿佛自己的耳朵被堵上了一般。
當然,他也知道自己應該是理解差了,畢竟眼前這位無論怎麽化妝也不可能用來嫁人。
“將軍說笑了,在下姓西名複,西是西域之西,複是恢複之複。”
“是在下失禮,在下才疏學淺倒是讓老先生看了笑話。隻是‘西’這個姓氏在下從未聽聞,所以才有今日之失態,還請西老先生原諒則個。”
“哈哈,無妨無妨,如果不是因為李將軍這個外人前來在下倒還記不起自己如今的姓氏。”
咦?這話是什麽意思,自己的家族姓氏竟然還能忘記不成?!
“西公先祖曾遭人陷害,故此不得不隱姓埋名於此地,不過雖然時日已久,不過西家子孫卻並不曾忘卻先祖的一切,故此雖然對陌生人自稱‘西’家之人,不過了解他們的人卻一般不會用到這個姓氏,如果不是一些原因怕是我也險些忘了此事。”
張泰看出李書實的疑惑,在一旁出言解釋道。不過他這一出聲,倒是讓原本一直將關注的目光投在李書實身上的西複注意到了張泰的存在。
“原來是張大人啊。張大人您勤政愛民,實乃我等敦煌子民之福。西複在敦煌已有三十有四年,就屬張大人輔佐太守大人的一十六年裏敦煌百姓生活最好。”
這是誇獎吧,這應該是誇獎吧……為什麽,李書實卻聞到一股濃濃的火藥味。
“如今張大人竟然曲尊前來,實在是讓寒舍蓬蓽生輝啊。說起來西某賤民一個,本當倒履相迎的,可惜不能啊,不能啊。至於個中原因,大人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果然,馬上這西複便是話鋒一轉,這態度讓李書實這個旁觀者都看的是冷汗直冒啊。
喂喂喂西老頭,你和張泰沒有深仇大恨吧,人家剛才可是快把你誇成一朵花了啊,為什麽到了你這裏就成了冷槍夾冷棒,說咬牙切齒都程度太輕的感覺啊!
對於西老頭的奚落,張泰卻仿佛已經早已料到一般苦笑了一下,隨後轉過身看向李書實說道:
“州牧大人想必已經看出來了,在下與眼前這位祖上有些過節,隻不過雖然如此但是我這個做後輩的卻並不認為先祖的做法完全錯誤,所以為了州牧大人的大事著想,在下還是先行回避為好。西先生乃是大才,州牧大人的想法泰是無能為力,不過西先生卻是有辦法的。”
麵對張泰近乎逃避的言辭,李書實實在是不知道該用什麽表情來麵對,微笑什麽的大概是不太合適吧。這個從種種渠道都顯示出其能力高絕的能人,麵對自家的事情時竟然如此進退失據,全無之前的風範。總覺得這其中的故事絕對不會如同張泰所說的那般輕描淡寫。
“卻不知張先生與西老先生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麽誤會,不妨在這裏說來讓學聽聽,這樣才好讓學做出決斷。張先生需知,如果西老先生是心胸狹窄之人的話,他又怎能勝任那個職位,所以張西兩家的矛盾在下是一定要知曉的,或許這也可以看作是一次考驗。”
“哼~西某行得直坐得正,沒有什麽見不得人的事情,張泰你大可講來!”
好吧,西複這一次幹脆連剛才的尊稱都不再喊了,顯然雙方之間的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狀態。不過李書實同樣注意到,西複說這話的時候的確是胸懷坦蕩的樣子,反而聽到這番話的張泰卻是一副搖頭苦笑的樣子,底氣似乎不如對方那般充足。
“怎麽?張泰你不敢說麽?實際上你也為你先祖的卑鄙而感到羞愧吧。如果你真的羞於提起你先祖的所作所為,那麽我倒是不介意在李將軍麵前說道說道。”
阿賴?總覺得這種展開很是令人意外啊。不是應該是西複是嫉妒賢能的小人麽?怎麽轉眼間雙方的關係就掉了個個啊,難不成張家先祖當年真的做了對不起西家先祖的事情?
好吧,忽然有一刻李書實的腦海之中全都是深夜劇場的南棒狗血劇,什麽“血染雷霆崖,花開伊呂波”,什麽真實的藍色、黑暗的藍色之類……
嗯,此人已經壞掉,絕對不是因為發現x點已經出現無限裏番世界……
“那倒不必。”張泰最終還是堅定的拒絕了,他轉向李書實說道:“州牧大人,您也已經知道了西老先生原本並不姓西,那麽您能猜到他原本的姓氏麽?”
搖頭ing……
“西家原本姓班,而他的先祖正是定遠侯的兒子班勇。”
班家?
原來如此啊,難怪對方能夠在敦煌擁有如此的影響力,話說班家不但在西域有著龐大的關係網,而且手下頗有一些強悍的死士,跟隨班家子弟出生入死披堅執銳。
但是這樣一個不論是詩書還是戰功都頗為顯赫的家族卻在大漢的曆史之中忽然消失,完全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如今看來連子孫後代都要改換姓名來躲避災禍,看樣子其中的故事很不簡單。難不成張家先祖便是導致這一切的元凶?!
“在下的先祖張朗曾任敦煌太守。那時候西域北路的焉耆國叛亂,班勇將軍與家祖約定共同出兵,而後班將軍前往西域調集諸國之兵,而家祖則率河西四郡之兵。隻不過後來家祖未等班將軍的兵馬趕到便獨自率領麾下三千餘人馬迫降了焉耆國。家父雖然因此戰而獲得封賞,可是班將軍卻因此戰被朝廷以‘逾期未到’的罪名下獄,雖然後來獲得赦免,卻也被廢為庶人,而後因此鬱鬱而終。”
“難不成班家不得不隱姓埋名於此便是因為這事?”
“這倒不是,我班家的衰亡卻是因為一個賤貨!不過家祖班勇時值壯年便不得不含恨而終卻是因為那個作奸犯科的小人張朗,那個賤人敢於對我班家頤指氣使也是因為此事,所以我班家與他張家乃是不共戴天之仇!”
看到西複,不,應該叫班複那義憤填膺的樣子,李書實忽然覺得頭疼起來。
總覺得雙方的這矛盾有些不可調和的樣子啊。
ps:今天是《北京日報》以三個版的篇幅,發表了一批批判《三家村劄記》和《燕山夜話》的文章的日子。話說思想解放之後翻案風洶湧而起,隻不過有些事情實在是不能為了攻擊而翻案,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顯然不是理智的表現。同時願鄧拓、吳晗等人的靈魂能夠安息。
當然,讓未來不會再出現這樣的事情這種願望咱是不會祈禱的,因為這顯然與我們國家的曆史不相符。畢竟讖緯這東西可是個很麻煩的存在呢,所以很多統治者可是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
ps2:今天是民間流傳的又一位半仙級人物劉基字伯溫去世的日子,雖然這個人是一位出色的戰略家和心理學家,但是那首《燒餅歌》卻絕對是後人依托其名聲的偽作。
ps3:今天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殺的日子。之所以要提他主要還是因為山口百惠主演的那部《伊豆的舞女》――雖然咱還小看不太懂,不過母親那一輩卻似乎很喜歡的樣子……
psp:老徐,生日快樂……
psv:每當人種大雜燴帝國的實現從西邊來到東邊,西邊的人便總是會用各種手段將帝國的“寵愛”拉回來,這是什麽精神,這是什麽精神,這就是傳說中的“國際主義精神”啊!
嗯,以上隻不過是玩笑,畢竟凶手什麽的不是還沒有找到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