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張子翔還真是給我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啊。”
想著張燕提出的請求,雖然很理解對方的立場,但是李書實仍然忍不住搖了搖頭。
張燕的目的不難猜測,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書實實在是無法找出足夠合適的理由駁回張燕的請求——哪怕盧植已經將朔州和自己未盡的事業托付給了他同時他也有這個資格。
畢竟當初盧植對於初掌權柄的李書實幫助良多,而後在朔州這邊塞苦寒之地堅持到現在,如今又為了國家和自己的理想放棄了已經頗具規模的勢力依然前往長安險地。於情於理,於公於私,哪怕是張燕不主動提出來,李書實也會時刻關注長安的情況。
可是同意了張燕的請求,卻讓李書實必須重新考慮自己之前的計劃。
上郡在李書實之前的計劃中有著頗為特殊的地位,因為那裏連通著一片有些特殊的土地——北地郡,雖然依然在名義上屬於涼州,但是實際上與朔州大部分的土地一樣基本上已經被大漢所放棄,隻剩下三輔之中被劃出了一小塊地方留下了那麽一點點火種。
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僑置”的由來。
漢代所發明,然後在東晉的時候被發揮到了極致,堪稱掩耳盜鈴的典範。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當時政斧表達自己收複故土的決心,但實際上這樣做的結果基本上都沒有達到原本的目的,土地依然還是不斷被蠶食,甚至就連靈帝劉宏打算借助李書實的西河大捷強行將那個僑置的治所遷回原址,但是僅僅走到安定郡便再也走不動,因為羌亂又來了。
無奈之下,遷移的大軍又不得不返回三輔,最終在左馮翊的頻陽縣附近紮根下來。
北地郡的治所叫做富平,所以在頻陽縣落腳的僑置北地郡治所也沿襲了這一地名,於是1700多年後,這裏誕生了中原王朝最新的王者,而人們已經忘記那地名過往所代表的意義。
更別說如果沒有李書實的出現,某位鮮卑共主實際上應該是死於北地郡另外一座重鎮廉縣的城牆之下,就好像雒城城下的龐統以及木門道膝蓋中了一箭的張頜那樣充滿了惆悵和悲情。
北地郡包括上郡被北部和西北部邊郡被廢棄的很大原因除了異族的搔擾之外便是這裏都屬於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形,雖然並不算太缺乏水源,但是溝壑縱橫的土地很難提供足夠多的糧草給戍守邊塞的士兵以及他們的坐騎,為了彌補這些糧草缺口,就必須從中原豐饒之地運送各種給養——以十送一到的比例不斷為邊塞輸血。畢竟木流牛馬這種傳說中的神器實在是太難實現,所以運送的給養更多還是被在路上所消耗,不論是[***]變質還是人吃馬嚼。前者或許還可以忍受一下,畢竟蒸熟了還能對付一下,後者則是完全無法回避的損耗。
久而久之這種不斷讓身體流血卻沒有太多收益的舉動被以胡製胡的手段所逐漸取代。
至於再後來,就變成了如今的局麵,積重難返到了胡人幾乎可以直麵三輔和三河地區的地步。
雖然上郡在盧植的治理下已經逐漸開始恢複人氣,但是其究其根本卻並沒有完全改變之前的那種輸血模式,隻不過輸血的對象從中原腹地變成了西河,畢竟李書實當初在那裏不但留下了一套軍事體係,更重要的是通過羅荷的努力,那裏的糧食產量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盧植有足夠的底氣采用這種輸血的方式進行擴張,畢竟兩地相鄰補給損耗也會少很多。
而李書實想要將上郡拿到手中,則是想要將這裏經營成為自己西進的一個基地。
雖然一直到了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上郡以及北地郡依然飽受各種自然或者人為造成的環境問題的困擾,但是李書實還是有辦法的。
一來是讓某位除了能夠和各種走獸做朋友外最喜歡整理各種花花草草尤其是糧食作物的美女前往地球的另一邊,看看能不能弄到一些高產作物,反正就算是北冰洋對那位來說也算不上什麽,反正據她自己的說法,她可是來自一個常年大雪不停的地方,所以不論是北冰洋還是白令海峽對於她來說都是小case。
另外一個辦法便是求助於某位同樣喜歡侍弄花花草草的中年大叔(實際年齡位置,所以隻以相貌表現為準),雖說受限於手中沒有化肥,不可能讓土地提供更多的養料,但是聯合搞一搞育種改良什麽的還是可以談一談的,順便還可以聊一聊氣候問題。配合一些大大小小的各種水利設施,在這個植被並沒有被嚴重破壞的年代,讓上郡保持二十萬人口還是可以做到的。
上郡如果能夠做到自給自足,那麽下一步進入北地便會變得簡單起來。而如果控製了北地,則可以與李書實所控製的河西三郡對武威和金城形成夾擊之勢,如果董卓真的出了個三長兩短,李書實便擁有足夠的戰略優勢,到時候對李傕和郭汜這些董卓軍的餘黨是采取打還是和的態度就不是看對方的願望,而是看當時李書實這邊的需求了。
當然,這一切戰略構想的是需要李書實的規劃可以在上郡得到徹底的貫徹執行,而如果換成是張燕,李書實並不能確定對方是否可以做到這一點。
當然,想要到達北地郡自然不可能隻有走上郡這一條路,事實上北地郡的北部與朔方郡離著並不算太遠,隻不過是隔了一個烏蘭布和和庫不齊沙漠而已……一個沙漠而已……而已……
李書實覺得自己現在連摔杯子掀桌的力氣都已經沒有了。
“其實張燕前往上郡這件事情對於主公而言倒也並不算太壞。”
對於黃忠的這種說法即使不需要解釋李書實也有著類似的想法——畢竟他也不知道董卓到底還能活多久,所以在西涼方向上暫時完全沒有必要做出如此咄咄逼人的態勢,反而是張燕可以因為盧植的原因做出一些“過激”的舉動,可以替李書實試探一下董卓此時的想法。
“不過雲中太守這一職位主公打算怎麽安排?既然張燕打算去上郡,那麽按照之前的計劃稍稍修改一下將子義派到雲中去如何?反正以子義的本事在哪裏都會有非常好的表現。”
說起來讓曆史上的一對好對手、好射手、大冤家的黃忠和太史慈湊到一起而且還讓他們成為了上下級,這其中自然包含了李書實那不為人知的某種惡趣味在裏麵。
張燕的事情已經可以擱到一邊,反正以黃巾軍那些直到現在依然繼續著李書實的軍屯製度不知道應該稱呼他們為軍人還是農民或者折中一下稱之為民兵的群體,對於戰場局勢的判斷或許還不如對土地墒情和作物長勢的判斷更為精準和可靠,李書實的並州這麽多年也沒少給朔州尤其是西河的老關係們提供良種,新作物的推廣反而並非太困難的事情。
羅荷出品必屬精品嘛。
大不了如同之前那樣在並州先小範圍試種,隻要數據夠漂亮,那些世家豪強絕對不會客氣。
事實上在並州,李書實的良種已經逐漸成為其與世家豪強們新的聯係紐帶。
現在要談的是朔州北方邊境三郡的問題。
“這個啊……這才是我覺得為難的地方,因為總覺得子義前往雲中似乎有些浪費了他在治政上的那些本事。但是如果想要讓朔方代替上郡的作用,以子義的經驗卻又似乎略有不足。”
北方邊塞三郡之中五原的事情最簡單,小皇帝的權威已經所剩無幾而且匈奴人也被拆得七七八八的情況下,麴義終於再也無法忍耐,之前就已經與盧植約定了將胡人主要勢力從五原徹底掃清後盧植便舉薦他為五原太守,隻不過因為盧植喜歡緩步推進穩紮穩打,除非遇到良機才莽蛇出洞,力求一擊致命,所以直到現在頭上還是“使匈奴中郎將”的頭銜。
如今換了李書實,隻不過是提前將這個盧植畫好的大餅落到實處,反正麴義跟隨李書實和盧植這麽多年,雖然治理內政上並沒有多少天賦,但是將軍屯民屯搞得似模似樣還是沒問題的。
但是朔方的情況卻因為張燕這個變數的出現而變得與之前不太一樣起來。
原本在李書實的計劃中,朔方郡的問題事實上也不大,別看朔方郡現在依然還處於遊離狀態,但是那裏的主要勢力除了鮮卑人之外就是隸屬於右賢王所部的匈奴人。其中鮮卑人的力量已經得到了極大的削弱,而右賢王所部……咳咳,讓於夫羅去知會一聲就好。
所以原本李書實中意的朔方太守人選是老臣子魏越,不但因為他對朔方的情況更加熟悉一些,而且魏越年輕的時候也做過文吏的工作,在呂布麾下也經常要承擔文書上的工作,雖然能力上並沒有多麽驚豔的表現,但勝在穩重老成。
再加上身邊還有麴義和南邊的太史慈作為後援,就算無法抵擋大軍侵襲也能給李書實留下足夠多的反應時間。至於小股搔擾更是不在話下,頗有幾分曆史上魏延任職漢中太守時所許下的那番豪言壯語的架勢。
但是現在情況就變得有些不同了,因為計劃的改變,李書實希望朔方太守除了能夠在軍事上保證邊塞的穩定,同時還能夠在河套一帶建立起一套穩定有效的防禦體係和後援基地,讓這裏向北成為李書實進一步走向草原深處的後方大本營,向南則能夠順黃河逆流而上,對北地郡和武威郡施加來自於並州的影響力,與河西三郡遙相呼應互為犄角。
如此一來朔方太守身上的擔子可就變得異常沉重起來,而且李書實還沒有漢武大帝那般可以傾全國之人力物力的能耐,所以那裏的太守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李書實的計劃。
這其中的艱苦與孤獨,努力與守望,想一想都覺得頭皮發麻啊。
如果說之前盧植的行為就已經足以令人欽佩的話,那麽這位朔方太守所需要完成的事情毫不誇張的說足以載入史冊,因為他的努力改變了中原王朝對草原的應對能力。
當然,也將中原腹地的防禦向北方又推進了近百公裏。
在這樣的要求下,雖然太史慈的能力並不弱,但是讓他長時間待在這樣的地方,真的可以麽?
太史慈是否有這個能力完成李書實的計劃是一方麵,而他是否願意忍受少則五年多則十年的孤苦同樣是一方麵。至少在李書實的麾下這樣的人有但是卻也不會太多。
說到這裏李書實再一次想到了那位跟著盧植前往長安的杜畿,如果那位現在還在朔州,李書實完全可以將朔方交給他,然後讓魏越專注於一名軍事指揮者,他們或許能配合的不錯。
隻是萬萬沒想到……
“我願意!大丈夫本就當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區區困難又怎麽可能嚇倒我太史子義!”
這斬釘截鐵的態度以及不容置疑的語氣還真是讓李書實不知道該用什麽語言去回答了。
“喂喂喂!朔方可不比雁門、雲中這些地方,那裏可是光禿禿啥都沒有,就是一些殘垣斷壁,啥東西都需要自給自足自力更生。而且就算你年輕,十年時間腳踏實地積累經驗也並非什麽壞事,但是你老娘怎麽辦,你是帶在身邊還是留在晉陽呢?”
“這件事也好辦。子義願意前往邊塞為國效力,家母也很支持在下的想法,隻是既然在下為主公效力,那麽主公也應該為在下解決一下後顧之憂吧。再說家母對蘇夫人一直非常喜歡,而且以蘇夫人的醫術,比起我這個粗心的兒子,蘇夫人應該更能將一切安排妥當吧。”
好吧,跟了李書實這麽多年,太史慈這位曾經的五好少年現在也學壞了麽。
“那麽好吧,你說說你覺得你完成這個任務最大的難點在什麽地方?”
“如果非要說的話,我覺得一個是時間,另外一個則是人口。”
“很有趣的想法,我想聽一聽更為詳細的解釋。”
“不論是前朝的大將蒙恬,還是後來孝武帝時修築朔方城,動用的人員都是以十萬為基礎,我們並州如果不是獲得了河東與河內,或許將十萬青壯湊出來之後就沒有可用之兵也沒有多少可以用來耕田種地的農民。所以對朔方的治理最重要的便是不能心急,需要一點一點來。”
“我明白你的想法了,那麽對於朔方以及周圍的那些異族你打算怎麽做。”
“那就要看主公想要讓朔方變成什麽樣子。如果想要讓那裏出現良田,我會選擇讓我的士兵與那些匈奴人甚至鮮卑人通婚,然後讓軍屯和民屯逐漸遍布朔方。隻要願意,兩三代之後那些胡人便會忘記如何騎馬作戰,就好像我們看到的某些烏丸人部族一樣。”
太史慈很自信,李書實同樣相信他的自信不是無的放矢,因為這就是農耕文明對草原文明強大的同化能力,因為農耕文明創造和積累財富的速度是草原文明的無數倍,隻要有一個較為安定的外部環境和一片事宜發展生產的土地,他們至少在存活率上就將那些草原人遠遠拋在後頭,更別說在倉廩足之後創造出的各種精神文明。
“那麽如果我並不希望那裏都是良田呢?”
“那我就學主公你在西河時所作的那些,利用商人將那些胡人逐漸困在我們這邊,同時控製一部分商人,不要讓商人成為攪亂我們計劃的家夥。另外如果主公,或者奉先、子龍、文巧可以與那些異族聯姻,相信可以更好地完成主公的想法。”
“你小子那我們去聯姻,那你自己呢?我可記得你母親等著抱孫子已經快望眼欲穿了吧。”
“屬下的長子怎麽說也應該完全是漢人的血統吧……”
“哼哼,就憑你現在的這種心態,治理朔方的時候就有可能出問題哦~”
當然,這絕對是李書實對太史慈進行恫嚇,因為太史慈事實上是一個公私很分明的人,就算心中真的有什麽想法也絕對不會在公事之中表現出來,而這一點對於胡人而言就足夠了。
公平公正,檀石槐靠著這一點就在鮮卑各部中建立起了崇高的威望,而皇甫規和張奐同樣如此,隻要能夠做到基本公平,那些更多喜歡直來直去的胡人很容易便會信服你的決定。
不要以為他們笨,他們智商並不比你低多少,隻不過草原的惡劣環境讓他們養成了直率堅韌的品格,而缺乏足夠的知識讓他們的眼界不夠開闊罷了。
“如此,朔方的事情就交給你了。另外你再挑選一匹文官,對於異族,教化這種事情要放在與糧食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那些精於計算的手下能夠讓你更好的監管那些狡猾的商人。”
“這樣的話,我就不客氣了。”
“不用客氣,讓那些小家夥們到最艱苦的地方曆練幾年,比在教室苦讀同樣多的時間更能幫助他們成長。”
隻不過,朔方太守有了合適的人選,那麽空出來的雲中郡又應該交給誰呢?讓魏越來做?
李書實在心裏否定了這個想法,因為一個更好的人選出現在了他的心中。
如果是這個人的話,那麽北部邊塞的胡人們隻怕是要倒大黴了吧。
想到了那一張張苦澀的臉孔,李書實忍不住露出了愉♂悅的笑容。(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想著張燕提出的請求,雖然很理解對方的立場,但是李書實仍然忍不住搖了搖頭。
張燕的目的不難猜測,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書實實在是無法找出足夠合適的理由駁回張燕的請求——哪怕盧植已經將朔州和自己未盡的事業托付給了他同時他也有這個資格。
畢竟當初盧植對於初掌權柄的李書實幫助良多,而後在朔州這邊塞苦寒之地堅持到現在,如今又為了國家和自己的理想放棄了已經頗具規模的勢力依然前往長安險地。於情於理,於公於私,哪怕是張燕不主動提出來,李書實也會時刻關注長安的情況。
可是同意了張燕的請求,卻讓李書實必須重新考慮自己之前的計劃。
上郡在李書實之前的計劃中有著頗為特殊的地位,因為那裏連通著一片有些特殊的土地——北地郡,雖然依然在名義上屬於涼州,但是實際上與朔州大部分的土地一樣基本上已經被大漢所放棄,隻剩下三輔之中被劃出了一小塊地方留下了那麽一點點火種。
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僑置”的由來。
漢代所發明,然後在東晉的時候被發揮到了極致,堪稱掩耳盜鈴的典範。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當時政斧表達自己收複故土的決心,但實際上這樣做的結果基本上都沒有達到原本的目的,土地依然還是不斷被蠶食,甚至就連靈帝劉宏打算借助李書實的西河大捷強行將那個僑置的治所遷回原址,但是僅僅走到安定郡便再也走不動,因為羌亂又來了。
無奈之下,遷移的大軍又不得不返回三輔,最終在左馮翊的頻陽縣附近紮根下來。
北地郡的治所叫做富平,所以在頻陽縣落腳的僑置北地郡治所也沿襲了這一地名,於是1700多年後,這裏誕生了中原王朝最新的王者,而人們已經忘記那地名過往所代表的意義。
更別說如果沒有李書實的出現,某位鮮卑共主實際上應該是死於北地郡另外一座重鎮廉縣的城牆之下,就好像雒城城下的龐統以及木門道膝蓋中了一箭的張頜那樣充滿了惆悵和悲情。
北地郡包括上郡被北部和西北部邊郡被廢棄的很大原因除了異族的搔擾之外便是這裏都屬於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形,雖然並不算太缺乏水源,但是溝壑縱橫的土地很難提供足夠多的糧草給戍守邊塞的士兵以及他們的坐騎,為了彌補這些糧草缺口,就必須從中原豐饒之地運送各種給養——以十送一到的比例不斷為邊塞輸血。畢竟木流牛馬這種傳說中的神器實在是太難實現,所以運送的給養更多還是被在路上所消耗,不論是[***]變質還是人吃馬嚼。前者或許還可以忍受一下,畢竟蒸熟了還能對付一下,後者則是完全無法回避的損耗。
久而久之這種不斷讓身體流血卻沒有太多收益的舉動被以胡製胡的手段所逐漸取代。
至於再後來,就變成了如今的局麵,積重難返到了胡人幾乎可以直麵三輔和三河地區的地步。
雖然上郡在盧植的治理下已經逐漸開始恢複人氣,但是其究其根本卻並沒有完全改變之前的那種輸血模式,隻不過輸血的對象從中原腹地變成了西河,畢竟李書實當初在那裏不但留下了一套軍事體係,更重要的是通過羅荷的努力,那裏的糧食產量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盧植有足夠的底氣采用這種輸血的方式進行擴張,畢竟兩地相鄰補給損耗也會少很多。
而李書實想要將上郡拿到手中,則是想要將這裏經營成為自己西進的一個基地。
雖然一直到了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上郡以及北地郡依然飽受各種自然或者人為造成的環境問題的困擾,但是李書實還是有辦法的。
一來是讓某位除了能夠和各種走獸做朋友外最喜歡整理各種花花草草尤其是糧食作物的美女前往地球的另一邊,看看能不能弄到一些高產作物,反正就算是北冰洋對那位來說也算不上什麽,反正據她自己的說法,她可是來自一個常年大雪不停的地方,所以不論是北冰洋還是白令海峽對於她來說都是小case。
另外一個辦法便是求助於某位同樣喜歡侍弄花花草草的中年大叔(實際年齡位置,所以隻以相貌表現為準),雖說受限於手中沒有化肥,不可能讓土地提供更多的養料,但是聯合搞一搞育種改良什麽的還是可以談一談的,順便還可以聊一聊氣候問題。配合一些大大小小的各種水利設施,在這個植被並沒有被嚴重破壞的年代,讓上郡保持二十萬人口還是可以做到的。
上郡如果能夠做到自給自足,那麽下一步進入北地便會變得簡單起來。而如果控製了北地,則可以與李書實所控製的河西三郡對武威和金城形成夾擊之勢,如果董卓真的出了個三長兩短,李書實便擁有足夠的戰略優勢,到時候對李傕和郭汜這些董卓軍的餘黨是采取打還是和的態度就不是看對方的願望,而是看當時李書實這邊的需求了。
當然,這一切戰略構想的是需要李書實的規劃可以在上郡得到徹底的貫徹執行,而如果換成是張燕,李書實並不能確定對方是否可以做到這一點。
當然,想要到達北地郡自然不可能隻有走上郡這一條路,事實上北地郡的北部與朔方郡離著並不算太遠,隻不過是隔了一個烏蘭布和和庫不齊沙漠而已……一個沙漠而已……而已……
李書實覺得自己現在連摔杯子掀桌的力氣都已經沒有了。
“其實張燕前往上郡這件事情對於主公而言倒也並不算太壞。”
對於黃忠的這種說法即使不需要解釋李書實也有著類似的想法——畢竟他也不知道董卓到底還能活多久,所以在西涼方向上暫時完全沒有必要做出如此咄咄逼人的態勢,反而是張燕可以因為盧植的原因做出一些“過激”的舉動,可以替李書實試探一下董卓此時的想法。
“不過雲中太守這一職位主公打算怎麽安排?既然張燕打算去上郡,那麽按照之前的計劃稍稍修改一下將子義派到雲中去如何?反正以子義的本事在哪裏都會有非常好的表現。”
說起來讓曆史上的一對好對手、好射手、大冤家的黃忠和太史慈湊到一起而且還讓他們成為了上下級,這其中自然包含了李書實那不為人知的某種惡趣味在裏麵。
張燕的事情已經可以擱到一邊,反正以黃巾軍那些直到現在依然繼續著李書實的軍屯製度不知道應該稱呼他們為軍人還是農民或者折中一下稱之為民兵的群體,對於戰場局勢的判斷或許還不如對土地墒情和作物長勢的判斷更為精準和可靠,李書實的並州這麽多年也沒少給朔州尤其是西河的老關係們提供良種,新作物的推廣反而並非太困難的事情。
羅荷出品必屬精品嘛。
大不了如同之前那樣在並州先小範圍試種,隻要數據夠漂亮,那些世家豪強絕對不會客氣。
事實上在並州,李書實的良種已經逐漸成為其與世家豪強們新的聯係紐帶。
現在要談的是朔州北方邊境三郡的問題。
“這個啊……這才是我覺得為難的地方,因為總覺得子義前往雲中似乎有些浪費了他在治政上的那些本事。但是如果想要讓朔方代替上郡的作用,以子義的經驗卻又似乎略有不足。”
北方邊塞三郡之中五原的事情最簡單,小皇帝的權威已經所剩無幾而且匈奴人也被拆得七七八八的情況下,麴義終於再也無法忍耐,之前就已經與盧植約定了將胡人主要勢力從五原徹底掃清後盧植便舉薦他為五原太守,隻不過因為盧植喜歡緩步推進穩紮穩打,除非遇到良機才莽蛇出洞,力求一擊致命,所以直到現在頭上還是“使匈奴中郎將”的頭銜。
如今換了李書實,隻不過是提前將這個盧植畫好的大餅落到實處,反正麴義跟隨李書實和盧植這麽多年,雖然治理內政上並沒有多少天賦,但是將軍屯民屯搞得似模似樣還是沒問題的。
但是朔方的情況卻因為張燕這個變數的出現而變得與之前不太一樣起來。
原本在李書實的計劃中,朔方郡的問題事實上也不大,別看朔方郡現在依然還處於遊離狀態,但是那裏的主要勢力除了鮮卑人之外就是隸屬於右賢王所部的匈奴人。其中鮮卑人的力量已經得到了極大的削弱,而右賢王所部……咳咳,讓於夫羅去知會一聲就好。
所以原本李書實中意的朔方太守人選是老臣子魏越,不但因為他對朔方的情況更加熟悉一些,而且魏越年輕的時候也做過文吏的工作,在呂布麾下也經常要承擔文書上的工作,雖然能力上並沒有多麽驚豔的表現,但勝在穩重老成。
再加上身邊還有麴義和南邊的太史慈作為後援,就算無法抵擋大軍侵襲也能給李書實留下足夠多的反應時間。至於小股搔擾更是不在話下,頗有幾分曆史上魏延任職漢中太守時所許下的那番豪言壯語的架勢。
但是現在情況就變得有些不同了,因為計劃的改變,李書實希望朔方太守除了能夠在軍事上保證邊塞的穩定,同時還能夠在河套一帶建立起一套穩定有效的防禦體係和後援基地,讓這裏向北成為李書實進一步走向草原深處的後方大本營,向南則能夠順黃河逆流而上,對北地郡和武威郡施加來自於並州的影響力,與河西三郡遙相呼應互為犄角。
如此一來朔方太守身上的擔子可就變得異常沉重起來,而且李書實還沒有漢武大帝那般可以傾全國之人力物力的能耐,所以那裏的太守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李書實的計劃。
這其中的艱苦與孤獨,努力與守望,想一想都覺得頭皮發麻啊。
如果說之前盧植的行為就已經足以令人欽佩的話,那麽這位朔方太守所需要完成的事情毫不誇張的說足以載入史冊,因為他的努力改變了中原王朝對草原的應對能力。
當然,也將中原腹地的防禦向北方又推進了近百公裏。
在這樣的要求下,雖然太史慈的能力並不弱,但是讓他長時間待在這樣的地方,真的可以麽?
太史慈是否有這個能力完成李書實的計劃是一方麵,而他是否願意忍受少則五年多則十年的孤苦同樣是一方麵。至少在李書實的麾下這樣的人有但是卻也不會太多。
說到這裏李書實再一次想到了那位跟著盧植前往長安的杜畿,如果那位現在還在朔州,李書實完全可以將朔方交給他,然後讓魏越專注於一名軍事指揮者,他們或許能配合的不錯。
隻是萬萬沒想到……
“我願意!大丈夫本就當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區區困難又怎麽可能嚇倒我太史子義!”
這斬釘截鐵的態度以及不容置疑的語氣還真是讓李書實不知道該用什麽語言去回答了。
“喂喂喂!朔方可不比雁門、雲中這些地方,那裏可是光禿禿啥都沒有,就是一些殘垣斷壁,啥東西都需要自給自足自力更生。而且就算你年輕,十年時間腳踏實地積累經驗也並非什麽壞事,但是你老娘怎麽辦,你是帶在身邊還是留在晉陽呢?”
“這件事也好辦。子義願意前往邊塞為國效力,家母也很支持在下的想法,隻是既然在下為主公效力,那麽主公也應該為在下解決一下後顧之憂吧。再說家母對蘇夫人一直非常喜歡,而且以蘇夫人的醫術,比起我這個粗心的兒子,蘇夫人應該更能將一切安排妥當吧。”
好吧,跟了李書實這麽多年,太史慈這位曾經的五好少年現在也學壞了麽。
“那麽好吧,你說說你覺得你完成這個任務最大的難點在什麽地方?”
“如果非要說的話,我覺得一個是時間,另外一個則是人口。”
“很有趣的想法,我想聽一聽更為詳細的解釋。”
“不論是前朝的大將蒙恬,還是後來孝武帝時修築朔方城,動用的人員都是以十萬為基礎,我們並州如果不是獲得了河東與河內,或許將十萬青壯湊出來之後就沒有可用之兵也沒有多少可以用來耕田種地的農民。所以對朔方的治理最重要的便是不能心急,需要一點一點來。”
“我明白你的想法了,那麽對於朔方以及周圍的那些異族你打算怎麽做。”
“那就要看主公想要讓朔方變成什麽樣子。如果想要讓那裏出現良田,我會選擇讓我的士兵與那些匈奴人甚至鮮卑人通婚,然後讓軍屯和民屯逐漸遍布朔方。隻要願意,兩三代之後那些胡人便會忘記如何騎馬作戰,就好像我們看到的某些烏丸人部族一樣。”
太史慈很自信,李書實同樣相信他的自信不是無的放矢,因為這就是農耕文明對草原文明強大的同化能力,因為農耕文明創造和積累財富的速度是草原文明的無數倍,隻要有一個較為安定的外部環境和一片事宜發展生產的土地,他們至少在存活率上就將那些草原人遠遠拋在後頭,更別說在倉廩足之後創造出的各種精神文明。
“那麽如果我並不希望那裏都是良田呢?”
“那我就學主公你在西河時所作的那些,利用商人將那些胡人逐漸困在我們這邊,同時控製一部分商人,不要讓商人成為攪亂我們計劃的家夥。另外如果主公,或者奉先、子龍、文巧可以與那些異族聯姻,相信可以更好地完成主公的想法。”
“你小子那我們去聯姻,那你自己呢?我可記得你母親等著抱孫子已經快望眼欲穿了吧。”
“屬下的長子怎麽說也應該完全是漢人的血統吧……”
“哼哼,就憑你現在的這種心態,治理朔方的時候就有可能出問題哦~”
當然,這絕對是李書實對太史慈進行恫嚇,因為太史慈事實上是一個公私很分明的人,就算心中真的有什麽想法也絕對不會在公事之中表現出來,而這一點對於胡人而言就足夠了。
公平公正,檀石槐靠著這一點就在鮮卑各部中建立起了崇高的威望,而皇甫規和張奐同樣如此,隻要能夠做到基本公平,那些更多喜歡直來直去的胡人很容易便會信服你的決定。
不要以為他們笨,他們智商並不比你低多少,隻不過草原的惡劣環境讓他們養成了直率堅韌的品格,而缺乏足夠的知識讓他們的眼界不夠開闊罷了。
“如此,朔方的事情就交給你了。另外你再挑選一匹文官,對於異族,教化這種事情要放在與糧食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那些精於計算的手下能夠讓你更好的監管那些狡猾的商人。”
“這樣的話,我就不客氣了。”
“不用客氣,讓那些小家夥們到最艱苦的地方曆練幾年,比在教室苦讀同樣多的時間更能幫助他們成長。”
隻不過,朔方太守有了合適的人選,那麽空出來的雲中郡又應該交給誰呢?讓魏越來做?
李書實在心裏否定了這個想法,因為一個更好的人選出現在了他的心中。
如果是這個人的話,那麽北部邊塞的胡人們隻怕是要倒大黴了吧。
想到了那一張張苦澀的臉孔,李書實忍不住露出了愉♂悅的笑容。(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