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騎,黑甲,身上卻輝映著血色的光芒。
長刀,銀槍,交織出一片死亡的陰影。
風卷,雪落,不斷在一塊塊熱乎乎的肉塊上聚集又消失直至讓其徹底冷徹。
像雨,像霧,又像風,突如其來又席卷而去,還未等看輕身影便陷入到永恒的黑暗之中。
“難道我們的斥候就沒能探查到對方的身份嗎?!”
“對方的手法相當老道,如果不是到了約定的時間有數量不少的斥候沒有返回,而且這些斥候還集中在一個方向,隻怕我們也無法發現有敵人正在接近這裏……”
“難道是那支溜走後不知去向的並州軍?”
“屬下無法確定對方的身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對方對我們並不友好。”
“你帶著我的令箭,與騎都尉王摩一起,帶三千兵馬,一定要給我找到那支敵軍。發現之後就地阻擊,然後派人回報我,我要知道到底是誰有如此膽量!”
因為身邊的謀士基本都跟隨文官部隊到達前線參與到進攻公孫軍白馬義從的戰鬥中,袁紹身邊除了幾位親信大將之外就別無他人,而這幾位偏偏是那種除了一身的傲骨和肌肉之外就沒有多少腦漿的猩猩級生物,所以袁紹一時之間竟然找不到一個商量問題的人來。
平日裏覺得謀士多了有些吵鬧,可是如今什麽連小貓三兩隻都沒有的時候卻又覺得有些清淨的過頭了點,感受到自己情緒波動的袁紹也忍不住露出了略顯複雜的苦笑。
當然。就算身邊的主要謀士都不在,袁紹倒也不會連決定都做不出來,甚至倒可以說沒有了背景目的各不相同的謀士那五花八門甚至南轅北轍的謀劃,袁紹反而可以利用他同樣出色的大腦進行冷靜地思考,而不是將精力都浪費在平衡謀士之間的各種意義上的平衡。
當聽到一支數量不明實力不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行動速度很快並且實力很強的部隊出現的時候,袁紹幾乎不用細想就將那支部隊貼上了並州軍和劉備軍之一的標簽。
畢竟能夠讓己方從西北歸來的斥候損失如此慘重卻什麽消息也傳不回來還真不多,更別說能夠在短時間內讓好幾個警戒範圍的斥候都遭毒手顯然需要相當的速度。
在袁紹的敵人中,有能力達到這一點的顯然除了那兩個勢力的人之外就隻剩下眼前已經處於下風的公孫瓚軍,也隻有他們的手上能夠征集到足夠多的戰馬。
並州軍在戰場上的赫赫威名就不多說了,那支部隊的主將是趙雲。副將當中還有袁紹更加熟悉的張頜。再加上同樣出自冀州的牽招和很可能已經與並州軍達成一定默契的沮授,讓這支部隊無論從戰術指揮到將領實力都是一流之選,還能夠有效利用並州軍和韓馥在冀州的那些人脈和關係,讓袁紹雖然也是無暇仔細尋找卻也的確是一直沒能發現他們的蹤跡。
更別說與草原爭鬥多年的並州軍在冀州的平原上想要清除一些斥候那還真是不要太容易。
對了。當初袁紹還曾經在這支部隊身上吃了一點暗虧。雖說袁紹的部隊也讓對方吃了一個似乎更大的虧。但是那可是在袁紹占據優勢的情況下,所以足夠讓他產生警惕了。
至於劉備軍,雖然前一陣子得到的消息是對方依然與己方的北線兵團相持著。而且似乎還得到了來自並州的某種幫助,但是袁紹同樣也收到了對方攻勢趨緩的情報。
原本這樣的情報很正常,畢竟任何人、軍隊都不可能狂攻不止,要麽用節奏迷惑對手讓對手產生錯覺,要麽就會讓自己精疲力竭給敵人以可趁之機。但是如果聯係之前發生的劉備軍突然莫名其妙的突然發力對北線兵團狂攻不止的情況,這就有些透著一點詭異了。
所以,假如公孫瓚用什麽方式換取了劉備更大力度的支持,袁紹真的是不會太奇怪。
之前曾經說過,袁紹與劉備之間的交流顯然要比與公孫瓚和李書實多的多,而且你不得不承認的是,哪怕劉備自稱自己為中山靖王後裔的舉動再如何讓某些人感到不齒,現如今經過近四百年的時光大漢劉姓的龍種已經可以稱得上是爛大街的白菜,可是當擁有足夠能力的時候,那層皇親的皮依然可以為其帶來足夠多的政治利益。
有能力又有一定的出身,這才是劉備縱橫於這個時代的手段。
當然,這同樣也是因為亂世的來臨,畢竟若不是這個亂世,以劉備那種符合“差生”標準模板的表現,他也就頂多能夠做到一個萬戶大縣的六百石縣令吧。
而且看他當初在安熹縣的表現,年輕氣盛的劉備那本就不堪的政治仕途會不會過早夭折也實在是不好說,君不見功勞之大如皇甫嵩,家世之高如袁本初也被壓製的喘不過氣來麽?
好吧,話題似乎有點扯遠了。
劉備從登上這個舞台開始一直到現在,算起來數年時間內凡是其參與過的戰鬥基本上都取得了勝利,可以說其大小也算得上是一個“常勝將軍”,遠遠不是後來被曹矮子攆著全大漢亂竄克死一個又一個收留他的勢力堪稱一代“掃把星”的窘迫模樣。
不管劉備本身的能力如何,就好像廢柴一隻的李書實一樣,在不明就裏的人的眼中,此時的劉備也是一個有著某種通天本事的“名將”。
更別說他身邊的三弟張飛張三爺可是曾經在帝師王越手下走過的猛將兄,身邊更是聚集了一批同樣實力不俗的江湖遊俠兒做門客。也曾經在江湖上放蕩過的袁紹自然清楚那些家夥身上有著怎樣稀奇古怪的本事。所以如果有幾位能人讓劉備軍能夠不聲不響的解決那些斥候哨探,袁紹也絕對不會感覺有多奇怪。
不過。前幾日的情報顯示,劉備軍雖然減弱了攻擊強度,但是士兵沒有明顯減少的跡象,這就表示那支神秘而又強悍的部隊不論是來自並州還是漁陽,人數都不會太多。現在正是袁紹軍與公孫軍戰事的關鍵時刻,隻要將公孫瓚麾下的白馬義從打殘,不論是對公孫軍的士氣打擊還是實力的折損都是巨大的,就算其還能苟延殘喘一陣子,也不過是秋後的螞蚱。
袁紹絕對會讓他蹦躂不了幾天!
所以,對於那支神秘的部隊隻要拖住就好。等到自己解決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那支部隊的指揮官想來也不會愚蠢到繼續來自己這邊送死,不論是來自並州的趙雲還是漁陽的劉備。
事情真的會像袁紹所想的那般進行麽?
袁紹已經顧不上了,他再一次派出了老將韓澤帶著三千人遠遠綴在王摩的身後,一旦王摩的部隊無法阻擋敵人。那麽韓澤就必須在第一時間衝上去。保證主戰場不會出現新的變數。
而這最後的三千人。也是袁紹手中可以動用的極限,已經多次分兵同時又準備籌劃給予公孫軍致命一擊的袁紹還必須保留一定數量的預備力量,來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
哪怕袁紹認為戰事進行到這裏應該已經不會再發生什麽意外了。但是不論是自身軍旅生涯的體會還是從自己的幾位好基友那裏聽到的經驗,袁紹還是留了一手。
隨後前線將領傳回信息,表示己方斬將奪旗,公孫軍已經陣腳大亂,勝利唾手可得雲雲。雖然其中必然會有些水份,不過袁紹知道戰場的基本形式還是不會出現問題的,至少不會像和李石佛下棋那樣屢屢出現詭異的大逆轉,在悄無聲息之中被悶殺而亡。
於是,袁紹從開戰前一直略有些緊張的那顆心髒,終於可以舒緩一下了。
不過袁紹這邊舒坦了,那自然代表著公孫瓚這邊可以稱得上是愁雲慘淡。
嗯,公孫瓚這邊是真不舒坦,畢竟任誰前一刻還聽著本方局勢一片大好,正準備渡河大展身手,結果卻在下一刻傳來了前軍大破,大將戰死,倚重的精銳被困的消息之後還能保持心跳平穩,血液正常流動。話說沒有被氣暈過去已經算是公孫瓚久經戰陣意誌力相當的堅強。
不過氣歸氣,正事還是要做的,反正這樣的大風大浪公孫瓚從軍這麽多年又不是沒見過,甚至可以說名將這東西本來就是拿敵人和自己人的鮮血澆灌出來的,你都分不清誰多誰少。
不過再強的意誌力暫時似乎也無法扭轉眼前的局麵,麵對士氣正盛的敵人,公孫瓚派向兩翼以牽製敵軍進攻的部隊完全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甚至僅僅隻能暫緩敵軍於側翼的攻勢。而在敵軍文官部隊的策略阻撓下,公孫軍的中路主力一時之間還無法與白馬義從取得聯係。
於是公孫軍一時之間陷入到了某種死局之中——背後是清河的河水,哪怕水量已經是全年最低但依然是一條不淺的大河,敗退的時候將會成為潰軍的噩夢。
清河對岸則是袁紹分出的偏師,雖然還沒有在戰場上看到他們的影子,但是公孫瓚相信在這種局麵下,隻要有三五千人守在河對岸,公孫軍基本上就不要想著過河的事情了。
背水而戰,前方還有士氣正盛之敵兵,後方更有莫測之敵……好吧,公孫瓚這絕對是挖坑自己跳的節奏。又或者他此刻也想到了那句“不是我軍不努力,奈何敵人太狡猾”?
如果沒有堪稱軍神的韓信一般的本事,卻陷入到背水而戰的境地,估計某個位麵的徐公明在漢水的遭遇正在不斷向著公孫瓚在招手。
而且比管子城更令公孫瓚感到無力的是,那一戰還可以說是他疏忽大意,說是非戰之罪倒也可以聊以自慰。可眼前的戰事,雖說袁紹軍用了一點小計謀,但是卻也絕對算的上是堂堂正正將局麵扭轉,讓公孫瓚就算是想要找借口也是千難萬難。
那麽,陷入到困境之中的公孫瓚該如何抉擇呢?
“哼!背水而戰。狹路相逢,非有大勇氣大毅力者而不能爭勝!傳令,擂鼓!鳴號!告訴士兵們,後麵是死路一條,隻有並力向前才有活路!我公孫伯圭在此與你們同在,與你們並肩衝鋒!從此刻開始,如果有人膽敢後退,哪怕是我也必須軍法處置!諸君,隨我衝啊!”
因為公孫瓚長久以來在麾下所樹立的威信,雖然局麵處於下風。但是當公孫瓚命令麾下軍隊拚命的時候。不論是那些公孫軍的嫡係部隊還是那些被雇傭而來的異族義從,都表現出了驚人的戰意,長久以來在東北惡劣的環境下鍛煉出的意誌讓他們有著遠超常人的韌性。
這才是公孫瓚在如此不利局麵下依然做出與敵人對攻決定的底氣。
麵對突然變得悍不畏死起來的敵人,那些從西涼歸來的老兵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情緒波動。畢竟他們在西北的戰場上碰到了很多擁有同樣特質的戰士。
說起來在西北的幾年征戰中。他們親眼目睹了敵人身上發生的變化——哪怕羌人大多數依然保持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特性,但是在韓遂和邊章的調教下。已經慢慢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的棘手,畢竟生活在更艱苦環境中的異族人本就不缺乏堅韌的意誌。
所以在落入下風的情況下依然保持旺盛鬥誌的羌人不斷增多,戰事也一直非常艱苦。
但是,他們並不會因此而害怕,因為在敵人成長的同時他們也沒有原地踏步。故此在麵對公孫軍拚死的攻擊下,他們不但表現的依舊穩定,甚至也被激發出了血液中流淌的血性。
隻不過……
比起已經在類似烈度的戰鬥中鍛煉出了足夠堅韌神經的老兵們,新兵們在這樣局麵下的表現就顯得有些不太夠看了,尤其是袁紹這邊,對於那些來自於冀州的豪強部隊來說,打一打順風戰還好說,像是這種烈度極高的戰鬥哪怕暫時看上去還處於上風也讓他們士氣大降。
那些噴著鮮血倒下的袍澤和敵人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他們的神經,而那些狀若瘋狂的敵人更是讓他們不斷感受著死神在他們身後閃現的身姿。
也正是利用袁紹軍中所出現的這個“瑕疵”,原本處於下風的公孫軍將局麵又重新拖入僵持之中,雖然需要承受更大的戰損,但是卻也還能夠看到一絲曙光。
當然,雖說局麵又重新扳了回來,但是考慮到為此而付出的巨大戰損以及整個戰場上此時此刻依然處於劣勢,公孫軍依然麵臨著似乎無法解決的難題。
除非……
“嗚……嗚……嗚嗚……嗚……”
戰場上忽然出現了一陣低沉的號角聲,雖然戰場可以稱得上相當嘈雜的地方,但是這奇異的號角聲卻仿佛具有非凡的穿透力一般,哪怕是戰場上的某個角落依然可以聽到號角的聲音。
似乎是什麽人在利用這種方式來宣告自己的出場。
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號角聲,不論是在後方安坐的袁紹還是正在一線拚殺的公孫瓚,都忍不住皺了一下眉頭,隻不過袁紹的眉頭隨後皺的越發的緊起來,而公孫瓚則很快平靜了下來。
畢竟比起勝利似乎隻是時間的問題而且還了解到有不明身份的軍隊對己方露出敵意的袁紹,公孫瓚的想法顯然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味道——反正戰局發展到現在,留給公孫軍的選擇看上去似乎也隻有繼續進攻這麽“華山一條路”,所以不論來的是不是敵人的援軍,公孫軍也不可能因此而更改自己的計劃,最多不過是這口氣提前一點泄掉然後迎來總崩潰而已……
是啊,既然局麵似乎已經不可能再壞到哪裏去,那麽還有什麽放不開的呢?
當然,心中多少還是存了些許幻想的。所以……
成敗在此一舉!
公孫瓚在戰略能力上或許不一定是袁紹的對手,他的身邊也沒有什麽出眾的謀士可以為他出謀劃策,所以這導致了他能夠有今日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奮鬥的結果。這固然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他剛愎自用的性格,但是從另一個方麵來講,這樣的他顯然不會缺乏決斷力,而且隻要心中的野心不曾熄滅,那麽他便會努力拚搏絕不會坐以待斃。
於是,這樣的性格讓他做出了一個頗為大膽的決定:
“兄弟們,援軍已到,斬將奪旗建功立業就在現在!如果誰能拿下袁紹的腦袋,賞千戶侯,錢千萬,官升五級!”
在勝利的刺激下,在重賞的刺激下,亦或是僅僅在能夠活命的刺激下,公孫軍原本漸漸被遏製的進攻勢頭又逐漸高漲起來,甚至讓對麵同樣不明真相的袁紹軍產生了錯覺——真的是公孫軍的援軍到來了,他們……情況似乎不太妙。
畢竟雖說占據了戰爭的主動權,局麵上也暫時不落下風甚至某些局部還算輕鬆,但是公孫軍的強韌依舊給了他們極其深刻的印象,經過長時間的戰鬥後他們的體力也並不充裕,尤其是那些被編入前軍的冀州軍精銳,連續高強度的戰鬥已經讓他們的體力逐步進入到一個危險的境地,可以說如果不是士氣正盛,戰意高熾,他們的情況絕對稱不上樂觀。
於是當發現己方奮戰這麽長時間依然無法將對手擊敗,甚至對手還即將獲得生力軍的援助,這樣的心理落差本就是一種對士氣的打擊。更不用說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方卻因為這個消息而變得興奮起來,導致此消彼長之下愈發難以堅持。
如果這個時候公孫瓚手中真的有一支生力軍投入到戰場之中,隻怕勝負的天平將會在頃刻間發生逆轉。
隻不過,公孫瓚手上還有可用的籌碼麽?
遠方的地平線上,隨著一陣滾滾煙塵,一彪人馬正似緩實急的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長刀,銀槍,交織出一片死亡的陰影。
風卷,雪落,不斷在一塊塊熱乎乎的肉塊上聚集又消失直至讓其徹底冷徹。
像雨,像霧,又像風,突如其來又席卷而去,還未等看輕身影便陷入到永恒的黑暗之中。
“難道我們的斥候就沒能探查到對方的身份嗎?!”
“對方的手法相當老道,如果不是到了約定的時間有數量不少的斥候沒有返回,而且這些斥候還集中在一個方向,隻怕我們也無法發現有敵人正在接近這裏……”
“難道是那支溜走後不知去向的並州軍?”
“屬下無法確定對方的身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對方對我們並不友好。”
“你帶著我的令箭,與騎都尉王摩一起,帶三千兵馬,一定要給我找到那支敵軍。發現之後就地阻擊,然後派人回報我,我要知道到底是誰有如此膽量!”
因為身邊的謀士基本都跟隨文官部隊到達前線參與到進攻公孫軍白馬義從的戰鬥中,袁紹身邊除了幾位親信大將之外就別無他人,而這幾位偏偏是那種除了一身的傲骨和肌肉之外就沒有多少腦漿的猩猩級生物,所以袁紹一時之間竟然找不到一個商量問題的人來。
平日裏覺得謀士多了有些吵鬧,可是如今什麽連小貓三兩隻都沒有的時候卻又覺得有些清淨的過頭了點,感受到自己情緒波動的袁紹也忍不住露出了略顯複雜的苦笑。
當然。就算身邊的主要謀士都不在,袁紹倒也不會連決定都做不出來,甚至倒可以說沒有了背景目的各不相同的謀士那五花八門甚至南轅北轍的謀劃,袁紹反而可以利用他同樣出色的大腦進行冷靜地思考,而不是將精力都浪費在平衡謀士之間的各種意義上的平衡。
當聽到一支數量不明實力不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行動速度很快並且實力很強的部隊出現的時候,袁紹幾乎不用細想就將那支部隊貼上了並州軍和劉備軍之一的標簽。
畢竟能夠讓己方從西北歸來的斥候損失如此慘重卻什麽消息也傳不回來還真不多,更別說能夠在短時間內讓好幾個警戒範圍的斥候都遭毒手顯然需要相當的速度。
在袁紹的敵人中,有能力達到這一點的顯然除了那兩個勢力的人之外就隻剩下眼前已經處於下風的公孫瓚軍,也隻有他們的手上能夠征集到足夠多的戰馬。
並州軍在戰場上的赫赫威名就不多說了,那支部隊的主將是趙雲。副將當中還有袁紹更加熟悉的張頜。再加上同樣出自冀州的牽招和很可能已經與並州軍達成一定默契的沮授,讓這支部隊無論從戰術指揮到將領實力都是一流之選,還能夠有效利用並州軍和韓馥在冀州的那些人脈和關係,讓袁紹雖然也是無暇仔細尋找卻也的確是一直沒能發現他們的蹤跡。
更別說與草原爭鬥多年的並州軍在冀州的平原上想要清除一些斥候那還真是不要太容易。
對了。當初袁紹還曾經在這支部隊身上吃了一點暗虧。雖說袁紹的部隊也讓對方吃了一個似乎更大的虧。但是那可是在袁紹占據優勢的情況下,所以足夠讓他產生警惕了。
至於劉備軍,雖然前一陣子得到的消息是對方依然與己方的北線兵團相持著。而且似乎還得到了來自並州的某種幫助,但是袁紹同樣也收到了對方攻勢趨緩的情報。
原本這樣的情報很正常,畢竟任何人、軍隊都不可能狂攻不止,要麽用節奏迷惑對手讓對手產生錯覺,要麽就會讓自己精疲力竭給敵人以可趁之機。但是如果聯係之前發生的劉備軍突然莫名其妙的突然發力對北線兵團狂攻不止的情況,這就有些透著一點詭異了。
所以,假如公孫瓚用什麽方式換取了劉備更大力度的支持,袁紹真的是不會太奇怪。
之前曾經說過,袁紹與劉備之間的交流顯然要比與公孫瓚和李書實多的多,而且你不得不承認的是,哪怕劉備自稱自己為中山靖王後裔的舉動再如何讓某些人感到不齒,現如今經過近四百年的時光大漢劉姓的龍種已經可以稱得上是爛大街的白菜,可是當擁有足夠能力的時候,那層皇親的皮依然可以為其帶來足夠多的政治利益。
有能力又有一定的出身,這才是劉備縱橫於這個時代的手段。
當然,這同樣也是因為亂世的來臨,畢竟若不是這個亂世,以劉備那種符合“差生”標準模板的表現,他也就頂多能夠做到一個萬戶大縣的六百石縣令吧。
而且看他當初在安熹縣的表現,年輕氣盛的劉備那本就不堪的政治仕途會不會過早夭折也實在是不好說,君不見功勞之大如皇甫嵩,家世之高如袁本初也被壓製的喘不過氣來麽?
好吧,話題似乎有點扯遠了。
劉備從登上這個舞台開始一直到現在,算起來數年時間內凡是其參與過的戰鬥基本上都取得了勝利,可以說其大小也算得上是一個“常勝將軍”,遠遠不是後來被曹矮子攆著全大漢亂竄克死一個又一個收留他的勢力堪稱一代“掃把星”的窘迫模樣。
不管劉備本身的能力如何,就好像廢柴一隻的李書實一樣,在不明就裏的人的眼中,此時的劉備也是一個有著某種通天本事的“名將”。
更別說他身邊的三弟張飛張三爺可是曾經在帝師王越手下走過的猛將兄,身邊更是聚集了一批同樣實力不俗的江湖遊俠兒做門客。也曾經在江湖上放蕩過的袁紹自然清楚那些家夥身上有著怎樣稀奇古怪的本事。所以如果有幾位能人讓劉備軍能夠不聲不響的解決那些斥候哨探,袁紹也絕對不會感覺有多奇怪。
不過。前幾日的情報顯示,劉備軍雖然減弱了攻擊強度,但是士兵沒有明顯減少的跡象,這就表示那支神秘而又強悍的部隊不論是來自並州還是漁陽,人數都不會太多。現在正是袁紹軍與公孫軍戰事的關鍵時刻,隻要將公孫瓚麾下的白馬義從打殘,不論是對公孫軍的士氣打擊還是實力的折損都是巨大的,就算其還能苟延殘喘一陣子,也不過是秋後的螞蚱。
袁紹絕對會讓他蹦躂不了幾天!
所以,對於那支神秘的部隊隻要拖住就好。等到自己解決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那支部隊的指揮官想來也不會愚蠢到繼續來自己這邊送死,不論是來自並州的趙雲還是漁陽的劉備。
事情真的會像袁紹所想的那般進行麽?
袁紹已經顧不上了,他再一次派出了老將韓澤帶著三千人遠遠綴在王摩的身後,一旦王摩的部隊無法阻擋敵人。那麽韓澤就必須在第一時間衝上去。保證主戰場不會出現新的變數。
而這最後的三千人。也是袁紹手中可以動用的極限,已經多次分兵同時又準備籌劃給予公孫軍致命一擊的袁紹還必須保留一定數量的預備力量,來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
哪怕袁紹認為戰事進行到這裏應該已經不會再發生什麽意外了。但是不論是自身軍旅生涯的體會還是從自己的幾位好基友那裏聽到的經驗,袁紹還是留了一手。
隨後前線將領傳回信息,表示己方斬將奪旗,公孫軍已經陣腳大亂,勝利唾手可得雲雲。雖然其中必然會有些水份,不過袁紹知道戰場的基本形式還是不會出現問題的,至少不會像和李石佛下棋那樣屢屢出現詭異的大逆轉,在悄無聲息之中被悶殺而亡。
於是,袁紹從開戰前一直略有些緊張的那顆心髒,終於可以舒緩一下了。
不過袁紹這邊舒坦了,那自然代表著公孫瓚這邊可以稱得上是愁雲慘淡。
嗯,公孫瓚這邊是真不舒坦,畢竟任誰前一刻還聽著本方局勢一片大好,正準備渡河大展身手,結果卻在下一刻傳來了前軍大破,大將戰死,倚重的精銳被困的消息之後還能保持心跳平穩,血液正常流動。話說沒有被氣暈過去已經算是公孫瓚久經戰陣意誌力相當的堅強。
不過氣歸氣,正事還是要做的,反正這樣的大風大浪公孫瓚從軍這麽多年又不是沒見過,甚至可以說名將這東西本來就是拿敵人和自己人的鮮血澆灌出來的,你都分不清誰多誰少。
不過再強的意誌力暫時似乎也無法扭轉眼前的局麵,麵對士氣正盛的敵人,公孫瓚派向兩翼以牽製敵軍進攻的部隊完全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甚至僅僅隻能暫緩敵軍於側翼的攻勢。而在敵軍文官部隊的策略阻撓下,公孫軍的中路主力一時之間還無法與白馬義從取得聯係。
於是公孫軍一時之間陷入到了某種死局之中——背後是清河的河水,哪怕水量已經是全年最低但依然是一條不淺的大河,敗退的時候將會成為潰軍的噩夢。
清河對岸則是袁紹分出的偏師,雖然還沒有在戰場上看到他們的影子,但是公孫瓚相信在這種局麵下,隻要有三五千人守在河對岸,公孫軍基本上就不要想著過河的事情了。
背水而戰,前方還有士氣正盛之敵兵,後方更有莫測之敵……好吧,公孫瓚這絕對是挖坑自己跳的節奏。又或者他此刻也想到了那句“不是我軍不努力,奈何敵人太狡猾”?
如果沒有堪稱軍神的韓信一般的本事,卻陷入到背水而戰的境地,估計某個位麵的徐公明在漢水的遭遇正在不斷向著公孫瓚在招手。
而且比管子城更令公孫瓚感到無力的是,那一戰還可以說是他疏忽大意,說是非戰之罪倒也可以聊以自慰。可眼前的戰事,雖說袁紹軍用了一點小計謀,但是卻也絕對算的上是堂堂正正將局麵扭轉,讓公孫瓚就算是想要找借口也是千難萬難。
那麽,陷入到困境之中的公孫瓚該如何抉擇呢?
“哼!背水而戰。狹路相逢,非有大勇氣大毅力者而不能爭勝!傳令,擂鼓!鳴號!告訴士兵們,後麵是死路一條,隻有並力向前才有活路!我公孫伯圭在此與你們同在,與你們並肩衝鋒!從此刻開始,如果有人膽敢後退,哪怕是我也必須軍法處置!諸君,隨我衝啊!”
因為公孫瓚長久以來在麾下所樹立的威信,雖然局麵處於下風。但是當公孫瓚命令麾下軍隊拚命的時候。不論是那些公孫軍的嫡係部隊還是那些被雇傭而來的異族義從,都表現出了驚人的戰意,長久以來在東北惡劣的環境下鍛煉出的意誌讓他們有著遠超常人的韌性。
這才是公孫瓚在如此不利局麵下依然做出與敵人對攻決定的底氣。
麵對突然變得悍不畏死起來的敵人,那些從西涼歸來的老兵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情緒波動。畢竟他們在西北的戰場上碰到了很多擁有同樣特質的戰士。
說起來在西北的幾年征戰中。他們親眼目睹了敵人身上發生的變化——哪怕羌人大多數依然保持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特性,但是在韓遂和邊章的調教下。已經慢慢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的棘手,畢竟生活在更艱苦環境中的異族人本就不缺乏堅韌的意誌。
所以在落入下風的情況下依然保持旺盛鬥誌的羌人不斷增多,戰事也一直非常艱苦。
但是,他們並不會因此而害怕,因為在敵人成長的同時他們也沒有原地踏步。故此在麵對公孫軍拚死的攻擊下,他們不但表現的依舊穩定,甚至也被激發出了血液中流淌的血性。
隻不過……
比起已經在類似烈度的戰鬥中鍛煉出了足夠堅韌神經的老兵們,新兵們在這樣局麵下的表現就顯得有些不太夠看了,尤其是袁紹這邊,對於那些來自於冀州的豪強部隊來說,打一打順風戰還好說,像是這種烈度極高的戰鬥哪怕暫時看上去還處於上風也讓他們士氣大降。
那些噴著鮮血倒下的袍澤和敵人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他們的神經,而那些狀若瘋狂的敵人更是讓他們不斷感受著死神在他們身後閃現的身姿。
也正是利用袁紹軍中所出現的這個“瑕疵”,原本處於下風的公孫軍將局麵又重新拖入僵持之中,雖然需要承受更大的戰損,但是卻也還能夠看到一絲曙光。
當然,雖說局麵又重新扳了回來,但是考慮到為此而付出的巨大戰損以及整個戰場上此時此刻依然處於劣勢,公孫軍依然麵臨著似乎無法解決的難題。
除非……
“嗚……嗚……嗚嗚……嗚……”
戰場上忽然出現了一陣低沉的號角聲,雖然戰場可以稱得上相當嘈雜的地方,但是這奇異的號角聲卻仿佛具有非凡的穿透力一般,哪怕是戰場上的某個角落依然可以聽到號角的聲音。
似乎是什麽人在利用這種方式來宣告自己的出場。
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號角聲,不論是在後方安坐的袁紹還是正在一線拚殺的公孫瓚,都忍不住皺了一下眉頭,隻不過袁紹的眉頭隨後皺的越發的緊起來,而公孫瓚則很快平靜了下來。
畢竟比起勝利似乎隻是時間的問題而且還了解到有不明身份的軍隊對己方露出敵意的袁紹,公孫瓚的想法顯然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味道——反正戰局發展到現在,留給公孫軍的選擇看上去似乎也隻有繼續進攻這麽“華山一條路”,所以不論來的是不是敵人的援軍,公孫軍也不可能因此而更改自己的計劃,最多不過是這口氣提前一點泄掉然後迎來總崩潰而已……
是啊,既然局麵似乎已經不可能再壞到哪裏去,那麽還有什麽放不開的呢?
當然,心中多少還是存了些許幻想的。所以……
成敗在此一舉!
公孫瓚在戰略能力上或許不一定是袁紹的對手,他的身邊也沒有什麽出眾的謀士可以為他出謀劃策,所以這導致了他能夠有今日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奮鬥的結果。這固然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他剛愎自用的性格,但是從另一個方麵來講,這樣的他顯然不會缺乏決斷力,而且隻要心中的野心不曾熄滅,那麽他便會努力拚搏絕不會坐以待斃。
於是,這樣的性格讓他做出了一個頗為大膽的決定:
“兄弟們,援軍已到,斬將奪旗建功立業就在現在!如果誰能拿下袁紹的腦袋,賞千戶侯,錢千萬,官升五級!”
在勝利的刺激下,在重賞的刺激下,亦或是僅僅在能夠活命的刺激下,公孫軍原本漸漸被遏製的進攻勢頭又逐漸高漲起來,甚至讓對麵同樣不明真相的袁紹軍產生了錯覺——真的是公孫軍的援軍到來了,他們……情況似乎不太妙。
畢竟雖說占據了戰爭的主動權,局麵上也暫時不落下風甚至某些局部還算輕鬆,但是公孫軍的強韌依舊給了他們極其深刻的印象,經過長時間的戰鬥後他們的體力也並不充裕,尤其是那些被編入前軍的冀州軍精銳,連續高強度的戰鬥已經讓他們的體力逐步進入到一個危險的境地,可以說如果不是士氣正盛,戰意高熾,他們的情況絕對稱不上樂觀。
於是當發現己方奮戰這麽長時間依然無法將對手擊敗,甚至對手還即將獲得生力軍的援助,這樣的心理落差本就是一種對士氣的打擊。更不用說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方卻因為這個消息而變得興奮起來,導致此消彼長之下愈發難以堅持。
如果這個時候公孫瓚手中真的有一支生力軍投入到戰場之中,隻怕勝負的天平將會在頃刻間發生逆轉。
隻不過,公孫瓚手上還有可用的籌碼麽?
遠方的地平線上,隨著一陣滾滾煙塵,一彪人馬正似緩實急的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