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到底要幹什麽?!
這是全天下的諸侯都想要知道的事情。
雖然董卓到底想要做什麽或許全天下的諸侯早都已經猜到。
那不正是他們曾經宣傳了一遍又一遍的“謊言”麽?
如今“謊言”千遍竟然真的成了事實,他們此時應該露出怎樣的表情呢?
恐怕最不可能的便是那淡淡的微笑吧……
這不是坑爹麽!
那麽應該如何應對這坑爹的情況呢?
劉虞:“堅決反對非劉姓逆賊董卓稱王!”
袁紹:“最強烈抗議非劉姓逆賊董卓稱王!”
公孫瓚:“強烈抗議非劉姓逆賊董卓稱王!”
劉表:“抗議非我劉姓之奸臣董卓稱王!”
袁術:“對逆賊董卓稱王的舉動予以最強烈的抗議!”
曹操:“對逆賊董卓稱王的舉動予以強烈抗議!”
陶謙:“對逆賊董卓稱王的舉動予以嚴正抗議!”
劉焉:“對逆賊董卓稱王的舉動予以強烈譴責!”
李書實:“對董卓稱王的舉動予以嚴重關切並會密切關注未來事態的發展!”
邊章&馬騰:“對董卓稱王的舉動表示遺憾並會密切關注未來事態的發展!”
然後?
袁紹依然與公孫瓚在冀州東部掐來掐去,隻不過這一次劉虞再也做不成幕後的那個黑手了,因為不但袁紹已經發現了劉虞的行動的蛛絲馬跡並推導出了劉虞的行事風格。另一邊的公孫瓚也因為烏丸校尉邢舉的怪異表現而對劉虞徹底失望。
畢竟若不是公孫瓚的放行,就憑邢舉的能力想要讓超過七千人的部隊在陌生的地方行進而不暴露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公孫瓚之所以會做出這樣大膽的決定根本原因便是認為自己此時還是與邢舉背後的劉虞保持著較為默契的關係。
可誰知道就是這樣一支就算沒有被公孫瓚報以厚望,畢竟邢舉的能力比起他的前任公綦稠差了太多,放到公孫瓚與袁紹對決的戰場上頂多打個醬油搖旗呐喊一番還需要擔心會被會被敵人當做突破口成為己方失敗的罪魁禍首的軍隊,竟然在關鍵時刻站了出來。
以公孫瓚完全沒有想到的立場。
雖然這是邢舉下達的命令,但是以公孫瓚對那個無能的家夥的了解,謹小慎微的邢舉如果不是背後有什麽人在操控,給他一萬兩千個雄心豹子膽也是不敢捋公孫瓚的虎須。
所以能夠讓其如此強硬的原因顯然不言而喻。
當然,這並不是最讓公孫瓚窩火的地方。
最令公孫瓚感到悲哀的是。就算是這樣。他依然無法那邢舉開刀,因為在這樣的戰爭結果下,如果失去了劉虞在政治上的支持,沒占到多少便宜反而損失巨大的公孫瓚絕對不是遠沒有到傷筋動骨地步的袁紹一方的對手。
甚至若非在劉虞的策劃下安平、清河和巨鹿等地多次出現地方豪強聯合叛亂牽扯了袁紹的精力和兵力。公孫瓚根本不可能有舔舐傷口安定後方的時間。
畢竟哪怕幽州黃巾殘部再怎麽廢。有袁方這樣優秀的智者居中調度也會讓人無比的撓頭。
當然。或許不論是劉虞還是公孫瓚都不會想到,那些叛亂原本就在袁紹的意料之中,雖然袁紹一方無法準確預測出究竟那些豪強會參加叛亂。但是早有準備的袁紹一方正趁這個難得的機會清洗內部部分意誌不堅定分子,從而提高己方勢力內部的凝聚力。
至於作為眼前最大敵人的公孫瓚?
在袁紹謀劃天下的這盤大棋局中,公孫瓚顯然並不能占據太過重要的位置。
這樣的結論,並非袁紹自大或者藐視對手,而是經過冷靜地思考後得出的結論。
袁紹相信,自己在接下來的發展中,不會再犯之前曾經犯下過的錯誤。
而這樣的袁紹,無疑是非常可怕的,遠遠超出公孫瓚想象的可怕。
不過,就像袁紹並沒有將公孫瓚視作是自己成功路上最大的阻礙一樣,他最為忌憚的對手……不好意思,不是我們的李書實童鞋,而是從小到現在唯一時不時將他壓製一頭的那位同父異母的嫡親兄弟袁術袁公路。
別看我們的袁術童鞋在與劉表的戰爭中折了孫堅後便一蹶不振,到現在為止已經連輸數陣,眼瞅著作為南陽治所也是袁術統治核心的宛城在劉表的逼迫下已經搖搖欲墜,可是這廝竟然還有閑工夫去找他的那位庶出兄弟的麻煩,而且這一次找的麻煩還讓袁紹再一次頭疼起來。
“我xx你個oo的陶恭祖,你不在你那徐州的一畝三分地裏窩著,幹什麽參和到了我們老袁家兄弟之間的戰爭,你是吃了熊心還是豹子膽啊!”
話雖這麽說,不過袁紹很清楚,袁術這一次給他找的這個敵人可比公孫瓚棘手多了。
畢竟公孫瓚麾下的士兵雖然精銳,但是一來戰略縱深有限;二來內政方麵建樹不多,無法承受持久戰和拉鋸戰這種考驗後勤能力的戰爭;三來其麾下各色人才有限,經過一場大戰下來更是連軍事方麵的人才也凋零不少。可以說,除了公孫瓚個人的戰爭指揮能力在三國各路諸侯中能夠排在中上水平讓人忌憚外,剩下的基本處於被袁紹完爆狀態。
隻要袁紹掐住了公孫瓚的命脈,施展謀略,公孫瓚的覆滅對袁紹而言隻是時間問題。
可是陶謙卻不一樣。
徐州可以說是黃巾之亂中受到波及比較輕的地方,同時擁有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物產,尤其是海鹽所帶來的財富更是讓人各種羨慕嫉妒恨。陶謙麾下雖然能戰之士略遜公孫。不過丹陽兵的實力也絕對能夠配得上他們的名聲,尤其是袁紹軍的那些精銳部隊都是從西北歸來將技能點點在如何對付騎兵上,對付丹陽兵這樣的步戰能力出眾且擅長弓弩的部隊……
這個還真是有點玄啊。
更別說陶謙在士林中的名聲遠遠不是李書實和董卓能夠比的,作為經曆過黨錮之禍的名士,陶謙的號召力和手腕以及歲月錘煉出的老辣讓其可以從容調動任何一方勢力――上到徐州的世家豪強,下到那些黃巾餘孽泰山匪盜,無不是陶謙手上靈活應用的棋子。
可以說,若非陶謙的年紀讓其處於隨時都有可能升天的階段,或許此時鬥得你死我活的袁紹和袁術兄弟二人一定會在討董之後聯起手來將之滅掉,而不是現在爭相拉攏希望引為己用。
嗯。相信陶謙是老好人的人一定會死得很慘。就好像即將趕赴地府的某黑皮矮子的老爺子。
至於剩下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諸侯們,或忙著與周邊勢力開戰,或忙著種田種人,再不忙著搞著大大小小的清洗。天那麽高。皇帝那麽遠。長安所發生的一切對他們而言不過是飯後的談資罷了,他們看不到那麽遙遠的未來,理清楚眼前的利益糾葛已經耗盡了他們全部的心力。
或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算是李書實、曹操這樣的家夥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之中。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某處山腳,旗幟飛揚,喝聲如雷,觀山腳下所聚集之軍,密密麻麻,一望無際,竟有數十萬隻多。人人頭裹黃巾,遠遠望去讓人產生了錯入黃沙大漠的錯覺。
“承大賢良師之遺誌,某等必當推翻暴政,還天下以太平,揚天師之精神!”
喊出這句話的人叫做張白騎,是幾個月前突然出現在青州黃巾軍中的神秘人物,他自稱自己為大賢良師張角的親傳弟子,自起義失敗後一直潛伏至今。
雖說他的那些說辭聽上去漏洞百出,甚至就連他所自稱的姓名也有可能根本就查無此人,可是偏偏作為青州黃巾軍高層的於毒、楊鳳、眭固以及頭腦不錯的馬操等人卻偏偏仿佛齊齊被nc光環照耀過一般接受了他的說法並尊其為名義上的統帥,號為“平天將軍”。
之後更是一番謀劃聯絡,使得參與到這場“二次起義”中的各勢力總人數已達數十萬,其所影響到的地區更是遍及中原大地的各個角落。
突然爆發於冀兗青豫徐荊揚等數州的變亂著實讓所在地區的更加諸侯感到措手不及。
這些起義叛亂的黃巾軍部隊多則十餘萬,少則數千人,雖然其中多為老弱婦孺,但就算那些諸侯們能夠撲滅當地的叛亂,損失如此之多的人口後,對當地經濟的打擊也是空前的,更別說戰亂對於經濟生產的打擊同樣不小。
兩廂共同作用下,原本黃巾起義後剛剛恢複生機的經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而且在可以預見的三五年之內,如果沒有外力的支持,單憑自身的恢複造血能力,當地的地方經濟和生產即使不能說是陷入到癱瘓但是卻也絕對難以恢複。
而作為中原腹地的兗豫二州,因為李書實曾經推行的土改政策的緣故,參與到這次動亂的百姓尤為眾多,這些因為李書實而獲得了土地卻又因為還鄉團而失去土地的流民百姓與當地的地主有著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旦爆發出來,結局也是毀滅性的。
雖說李書實早已經遠離了這片是非之地,而且他還因勢利導將這場動亂變成了有利於自己的籌碼,可是就算如此他也不敢說自己已經掌控了這場變亂,因為這其中所蘊含的勢力之複雜,變數之眾多足以讓所有人望而卻步,故此李書實也不得不在利用這場變亂的同時,花費大量的精力預防可能發生的不利於自己的變化。
而作為剛剛擔任濟陰郡太守,卻不得不卷入到這場大風暴的曹操,更是必須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才能保住自己好容易得到的基業。
其他諸侯的情況也大抵如此,故此對董卓稱王的事情發表幾聲抗議已經算是極限。
事實上這件事所引起的波瀾。基本上沒有走出長安城這相對於整個大漢來說不過巴掌大小的地方――至多也不超過潼關、武關以西的三秦大地。
而反映最為激烈的,自然是那些自詡為“大漢忠臣”的朝臣與董卓麾下的西涼健兒們。
“文優,你說既然相國大人已經稱王了,那他什麽時候稱帝啊。我可是早就看那個娃娃皇帝和那群無事生非的老家夥們不順眼了,還是咱們老大更適合坐這皇帝的寶座。”
“是啊文優,當初離開洛陽的時候老大不是像咱們許諾要建立一個西涼人的國度麽?這當秦王雖然聽起來也不錯,可是終究還是受製於人嘛,還是當皇帝自在,才沒有人能騎在咱們西涼人的頭上,而且這全天下也就董老大當皇帝我郭阿多願意說個‘服’字。”
“老郭說的沒錯。為了那一天咱們可是出生入死數十載。憑什麽還要聽那群腐儒們唧唧歪歪。咱們拚刀子的時候他們在幹什麽,除了喝花酒就是將我們本來就不多的糧餉和賞賜克扣大半,這樣的朝廷,早就該沒了。活著的和死去的兄弟早就等不及了啊。”
聽到董卓稱王的消息。原本因為安穩下來而有些泄氣的西涼軍又重新煥發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他們除了再一次瘋狂的團結在了董卓的周圍,同時也瘋狂的暢想著更加美好的明天。
哪怕董卓從來也沒有明確說過自己下一步將采取怎樣的行動。
但任誰也不會理解錯他稱王的舉動背後所傳遞出的政治信號。
畢竟有漢以來異姓王也隻有漢初的那幾位開國功臣和諸呂親屬,而這些人當中除了政治路線一直正確無比而且主動分薄實力自廢武功的長沙王吳芮一係活到了漢文帝時期。剩下的都可以說是不得好死,而讓他們如此的原因隻有一個,那便是――謀反。
身為大漢相國,成為秦公,董卓已經算得上是位極人臣了,可是他竟然還不滿足,將自己的爵位又向上抬了一格,雖然不是立刻取代劉協稱帝,但是其中的味道已經表露無遺。
而那些之前還幻想著打算用同化的方式逐步取代董卓的朝中大臣們,則更是被這充滿了諷刺意味的舉動打得鼻青臉腫,這啪啪啪之聲還真是響徹雲霄。
不過誰叫他們也隻能用這樣的方式呢?
畢竟除了盧植之外,這些人手中可是幾乎沒有一點兵權的戰五渣啊。
“看樣子我們之前的計劃已經徹底失敗,董賊的野心可謂是昭然若揭,原本還想著利用他的手剪除那些心懷二心的叛逆之後再動手,不過現在看起來最應該消滅的便是董賊本人!”
“唉……我原以為董賊隻不過是想成為李斯、跋扈將軍那樣的權臣。我錯了,我真的錯了。”
“子幹無需自責,我們又何嚐沒有過如你一樣的想法。更何況現在也不是想這些的時候。”
“沒錯,現在是時候做出決斷了!”
“劉君郎那邊有什麽說法。”
“劉君郎的長子劉範劉伯則已經向我保證了將全力配合我們的行動,而且我們所需的人員和裝備都早已經秘密到位,隻要一聲令下,他們一定會讓董賊大吃一驚。”
“並州李書實是什麽反應,諸侯之間數他與董賊的關係最為不清不楚。”
“陛下為了此事已經擬好了一份討伐董賊的密旨,李學雖然與董賊關係緊密,但總算還是沒有辜負先帝對他的恩德,接到密旨後便密令上郡太守張燕屯於雕陰南部距離左馮翊不過數裏之地,河東太守張繡屯於河東南部的大陰渡口,護匈奴校尉牽招屯於河東蒲阪津,數萬兵馬隨時可以牽製或截斷西涼軍援軍,或者支援長安可能發生的戰鬥。”
“聽聞那河東太守張繡乃是董賊麾下大將張濟的侄子,會不會有走漏風聲的危險。”
“這大可不必擔心,那張繡雖是逆賊張濟的侄子,可也是童飛騰的親傳弟子,有童飛騰壓陣,可保萬無一失。而且我相信有陛下的密旨,就算是策反那張濟也並非不可能之事。隻不過因為不願意多生是非,尤其是害怕陛下受到傷害,這才作罷。”
“還是小心為妙。雖說西涼軍中不乏如傅南容這般深明大義之徒,可是大多數人還是視董賊如神明,我等還是小心為妙,不要輕舉妄動,節外生枝啊。”
“那麽西涼邊張與馬騰的密信我們該如何處理?此二人也算得上董賊麾下實力強悍的大將,若是真的能成為我們的助力,成事的把握也會多上幾分。”
“此二逆賊反複無常,哪怕有書信為證卻也不可輕信,小心有詐!”
“子師以為此乃董賊試探我等的手段?”
“雖不能肯定,但以董賊和與他狼狽為奸的李文優的狡詐,實在是不可不防啊。”
“隻是若是直言拒絕又怕冷了兩人之心,萬一兩人真的是真心為國呢?畢竟之前兩人從賊也多有無奈之處,而且就算沒了董賊,那些心懷叵測的諸侯也不得不防,否則難保不會出現董賊第二,第三……”
“士孫君榮所慮也不無道理,如此便好言安撫吧,不過切記不可露了消息。”
“沒有問題。”
“那麽最後兩個問題!”
看到經過一番討論後,已經頗為自信的眾位朝中大臣,王允麵色依舊凝重的伸出了兩根手指。
“其一,董賊武藝高超,且身邊常帶有親衛百餘人,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幹掉董賊從而穩定長安局勢以應對西涼軍瘋狂的反撲。
其二,李文優乃智謀之士,對董賊幫助極大。董賊狡詐但終究不過一武夫爾,隻要沒了李文優,我們隻針對董賊一人設計便要容易許多。那麽,如何將李文優從董賊身邊調走呢?”
一時之間,剛剛還興高采烈的大臣們,這一刻又變的愁雲慘淡起來。
直到,一個年輕的聲音響起。(未完待續。。)
這是全天下的諸侯都想要知道的事情。
雖然董卓到底想要做什麽或許全天下的諸侯早都已經猜到。
那不正是他們曾經宣傳了一遍又一遍的“謊言”麽?
如今“謊言”千遍竟然真的成了事實,他們此時應該露出怎樣的表情呢?
恐怕最不可能的便是那淡淡的微笑吧……
這不是坑爹麽!
那麽應該如何應對這坑爹的情況呢?
劉虞:“堅決反對非劉姓逆賊董卓稱王!”
袁紹:“最強烈抗議非劉姓逆賊董卓稱王!”
公孫瓚:“強烈抗議非劉姓逆賊董卓稱王!”
劉表:“抗議非我劉姓之奸臣董卓稱王!”
袁術:“對逆賊董卓稱王的舉動予以最強烈的抗議!”
曹操:“對逆賊董卓稱王的舉動予以強烈抗議!”
陶謙:“對逆賊董卓稱王的舉動予以嚴正抗議!”
劉焉:“對逆賊董卓稱王的舉動予以強烈譴責!”
李書實:“對董卓稱王的舉動予以嚴重關切並會密切關注未來事態的發展!”
邊章&馬騰:“對董卓稱王的舉動表示遺憾並會密切關注未來事態的發展!”
然後?
袁紹依然與公孫瓚在冀州東部掐來掐去,隻不過這一次劉虞再也做不成幕後的那個黑手了,因為不但袁紹已經發現了劉虞的行動的蛛絲馬跡並推導出了劉虞的行事風格。另一邊的公孫瓚也因為烏丸校尉邢舉的怪異表現而對劉虞徹底失望。
畢竟若不是公孫瓚的放行,就憑邢舉的能力想要讓超過七千人的部隊在陌生的地方行進而不暴露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公孫瓚之所以會做出這樣大膽的決定根本原因便是認為自己此時還是與邢舉背後的劉虞保持著較為默契的關係。
可誰知道就是這樣一支就算沒有被公孫瓚報以厚望,畢竟邢舉的能力比起他的前任公綦稠差了太多,放到公孫瓚與袁紹對決的戰場上頂多打個醬油搖旗呐喊一番還需要擔心會被會被敵人當做突破口成為己方失敗的罪魁禍首的軍隊,竟然在關鍵時刻站了出來。
以公孫瓚完全沒有想到的立場。
雖然這是邢舉下達的命令,但是以公孫瓚對那個無能的家夥的了解,謹小慎微的邢舉如果不是背後有什麽人在操控,給他一萬兩千個雄心豹子膽也是不敢捋公孫瓚的虎須。
所以能夠讓其如此強硬的原因顯然不言而喻。
當然,這並不是最讓公孫瓚窩火的地方。
最令公孫瓚感到悲哀的是。就算是這樣。他依然無法那邢舉開刀,因為在這樣的戰爭結果下,如果失去了劉虞在政治上的支持,沒占到多少便宜反而損失巨大的公孫瓚絕對不是遠沒有到傷筋動骨地步的袁紹一方的對手。
甚至若非在劉虞的策劃下安平、清河和巨鹿等地多次出現地方豪強聯合叛亂牽扯了袁紹的精力和兵力。公孫瓚根本不可能有舔舐傷口安定後方的時間。
畢竟哪怕幽州黃巾殘部再怎麽廢。有袁方這樣優秀的智者居中調度也會讓人無比的撓頭。
當然。或許不論是劉虞還是公孫瓚都不會想到,那些叛亂原本就在袁紹的意料之中,雖然袁紹一方無法準確預測出究竟那些豪強會參加叛亂。但是早有準備的袁紹一方正趁這個難得的機會清洗內部部分意誌不堅定分子,從而提高己方勢力內部的凝聚力。
至於作為眼前最大敵人的公孫瓚?
在袁紹謀劃天下的這盤大棋局中,公孫瓚顯然並不能占據太過重要的位置。
這樣的結論,並非袁紹自大或者藐視對手,而是經過冷靜地思考後得出的結論。
袁紹相信,自己在接下來的發展中,不會再犯之前曾經犯下過的錯誤。
而這樣的袁紹,無疑是非常可怕的,遠遠超出公孫瓚想象的可怕。
不過,就像袁紹並沒有將公孫瓚視作是自己成功路上最大的阻礙一樣,他最為忌憚的對手……不好意思,不是我們的李書實童鞋,而是從小到現在唯一時不時將他壓製一頭的那位同父異母的嫡親兄弟袁術袁公路。
別看我們的袁術童鞋在與劉表的戰爭中折了孫堅後便一蹶不振,到現在為止已經連輸數陣,眼瞅著作為南陽治所也是袁術統治核心的宛城在劉表的逼迫下已經搖搖欲墜,可是這廝竟然還有閑工夫去找他的那位庶出兄弟的麻煩,而且這一次找的麻煩還讓袁紹再一次頭疼起來。
“我xx你個oo的陶恭祖,你不在你那徐州的一畝三分地裏窩著,幹什麽參和到了我們老袁家兄弟之間的戰爭,你是吃了熊心還是豹子膽啊!”
話雖這麽說,不過袁紹很清楚,袁術這一次給他找的這個敵人可比公孫瓚棘手多了。
畢竟公孫瓚麾下的士兵雖然精銳,但是一來戰略縱深有限;二來內政方麵建樹不多,無法承受持久戰和拉鋸戰這種考驗後勤能力的戰爭;三來其麾下各色人才有限,經過一場大戰下來更是連軍事方麵的人才也凋零不少。可以說,除了公孫瓚個人的戰爭指揮能力在三國各路諸侯中能夠排在中上水平讓人忌憚外,剩下的基本處於被袁紹完爆狀態。
隻要袁紹掐住了公孫瓚的命脈,施展謀略,公孫瓚的覆滅對袁紹而言隻是時間問題。
可是陶謙卻不一樣。
徐州可以說是黃巾之亂中受到波及比較輕的地方,同時擁有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物產,尤其是海鹽所帶來的財富更是讓人各種羨慕嫉妒恨。陶謙麾下雖然能戰之士略遜公孫。不過丹陽兵的實力也絕對能夠配得上他們的名聲,尤其是袁紹軍的那些精銳部隊都是從西北歸來將技能點點在如何對付騎兵上,對付丹陽兵這樣的步戰能力出眾且擅長弓弩的部隊……
這個還真是有點玄啊。
更別說陶謙在士林中的名聲遠遠不是李書實和董卓能夠比的,作為經曆過黨錮之禍的名士,陶謙的號召力和手腕以及歲月錘煉出的老辣讓其可以從容調動任何一方勢力――上到徐州的世家豪強,下到那些黃巾餘孽泰山匪盜,無不是陶謙手上靈活應用的棋子。
可以說,若非陶謙的年紀讓其處於隨時都有可能升天的階段,或許此時鬥得你死我活的袁紹和袁術兄弟二人一定會在討董之後聯起手來將之滅掉,而不是現在爭相拉攏希望引為己用。
嗯。相信陶謙是老好人的人一定會死得很慘。就好像即將趕赴地府的某黑皮矮子的老爺子。
至於剩下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諸侯們,或忙著與周邊勢力開戰,或忙著種田種人,再不忙著搞著大大小小的清洗。天那麽高。皇帝那麽遠。長安所發生的一切對他們而言不過是飯後的談資罷了,他們看不到那麽遙遠的未來,理清楚眼前的利益糾葛已經耗盡了他們全部的心力。
或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算是李書實、曹操這樣的家夥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之中。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某處山腳,旗幟飛揚,喝聲如雷,觀山腳下所聚集之軍,密密麻麻,一望無際,竟有數十萬隻多。人人頭裹黃巾,遠遠望去讓人產生了錯入黃沙大漠的錯覺。
“承大賢良師之遺誌,某等必當推翻暴政,還天下以太平,揚天師之精神!”
喊出這句話的人叫做張白騎,是幾個月前突然出現在青州黃巾軍中的神秘人物,他自稱自己為大賢良師張角的親傳弟子,自起義失敗後一直潛伏至今。
雖說他的那些說辭聽上去漏洞百出,甚至就連他所自稱的姓名也有可能根本就查無此人,可是偏偏作為青州黃巾軍高層的於毒、楊鳳、眭固以及頭腦不錯的馬操等人卻偏偏仿佛齊齊被nc光環照耀過一般接受了他的說法並尊其為名義上的統帥,號為“平天將軍”。
之後更是一番謀劃聯絡,使得參與到這場“二次起義”中的各勢力總人數已達數十萬,其所影響到的地區更是遍及中原大地的各個角落。
突然爆發於冀兗青豫徐荊揚等數州的變亂著實讓所在地區的更加諸侯感到措手不及。
這些起義叛亂的黃巾軍部隊多則十餘萬,少則數千人,雖然其中多為老弱婦孺,但就算那些諸侯們能夠撲滅當地的叛亂,損失如此之多的人口後,對當地經濟的打擊也是空前的,更別說戰亂對於經濟生產的打擊同樣不小。
兩廂共同作用下,原本黃巾起義後剛剛恢複生機的經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而且在可以預見的三五年之內,如果沒有外力的支持,單憑自身的恢複造血能力,當地的地方經濟和生產即使不能說是陷入到癱瘓但是卻也絕對難以恢複。
而作為中原腹地的兗豫二州,因為李書實曾經推行的土改政策的緣故,參與到這次動亂的百姓尤為眾多,這些因為李書實而獲得了土地卻又因為還鄉團而失去土地的流民百姓與當地的地主有著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旦爆發出來,結局也是毀滅性的。
雖說李書實早已經遠離了這片是非之地,而且他還因勢利導將這場動亂變成了有利於自己的籌碼,可是就算如此他也不敢說自己已經掌控了這場變亂,因為這其中所蘊含的勢力之複雜,變數之眾多足以讓所有人望而卻步,故此李書實也不得不在利用這場變亂的同時,花費大量的精力預防可能發生的不利於自己的變化。
而作為剛剛擔任濟陰郡太守,卻不得不卷入到這場大風暴的曹操,更是必須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才能保住自己好容易得到的基業。
其他諸侯的情況也大抵如此,故此對董卓稱王的事情發表幾聲抗議已經算是極限。
事實上這件事所引起的波瀾。基本上沒有走出長安城這相對於整個大漢來說不過巴掌大小的地方――至多也不超過潼關、武關以西的三秦大地。
而反映最為激烈的,自然是那些自詡為“大漢忠臣”的朝臣與董卓麾下的西涼健兒們。
“文優,你說既然相國大人已經稱王了,那他什麽時候稱帝啊。我可是早就看那個娃娃皇帝和那群無事生非的老家夥們不順眼了,還是咱們老大更適合坐這皇帝的寶座。”
“是啊文優,當初離開洛陽的時候老大不是像咱們許諾要建立一個西涼人的國度麽?這當秦王雖然聽起來也不錯,可是終究還是受製於人嘛,還是當皇帝自在,才沒有人能騎在咱們西涼人的頭上,而且這全天下也就董老大當皇帝我郭阿多願意說個‘服’字。”
“老郭說的沒錯。為了那一天咱們可是出生入死數十載。憑什麽還要聽那群腐儒們唧唧歪歪。咱們拚刀子的時候他們在幹什麽,除了喝花酒就是將我們本來就不多的糧餉和賞賜克扣大半,這樣的朝廷,早就該沒了。活著的和死去的兄弟早就等不及了啊。”
聽到董卓稱王的消息。原本因為安穩下來而有些泄氣的西涼軍又重新煥發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他們除了再一次瘋狂的團結在了董卓的周圍,同時也瘋狂的暢想著更加美好的明天。
哪怕董卓從來也沒有明確說過自己下一步將采取怎樣的行動。
但任誰也不會理解錯他稱王的舉動背後所傳遞出的政治信號。
畢竟有漢以來異姓王也隻有漢初的那幾位開國功臣和諸呂親屬,而這些人當中除了政治路線一直正確無比而且主動分薄實力自廢武功的長沙王吳芮一係活到了漢文帝時期。剩下的都可以說是不得好死,而讓他們如此的原因隻有一個,那便是――謀反。
身為大漢相國,成為秦公,董卓已經算得上是位極人臣了,可是他竟然還不滿足,將自己的爵位又向上抬了一格,雖然不是立刻取代劉協稱帝,但是其中的味道已經表露無遺。
而那些之前還幻想著打算用同化的方式逐步取代董卓的朝中大臣們,則更是被這充滿了諷刺意味的舉動打得鼻青臉腫,這啪啪啪之聲還真是響徹雲霄。
不過誰叫他們也隻能用這樣的方式呢?
畢竟除了盧植之外,這些人手中可是幾乎沒有一點兵權的戰五渣啊。
“看樣子我們之前的計劃已經徹底失敗,董賊的野心可謂是昭然若揭,原本還想著利用他的手剪除那些心懷二心的叛逆之後再動手,不過現在看起來最應該消滅的便是董賊本人!”
“唉……我原以為董賊隻不過是想成為李斯、跋扈將軍那樣的權臣。我錯了,我真的錯了。”
“子幹無需自責,我們又何嚐沒有過如你一樣的想法。更何況現在也不是想這些的時候。”
“沒錯,現在是時候做出決斷了!”
“劉君郎那邊有什麽說法。”
“劉君郎的長子劉範劉伯則已經向我保證了將全力配合我們的行動,而且我們所需的人員和裝備都早已經秘密到位,隻要一聲令下,他們一定會讓董賊大吃一驚。”
“並州李書實是什麽反應,諸侯之間數他與董賊的關係最為不清不楚。”
“陛下為了此事已經擬好了一份討伐董賊的密旨,李學雖然與董賊關係緊密,但總算還是沒有辜負先帝對他的恩德,接到密旨後便密令上郡太守張燕屯於雕陰南部距離左馮翊不過數裏之地,河東太守張繡屯於河東南部的大陰渡口,護匈奴校尉牽招屯於河東蒲阪津,數萬兵馬隨時可以牽製或截斷西涼軍援軍,或者支援長安可能發生的戰鬥。”
“聽聞那河東太守張繡乃是董賊麾下大將張濟的侄子,會不會有走漏風聲的危險。”
“這大可不必擔心,那張繡雖是逆賊張濟的侄子,可也是童飛騰的親傳弟子,有童飛騰壓陣,可保萬無一失。而且我相信有陛下的密旨,就算是策反那張濟也並非不可能之事。隻不過因為不願意多生是非,尤其是害怕陛下受到傷害,這才作罷。”
“還是小心為妙。雖說西涼軍中不乏如傅南容這般深明大義之徒,可是大多數人還是視董賊如神明,我等還是小心為妙,不要輕舉妄動,節外生枝啊。”
“那麽西涼邊張與馬騰的密信我們該如何處理?此二人也算得上董賊麾下實力強悍的大將,若是真的能成為我們的助力,成事的把握也會多上幾分。”
“此二逆賊反複無常,哪怕有書信為證卻也不可輕信,小心有詐!”
“子師以為此乃董賊試探我等的手段?”
“雖不能肯定,但以董賊和與他狼狽為奸的李文優的狡詐,實在是不可不防啊。”
“隻是若是直言拒絕又怕冷了兩人之心,萬一兩人真的是真心為國呢?畢竟之前兩人從賊也多有無奈之處,而且就算沒了董賊,那些心懷叵測的諸侯也不得不防,否則難保不會出現董賊第二,第三……”
“士孫君榮所慮也不無道理,如此便好言安撫吧,不過切記不可露了消息。”
“沒有問題。”
“那麽最後兩個問題!”
看到經過一番討論後,已經頗為自信的眾位朝中大臣,王允麵色依舊凝重的伸出了兩根手指。
“其一,董賊武藝高超,且身邊常帶有親衛百餘人,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幹掉董賊從而穩定長安局勢以應對西涼軍瘋狂的反撲。
其二,李文優乃智謀之士,對董賊幫助極大。董賊狡詐但終究不過一武夫爾,隻要沒了李文優,我們隻針對董賊一人設計便要容易許多。那麽,如何將李文優從董賊身邊調走呢?”
一時之間,剛剛還興高采烈的大臣們,這一刻又變的愁雲慘淡起來。
直到,一個年輕的聲音響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