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先?你去年不是已經……”
眼見耳聽眼前之人如此年輕,竟然是天師道第三十代天師、正一派的天師,劉行不由得驚疑地問了一句。
天師道由道教創始人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並著寫《老子想爾注》,為後期道教發展打下了基礎。
隨後,又由其孫張魯改革教團,待曹操拜其為鎮南將軍後,道教開始向北方傳播。
張道陵的四代孫張盛,又將傳教的地區從青城山遷至到龍虎山,至此道教也開始向中國的東南地區發展。
天師道,是張道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代所立。
當時在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神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
張天師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後與巫鬼群體發生了大規模宗教衝突。
川渝一帶流傳的張天師以太上老君劍印符籙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為原型的。
而被趕跑的巫鬼教不甘心失敗,在大巫師張修的帶領下,急跌天師道的教理,創立五鬥米道。
根據後漢書.靈帝紀可知,張修為“巴郡巫人”“巴郡巫妖”等。
正一道的創立使道教開始以教的形式出現,區別於以前的巫教,奉太上老子為最高崇信,奠定了千年的道教曆史。
後來北魏寇謙之修道嵩山三十年,為適應曆史潮流,對天師道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改革,使道教擺脫了原始宗教的粗陋淺薄的風貌。
從而得到北魏朝廷的承認,從民間進入殿堂,寇謙之成為一代宗師。
此後。道教不斷得到曆代道教大師的豐富、發展,完善了道教的思想體係和齋醮儀式,使道教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東晉南朝時期。道教在組織形式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主要表現是祭酒製的衰落和道官製度的興起。
祭酒製度為早期五鬥米道之舊製。其基本特征是“立治置職”,道官祭酒“領戶化民”,實行政教合一之統治。
為實現道官祭酒與道民的統屬關係,天師道製定了三會日、宅錄和繳納命信等製度。
規定在三會之日,道民必須到本師治所參加宗教活動,登記檢查“宅錄命籍”,聽道官宣布科禁,考校功過。
道官憑此向天曹啟告。請天神守宅之官保護道民家口安全,禳災卻禍。自魏初天師道北遷至晉宋之際,出現了組織混亂,科律廢弛的嚴重局麵。
當時許多道民在三會之日不赴師治參加集會,不報戶籍,不交租米命信。
一些道官更“妄相置署,不擇其人,佩籙惟多,受治惟多,受治惟大。爭先競勝,更相高下”,“縱橫顛倒。亂雜互起,以積釁之身,佩虛偽之治籙。身無戒律,不順教令,越科破禁,輕道賤法。恣貪欲之性,而耽酒食,背盟威清約之正教,向邪僻襖巫之倒法”。
祭酒製度的腐朽敗落。就失去了“清約治民”,使“道化宣流。家國太平”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陸修靜又對天師道進行了一係列的革新。使之變得更加趨於成熟。
親眼目睹兩公主入道的張萬福,似乎還是當時的太清觀主史崇玄的屬下,不過才過了兩三年,大概是隨著太平公主的倒台,史崇玄的敗亡罷,他漸漸開始嶄露頭角,終於作到太清觀新的主人,成了開元時期的道教重要人物。
據都築晶子從前劉行從史書上看到的的說法,在盛唐時代,張萬福和朱法滿在長安的太清觀和玉清觀分別占據了重要的舞台。
他們編纂的《三洞眾戒文》、《洞玄靈寶道士受三洞經誡法篆擇日曆》和《要修科儀戒律鈔》等等,在規範道士行為和整理道教儀式上起了很大作用。
其中特別是張萬福,在後來很多道教文獻中都可以看到,他是道教史上清理道教儀範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他一方麵批判各地的道教儀式的失範,一方麵動手將各種道教流派的齋醮儀式重新進行了編排和清理。
張萬福的影響在道教中一直持續到晚唐五代,當晚唐時代的杜光庭再次批判道教混亂狀況的時候,他仍然要回憶到張萬福。
他說,“近有庸流,不達古賢之情,先於玄師前補署六職,宣科授簡,然後升壇,仍雲簡寂先生齋法謬誤,飾非謗說,詞理紛然,寡識無知,一至於此,尚有其黨,相仿行之,不唯獲亂法之愆,實亦受謗賢之罪,達教君子,宜共斥之”。
他強調說,“金篆古儀及黃篆舊法,宿啟之夜及言功之時,皆先作自然朝然後行事爾爾。所以雲:須明旦晨曉,依法行道”,他指出,這一整齊化神聖化的道教儀範,是此法自張天師、陸簡寂、寇天師、張清都相傳至今,頗曆年代,皆以齋法出於自然朝,示不忘本也……
可以說天師道真正的宗師譜係,是從張陵、葛玄、陸修靜到張萬福,經過曆代發展與革新如今的道家宗派裏麵的正宗一脈、故而其門人又自稱“正一道”。
張繼先這個人據傳為人沉默寡言,他九歲嗣教。徽宗崇寧以後四次被召至東京,建醮內廷,賜號“虛靖先生”、視秩中散大夫,並賜昆玉所刻“陽平治都功印”等。張繼先天師亦為正一天師清微派大宗師。
張繼先得宋徽宗恩寵,卻誌在衝淡,喜在山中曠逸自怡、清靜修道,屢乞還山。
作庵於上清宮後,為心齋坐忘之所,徽宗親書“靜通庵”賜之,有亭名“翛然”,並建靈寶、雲錦、真懿三觀,改祖師祠為演法觀。
可是去年的時候,劉行曾經從天策衛那裏得知這位天師道的年輕宗師已經羽化飛仙去了,如今他卻突然攜著煉妖壺出現在自己麵前,怎能不為之驚疑、隨之發問。
張繼先似乎也知道劉行驚疑原因,他淡淡一笑道:“壽本已盡,奈何無法清心而去。都是那個薛老怪,言說天下將大變運數、硬是請來了續命符將我從酆都城拉回到了這煩囂的塵世間。”(未完待續。)
眼見耳聽眼前之人如此年輕,竟然是天師道第三十代天師、正一派的天師,劉行不由得驚疑地問了一句。
天師道由道教創始人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並著寫《老子想爾注》,為後期道教發展打下了基礎。
隨後,又由其孫張魯改革教團,待曹操拜其為鎮南將軍後,道教開始向北方傳播。
張道陵的四代孫張盛,又將傳教的地區從青城山遷至到龍虎山,至此道教也開始向中國的東南地區發展。
天師道,是張道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代所立。
當時在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神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
張天師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後與巫鬼群體發生了大規模宗教衝突。
川渝一帶流傳的張天師以太上老君劍印符籙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為原型的。
而被趕跑的巫鬼教不甘心失敗,在大巫師張修的帶領下,急跌天師道的教理,創立五鬥米道。
根據後漢書.靈帝紀可知,張修為“巴郡巫人”“巴郡巫妖”等。
正一道的創立使道教開始以教的形式出現,區別於以前的巫教,奉太上老子為最高崇信,奠定了千年的道教曆史。
後來北魏寇謙之修道嵩山三十年,為適應曆史潮流,對天師道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改革,使道教擺脫了原始宗教的粗陋淺薄的風貌。
從而得到北魏朝廷的承認,從民間進入殿堂,寇謙之成為一代宗師。
此後。道教不斷得到曆代道教大師的豐富、發展,完善了道教的思想體係和齋醮儀式,使道教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東晉南朝時期。道教在組織形式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主要表現是祭酒製的衰落和道官製度的興起。
祭酒製度為早期五鬥米道之舊製。其基本特征是“立治置職”,道官祭酒“領戶化民”,實行政教合一之統治。
為實現道官祭酒與道民的統屬關係,天師道製定了三會日、宅錄和繳納命信等製度。
規定在三會之日,道民必須到本師治所參加宗教活動,登記檢查“宅錄命籍”,聽道官宣布科禁,考校功過。
道官憑此向天曹啟告。請天神守宅之官保護道民家口安全,禳災卻禍。自魏初天師道北遷至晉宋之際,出現了組織混亂,科律廢弛的嚴重局麵。
當時許多道民在三會之日不赴師治參加集會,不報戶籍,不交租米命信。
一些道官更“妄相置署,不擇其人,佩籙惟多,受治惟多,受治惟大。爭先競勝,更相高下”,“縱橫顛倒。亂雜互起,以積釁之身,佩虛偽之治籙。身無戒律,不順教令,越科破禁,輕道賤法。恣貪欲之性,而耽酒食,背盟威清約之正教,向邪僻襖巫之倒法”。
祭酒製度的腐朽敗落。就失去了“清約治民”,使“道化宣流。家國太平”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陸修靜又對天師道進行了一係列的革新。使之變得更加趨於成熟。
親眼目睹兩公主入道的張萬福,似乎還是當時的太清觀主史崇玄的屬下,不過才過了兩三年,大概是隨著太平公主的倒台,史崇玄的敗亡罷,他漸漸開始嶄露頭角,終於作到太清觀新的主人,成了開元時期的道教重要人物。
據都築晶子從前劉行從史書上看到的的說法,在盛唐時代,張萬福和朱法滿在長安的太清觀和玉清觀分別占據了重要的舞台。
他們編纂的《三洞眾戒文》、《洞玄靈寶道士受三洞經誡法篆擇日曆》和《要修科儀戒律鈔》等等,在規範道士行為和整理道教儀式上起了很大作用。
其中特別是張萬福,在後來很多道教文獻中都可以看到,他是道教史上清理道教儀範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他一方麵批判各地的道教儀式的失範,一方麵動手將各種道教流派的齋醮儀式重新進行了編排和清理。
張萬福的影響在道教中一直持續到晚唐五代,當晚唐時代的杜光庭再次批判道教混亂狀況的時候,他仍然要回憶到張萬福。
他說,“近有庸流,不達古賢之情,先於玄師前補署六職,宣科授簡,然後升壇,仍雲簡寂先生齋法謬誤,飾非謗說,詞理紛然,寡識無知,一至於此,尚有其黨,相仿行之,不唯獲亂法之愆,實亦受謗賢之罪,達教君子,宜共斥之”。
他強調說,“金篆古儀及黃篆舊法,宿啟之夜及言功之時,皆先作自然朝然後行事爾爾。所以雲:須明旦晨曉,依法行道”,他指出,這一整齊化神聖化的道教儀範,是此法自張天師、陸簡寂、寇天師、張清都相傳至今,頗曆年代,皆以齋法出於自然朝,示不忘本也……
可以說天師道真正的宗師譜係,是從張陵、葛玄、陸修靜到張萬福,經過曆代發展與革新如今的道家宗派裏麵的正宗一脈、故而其門人又自稱“正一道”。
張繼先這個人據傳為人沉默寡言,他九歲嗣教。徽宗崇寧以後四次被召至東京,建醮內廷,賜號“虛靖先生”、視秩中散大夫,並賜昆玉所刻“陽平治都功印”等。張繼先天師亦為正一天師清微派大宗師。
張繼先得宋徽宗恩寵,卻誌在衝淡,喜在山中曠逸自怡、清靜修道,屢乞還山。
作庵於上清宮後,為心齋坐忘之所,徽宗親書“靜通庵”賜之,有亭名“翛然”,並建靈寶、雲錦、真懿三觀,改祖師祠為演法觀。
可是去年的時候,劉行曾經從天策衛那裏得知這位天師道的年輕宗師已經羽化飛仙去了,如今他卻突然攜著煉妖壺出現在自己麵前,怎能不為之驚疑、隨之發問。
張繼先似乎也知道劉行驚疑原因,他淡淡一笑道:“壽本已盡,奈何無法清心而去。都是那個薛老怪,言說天下將大變運數、硬是請來了續命符將我從酆都城拉回到了這煩囂的塵世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