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求財、商求利,官求的首重績。
百姓與商人在本質上是相近的,想要日子過得好、首先得學會賺錢。賺到錢以後,怎樣讓錢生錢通常變成為每一個家庭中做主之人最是絞盡腦汁去想的事。
劉行前世裏也隻是個升鬥小民,自幼便看著母親精打細算的過日子。
長大以後自己步入社會、選擇自立以後,那一點點微薄、還經常被無良老板或領導克扣收入。
如果不去精打細算可能都不用等到來到這個時代,早就已經被餓死、去見了冥界的鬼王了。
當來到這個時空以後,年幼無父、少小喪母成了失孤之兒。豹林穀弟子的供養每個月隻有那麽一點點,不精打細算不要說後來去嵩山書院、隻怕在山穀中不餓死也會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正是因為了有了前世今生的種種遭遇,被生活的那些磨礪。在前幾年遊走四方、用醫術去積累功德幫助修行之時,劉行總是能夠第一時間理解所遇上那些百姓的困苦與心思。
所以才有了曾煒傑當日對劉行一見感恩隨其戰的事情發生,也才有了紅巾軍駐在五台城非但沒擾民反而備受萬民擁戴的後來之事出現。
知其心所想,才能做到想其所想、及其所及。
換到如今這件事上來,這種及其所及是能給有餘錢、想要錢生錢的千家萬戶帶去更多收入是事,劉行自然信心十足、堅信必會成功……
既然有了成功的底氣,劉行在幾句喧鬧後,看著那親兵隊長又忙、又急地滿頭大汗卻絲毫沒想讓他就此休息,而是即係說出了自己對糧農加工行當的深入性新策略來。
想要有堅實的加工坊產業鏈,單純隻是有資金還是不夠。人才、技術,這對於劉行而言遠比當今這天下任何一個人都更加懂得其重要性。
大批的農業生產人才、加工人才,如今北朝應該有不少。但那些都是爹傳兒子、兒子再教孫子,靠一代代人子承父業、小門小戶傳承出來的狹小能力。
欲使產業規範化,必須打破傳統小家庭模式、去走產業規劃之路。所以在人才之上。劉行首先確定了除六大書院之外,要在三年內、在北朝境內興辦起每縣至少一所的糧農專業學堂。名稱上,就定名為農業中等專科學堂。
在州府之上,每個州府至少在三年內要興辦起一所農業高等專科學堂。而每個省。必須盡快建立起一所農學院。
以老農民做顧問、聘專長之師任教授。五到十年後,劉行希望看到各種農學院堂中走出來的糧農專業有學識的人才下到田間地頭去、進入到各處工坊中去。
這些人才的培養上,從中等專科到高等專科的學生,都必須在校期間每年至少有三個月是在田間“實習”中度過。
實踐出真知,隻有在田間地頭上浸淫足夠時間的人。才能夠真正掌握農業知識並最大程度做到“學以致用”。
這些學生不但享受正常的免費讀書待遇,同時還可以在各學堂通過三個月的勞作、從學政田的收入得到所產的一半作為生活補貼。此外,還會得到各級官府額外給其家中的“扶農助學糧”。
對於那些學習工坊技術的學生,在其畢業前一年、或者半年進入到各處工坊時,便可以領取“實習生薪酬”。待其畢業後,前三年可以從農發會領取直撥到每個人手上的工坊農技補助金。
也就是說,隻要那些農村家庭的子女考進了三級農業學校中。從入學到畢業,全城都在免費上學之外還能得到很多補貼。
等到畢業後,前三年是增加實踐經驗的時間,那段時間裏收入不高也不用怕、因為有農發會的工技補助金足以讓其生活得很富足。
如此一來。劉行不相信還會有人輕視農學。相反,一定會在當今天下以利益驅使,掀起一股強大的農學為先的風氣……
有人讀書隻為了有份收入穩定的好職司做,更多的人讀書,在此時這個時代裏其實還是想要奔著圍城一般的官場裏鑽。
了解人心之中這種思想,劉行還額外做出了一項規定:凡各省農學院畢業之學員,參加六大書院入學考試時全部同比降低兩成的錄取標準分。凡各地各學堂生,畢業後成績差的畢業生,都將被征召、直入屯田營先去服兵役三到五年。
這是什麽意思呢?這是告訴那些讀書人別看不起農學生,你們可以十年寒窗苦、朝廷日後隨時能讓你們下鄉去翻土。
相反一直在翻土實踐中學習、成長起來的學生。在考六大學堂的時候錄取分數線比你們低了兩成,大大增加了農學生入學的可能性。
你隻知苦讀書的人,下鄉去翻土的時候至少幾年都難以適應,無法過上令他們滿意的生活。
可是農學生則不同了。他們本身就有紮實的勞作基礎在。就算畢業後成績在同期生中是排名末位的,人家未來最多還是回去做老本行。
農學生都有田間勞作的紮實基礎,與那些死讀書的同時下地去耕作,必然是農學生收成遠比書呆子要多。產得多、分得多,生活標準自然而然就會形成鮮明對比、不同的層次感了。
甚至劉行可以預見到,未來田間地頭上同樣是畢業時成績末位的學生。書呆子們追著捧農學生的臭腳、猛拍農學生的馬屁。為的隻是人家給他們支支招、讓他們在秋收時能多得點糧食,讓生活過得更好一些那場景……
“劉哥哥,你太壞、你真的太壞了,你這是逼著書呆子向農學生低頭、逼著那些嘴上喊著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儒生們去為吃飽肚子尊重農學生呀!”劉行這一套計劃才說完,一旁的趙金珠捧腹大笑起來。
她大笑著,望著劉行道:“哈哈哈,看來十年、二十年以後,誰再敢喊不為五鬥米折腰、朝廷都無需動輒重型懲治、隻需要把他們罰去屯田便能使那些自以為高風亮節的人為了吃飽肚子而變得明事理、懂識時務了呀!”(未完待續。)
</br>
百姓與商人在本質上是相近的,想要日子過得好、首先得學會賺錢。賺到錢以後,怎樣讓錢生錢通常變成為每一個家庭中做主之人最是絞盡腦汁去想的事。
劉行前世裏也隻是個升鬥小民,自幼便看著母親精打細算的過日子。
長大以後自己步入社會、選擇自立以後,那一點點微薄、還經常被無良老板或領導克扣收入。
如果不去精打細算可能都不用等到來到這個時代,早就已經被餓死、去見了冥界的鬼王了。
當來到這個時空以後,年幼無父、少小喪母成了失孤之兒。豹林穀弟子的供養每個月隻有那麽一點點,不精打細算不要說後來去嵩山書院、隻怕在山穀中不餓死也會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正是因為了有了前世今生的種種遭遇,被生活的那些磨礪。在前幾年遊走四方、用醫術去積累功德幫助修行之時,劉行總是能夠第一時間理解所遇上那些百姓的困苦與心思。
所以才有了曾煒傑當日對劉行一見感恩隨其戰的事情發生,也才有了紅巾軍駐在五台城非但沒擾民反而備受萬民擁戴的後來之事出現。
知其心所想,才能做到想其所想、及其所及。
換到如今這件事上來,這種及其所及是能給有餘錢、想要錢生錢的千家萬戶帶去更多收入是事,劉行自然信心十足、堅信必會成功……
既然有了成功的底氣,劉行在幾句喧鬧後,看著那親兵隊長又忙、又急地滿頭大汗卻絲毫沒想讓他就此休息,而是即係說出了自己對糧農加工行當的深入性新策略來。
想要有堅實的加工坊產業鏈,單純隻是有資金還是不夠。人才、技術,這對於劉行而言遠比當今這天下任何一個人都更加懂得其重要性。
大批的農業生產人才、加工人才,如今北朝應該有不少。但那些都是爹傳兒子、兒子再教孫子,靠一代代人子承父業、小門小戶傳承出來的狹小能力。
欲使產業規範化,必須打破傳統小家庭模式、去走產業規劃之路。所以在人才之上。劉行首先確定了除六大書院之外,要在三年內、在北朝境內興辦起每縣至少一所的糧農專業學堂。名稱上,就定名為農業中等專科學堂。
在州府之上,每個州府至少在三年內要興辦起一所農業高等專科學堂。而每個省。必須盡快建立起一所農學院。
以老農民做顧問、聘專長之師任教授。五到十年後,劉行希望看到各種農學院堂中走出來的糧農專業有學識的人才下到田間地頭去、進入到各處工坊中去。
這些人才的培養上,從中等專科到高等專科的學生,都必須在校期間每年至少有三個月是在田間“實習”中度過。
實踐出真知,隻有在田間地頭上浸淫足夠時間的人。才能夠真正掌握農業知識並最大程度做到“學以致用”。
這些學生不但享受正常的免費讀書待遇,同時還可以在各學堂通過三個月的勞作、從學政田的收入得到所產的一半作為生活補貼。此外,還會得到各級官府額外給其家中的“扶農助學糧”。
對於那些學習工坊技術的學生,在其畢業前一年、或者半年進入到各處工坊時,便可以領取“實習生薪酬”。待其畢業後,前三年可以從農發會領取直撥到每個人手上的工坊農技補助金。
也就是說,隻要那些農村家庭的子女考進了三級農業學校中。從入學到畢業,全城都在免費上學之外還能得到很多補貼。
等到畢業後,前三年是增加實踐經驗的時間,那段時間裏收入不高也不用怕、因為有農發會的工技補助金足以讓其生活得很富足。
如此一來。劉行不相信還會有人輕視農學。相反,一定會在當今天下以利益驅使,掀起一股強大的農學為先的風氣……
有人讀書隻為了有份收入穩定的好職司做,更多的人讀書,在此時這個時代裏其實還是想要奔著圍城一般的官場裏鑽。
了解人心之中這種思想,劉行還額外做出了一項規定:凡各省農學院畢業之學員,參加六大書院入學考試時全部同比降低兩成的錄取標準分。凡各地各學堂生,畢業後成績差的畢業生,都將被征召、直入屯田營先去服兵役三到五年。
這是什麽意思呢?這是告訴那些讀書人別看不起農學生,你們可以十年寒窗苦、朝廷日後隨時能讓你們下鄉去翻土。
相反一直在翻土實踐中學習、成長起來的學生。在考六大學堂的時候錄取分數線比你們低了兩成,大大增加了農學生入學的可能性。
你隻知苦讀書的人,下鄉去翻土的時候至少幾年都難以適應,無法過上令他們滿意的生活。
可是農學生則不同了。他們本身就有紮實的勞作基礎在。就算畢業後成績在同期生中是排名末位的,人家未來最多還是回去做老本行。
農學生都有田間勞作的紮實基礎,與那些死讀書的同時下地去耕作,必然是農學生收成遠比書呆子要多。產得多、分得多,生活標準自然而然就會形成鮮明對比、不同的層次感了。
甚至劉行可以預見到,未來田間地頭上同樣是畢業時成績末位的學生。書呆子們追著捧農學生的臭腳、猛拍農學生的馬屁。為的隻是人家給他們支支招、讓他們在秋收時能多得點糧食,讓生活過得更好一些那場景……
“劉哥哥,你太壞、你真的太壞了,你這是逼著書呆子向農學生低頭、逼著那些嘴上喊著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儒生們去為吃飽肚子尊重農學生呀!”劉行這一套計劃才說完,一旁的趙金珠捧腹大笑起來。
她大笑著,望著劉行道:“哈哈哈,看來十年、二十年以後,誰再敢喊不為五鬥米折腰、朝廷都無需動輒重型懲治、隻需要把他們罰去屯田便能使那些自以為高風亮節的人為了吃飽肚子而變得明事理、懂識時務了呀!”(未完待續。)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