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故事講完,張憲望著低頭陷入沉思的李若虛看了看,見他隻是沉思無意說話,轉頭再次望向了遠方的海麵上。
“將軍,莫非你以為高麗人不該殺伐以為首用之法,隻因其多在骨子裏有著一股不甘屈服的倔強、隻因其實值得同情和可憐嗎?”
片刻後,當張憲已經開始在思量如何不去執行劉行屠滅來敵之令,又能不變成抗命之將時,李若虛抬頭望著他問道。
聽到李若虛的問話聲,張憲重新轉回身望向了他,目光深邃地道:“朋友多了路好走,敵人多了必難行。何況那些高麗人一定是在其國內遭受擠壓,無奈之下才甘願為一個這些年也未曾少欺辱他們的異族當爪牙。”
話語微一停頓,張憲的口氣變得異常深沉起來:“若能將那些高麗人恩撫德治、收歸我朝所用,怎樣也比將其徹底推向敵對要好。那些高麗人隻不過是想要求個安身立命之所,遼東那麽大、隨意劃出一片地域來再加以安撫,相信那些高麗人也不會在求死吧!”
聞聽其言,李若虛卻麵色一凜:“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
李若虛一開口,先是說出了當年隋唐兩代名臣裴矩對隋煬帝所說的話。隨即他也對著張憲講起故事來。
李若虛講的是什麽故事呢?與其說是故事,更不如說他是直接給張憲講起史實來。
在隋朝的時候,當時高句麗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在漢樂浪郡的故地平壤城、居然也敢取個名就叫做長安城。
平壤城與國內城、漢城。並稱高句麗國的“三京”。此時的高句麗人占據遼東大部。高句麗主世襲爵為遼東郡公。高句麗是遼東的霸主,是實力強大的政權。
因為其國家自身正在逐步強大起來,當時的高句麗君主便開始野心膨脹,使得高句麗與隋的關係逐漸進入戰爭狀態。
隋開皇十年、當時的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並多次小規模襲擊隋遼東地區。
在那之前,高句麗原本一直與隋維持著緊張而和平的關係。繼北朝之後,高句麗的君主自願、自請接受隋高祖文皇帝冊封為“高麗王”
由於此時百濟與新羅聯盟的早已瓦解。高句麗南部相對平靜。在開皇六年時,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直至高句驪滅亡,那個王朝總計存在了八十三年之久。
可是後來因高句麗多次小規模襲擊隋北部邊疆,讓隋朝第一代皇帝楊堅、很不滿並致書平原王高湯:“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
高句麗嬰陽王繼位後的開皇十六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麗在突厥的特使後。因那兩個異族不甘心臣服、長期侵擾隋之邊境惹怒了隋的朝廷。氣得楊堅傳書高句麗要求高句麗終止與突厥的聯盟,停止對隋邊疆的連年的侵襲並對隋表示臣服。
高句麗嬰陽王雖然表麵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後通牒。但第二年嬰陽王聯合粟末靺鞨先發製人攻擊隋在冀州道的軍事駐地。
當時在中原的東北方還存在還有百濟、新羅、靺鞨等政權,它們多時臣服於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麗為了消滅其他小國采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著隋朝的強大,高句麗逐漸感到恐懼,於是采取聯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
以致後來到了開皇十八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隋文帝楊堅終於忍不下去了,派出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又遭遇疾病,隋軍死了十分之**。
同時高句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待之如初。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爭,但為今後的大規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完成了對西、北、南多族的征討,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而後來繼位的隋煬帝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句麗的戰爭隻是早晚的事。
就在隋煬帝登基沒多久的大業三年,高句麗嬰陽王又背著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當時正值隋煬帝北巡至榆林,停留在突厥啟民可汗處,“啟民不敢隱,引之見帝”。
隋煬帝命牛弘向高句麗使者傳達其旨意:“朕以啟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所,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同於啟民。如或不朝,必將啟民巡行彼土”。
隋煬帝知道高句麗嬰陽王暗中通突厥,楊廣當時並沒有立即予以製裁、隻是給以警告,讓其盡為臣之禮節、按時朝覲就了,仍然可將其與啟民可汗一視同仁。
可是高句麗嬰陽王堅持“不從”隋煬帝的意旨,從而導致“帝議討之”。當時隋僅議征高句麗,並未出兵。
直到後來楊廣穩定了自家後院,終於在大業八年以欲恢複遼東故地,聲言“眷彼華壤,翦為夷類”為名,並指責高麗“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借口高麗王不肯入朝,下令開始了三征高麗……
將那些陳年往事一般的曆史講述完,李若虛目不轉睛地望著張憲道:“一**詐異族,將軍所講的那些故事正是其族內為了欺騙民眾所杜撰出來的。其野心從未真泯、其賊心長久以來一直在亂我中原邊疆。”
言略一停,李若虛臉色變得陰沉下去,沉聲說道:“將軍若是對這種敵人心存憐憫,難道忘記了太傅那句名言、‘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嗎?我保證、將軍若是執意如此,太傅知道後定會不饒。”
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當聽到這句話從李若虛的口中說出來後。並未被其最後許那威脅、恐嚇的話語嚇到,張憲一驚醒,內心底裏馬上暗道:是呀!高麗人無論怎樣都是敵人,我怎生就能犯了這種錯呢?
此念一生,張憲立即正定下來,轉身便是一通將令發了出去。(未完待續。)
“將軍,莫非你以為高麗人不該殺伐以為首用之法,隻因其多在骨子裏有著一股不甘屈服的倔強、隻因其實值得同情和可憐嗎?”
片刻後,當張憲已經開始在思量如何不去執行劉行屠滅來敵之令,又能不變成抗命之將時,李若虛抬頭望著他問道。
聽到李若虛的問話聲,張憲重新轉回身望向了他,目光深邃地道:“朋友多了路好走,敵人多了必難行。何況那些高麗人一定是在其國內遭受擠壓,無奈之下才甘願為一個這些年也未曾少欺辱他們的異族當爪牙。”
話語微一停頓,張憲的口氣變得異常深沉起來:“若能將那些高麗人恩撫德治、收歸我朝所用,怎樣也比將其徹底推向敵對要好。那些高麗人隻不過是想要求個安身立命之所,遼東那麽大、隨意劃出一片地域來再加以安撫,相信那些高麗人也不會在求死吧!”
聞聽其言,李若虛卻麵色一凜:“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
李若虛一開口,先是說出了當年隋唐兩代名臣裴矩對隋煬帝所說的話。隨即他也對著張憲講起故事來。
李若虛講的是什麽故事呢?與其說是故事,更不如說他是直接給張憲講起史實來。
在隋朝的時候,當時高句麗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在漢樂浪郡的故地平壤城、居然也敢取個名就叫做長安城。
平壤城與國內城、漢城。並稱高句麗國的“三京”。此時的高句麗人占據遼東大部。高句麗主世襲爵為遼東郡公。高句麗是遼東的霸主,是實力強大的政權。
因為其國家自身正在逐步強大起來,當時的高句麗君主便開始野心膨脹,使得高句麗與隋的關係逐漸進入戰爭狀態。
隋開皇十年、當時的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並多次小規模襲擊隋遼東地區。
在那之前,高句麗原本一直與隋維持著緊張而和平的關係。繼北朝之後,高句麗的君主自願、自請接受隋高祖文皇帝冊封為“高麗王”
由於此時百濟與新羅聯盟的早已瓦解。高句麗南部相對平靜。在開皇六年時,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直至高句驪滅亡,那個王朝總計存在了八十三年之久。
可是後來因高句麗多次小規模襲擊隋北部邊疆,讓隋朝第一代皇帝楊堅、很不滿並致書平原王高湯:“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
高句麗嬰陽王繼位後的開皇十六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麗在突厥的特使後。因那兩個異族不甘心臣服、長期侵擾隋之邊境惹怒了隋的朝廷。氣得楊堅傳書高句麗要求高句麗終止與突厥的聯盟,停止對隋邊疆的連年的侵襲並對隋表示臣服。
高句麗嬰陽王雖然表麵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後通牒。但第二年嬰陽王聯合粟末靺鞨先發製人攻擊隋在冀州道的軍事駐地。
當時在中原的東北方還存在還有百濟、新羅、靺鞨等政權,它們多時臣服於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麗為了消滅其他小國采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著隋朝的強大,高句麗逐漸感到恐懼,於是采取聯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
以致後來到了開皇十八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隋文帝楊堅終於忍不下去了,派出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又遭遇疾病,隋軍死了十分之**。
同時高句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待之如初。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爭,但為今後的大規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完成了對西、北、南多族的征討,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而後來繼位的隋煬帝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句麗的戰爭隻是早晚的事。
就在隋煬帝登基沒多久的大業三年,高句麗嬰陽王又背著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當時正值隋煬帝北巡至榆林,停留在突厥啟民可汗處,“啟民不敢隱,引之見帝”。
隋煬帝命牛弘向高句麗使者傳達其旨意:“朕以啟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所,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同於啟民。如或不朝,必將啟民巡行彼土”。
隋煬帝知道高句麗嬰陽王暗中通突厥,楊廣當時並沒有立即予以製裁、隻是給以警告,讓其盡為臣之禮節、按時朝覲就了,仍然可將其與啟民可汗一視同仁。
可是高句麗嬰陽王堅持“不從”隋煬帝的意旨,從而導致“帝議討之”。當時隋僅議征高句麗,並未出兵。
直到後來楊廣穩定了自家後院,終於在大業八年以欲恢複遼東故地,聲言“眷彼華壤,翦為夷類”為名,並指責高麗“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借口高麗王不肯入朝,下令開始了三征高麗……
將那些陳年往事一般的曆史講述完,李若虛目不轉睛地望著張憲道:“一**詐異族,將軍所講的那些故事正是其族內為了欺騙民眾所杜撰出來的。其野心從未真泯、其賊心長久以來一直在亂我中原邊疆。”
言略一停,李若虛臉色變得陰沉下去,沉聲說道:“將軍若是對這種敵人心存憐憫,難道忘記了太傅那句名言、‘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嗎?我保證、將軍若是執意如此,太傅知道後定會不饒。”
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當聽到這句話從李若虛的口中說出來後。並未被其最後許那威脅、恐嚇的話語嚇到,張憲一驚醒,內心底裏馬上暗道:是呀!高麗人無論怎樣都是敵人,我怎生就能犯了這種錯呢?
此念一生,張憲立即正定下來,轉身便是一通將令發了出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