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師中是對劉行心靈深處那種本性相對於更多人來比是更了解的人,劉行說出了像是承諾的一番話,安撫住他了的心。
種師中代表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他一個人。他的背後是過去以文臣領兵時代遺留下來,那一大批如今仍然在各處擔任著相對重要職務的老派領軍將領。
在宗澤大病以後,如今那些老派將軍們自發將其群體核心人物由宗澤轉移到了種師中的身上,實現了一個波瀾不驚、甚至可以說異常寧靜的群體核心新老交替。
劉行安撫住了他一人之心,實際上也等於是安撫住那一大群如今可以稱為各處軍政兩屆中堅力量的人群,其效果自然是讓北朝在第二天龍幣正式開始流通、發行時,變得也是有條不紊、章法有序。
龍幣發行了,積蓄兩年的龍幣正式進入流通環節後,會是怎樣的反響呢?
畢竟大宋朝的貨幣製度曾幾經易動,既出現過大銅錢、也有紙幣泛濫的過去。百姓對龍幣能否見之接受、見之樂於使用呢?
這個問題,劉行心中是有底的。
龍幣不同於過去大宋朝任何一種貨幣,真金白銀、鑄造精美這是其一。
其二劉行和如今北朝朝廷在百姓心目中樹立起來的威望,劉行給萬民那種一言九鼎的印象,決定了百姓不會輕易去懷疑龍幣的保值性與穩定性。
其三,趙鼎依照劉行吩咐,在正式宣布龍幣發行的當日上午,便通令各省、各州府,將大宋皇家銀行的貨幣準備金數額公布了出來。
六億銀元發行入市,皇家銀號總號還保有相對數量的金銀。雖然如今這天下百姓不懂得“準備金”是何物。
可是他們還都是明白一個道理的:隻要不是假錢。你不要龍幣了、隨時去銀行都能換到金條、銀錠。
雖然百姓們不懂準備金為何物,但為了促進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趙鼎在發布通告的時候,還是額外的依照劉行給出他的定義、在布告中明確地講明了準備金這種新製體的核心含義。
準備金日後將是大宋北朝境內所有銀號與錢莊運營的根本。是銀號與錢莊庫存的現金按比例存放在皇家銀號總號的存款。
執行準備金的目的是為了確保錢莊和銀號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存資時,能有相當充足的清償能力。
這種全新的製體已經在谘議院通過了立法手段。正式被列入到《大宋貨幣律》之中。此種法定準備金製度不但隻是對貨幣業進行風險規避,日後還會成為朝廷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是皇家銀號總號對錢莊與銀號的信貸規模進行控製的一種製度。
皇家銀號總號控製的錢莊、銀號的準備金的多少和準備率的高低將會影響著錢莊與銀號的信貸規模。
這個製度規定錢莊與銀號不能將吸收的存款全部貸放出去,必須按一定的比例,或以存款形式存放在皇家銀號總號,或以庫存現金形式自己保持。
準備金占存款總額的比重,稱為準備率。
此外,從前大宋曾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錢荒。這一次趙鼎也究其原因、依劉行所令作出了明確的新規定。
首先,本朝境內市易之中從即日起隻允許使用龍幣進行交易,在流通環節中陸續被替換下來的金銀銅鐵全部由皇家銀號總號依照其市值進行回收、熔煉,陸續地變為新的準備金。
其次,凡邊地榷場交易中,允許番邦客商使用龍幣進行市易。但是,當番邦客商離開大宋時,想要帶走龍幣就必須得拿出響應的金銀來置換。置換過程中如果產生諸如“火耗”、純度差異的,依值補填。
最後,對於諸如東瀛、高麗、西域小國、真臘等目前尚未與北朝建立榷場貿易的番邦之國客商。嚴禁從北朝或其他第三方國家獲得龍幣。想要獲得龍幣,同樣也需要付出同等價值的真金白銀。
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敢來用貨物到大宋套取龍幣。一經發現輕則永久不許該國客商直接或間接與大宋產生榷場貿易。重則不排除武力製裁該國……
當初劉行讓趙鼎這樣發令的時候,趙鼎是馬上領會到了劉行為何如此做。可是種師中、宗澤等人卻是很是不解,種師中一到了梁州,還曾當麵問過劉行一席話。
“唐朝盛世,幣行四海為先。為何你卻要反其道而行,番邦用我之幣你還要人家真金白銀等價重新置換呢?這不是避簡從繁、使簡單之事變得繁瑣嗎?”種師中如是問。
劉行這樣答道:“唐朝的貨幣通行四海,可是李唐王朝同時也在通過商貿的手段不斷從那些番邦國家往回套取大量的金銀。唐時對番邦的商貿,那是年年貿易順差。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我大宋許多的物產對於那些番邦而言,已經形成不了那種順差的強勢。如果不加以控製。當商貿出現貿易逆差的時候,那麽我朝的金銀儲備就會逐漸被那些番邦之國給套走。到最後。無金無銀、怎能確保不出現幣荒呢?”
貿易順差、逆差,這樣的詞對於種師中而言很新鮮。但其詞義劉行一說出來他就能夠明白個中道理。
唐朝時唐朝的貨幣通行四海,那是因為唐朝接住絲綢之路、借助不斷向外施威,讓許多在中原本不算什麽好東西的貨物通過各種商業渠道被賣到了那些番邦國家去。甚至有一些,遠銷到了外力之外的一些強大國家,為大唐王朝源源不斷的套回了大量的金銀。
可是時間到了大宋朝呢?如今的大宋,茶葉、絲綢這樣的貨物主要產地仍然在康王的手上控製著。
即便是日後劉行滅掉了南朝,統一了天下。可是那些貨物如今已經在對番邦貿易時遠不如唐朝時緊俏,必然無法讓大宋從對番邦的貿易中重新取得唐時那種持續順差的局麵。
誰順、誰就是用貨物從別人的國家往回搬金山銀山。誰逆,必然是讓別的國家來不斷從自己家往出搬金銀。
治大國如烹小鮮、國與家的治理上是有許多地方共通的。所以這麽一個淺顯的道理,也在管理著豹林穀和整個種氏家族事務的種師中自然能夠懂得。
既然懂得這個道理。種師中又提出了他的另外一個疑問來:“番邦之國若套取我大宋之龍幣,你便以武力相威脅。這是不是有些大題小做,會不會讓那些番邦認為我朝失去了往日的仁義宣恩、變成了一個暴虐的欺淩番邦的狂暴之國呢?”
聽到師叔的這個問題。劉行笑了、是狂笑。
笑聲過後,劉行先是狠厲地冷聲道:“我糟已給我朝的基本國策。在胡先生率眾弄出來的<憲章>中明確作出了定義。亂我大宋者、必滅其族。他不主動來招惹我大宋,我也絕不會輕啟兵鋒。不犯我大宋者非友亦非敵,犯我大宋者雖親必誅滅。”
言至此處,劉行停頓一下後繼續道:“隻要他不來招惹我,我是不會武力威脅其國的。他若有賊心,那我就先把他的賊膽摘掉。我是狂暴之國又怎樣?放眼天下,敢成三百萬精兵之國有多少、哪一國又能抵擋住我大宋王師的火騎兵?”
耳聽此言,種師中知道劉行的邪狂病又發作了、隻能是苦笑一下心底暗道:是呀!如果按照你這小子的想法。信王正式登基改年號後的半年內大宋將擴充軍力到三百萬人。
無論是海外的東瀛,還是更遠的那些國家。你隨時一聲零下,八十萬水師開路、百萬步騎端著火銃、看著火箭筒,拉著大炮就能直接打到人家的家裏去。
而且呢,那些國家都沒有如今大宋這些你鼓弄出來的新式火器。隻要被你打到人家的家裏去,那個國家的結局怕是與之前的黨項人、現在的女真人不會有何二樣。
狂妄、要有狂妄的資本,你這小子現在是真有那資本了。隻要那些番邦之國的國主不是腦袋被驢踢了,絕對不敢再來招惹你、隻能看著你繼續狂妄地傲視四海……
種師中被劉行說得隻能暗歎那些番邦之國遇上這樣一個橫空出世的大宋朝鐵血宰相,隻能是自求多福、自認倒黴。
可是劉行不隻是鐵血的手段作為對外的唯一法寶,趙鼎那廂裏發布了關於龍幣的一係列明令。
就在龍幣全麵進入流通的這一天。劉行還讓新任的通商部尚書、自己起家之初那位大官家蘇權發布了另外一道政令。
是什麽政令呢?劉行讓蘇權明白地告訴周邊所有的國家,現在女真人與我大宋是死敵、蒙古塔塔兒部幫著女真人與我大宋朝為敵了。北麵、西邊的各個國家都給我聽好咯,誰都不許與那一國一部再進行任何邊貿。
凡是資我大宋之敵者。視如小隙、我是不會直接對你那國家宣戰的。
但是呢?我不宣戰,不代表我沒有懲罰你的手段。你不是想做生意嘛?好哇,我看是他女真和塔塔兒部能給你們的經濟利益大,還是我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且金銀多多的大宋朝能給你們那些小國家的利益大。
你敢資助我的敵人,跟那一國一部進行邊貿,我大宋就禁止你那國家的商人直接或者間接地獲取我大宋一針一線、一金一銀。
“貿易禁運”,這個新鮮名詞,成為了蘇權那道政令中讓高麗、東瀛、西域各國耳目一新卻為之一震的詞。
這個詞對那些小國家的國主而言,那是絕對新鮮的名詞。可是對於劉行而言。卻是在了解不過了。
在後世裏,交戰國往往以此種手段作為從經濟上困扼敵國的手段。
國家與國家的戰爭進行期間。後世裏某些中立國為保持中立,往往也采取禁止向交戰國運送軍需物資的禁運措施。
一國在交戰中為了在軍事上、經濟上困扼敵國。也常采用斷絕貿易往來的禁運方式。
這種手段不能直接對敵國進行打擊,但劉行卻清楚地知道後世裏那個憲兵國家之所以能接連打垮其他幾個一直與他作對的國家,其實起初靠得就是這種近似“釜底抽薪”的伎倆。
先讓敵國沒有了外來力量的幫助,讓其國內資源匱乏之後再出手去揍人家,這種手段很好用、劉行自然也就毫無顧忌地搬了過來。
可是這道“貿易禁運”的政令一出,朝廷裏立即就有人跳出來反對了。
誰呀?誰那麽大膽子,還敢在這樣關鍵問題上站出來反對呢?
隻有胡安國、是的,隻有那位如今隻能每天帶著人、按照劉行“提議”去不斷製定新的法律那位谘議院總領大人。
他為何反對呢?胡安國反對的原因是劉行此舉是明擺著向高麗、東瀛和西域各國挑釁的舉動,是要將大宋朝推向新的戰爭、陷入到更深的戰爭泥沼中去的舉動。
胡先生在給劉行的反對急信中,還刻意搬出了劉行經常說的一句話來: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他指責劉行這就像是小孩子打架一般,在赤果果地向那些番邦之國宣揚一種思想:誰胳膊粗力氣大,誰說的就算。
你聽我的話,不跟我的敵國做生意,我就不禁止你那國家與我大宋進行貿易。你不聽我的話,我就不讓你來我大宋做生意、甚至我一個不開心馬上揮舞拳頭去揍你……
兒戲般的決策,胡安國在那封信中雖然也“引經論典”地搬出來許多先賢之言“大國當一宣威、宣恩為先”一類的話來。
但主題思想,就是指責劉行此舉是向番邦挑釁、太拿國家大事當兒戲,是要把北朝百姓推向新的戰爭深淵中去地舉動。
所以他反對、十分強烈的反對,要求劉行立即撤銷此令、否則他將動用《憲章》賦予他的權利,動議谘議院彈劾劉行這個內個首輔……
胡安國雖然結黨營私引得劉行把他扔到了板凳上去,可是他這次的反對,事實上劉行也早已經清楚地意識到此項舉措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確實如他所言會引起周圍那些番邦小國的強烈不滿。
一旦番邦各國聯合起來,雖說那種聯盟對如今的大宋形成不了真正的威脅,可是必然也會真的影響到北朝如今這蒸蒸日上的良好發展進程。
可是敢做、做了決定的事情,劉行必然也是三思而後行的。
胡安國來信,劉行也給他回去了一封信。
信中也沒太多話,隻有三句。第一句是“番以我為依者興盛,與我為敵者頹喪,此例貫通千年、先生當知也。”
第二句是“製敵未動時,先斷其後,此為決勝於未戰時之不二上策”。
第三句是“以榷場搭台唱戲,主角隻能是我大宋、才能保我挖之坑坑的隻是他國而非我大宋子民。”(未完待續。)
種師中代表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他一個人。他的背後是過去以文臣領兵時代遺留下來,那一大批如今仍然在各處擔任著相對重要職務的老派領軍將領。
在宗澤大病以後,如今那些老派將軍們自發將其群體核心人物由宗澤轉移到了種師中的身上,實現了一個波瀾不驚、甚至可以說異常寧靜的群體核心新老交替。
劉行安撫住了他一人之心,實際上也等於是安撫住那一大群如今可以稱為各處軍政兩屆中堅力量的人群,其效果自然是讓北朝在第二天龍幣正式開始流通、發行時,變得也是有條不紊、章法有序。
龍幣發行了,積蓄兩年的龍幣正式進入流通環節後,會是怎樣的反響呢?
畢竟大宋朝的貨幣製度曾幾經易動,既出現過大銅錢、也有紙幣泛濫的過去。百姓對龍幣能否見之接受、見之樂於使用呢?
這個問題,劉行心中是有底的。
龍幣不同於過去大宋朝任何一種貨幣,真金白銀、鑄造精美這是其一。
其二劉行和如今北朝朝廷在百姓心目中樹立起來的威望,劉行給萬民那種一言九鼎的印象,決定了百姓不會輕易去懷疑龍幣的保值性與穩定性。
其三,趙鼎依照劉行吩咐,在正式宣布龍幣發行的當日上午,便通令各省、各州府,將大宋皇家銀行的貨幣準備金數額公布了出來。
六億銀元發行入市,皇家銀號總號還保有相對數量的金銀。雖然如今這天下百姓不懂得“準備金”是何物。
可是他們還都是明白一個道理的:隻要不是假錢。你不要龍幣了、隨時去銀行都能換到金條、銀錠。
雖然百姓們不懂準備金為何物,但為了促進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趙鼎在發布通告的時候,還是額外的依照劉行給出他的定義、在布告中明確地講明了準備金這種新製體的核心含義。
準備金日後將是大宋北朝境內所有銀號與錢莊運營的根本。是銀號與錢莊庫存的現金按比例存放在皇家銀號總號的存款。
執行準備金的目的是為了確保錢莊和銀號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存資時,能有相當充足的清償能力。
這種全新的製體已經在谘議院通過了立法手段。正式被列入到《大宋貨幣律》之中。此種法定準備金製度不但隻是對貨幣業進行風險規避,日後還會成為朝廷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是皇家銀號總號對錢莊與銀號的信貸規模進行控製的一種製度。
皇家銀號總號控製的錢莊、銀號的準備金的多少和準備率的高低將會影響著錢莊與銀號的信貸規模。
這個製度規定錢莊與銀號不能將吸收的存款全部貸放出去,必須按一定的比例,或以存款形式存放在皇家銀號總號,或以庫存現金形式自己保持。
準備金占存款總額的比重,稱為準備率。
此外,從前大宋曾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錢荒。這一次趙鼎也究其原因、依劉行所令作出了明確的新規定。
首先,本朝境內市易之中從即日起隻允許使用龍幣進行交易,在流通環節中陸續被替換下來的金銀銅鐵全部由皇家銀號總號依照其市值進行回收、熔煉,陸續地變為新的準備金。
其次,凡邊地榷場交易中,允許番邦客商使用龍幣進行市易。但是,當番邦客商離開大宋時,想要帶走龍幣就必須得拿出響應的金銀來置換。置換過程中如果產生諸如“火耗”、純度差異的,依值補填。
最後,對於諸如東瀛、高麗、西域小國、真臘等目前尚未與北朝建立榷場貿易的番邦之國客商。嚴禁從北朝或其他第三方國家獲得龍幣。想要獲得龍幣,同樣也需要付出同等價值的真金白銀。
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敢來用貨物到大宋套取龍幣。一經發現輕則永久不許該國客商直接或間接與大宋產生榷場貿易。重則不排除武力製裁該國……
當初劉行讓趙鼎這樣發令的時候,趙鼎是馬上領會到了劉行為何如此做。可是種師中、宗澤等人卻是很是不解,種師中一到了梁州,還曾當麵問過劉行一席話。
“唐朝盛世,幣行四海為先。為何你卻要反其道而行,番邦用我之幣你還要人家真金白銀等價重新置換呢?這不是避簡從繁、使簡單之事變得繁瑣嗎?”種師中如是問。
劉行這樣答道:“唐朝的貨幣通行四海,可是李唐王朝同時也在通過商貿的手段不斷從那些番邦國家往回套取大量的金銀。唐時對番邦的商貿,那是年年貿易順差。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我大宋許多的物產對於那些番邦而言,已經形成不了那種順差的強勢。如果不加以控製。當商貿出現貿易逆差的時候,那麽我朝的金銀儲備就會逐漸被那些番邦之國給套走。到最後。無金無銀、怎能確保不出現幣荒呢?”
貿易順差、逆差,這樣的詞對於種師中而言很新鮮。但其詞義劉行一說出來他就能夠明白個中道理。
唐朝時唐朝的貨幣通行四海,那是因為唐朝接住絲綢之路、借助不斷向外施威,讓許多在中原本不算什麽好東西的貨物通過各種商業渠道被賣到了那些番邦國家去。甚至有一些,遠銷到了外力之外的一些強大國家,為大唐王朝源源不斷的套回了大量的金銀。
可是時間到了大宋朝呢?如今的大宋,茶葉、絲綢這樣的貨物主要產地仍然在康王的手上控製著。
即便是日後劉行滅掉了南朝,統一了天下。可是那些貨物如今已經在對番邦貿易時遠不如唐朝時緊俏,必然無法讓大宋從對番邦的貿易中重新取得唐時那種持續順差的局麵。
誰順、誰就是用貨物從別人的國家往回搬金山銀山。誰逆,必然是讓別的國家來不斷從自己家往出搬金銀。
治大國如烹小鮮、國與家的治理上是有許多地方共通的。所以這麽一個淺顯的道理,也在管理著豹林穀和整個種氏家族事務的種師中自然能夠懂得。
既然懂得這個道理。種師中又提出了他的另外一個疑問來:“番邦之國若套取我大宋之龍幣,你便以武力相威脅。這是不是有些大題小做,會不會讓那些番邦認為我朝失去了往日的仁義宣恩、變成了一個暴虐的欺淩番邦的狂暴之國呢?”
聽到師叔的這個問題。劉行笑了、是狂笑。
笑聲過後,劉行先是狠厲地冷聲道:“我糟已給我朝的基本國策。在胡先生率眾弄出來的<憲章>中明確作出了定義。亂我大宋者、必滅其族。他不主動來招惹我大宋,我也絕不會輕啟兵鋒。不犯我大宋者非友亦非敵,犯我大宋者雖親必誅滅。”
言至此處,劉行停頓一下後繼續道:“隻要他不來招惹我,我是不會武力威脅其國的。他若有賊心,那我就先把他的賊膽摘掉。我是狂暴之國又怎樣?放眼天下,敢成三百萬精兵之國有多少、哪一國又能抵擋住我大宋王師的火騎兵?”
耳聽此言,種師中知道劉行的邪狂病又發作了、隻能是苦笑一下心底暗道:是呀!如果按照你這小子的想法。信王正式登基改年號後的半年內大宋將擴充軍力到三百萬人。
無論是海外的東瀛,還是更遠的那些國家。你隨時一聲零下,八十萬水師開路、百萬步騎端著火銃、看著火箭筒,拉著大炮就能直接打到人家的家裏去。
而且呢,那些國家都沒有如今大宋這些你鼓弄出來的新式火器。隻要被你打到人家的家裏去,那個國家的結局怕是與之前的黨項人、現在的女真人不會有何二樣。
狂妄、要有狂妄的資本,你這小子現在是真有那資本了。隻要那些番邦之國的國主不是腦袋被驢踢了,絕對不敢再來招惹你、隻能看著你繼續狂妄地傲視四海……
種師中被劉行說得隻能暗歎那些番邦之國遇上這樣一個橫空出世的大宋朝鐵血宰相,隻能是自求多福、自認倒黴。
可是劉行不隻是鐵血的手段作為對外的唯一法寶,趙鼎那廂裏發布了關於龍幣的一係列明令。
就在龍幣全麵進入流通的這一天。劉行還讓新任的通商部尚書、自己起家之初那位大官家蘇權發布了另外一道政令。
是什麽政令呢?劉行讓蘇權明白地告訴周邊所有的國家,現在女真人與我大宋是死敵、蒙古塔塔兒部幫著女真人與我大宋朝為敵了。北麵、西邊的各個國家都給我聽好咯,誰都不許與那一國一部再進行任何邊貿。
凡是資我大宋之敵者。視如小隙、我是不會直接對你那國家宣戰的。
但是呢?我不宣戰,不代表我沒有懲罰你的手段。你不是想做生意嘛?好哇,我看是他女真和塔塔兒部能給你們的經濟利益大,還是我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且金銀多多的大宋朝能給你們那些小國家的利益大。
你敢資助我的敵人,跟那一國一部進行邊貿,我大宋就禁止你那國家的商人直接或者間接地獲取我大宋一針一線、一金一銀。
“貿易禁運”,這個新鮮名詞,成為了蘇權那道政令中讓高麗、東瀛、西域各國耳目一新卻為之一震的詞。
這個詞對那些小國家的國主而言,那是絕對新鮮的名詞。可是對於劉行而言。卻是在了解不過了。
在後世裏,交戰國往往以此種手段作為從經濟上困扼敵國的手段。
國家與國家的戰爭進行期間。後世裏某些中立國為保持中立,往往也采取禁止向交戰國運送軍需物資的禁運措施。
一國在交戰中為了在軍事上、經濟上困扼敵國。也常采用斷絕貿易往來的禁運方式。
這種手段不能直接對敵國進行打擊,但劉行卻清楚地知道後世裏那個憲兵國家之所以能接連打垮其他幾個一直與他作對的國家,其實起初靠得就是這種近似“釜底抽薪”的伎倆。
先讓敵國沒有了外來力量的幫助,讓其國內資源匱乏之後再出手去揍人家,這種手段很好用、劉行自然也就毫無顧忌地搬了過來。
可是這道“貿易禁運”的政令一出,朝廷裏立即就有人跳出來反對了。
誰呀?誰那麽大膽子,還敢在這樣關鍵問題上站出來反對呢?
隻有胡安國、是的,隻有那位如今隻能每天帶著人、按照劉行“提議”去不斷製定新的法律那位谘議院總領大人。
他為何反對呢?胡安國反對的原因是劉行此舉是明擺著向高麗、東瀛和西域各國挑釁的舉動,是要將大宋朝推向新的戰爭、陷入到更深的戰爭泥沼中去的舉動。
胡先生在給劉行的反對急信中,還刻意搬出了劉行經常說的一句話來: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他指責劉行這就像是小孩子打架一般,在赤果果地向那些番邦之國宣揚一種思想:誰胳膊粗力氣大,誰說的就算。
你聽我的話,不跟我的敵國做生意,我就不禁止你那國家與我大宋進行貿易。你不聽我的話,我就不讓你來我大宋做生意、甚至我一個不開心馬上揮舞拳頭去揍你……
兒戲般的決策,胡安國在那封信中雖然也“引經論典”地搬出來許多先賢之言“大國當一宣威、宣恩為先”一類的話來。
但主題思想,就是指責劉行此舉是向番邦挑釁、太拿國家大事當兒戲,是要把北朝百姓推向新的戰爭深淵中去地舉動。
所以他反對、十分強烈的反對,要求劉行立即撤銷此令、否則他將動用《憲章》賦予他的權利,動議谘議院彈劾劉行這個內個首輔……
胡安國雖然結黨營私引得劉行把他扔到了板凳上去,可是他這次的反對,事實上劉行也早已經清楚地意識到此項舉措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確實如他所言會引起周圍那些番邦小國的強烈不滿。
一旦番邦各國聯合起來,雖說那種聯盟對如今的大宋形成不了真正的威脅,可是必然也會真的影響到北朝如今這蒸蒸日上的良好發展進程。
可是敢做、做了決定的事情,劉行必然也是三思而後行的。
胡安國來信,劉行也給他回去了一封信。
信中也沒太多話,隻有三句。第一句是“番以我為依者興盛,與我為敵者頹喪,此例貫通千年、先生當知也。”
第二句是“製敵未動時,先斷其後,此為決勝於未戰時之不二上策”。
第三句是“以榷場搭台唱戲,主角隻能是我大宋、才能保我挖之坑坑的隻是他國而非我大宋子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