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設行省,劉行的這個決定事實上是馬擴已經猜測到了的。


    方才劉行指點江山、在那地圖牆上劃過的時候,大理之地是被劉行劃在了圈內的,所以馬擴並且有所多想。


    然而設置行省、設立巡、設立各級衙署,以馬擴對大理的民風民情了解他卻有了一些擔憂。


    既生擔憂,馬擴自然也不會藏而不語。他望著劉行、略做思忖後說道:“大理境內多南蠻,既便是以仁慈為上的大理利達國主都未曾少遭到那些蠻族部落叛亂之擾。太傅,您若要在那裏設衙建署,可想好如何處置那些南蠻之族了呢?”


    南蠻諸部自先秦時代開始,由漢至唐、從南詔到大理國,曆代以來都是時不時就造反生事似已成為西南之地一種傳統。


    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數千年來雖累次發兵征繳也隻能暫保那一方安寧,卻無法使那一方天下真正地長久安穩……


    馬擴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來,劉行其實也早有思謀。


    他話音一落,劉行便淺笑著道:“唐時有羈縻製、馬兄弟想必很清楚其具體做法吧?”


    曆代封建王朝的統治勢力先後發展至邊疆各少數民族地區時,首先接觸到的一個曆史事實便是各少數民族內部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漢族地區不一樣。


    一般是落後於漢族地區而又自有其民族的特點,因而不可能應用對漢族地區的那一套統治方式去進行統治,於是采取什麽政策對這些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統治的問題便產生了。


    隨著曆代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統治勢力的逐步深入,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統治的政策措施也愈來愈趨於完備,這就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羈縻製度”建立的由來。


    在這個製度產生和發展的整個曆史過程中,最基本的實質並未發生變化,隻是在不同時期某些現象或具體措施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例如漢代對所利用的土著貴族封以“王”、“侯”、“邑長”,這辦法稱為“羈縻”。


    唐初,邕管的左、右江和紅水河流域,由於經濟文化各方麵都比較落後,唐王朝采取與桂東地區不同的方法進行統治,設有羈縻州四十四個、羈縻縣五個、羈縻峒十一個。


    這些州、縣、峒在政治上利用少數民族中舊有的貴族進行統治,經濟上讓原來的生產方式維持下去,滿足於征收貢納,這是“羈縻製度”的實質。


    唐對西南少數民族采用羈縻政策,乃宋王朝土官製度之窠臼,實際上“土官製度”也可稱為“羈縻製度”……


    作為一個當世最傑出的理藩專家,馬擴當然清楚其含義、更明白大宋王朝的土官之之內容。


    但無論是羈縻製還是土官製,事實上都隻能是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徹底地遏製蠻族降而叛、叛而降的那種翻來覆去的折騰。


    心知此點,馬擴皺著眉頭、雙眼緊盯著劉行道:“無論羈縻或是土官之製,都無法根除複叛之患。太傅您若是依然隻是效法唐時羈縻、本朝土官製,怕是難以使西南之境長治久安呀!”


    知其擔憂之根源,劉行又是淺笑一下道:“我當然知道羈縻與土官製度都無法使西南長治久安,但若是我將其加以改進、再以雷霆手段去推行呢?嘿嘿,你認為還不能徹底將讓那些蠻族安定下來嗎?”


    “太傅有何謀略,請恕擴愚鈍、還請直言賜教。”馬擴見劉行那副淡然的神色,知道劉行肯定有了完全之策,他馬上站起身微微拱手、擺出了一副求教的姿態來。


    見他如此好學,劉行也不藏著掖著、揮手示意讓他坐下後,立即說出了自己的“土司領爵推恩法”。


    源於唐朝羈縻製、成於大宋的土官製度其實是一種權衡利弊後的周旋之法。


    中原王朝為了不使自己與蠻族相交的地區長期動亂、又想從蠻族人的身上征收稅賦。


    但直接委派中原的官吏去進行管理,往往會立即導致蠻族不服而群起反之。在無奈之下,中原王朝的統治者才想出了漢朝封爵、唐宋兩代冊封土著領袖為土官的製度。


    而劉行的“土司領爵推恩法”依然是封那些土著首領爵位,不過這種爵位首先的定義是與草原上那三百多個領主相同性質的“民爵”。


    既為“民爵”,那麽首先就會在可領戶數、可領兵丁數量上會被加以控製。


    劉行心中的計劃是將大理國內現在的那些土著首領們最多封授為一等侯,讓其最多可食邑兩千戶、也最多隻能領到兩千到四千兵馬。


    可是大理國有些蠻族部落本身的戶數早已超過一個一等侯可以授之的食邑數了,對於那些部族該怎麽辦呢?


    劉行的想法、也是決定是:分封推恩、兄弟同享與父子同封並用。


    “推恩”之名源於漢朝時的“推恩令”,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製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麵臨的嚴重問題。


    漢文帝時,賈誼鑒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


    漢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但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漢景帝即位後,采納晁錯的建議削藩,結果吳楚七國以武裝叛亂相對抗。


    漢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亂,並采取一係列相應的措施,使諸侯王的勢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但至漢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裏、驕奢淫逸,屢有抗命、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的鞏固。


    因此在元朔二年主父偃上書漢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主父偃建議既符合了漢武帝鞏固****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為漢武帝所采納。


    同年春正月漢武帝頒布了推恩令,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幹侯國。


    按照漢製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


    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以來漢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其後王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問題……(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仙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禁區中的幽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禁區中的幽靈並收藏仙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