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撤掉大理、鴻臚等寺也還可以理解,畢竟那些衙司與其他許多衙司在職事上是有所重疊的。可是裁撤刑部,馬擴宣讀完這一決定、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
在眾臣嘩然聲中,又是曾經是匡扶之後首任的楊時挺身而出、走出朝班後大聲地提出了他的質疑。
楊時質疑什麽呢?他質疑的主要是三點:其一,六部之法乃是祖製、劉行接二連三地增加出新的部司也還罷了,可是不該完全推翻祖宗製法、連基本六部之一的刑部也一並裁換掉。
其二,劉行重法典、重法度,講求以法治天下的思想,事實證明是完全正確、是真可行的好思想。
可是裁撤刑部、將其權責分給新設的最高**院和最高檢察院,那麽內閣之中的法務部又是何等職司?是不是從此以後就要變成隻能製定發令、管勾囚徒,卻無更多權責的部司了?
其三,如此裁撤刑部,那麽廉政總署那廂裏日後是不是也要並歸內閣之中來了?那麽廉署權責上許多是會與最高檢察院有所衝突的,這樣的設置是否真的很合理、會不會在日後鬧出爭權辦案之事來。
聽完楊時的這三點疑問,馬擴沒有說話、而是轉頭看向了一直笑容可掬坐在後麵的劉行。
見到馬擴回望自己,劉行也不含糊、馬上起身走到階前說出了整體的權責劃分與日後各部司職權上的明確分定。
首先關於六部之製的問題,劉行給出的回答是:三省六部製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製度,隋唐至大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其能否算是真正的祖製,有待研榷。
匡扶之後的大宋朝廷,從未再設門下、中書、尚書那三省。雖有六部,然則六部之事實際上大多數時候都被地方巡撫分理著。
如此一來,事實上老的六部中許多京官都是吃幹飯、朝廷養的閑人,才使得汴京南市的茶肆酒樓又見繁囂景象。
既無三省、六部延續至今已是遵從祖製,減少亢員、就不應該繼續搞出老一套所謂祖製來增加朝廷的開支。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遵從祖製是一種尊崇先人的行為、是無可厚非甚至是值得讚賞的。但不懂得與時俱進、不懂得因勢利導,一味地遵從祖宗留下已經不再適合當下時局的製度,那就是一種愚孝。
作為大宋朝的最高權責之人,劉行不會為了那愚孝一味地隻遵從祖製,也希望各位站在這朝堂之上的中樞天官、各部侍郎及有司主官不可為愚孝而致新法革變推進受阻……
誰是愚孝之人呀?劉行這分明是在點他的名字、就是在他說他楊老先生是個愚孝之人,而且還是其中最“優秀”的代表嘛!
劉行第一番話先如此回答了楊時第一個疑問,當劉行說完這些話之後,楊時的臉上變得青一陣、白一陣。想要辯駁、卻知無理,不去辯駁、卻是顏麵受損。一時間、他竟不知該欲何往、站在那裏連雙手該放何處都找不準位置了。
見到楊時那副樣子,劉行也不想過多去折損他的顏麵。又是淡然一笑後,對他的第二個疑問做出了解答。
裁撤鴻臚、大理等有司,設立最高檢察院、最高**院的根本原因,劉行名言朝堂之上方才叫喊反對的人並未真正能夠第一時間領悟出其中道理。
為何太裁撤一批、設立一批呢?劉行給出的解答是從前正是循祖製、守舊禮,導致自隋唐以來的沿襲至今的許多機構設置中存在的權責衝突一直存續著。
沒人想要去改變祖製、這幾百年來曆代皇帝更是沒有任何一個想要摒棄那種權責重疊出現的衝突的。
難道這幾百年來唐宗宋祖都沒看出來那些與法治權責上有衝突,是給朝廷陡增出許多繁瑣事的根本原因嗎?
當然不是,李世民的人品不咋地、可是他絕對不是一個昏聵之人。太祖皇帝、太宗皇帝更加不是睜眼看不到問題的那種人。
那是為何會出現這種長期因權利重疊產生重疊,卻似無人思變、將其革新的呢?
這就是皇權與民權、皇家與臣子之間的一種潛規則,一種皇家不會說、臣民也不敢講的潛規則了。
朝堂上許多大臣都是飽讀詩書之人,相信都很清楚何為大宋朝的君王之道。所謂君王之道,就是讓朝臣之間永遠不能抱成一團,皇帝隻管做和事老、左右逢源。
這種和事老做好的,諸如太祖、太宗,都能創造出一時的盛世來。
可是做不好呢?就會如前朝皇帝、如今被關在慶寧宮裏終身圈禁的老皇帝一樣昏德公一般,搞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奸佞當道、賊臣禍國。
劉行不是哪個老昏君,也不會一直賴在這首相的寶座上不讓他人上位,遲早在未來的某一天、這大宋朝的首相還是要換人的。
但是無論未來的首相是誰,身為臣者莫忘本,出自民間多思民。作為首相之人不管做任何決策,他首先不能忘記原本也是來自民間的,並非是皇族的人、不能忘記了自己的根本。無論日後誰來主掌朝政,民為貴、法為尊,臣為重、君為輕的基本方針都不容改變……
為民生、民權、民富、民強計,君王之道不當再用朝政中,更加不允許出現在衙司廢立這種大事上。一切都要以時刻想著以最小的投入、去取得最大效率為根本。
而裁撤掉原來那些舊的有司是必然的,裁撤掉那些有司以後,徹底梳理清楚、重新分派權利才更加容易。
所以說,最高檢察院也好、最高**院也罷,法務部或是廉政總署那四個有司之間,劉行堅定地告訴楊時為首的那群人:權責重分、理清劃定,不在重疊、不起紛爭。誰若僭權,重責嚴懲。誰若不遵、抄家罷官。
劉行這一席話說完,連嶽飛為首、平素裏被朝中文臣認為於政事上是短板的皇家部隊總部的幾位大將都聽明白劉行為何要裁撤舊有司。(未完待續。)
在眾臣嘩然聲中,又是曾經是匡扶之後首任的楊時挺身而出、走出朝班後大聲地提出了他的質疑。
楊時質疑什麽呢?他質疑的主要是三點:其一,六部之法乃是祖製、劉行接二連三地增加出新的部司也還罷了,可是不該完全推翻祖宗製法、連基本六部之一的刑部也一並裁換掉。
其二,劉行重法典、重法度,講求以法治天下的思想,事實證明是完全正確、是真可行的好思想。
可是裁撤刑部、將其權責分給新設的最高**院和最高檢察院,那麽內閣之中的法務部又是何等職司?是不是從此以後就要變成隻能製定發令、管勾囚徒,卻無更多權責的部司了?
其三,如此裁撤刑部,那麽廉政總署那廂裏日後是不是也要並歸內閣之中來了?那麽廉署權責上許多是會與最高檢察院有所衝突的,這樣的設置是否真的很合理、會不會在日後鬧出爭權辦案之事來。
聽完楊時的這三點疑問,馬擴沒有說話、而是轉頭看向了一直笑容可掬坐在後麵的劉行。
見到馬擴回望自己,劉行也不含糊、馬上起身走到階前說出了整體的權責劃分與日後各部司職權上的明確分定。
首先關於六部之製的問題,劉行給出的回答是:三省六部製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製度,隋唐至大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其能否算是真正的祖製,有待研榷。
匡扶之後的大宋朝廷,從未再設門下、中書、尚書那三省。雖有六部,然則六部之事實際上大多數時候都被地方巡撫分理著。
如此一來,事實上老的六部中許多京官都是吃幹飯、朝廷養的閑人,才使得汴京南市的茶肆酒樓又見繁囂景象。
既無三省、六部延續至今已是遵從祖製,減少亢員、就不應該繼續搞出老一套所謂祖製來增加朝廷的開支。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遵從祖製是一種尊崇先人的行為、是無可厚非甚至是值得讚賞的。但不懂得與時俱進、不懂得因勢利導,一味地遵從祖宗留下已經不再適合當下時局的製度,那就是一種愚孝。
作為大宋朝的最高權責之人,劉行不會為了那愚孝一味地隻遵從祖製,也希望各位站在這朝堂之上的中樞天官、各部侍郎及有司主官不可為愚孝而致新法革變推進受阻……
誰是愚孝之人呀?劉行這分明是在點他的名字、就是在他說他楊老先生是個愚孝之人,而且還是其中最“優秀”的代表嘛!
劉行第一番話先如此回答了楊時第一個疑問,當劉行說完這些話之後,楊時的臉上變得青一陣、白一陣。想要辯駁、卻知無理,不去辯駁、卻是顏麵受損。一時間、他竟不知該欲何往、站在那裏連雙手該放何處都找不準位置了。
見到楊時那副樣子,劉行也不想過多去折損他的顏麵。又是淡然一笑後,對他的第二個疑問做出了解答。
裁撤鴻臚、大理等有司,設立最高檢察院、最高**院的根本原因,劉行名言朝堂之上方才叫喊反對的人並未真正能夠第一時間領悟出其中道理。
為何太裁撤一批、設立一批呢?劉行給出的解答是從前正是循祖製、守舊禮,導致自隋唐以來的沿襲至今的許多機構設置中存在的權責衝突一直存續著。
沒人想要去改變祖製、這幾百年來曆代皇帝更是沒有任何一個想要摒棄那種權責重疊出現的衝突的。
難道這幾百年來唐宗宋祖都沒看出來那些與法治權責上有衝突,是給朝廷陡增出許多繁瑣事的根本原因嗎?
當然不是,李世民的人品不咋地、可是他絕對不是一個昏聵之人。太祖皇帝、太宗皇帝更加不是睜眼看不到問題的那種人。
那是為何會出現這種長期因權利重疊產生重疊,卻似無人思變、將其革新的呢?
這就是皇權與民權、皇家與臣子之間的一種潛規則,一種皇家不會說、臣民也不敢講的潛規則了。
朝堂上許多大臣都是飽讀詩書之人,相信都很清楚何為大宋朝的君王之道。所謂君王之道,就是讓朝臣之間永遠不能抱成一團,皇帝隻管做和事老、左右逢源。
這種和事老做好的,諸如太祖、太宗,都能創造出一時的盛世來。
可是做不好呢?就會如前朝皇帝、如今被關在慶寧宮裏終身圈禁的老皇帝一樣昏德公一般,搞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奸佞當道、賊臣禍國。
劉行不是哪個老昏君,也不會一直賴在這首相的寶座上不讓他人上位,遲早在未來的某一天、這大宋朝的首相還是要換人的。
但是無論未來的首相是誰,身為臣者莫忘本,出自民間多思民。作為首相之人不管做任何決策,他首先不能忘記原本也是來自民間的,並非是皇族的人、不能忘記了自己的根本。無論日後誰來主掌朝政,民為貴、法為尊,臣為重、君為輕的基本方針都不容改變……
為民生、民權、民富、民強計,君王之道不當再用朝政中,更加不允許出現在衙司廢立這種大事上。一切都要以時刻想著以最小的投入、去取得最大效率為根本。
而裁撤掉原來那些舊的有司是必然的,裁撤掉那些有司以後,徹底梳理清楚、重新分派權利才更加容易。
所以說,最高檢察院也好、最高**院也罷,法務部或是廉政總署那四個有司之間,劉行堅定地告訴楊時為首的那群人:權責重分、理清劃定,不在重疊、不起紛爭。誰若僭權,重責嚴懲。誰若不遵、抄家罷官。
劉行這一席話說完,連嶽飛為首、平素裏被朝中文臣認為於政事上是短板的皇家部隊總部的幾位大將都聽明白劉行為何要裁撤舊有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