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初議新政(1)()
陸建瀛和楊殿邦進京了。因為是奉旨陛見,在麵聖之前是不能拜客和接待訪客的,先在宮門口請了安,回到賢良寺的驛館中休息,並吩咐聽差:“把來客的手本收下,容待麵聖之後,再登門一一拜訪。”
第二天一早,兩個人進宮先在軍機直廬等待,把等一會兒和皇上見麵時可能問到的說話再腹中再打了一遍底稿,覺得沒有任何疏漏之處,到了將近巳時,軍機處的幾個人才退了出來。
怡親王載垣做帶引大臣,領著兩個人步進養心殿。一進門走了三步,先自躬身拜倒,將涼帽取下,白玉翎管反向――對著皇帝的方向。清製,大臣凡賞戴過花翎的,在麵聖的時候都要以翎管朝向皇帝,以示感戴天恩――放好,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君臣大禮,“臣,署理兩江總督陸建瀛,恭請皇上萬福金安,萬歲萬歲萬萬歲!”
跟在他身後的楊殿邦同樣跪倒行禮:“臣,署理漕運總督,楊殿邦,恭請聖安!”
“起來吧。”
“是!”兩個人站起身,把大帽子在頭上戴好,穩穩當當的站到禦案前,左右並肩而立,靜聽皇帝發問。
皇帝端坐在禦座上:“陸卿,朕想見你一麵真是好難啊?怎麽,兩江的事物很多嗎?”
“回皇上話,臣天膽也不敢故意拖延,隻是,兩江之間政務繁多,臣須把事情料理好了才能進京。”
“算了,朕也沒有說你什麽啊。”皇帝擺一擺手,那把話題轉到了正事上:“陸建瀛,朕看過你上的關於兩淮漕運,鹽政弊端的折子,本來是想直接把折子批轉給你的。但是,軍機處的幾位大人說,這件事已經是從高宗皇帝起就留下來的了,小民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運作方式,不是一時就可以解決的。尤其是你在折子裏沒有寫得很清楚具體的解決方法,朕也擔心你過於操切,弄得不好收拾,所以才想出了一個讓你進京,和司部官員妥帖安排之後再行事的策略,這一節你要記住。”
“皇上聖明,思慮周詳,臣明白了。”
“除了鹽政之外,朕還有一件事要問問你和漕督。就是關於漕運的事情,漕運自古到今已經是南貨北運的最主要的途徑和方式,但是朕記得,道光年間曾經有陶澍上表奏請海運事宜,不過因為一些問題被擱置了,這件事你們知道嗎?”
陸建贏和楊殿邦不約而同的一咧嘴:“回皇上,臣知道。”
“這件事為什麽會擱置?”
就在這一會兒的功夫,陸建贏就已經想到了回答皇帝的方法:“主要是有人提出海運造價太高,每一艘用來在海上使用的沙船,都要5000兩銀子上下,還有水手,這些人和漕丁不同,後者是內河行船,與海麵上行船有很大的區別;還有就是海上氣候多變,風浪一起就不是人力所能控製,每每會有傾覆事故;最後,也是最主要的,夷人漂於海上,如果彼此發生不睦,於我天朝體統和顏麵攸關。”
“確實是很嚴重的問題。”皇帝笑眯眯的看著楊殿邦:“楊殿邦,你認為呢?”
楊殿邦抬頭看了一眼坐在上麵的皇上,他眼睛裏似乎有一種嘲弄的笑意!他也不知道哪裏來的勇氣,竟然直愣愣的頂了一句:“不知道皇上是不是要準備把漕運改為海運?”
“大膽!”載垣喝了一聲:“楊殿邦,你這是在和皇上說話嗎?”
“怡王,讓他說下去。楊殿邦,你問朕這個問題,有什麽意義嗎?”
“臣惶恐!”楊殿邦再一次跪下:“臣領漕督一職已曆7年,其中甘苦實不足為外人道也!如果皇上願意把漕運以海運進行,實在是我天朝之福,百姓之福啊!”
“哦?這麽說來的話,你似乎不大同意陸總督的意見了?”
“是!陸大人雖然也是駐節在江寧(南京),但是他對漕運之事並不了解,他口中的問題和困難,對於海運來說,根本不值一提!”楊殿邦既然已經打開了話匣子,就沒有準備半途而廢,徑自說了下去:“先說沙船和水手。上海一地就有沙船超過3600艘!這些船來往於海麵,有大批有經驗的水手可供使用,這還不算,上海人以江寧,淮陰為遠途,卻又在一年之中來往關東不下四五次之多!傾覆之說倒是確實有之,不過,在所有出海的沙船中,傾覆之數十中無一!最後,是夷人的問題,夷人所在,盡在閩粵之地,兩江兩淮根本不是夷人經常到來之地,而且,夷人所乘之船,民間俗稱之為‘鳥船’,在以上各地都因為水淺灘多,根本不宜使用。故此,皇上如果真的想把漕運改為海運的話,實在是簡單至極的一件事!”
皇帝想了一下:“你具體一點?我曾經聽人說過,海運的時間性很嚴格,一個弄不好,就會造成京師人心浮動,如果遇上黑心的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糧價,隻會苦了無辜小民,你對這件事怎麽看?”
“回皇上。”楊殿邦向上叩頭:“這樣的話是隻知其皮毛之論!臣在漕督任上多年,於彼等運營有過詳細了解,容臣奏來:上海人常年往來於海上,於水線風信無比熟悉,可說是了如指掌!而沙船例以北行為放空,從關東南下為正載,凡客商在關東立莊者,無不在上海有店鋪,有保載牙人,在上海店內寫明先給水手,船夫以水腳……”
“水腳?什麽叫水腳?”
“就是預付的工錢。”
“哦,你繼續說。”
“是。水腳合為官斛不過每一石300文左右,船中主事名叫耆老,持店信赴關東,從不聞有客戶押載,也從不聞有欺騙之事發生,故而,信譽方麵可保無虞;第二,南船北上,照例要攜帶南物而行,一般來說,南物從來不能滿載,都要事先在吳淞口挖草泥用作壓艙之用。皇上若有意改漕運為海運,可於今年年底招集船商,曉諭明白,無論其船是赴天津,還是奔關東,皆先載南糧至7分,餘下3分任由船商搭載南貨,到天津卸糧於駁船,每運載南糧一石,給水腳銀五錢,上載時每石加耗米3升,到埠後以九五折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留出多餘的損耗――合計南糧三百五十萬石,不過費水腳銀一百七八十萬兩,尚不及漕運所費十之三四。陸續開行之下,到二月初,江浙之糧即可抵澱,往返三次,則全漕入倉矣!船商以本來放空之船,反得重利,而朝廷官費省卻無數,又可以使沿途州縣不得已免費津貼,旗舵等名目繁多之浮收之項,可謂一舉而眾善備!”
皇帝心中無比滿意,他點點頭看向陸建瀛:“你聽見楊大人的話了嗎?”
“是,臣聽見了。”陸建贏向上叩頭:“臣是兩江總督,對漕運之事不是很了解,請皇上恕罪!”
“你也說自己是兩江總督,對於漕運的事情不太明了,朕怪罪你幹什麽?”皇帝的笑容很和煦:“你對於兩淮鹽政的弊端的認識也是讓朕很開了眼界呢!”
“臣隻是發前人之微,不敢當皇上的謬讚。”
“話不是這樣說。朕在做皇子的時候,就聽皇考說過,鹽政和漕運兩件事是國計民生所係,萬萬來不得疏忽大意!可能你也知道了,廣西出現我朝開國以來第一件謀反大案?”
“這,臣略有耳聞。”
“具體的情況嘛,你不用知道的很清楚,你隻要知道,因為某些心懷反叛的刁民的慫恿,造成了這一次案件的爆發,朕不是說在你的兩江治下也有這樣的情況,隻是說,類似鹽政這樣的關乎民生的事業若是做不好的話,前事可鑒呢!”
“皇上思慮周詳,為小民生計,福祉計,臣等自當竭誠報效。”
“竭誠報效?”皇帝從禦座上走了下來:“陸建瀛,你知道嗎?朕在第一次看見你的奏折的時候,心裏非常高興。原來在我大清朝,除了朕之外,還有人已經認識到了鹽政的弊端!所以,朕當時就下了決心,這件事一定要徹底的解決掉才好。當年陶雲汀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完全根除的痼疾,陸卿,你要幫助朕完成它!”
“皇上如此厚愛微臣,臣自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楊卿……”
“臣在。”
“你下去之後,把你剛才的意思寫一份明確的奏折上來。嗯,關於漕運改革之事,刻不容緩,朕會安排戶尚和你具體商談此事,還有,軍機處那邊,朕也會安排人加入到你們中來,要和衷共濟啊!”
“是,臣一定會和陸大人還有軍機各位中堂大人竭盡全力,不負聖上所托。”
“唔,你跪安吧。有什麽事情或者問題,你時時遞牌子進來。”
“是。”
楊殿邦行禮出去,養心殿中隻剩下了皇帝和陸建贏,“陸建瀛,關於鹽政弊端的折子,你是準備怎麽解決的?”
“臣想,還是按照當年陶公文毅的方法,從源頭下手!淮揚二地的鹽商和胥吏勾結,令得陶公一腔心血付諸東流,那些黑心的淮北鹽商……”
“這件事朕知道。”他確實知道,這是鹽商們恨陶澍斷了自家的財路,編寫戲本在戲台上排演陶澍的事情,不過現在不是說這個的時候:“陶澍的根治之法雖然很好,卻沒有威懾之力,這樣,你下去之後準備一下,然後也把折子遞上來,對於那些黑心的鹽商,尤其是敢於頂風作案的,不要手軟,抓一批,殺一批,總要讓他們這些人知道王法如爐才是正理。”
“臣明白了。臣下去就會擬稿。”
“兩江所在是我大清財富根本,朕把這個錢袋子交給你,你要給朕看好了啊!等……再過幾年吧,再過幾年,等你把那邊的事情料理好了,朕把你調到京中來,你我君臣再長相盤桓。”
陸建贏噗通一聲跪下:“臣定當努力辦差,不負皇上所托。”
陸建瀛和楊殿邦進京了。因為是奉旨陛見,在麵聖之前是不能拜客和接待訪客的,先在宮門口請了安,回到賢良寺的驛館中休息,並吩咐聽差:“把來客的手本收下,容待麵聖之後,再登門一一拜訪。”
第二天一早,兩個人進宮先在軍機直廬等待,把等一會兒和皇上見麵時可能問到的說話再腹中再打了一遍底稿,覺得沒有任何疏漏之處,到了將近巳時,軍機處的幾個人才退了出來。
怡親王載垣做帶引大臣,領著兩個人步進養心殿。一進門走了三步,先自躬身拜倒,將涼帽取下,白玉翎管反向――對著皇帝的方向。清製,大臣凡賞戴過花翎的,在麵聖的時候都要以翎管朝向皇帝,以示感戴天恩――放好,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君臣大禮,“臣,署理兩江總督陸建瀛,恭請皇上萬福金安,萬歲萬歲萬萬歲!”
跟在他身後的楊殿邦同樣跪倒行禮:“臣,署理漕運總督,楊殿邦,恭請聖安!”
“起來吧。”
“是!”兩個人站起身,把大帽子在頭上戴好,穩穩當當的站到禦案前,左右並肩而立,靜聽皇帝發問。
皇帝端坐在禦座上:“陸卿,朕想見你一麵真是好難啊?怎麽,兩江的事物很多嗎?”
“回皇上話,臣天膽也不敢故意拖延,隻是,兩江之間政務繁多,臣須把事情料理好了才能進京。”
“算了,朕也沒有說你什麽啊。”皇帝擺一擺手,那把話題轉到了正事上:“陸建瀛,朕看過你上的關於兩淮漕運,鹽政弊端的折子,本來是想直接把折子批轉給你的。但是,軍機處的幾位大人說,這件事已經是從高宗皇帝起就留下來的了,小民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運作方式,不是一時就可以解決的。尤其是你在折子裏沒有寫得很清楚具體的解決方法,朕也擔心你過於操切,弄得不好收拾,所以才想出了一個讓你進京,和司部官員妥帖安排之後再行事的策略,這一節你要記住。”
“皇上聖明,思慮周詳,臣明白了。”
“除了鹽政之外,朕還有一件事要問問你和漕督。就是關於漕運的事情,漕運自古到今已經是南貨北運的最主要的途徑和方式,但是朕記得,道光年間曾經有陶澍上表奏請海運事宜,不過因為一些問題被擱置了,這件事你們知道嗎?”
陸建贏和楊殿邦不約而同的一咧嘴:“回皇上,臣知道。”
“這件事為什麽會擱置?”
就在這一會兒的功夫,陸建贏就已經想到了回答皇帝的方法:“主要是有人提出海運造價太高,每一艘用來在海上使用的沙船,都要5000兩銀子上下,還有水手,這些人和漕丁不同,後者是內河行船,與海麵上行船有很大的區別;還有就是海上氣候多變,風浪一起就不是人力所能控製,每每會有傾覆事故;最後,也是最主要的,夷人漂於海上,如果彼此發生不睦,於我天朝體統和顏麵攸關。”
“確實是很嚴重的問題。”皇帝笑眯眯的看著楊殿邦:“楊殿邦,你認為呢?”
楊殿邦抬頭看了一眼坐在上麵的皇上,他眼睛裏似乎有一種嘲弄的笑意!他也不知道哪裏來的勇氣,竟然直愣愣的頂了一句:“不知道皇上是不是要準備把漕運改為海運?”
“大膽!”載垣喝了一聲:“楊殿邦,你這是在和皇上說話嗎?”
“怡王,讓他說下去。楊殿邦,你問朕這個問題,有什麽意義嗎?”
“臣惶恐!”楊殿邦再一次跪下:“臣領漕督一職已曆7年,其中甘苦實不足為外人道也!如果皇上願意把漕運以海運進行,實在是我天朝之福,百姓之福啊!”
“哦?這麽說來的話,你似乎不大同意陸總督的意見了?”
“是!陸大人雖然也是駐節在江寧(南京),但是他對漕運之事並不了解,他口中的問題和困難,對於海運來說,根本不值一提!”楊殿邦既然已經打開了話匣子,就沒有準備半途而廢,徑自說了下去:“先說沙船和水手。上海一地就有沙船超過3600艘!這些船來往於海麵,有大批有經驗的水手可供使用,這還不算,上海人以江寧,淮陰為遠途,卻又在一年之中來往關東不下四五次之多!傾覆之說倒是確實有之,不過,在所有出海的沙船中,傾覆之數十中無一!最後,是夷人的問題,夷人所在,盡在閩粵之地,兩江兩淮根本不是夷人經常到來之地,而且,夷人所乘之船,民間俗稱之為‘鳥船’,在以上各地都因為水淺灘多,根本不宜使用。故此,皇上如果真的想把漕運改為海運的話,實在是簡單至極的一件事!”
皇帝想了一下:“你具體一點?我曾經聽人說過,海運的時間性很嚴格,一個弄不好,就會造成京師人心浮動,如果遇上黑心的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糧價,隻會苦了無辜小民,你對這件事怎麽看?”
“回皇上。”楊殿邦向上叩頭:“這樣的話是隻知其皮毛之論!臣在漕督任上多年,於彼等運營有過詳細了解,容臣奏來:上海人常年往來於海上,於水線風信無比熟悉,可說是了如指掌!而沙船例以北行為放空,從關東南下為正載,凡客商在關東立莊者,無不在上海有店鋪,有保載牙人,在上海店內寫明先給水手,船夫以水腳……”
“水腳?什麽叫水腳?”
“就是預付的工錢。”
“哦,你繼續說。”
“是。水腳合為官斛不過每一石300文左右,船中主事名叫耆老,持店信赴關東,從不聞有客戶押載,也從不聞有欺騙之事發生,故而,信譽方麵可保無虞;第二,南船北上,照例要攜帶南物而行,一般來說,南物從來不能滿載,都要事先在吳淞口挖草泥用作壓艙之用。皇上若有意改漕運為海運,可於今年年底招集船商,曉諭明白,無論其船是赴天津,還是奔關東,皆先載南糧至7分,餘下3分任由船商搭載南貨,到天津卸糧於駁船,每運載南糧一石,給水腳銀五錢,上載時每石加耗米3升,到埠後以九五折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留出多餘的損耗――合計南糧三百五十萬石,不過費水腳銀一百七八十萬兩,尚不及漕運所費十之三四。陸續開行之下,到二月初,江浙之糧即可抵澱,往返三次,則全漕入倉矣!船商以本來放空之船,反得重利,而朝廷官費省卻無數,又可以使沿途州縣不得已免費津貼,旗舵等名目繁多之浮收之項,可謂一舉而眾善備!”
皇帝心中無比滿意,他點點頭看向陸建瀛:“你聽見楊大人的話了嗎?”
“是,臣聽見了。”陸建贏向上叩頭:“臣是兩江總督,對漕運之事不是很了解,請皇上恕罪!”
“你也說自己是兩江總督,對於漕運的事情不太明了,朕怪罪你幹什麽?”皇帝的笑容很和煦:“你對於兩淮鹽政的弊端的認識也是讓朕很開了眼界呢!”
“臣隻是發前人之微,不敢當皇上的謬讚。”
“話不是這樣說。朕在做皇子的時候,就聽皇考說過,鹽政和漕運兩件事是國計民生所係,萬萬來不得疏忽大意!可能你也知道了,廣西出現我朝開國以來第一件謀反大案?”
“這,臣略有耳聞。”
“具體的情況嘛,你不用知道的很清楚,你隻要知道,因為某些心懷反叛的刁民的慫恿,造成了這一次案件的爆發,朕不是說在你的兩江治下也有這樣的情況,隻是說,類似鹽政這樣的關乎民生的事業若是做不好的話,前事可鑒呢!”
“皇上思慮周詳,為小民生計,福祉計,臣等自當竭誠報效。”
“竭誠報效?”皇帝從禦座上走了下來:“陸建瀛,你知道嗎?朕在第一次看見你的奏折的時候,心裏非常高興。原來在我大清朝,除了朕之外,還有人已經認識到了鹽政的弊端!所以,朕當時就下了決心,這件事一定要徹底的解決掉才好。當年陶雲汀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完全根除的痼疾,陸卿,你要幫助朕完成它!”
“皇上如此厚愛微臣,臣自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楊卿……”
“臣在。”
“你下去之後,把你剛才的意思寫一份明確的奏折上來。嗯,關於漕運改革之事,刻不容緩,朕會安排戶尚和你具體商談此事,還有,軍機處那邊,朕也會安排人加入到你們中來,要和衷共濟啊!”
“是,臣一定會和陸大人還有軍機各位中堂大人竭盡全力,不負聖上所托。”
“唔,你跪安吧。有什麽事情或者問題,你時時遞牌子進來。”
“是。”
楊殿邦行禮出去,養心殿中隻剩下了皇帝和陸建贏,“陸建瀛,關於鹽政弊端的折子,你是準備怎麽解決的?”
“臣想,還是按照當年陶公文毅的方法,從源頭下手!淮揚二地的鹽商和胥吏勾結,令得陶公一腔心血付諸東流,那些黑心的淮北鹽商……”
“這件事朕知道。”他確實知道,這是鹽商們恨陶澍斷了自家的財路,編寫戲本在戲台上排演陶澍的事情,不過現在不是說這個的時候:“陶澍的根治之法雖然很好,卻沒有威懾之力,這樣,你下去之後準備一下,然後也把折子遞上來,對於那些黑心的鹽商,尤其是敢於頂風作案的,不要手軟,抓一批,殺一批,總要讓他們這些人知道王法如爐才是正理。”
“臣明白了。臣下去就會擬稿。”
“兩江所在是我大清財富根本,朕把這個錢袋子交給你,你要給朕看好了啊!等……再過幾年吧,再過幾年,等你把那邊的事情料理好了,朕把你調到京中來,你我君臣再長相盤桓。”
陸建贏噗通一聲跪下:“臣定當努力辦差,不負皇上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