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節聖心難測(2)()
皇帝出示了薛福塵剛剛封奏上來的彈章,麵交於他,楊殿邦當然是立刻免冠碰頭,自呈罪衍,皇帝的語氣還是一如既往的溫和,卻並不就此事發表意見,而是問道:“‘楊卿,你認為行法以何者為重?’”
楊殿邦心中奇怪,自己不是刑部尚書,這樣的問題何以問自己,當下碰頭回答:“‘依臣愚見,當以持平為重。’”
“‘何謂持平?’”
“‘既不失出,亦不失人。謂之持平。’”
“‘自從朕登基以來,一直屈己從人,這算不上持平吧?’”
“‘皇上屈己從人,乃是天下萬民之福。’”楊殿邦不知道皇帝是什麽意思,支支吾吾的應付道。
“‘你錯了!’”皇帝冷笑一聲,站了起來:“‘我屈己從人並非天下之福,而是天下之禍!就如同你我君臣共議的漕運之事,若是聽從這薛福塵的建議,一切以祖宗成法為攸歸,仍然行此等陋法,最後苦的隻是老百姓。’”
“‘是!’”楊殿邦隨著皇帝的動作站了起來,躬身解釋自己剛才的說話:“‘臣的意思是說,皇上屈己,就是納諫,而並非處處、事事屈己妥協。’”
“‘這話還差不多。隻是,楊卿,朕登基三月有奇,一直是屈己從人,從今天起我想言出而令行,而人家未必會聽,聽了也未必認真以待,你說,我該怎麽辦?’”
這樣的話楊殿邦無論如何也不敢接口——不是他不知道,正因為知道,也就更加不敢說,隻是跪在地上,連連碰頭不止。
皇帝看出來了,主動的替他回答:“‘你認為立威如何?’”
立威的內在含義就是殺人!這兩個字正是楊殿邦想到而不敢出口的話,聽皇帝自己說出來了,做臣子的不敢反駁,隻得從旁解勸:“‘聖明無過皇上,隻是立威之道甚多,總要使臣下時刻凜於天威不測,知道權柄操之於上,兢兢自守為主。太平之世,不必亟亟於重典。’”
皇帝琢磨了一會兒:“‘朕知道你的用心良苦。不過你放心,我還不會如你想得那般淺陋。現在我要問你,朕要借你……’”他回頭走到禦案前,拿起奏章:“‘……來立威,你肯不肯委屈?’”
“‘雷霆雨露莫非君恩,臣豈有自道委屈之理?’”
“‘你能這麽想,必有後福。’”
說到這裏,楊殿邦停了下來,展顏一笑:“芝老……?”
“啊!”周祖培恍然大悟,這一次才知道皇帝對這件事的處理為什麽會這樣的曖昧。照這樣說來的話,怕是朝局很快就有大的動作了,聽到楊殿邦的呼喚,老人醒轉:“啊,如此說來,皇上的意思是借此事立威?”
“是啊。”楊殿邦頷首:“皇上天縱之君,一切早有廟謨獨運。便是此事,怕也是……”
周祖培知道他未盡之語是:“怕也是皇帝亟亟以求的!正好就此事整頓朝局。”當下不再就此事多做交談,轉而談些風月之事,到了晚間在楊府張宴,賓主盡歡而散不提。
第二天一早,皇帝少有的沒有叫起,這也在預料之中,所有人的眼睛都盯著內閣。薛福塵出了很大的風頭,當他一到,聚集在內閣周圍的人,無不指指點點,小聲相告:“那就是參楊殿邦的薛彩益。”
他也知道大家矚目的是他,內心不免緊張,尤其糟糕的是他不曾估計到有被召赴內閣追供這一個變化,有許多話不能說,有許多話不敢說,楊殿邦不曾扳倒,自己卻先有一關難過,心裏失悔得很。
進到內閣大堂,隻見正麵長桌上一排坐著好幾位大臣,一眼掃過,除了以穆彰阿為首的軍機大臣以外,還有兩個分別是協辦大學士周祖培和工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杜受田。這是在昨天的邸抄中就知道了的。在座的是以杜受田為首,因而由他首先發言審問:“薛福塵,你是翰林,下筆措詞的輕重,你知道嗎?”
“回中堂大人的話,既是翰林,不能連這個都不知道。”
“好,那麽我要請教,”杜受田拉長了聲音說:“‘楊殿邦任事久矣,於朝政無尺寸之功,唯以諂媚迎合帝心。近日下臣風聞,楊殿邦於漕督任上,著力行漕運改海運之事,致使江浙,安徽,兩湖各省民怨沸騰,漕丁有孤苦無依之虞,竟有結夥到府衙激昂情願之情狀……大傷我皇與民生息,敬天法祖兢兢之心’,這兩句話,是指誰呢?”
“是……”
“你也是道學之士,道學之士首重不欺!”周祖培鼓勵他說:“要講實話,無須顧忌。”
“此事無非聽說而已。”
“聽說什麽了呢?”
“聽說……,淮陰總督衙門有人聚眾鬧事。是為了漕務更張而來。”
“隻是聽說,可曾有實據?”
“沒有。”薛福塵答得很爽快:“我不過風聞言事而已。”
“你不必有何顧忌!”周祖培再一次對他鼓勵:“我們奉皇上旨意,秉公會議具奏,決不會難為你。”
“是如此。確係傳聞,並無實據。”
“那麽是聽誰說的呢?”
“這……”薛福塵遲疑了很久,不時的眨眨眼睛,卻不再說話了。
杜受田有心放過,偏周祖培百般不願放過,一再追比,薛福塵額頭上的汗水滴滴滑落:“隻是……聽說。隻是,聽說。”
陳孚恩這時候插言了:“周大人,此事既是聽說,怕是口口相傳,早已非原出口之人的本意,而且風聞言事,不宜株連太多吧?”
若是在昨天,周祖培自當順應本部堂官所說,不過在知道皇帝和楊殿邦的一番君臣對答之後,很是改了主意,有心借此次機會上位。
“默公此言差矣。皇上的旨意中說得清楚明白:‘此番回奏當以查明情狀,以慰朝臣,萬不可以曖昧之事,難以懸揣,或風聞奏事為由回複。’煌煌上諭寫得清楚明白,非是老夫追比不休。”
一句話把陳孚恩噎了回去,周祖培再一次看向薛福塵:“到底是聽誰說的,你要明白回奏。”
薛福塵抬起頭,乞憐的望向陳孚恩,後者也是心中失悔,隻得避開眼神。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卻激起了薛福塵的怒意,當下咬牙接口:“回中堂大人的話,學生是聽陳孚恩陳大人說的。”
一言出口,眾人大驚失色。陳孚恩忘記儀體,豁然而起:“薛福塵,你這是何意?”
皇帝出示了薛福塵剛剛封奏上來的彈章,麵交於他,楊殿邦當然是立刻免冠碰頭,自呈罪衍,皇帝的語氣還是一如既往的溫和,卻並不就此事發表意見,而是問道:“‘楊卿,你認為行法以何者為重?’”
楊殿邦心中奇怪,自己不是刑部尚書,這樣的問題何以問自己,當下碰頭回答:“‘依臣愚見,當以持平為重。’”
“‘何謂持平?’”
“‘既不失出,亦不失人。謂之持平。’”
“‘自從朕登基以來,一直屈己從人,這算不上持平吧?’”
“‘皇上屈己從人,乃是天下萬民之福。’”楊殿邦不知道皇帝是什麽意思,支支吾吾的應付道。
“‘你錯了!’”皇帝冷笑一聲,站了起來:“‘我屈己從人並非天下之福,而是天下之禍!就如同你我君臣共議的漕運之事,若是聽從這薛福塵的建議,一切以祖宗成法為攸歸,仍然行此等陋法,最後苦的隻是老百姓。’”
“‘是!’”楊殿邦隨著皇帝的動作站了起來,躬身解釋自己剛才的說話:“‘臣的意思是說,皇上屈己,就是納諫,而並非處處、事事屈己妥協。’”
“‘這話還差不多。隻是,楊卿,朕登基三月有奇,一直是屈己從人,從今天起我想言出而令行,而人家未必會聽,聽了也未必認真以待,你說,我該怎麽辦?’”
這樣的話楊殿邦無論如何也不敢接口——不是他不知道,正因為知道,也就更加不敢說,隻是跪在地上,連連碰頭不止。
皇帝看出來了,主動的替他回答:“‘你認為立威如何?’”
立威的內在含義就是殺人!這兩個字正是楊殿邦想到而不敢出口的話,聽皇帝自己說出來了,做臣子的不敢反駁,隻得從旁解勸:“‘聖明無過皇上,隻是立威之道甚多,總要使臣下時刻凜於天威不測,知道權柄操之於上,兢兢自守為主。太平之世,不必亟亟於重典。’”
皇帝琢磨了一會兒:“‘朕知道你的用心良苦。不過你放心,我還不會如你想得那般淺陋。現在我要問你,朕要借你……’”他回頭走到禦案前,拿起奏章:“‘……來立威,你肯不肯委屈?’”
“‘雷霆雨露莫非君恩,臣豈有自道委屈之理?’”
“‘你能這麽想,必有後福。’”
說到這裏,楊殿邦停了下來,展顏一笑:“芝老……?”
“啊!”周祖培恍然大悟,這一次才知道皇帝對這件事的處理為什麽會這樣的曖昧。照這樣說來的話,怕是朝局很快就有大的動作了,聽到楊殿邦的呼喚,老人醒轉:“啊,如此說來,皇上的意思是借此事立威?”
“是啊。”楊殿邦頷首:“皇上天縱之君,一切早有廟謨獨運。便是此事,怕也是……”
周祖培知道他未盡之語是:“怕也是皇帝亟亟以求的!正好就此事整頓朝局。”當下不再就此事多做交談,轉而談些風月之事,到了晚間在楊府張宴,賓主盡歡而散不提。
第二天一早,皇帝少有的沒有叫起,這也在預料之中,所有人的眼睛都盯著內閣。薛福塵出了很大的風頭,當他一到,聚集在內閣周圍的人,無不指指點點,小聲相告:“那就是參楊殿邦的薛彩益。”
他也知道大家矚目的是他,內心不免緊張,尤其糟糕的是他不曾估計到有被召赴內閣追供這一個變化,有許多話不能說,有許多話不敢說,楊殿邦不曾扳倒,自己卻先有一關難過,心裏失悔得很。
進到內閣大堂,隻見正麵長桌上一排坐著好幾位大臣,一眼掃過,除了以穆彰阿為首的軍機大臣以外,還有兩個分別是協辦大學士周祖培和工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杜受田。這是在昨天的邸抄中就知道了的。在座的是以杜受田為首,因而由他首先發言審問:“薛福塵,你是翰林,下筆措詞的輕重,你知道嗎?”
“回中堂大人的話,既是翰林,不能連這個都不知道。”
“好,那麽我要請教,”杜受田拉長了聲音說:“‘楊殿邦任事久矣,於朝政無尺寸之功,唯以諂媚迎合帝心。近日下臣風聞,楊殿邦於漕督任上,著力行漕運改海運之事,致使江浙,安徽,兩湖各省民怨沸騰,漕丁有孤苦無依之虞,竟有結夥到府衙激昂情願之情狀……大傷我皇與民生息,敬天法祖兢兢之心’,這兩句話,是指誰呢?”
“是……”
“你也是道學之士,道學之士首重不欺!”周祖培鼓勵他說:“要講實話,無須顧忌。”
“此事無非聽說而已。”
“聽說什麽了呢?”
“聽說……,淮陰總督衙門有人聚眾鬧事。是為了漕務更張而來。”
“隻是聽說,可曾有實據?”
“沒有。”薛福塵答得很爽快:“我不過風聞言事而已。”
“你不必有何顧忌!”周祖培再一次對他鼓勵:“我們奉皇上旨意,秉公會議具奏,決不會難為你。”
“是如此。確係傳聞,並無實據。”
“那麽是聽誰說的呢?”
“這……”薛福塵遲疑了很久,不時的眨眨眼睛,卻不再說話了。
杜受田有心放過,偏周祖培百般不願放過,一再追比,薛福塵額頭上的汗水滴滴滑落:“隻是……聽說。隻是,聽說。”
陳孚恩這時候插言了:“周大人,此事既是聽說,怕是口口相傳,早已非原出口之人的本意,而且風聞言事,不宜株連太多吧?”
若是在昨天,周祖培自當順應本部堂官所說,不過在知道皇帝和楊殿邦的一番君臣對答之後,很是改了主意,有心借此次機會上位。
“默公此言差矣。皇上的旨意中說得清楚明白:‘此番回奏當以查明情狀,以慰朝臣,萬不可以曖昧之事,難以懸揣,或風聞奏事為由回複。’煌煌上諭寫得清楚明白,非是老夫追比不休。”
一句話把陳孚恩噎了回去,周祖培再一次看向薛福塵:“到底是聽誰說的,你要明白回奏。”
薛福塵抬起頭,乞憐的望向陳孚恩,後者也是心中失悔,隻得避開眼神。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卻激起了薛福塵的怒意,當下咬牙接口:“回中堂大人的話,學生是聽陳孚恩陳大人說的。”
一言出口,眾人大驚失色。陳孚恩忘記儀體,豁然而起:“薛福塵,你這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