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節夜不能寐


    駱秉章到訪傳旨,自然也就打斷了曾國藩和家人間的脈脈溫情,一眾人紛紛閃避,正廳中隻有兩個人居中而坐,又讓下人取來衣包供彼此換上便裝重新見禮,擺上茶水待客不提。


    “老夫是在本月二十六日接獲上諭,隻是那時候滌生兄還沒有回來,便隻得一邊派人在曾府門前等待,一邊處理其他事物。直到剛才有聽差的來報說,曾府門前鞭炮齊鳴,便知道是曾大人回府了。”


    曾國藩苦笑著拱拱手:“為國藩之事,倒是讓儒齋兄久等了。實在是慚愧。”


    “哪裏,哪裏。”駱秉章搖頭一笑:“哦,滌生兄,這一次桂省會匪之事,可是真的很嚴重嗎?”


    “嗯,相當嚴重。”曾國藩宦海多年,知道什麽樣的話能夠說,什麽樣的話不能說,例如桂省之事,將來總是要通傳天下的,這會兒說了,也算不上交通外臣,當下給他解釋了幾句,隨後說道:“這樣的民變一旦發作起來,便是驚天動地的大禍事!皇上一再說,此案乃是我朝開國以來第一件謀反大案,國藩奉旨查辦,隻是在會匪家中翻出的名冊,便有100餘本。上麵滿是加入邪會的骨幹人員。總數不下萬餘人!”


    “那……”駱秉章回憶了一下近來往來的案牘信劄,隻覺得心頭的一個疑惑怎麽也揮之不去,當下繼續問道:“倒沒有聽說在廣西那邊驟掀大獄的風聲啊?”


    “皇上的意思似乎也不願因此事弄得桂省人心惶惶,百業俱廢。桂省民風淳樸,想來也是以被匪逆以招搖撞騙之術裹挾,若是窮究起來,怕是人人難逃公道,若是到了那時,全省之中十室九空,也大傷新君一片愛民之心吧?”


    “確是的論!”駱秉章撫掌而讚:“新皇登基之後,所行法令無一不是有利於民,可見皇上此番臨宇,便真的是要有一番新氣象了。”


    “便如儒齋兄所言,皇上這一連串的政令發布,雖然鹽漕二項尚需時日方能見到成效,不過隻要地方督撫大員實心辦差,總是與國修養,與民生息之舉。”


    “鹽漕二政,誠是一些奸商蠹吏利之淵藪!”駱秉章用力的一拍座椅的扶手,語氣中滿是憤恚之意:“老夫雖履任巡撫時日尚短,當初在湘省藩司任上卻久已有耳聞,彼等之豪奢簡直不似人間。便是那最等而下之的鹽商,家中飲食起居便有講說之法。”


    曾國藩從入仕以來便是做京官,很少有外放經曆,聞言很是給他的話逗起了興趣,當下放下茶杯轉過身來:“哦?願聞其詳!”


    “便舉一例,滌生兄便可見一斑。譬如這食鴨之法。從飼鴨便與別不同。取紹興酒壇一甕,鑿去其底,將鴨置於其中,用泥封上,隻有鴨頭留在外麵,用豬油和米飯填之,六七日即肥大可食。據聞肉質鮮嫩無比,可比豆腐。若欲食豆腐,則殺兩鴨煲湯,以湯煮豆腐獻之。”


    曾國藩聽得清楚明白,無奈的一笑:“此等樣人豪奢若此,想來……”他是忠厚人,不喜言人是非,搖搖頭,沒有繼續說下去。


    駱秉章很是認同的點點頭,身為朝廷命官,自然不能總把話題放到這樣的事情上,當下宕開一筆,他說:“旨意中有讓滌生兄為國薦材之語,可有心中人選?”


    “此事嘛,我也是心中惴惴,怕舉薦之時心有成見,誤了皇上一番使野無遺賢的拳拳之意;又怕舉薦非人,皇上心中不喜。”


    “用人之道,權操於上。滌生兄隻要精白一心,不以地域,不以私人之交為畛域,我想,便是其人非材,以皇上聖明,也必會原宥的。”


    曾國藩霍然張目:“誠哉斯言,誠哉斯言!”


    “哪裏。”駱秉章談到這裏,長身而起:“滌生兄,可否容我拜見老夫人和老太爺?”


    “啊,不必,不必!”曾國藩自然要代父母謙謝幾句,卻礙不過駱秉章一再堅持,終於還是將父母延請出來,在大堂拜見。


    駱秉章執禮相見,老夫妻很是客氣了幾句,由曾國藩將他送出府門,前者拉著他的手說:“滌生兄,若是有任何需求,盡管到府衙來,老夫自當竭誠相助。”


    曾國藩還確實有一件事要拜托對方幫助,也不和他客氣了:“隻有一件,儒齋兄,皇上天恩在上,國藩自當善擬謝恩折,還望借貴衙折差,於公事往來之際,送往京中。”


    “哦,是的。此事不勞掛心,老夫明日派人來取。”


    “不敢,不敢!此番已是叨擾過甚,明日國藩當親自過府奉上。”


    “那也好。明天我就在府衙中掃榻以待了。”


    夜深人靜,曾國藩在祖宅的房中點上一盞蠟燭,有聽差為他從隨身攜帶的書箱中取出黃皮空白的謝恩折子,研了墨汁,就著燭光起草謝恩折。這類折片從來都是官麵文字一大堆,無非都是一些‘臣愚鈍菲材,山鄉下士,蒙聖上超擢提拔,不勝惶恐’之類的話。草草寫完,又從頭瀏覽了一遍,檢出幾個錯字隨手挖掉改正,就算是脫稿。


    轉念一想,任命自己做戶部左侍郎,這等‘度支之才’實非自己所長,皇上為什麽會選中自己哩?再看看自己的謝恩折,心中又無端的想起和鄭祖琛在臨行前關於文風不振的談話,自覺一篇折子寫的支離破碎,全無半分實質。當下便又提起筆,在下麵寫了起來:“……臣奉旨出京,赴桂省查辦會匪事宜,已曆三月有奇,沿途所觀,我大清治下百廢待興,百姓安居樂業,縱有桂省邪教危害地方,幸有我皇上上得祖宗庇佑,將亂黨滌蕩幹淨,肅清妖氛。”


    寫到這裏,他再一次停下筆,拿起一旁的硯台,輕輕地研磨著,手中在動,心中在想。論才力,曾國藩自問不輸於任何人,隻是要胸中有物,筆下自然千言不綴,隻是這樣的一番文字要以何種方式切入,倒是大費周章。說得深了,怕得罪人,說得淺了,又怕呈到皇上那裏,引不起重視。


    考慮良久,等他再停下來時注意到墨汁調得太粘稠,簡直都濡不動了。又加點水,才算完事。就是這一會兒的功夫,便讓曾國藩下了決心:皇上是有為之君,便是言辭激烈一些,應該也於己無礙。有了這樣的主張,再動手寫起來便容易得多了:“臣任職京中多年,此次赴桂省辦差,所見良多,心中感觸,實非一吐胸臆,呈報禦前不能暢快。”


    “……以臣觀之,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自古莫富於隋文之季,而忽至滅亡,民心去也;莫貧於漢昭之初,而漸至又安,能撫民也……”動筆之初,方還覺得窘困異常,隻是這一轉念間,難的不覺得難,容易的覺得更容易。靜一靜心,先把古來以失民亡國的帝皇一個個想下來,再下麵的文字就簡單得多了。


    “……我朝康熙元年至十六年,中間唯有一年無河患,其餘歲歲河決,而新莊、高堰各案,為患極巨;其時又有三番之變,騷動九省,用兵七載,天下財賦去其大半,府藏之空虛,殆有甚於今日,率能金甌無缺,寰宇清謐,蓋聖祖愛民如傷,民心固結而不可解也。我皇上愛民之誠,足以遠紹前徽,特外間守令,或玩視民瘼,至聖主之德義不能達於民,而民間疾苦不能達於上,臣敢一一侶陳之。”


    一番心腹之言陳述完畢,曾國藩略脫行跡的讓自己放鬆在座椅上,拿起完成的奏章很滿意的一笑,卻立刻收斂:啊,忘記了。奏事折子和謝恩折子不能混為一談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山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嵩山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嵩山坳並收藏清山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