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節兄弟情誼
曾國藩幾人回到軍機處,已經過了巳時,看幾位大人回來,軍機處的蘇拉上前伺候,把暖帽摘下放到帽盒中,奉上香茗、點心,又有人取來熱手巾把,“幾位大人請稍坐片刻,奴才這就傳令,準備午飯。”
跪了一上午的時間,柏葰腿腳酸脹,並不就座,而是在房中來回踱著步子,“王爺,過幾天就是七爺好日子,您今兒個見麵的時候,怎麽不和皇上請旨呢?”
奕脫口而出,“啊!忘記了!”他滿臉懊惱的撓撓頭頂的月亮門,“真是的,怎麽把這件大事給忘記了呢?不行,我還得遞牌子請起。”
“下午再說吧。左右皇上剛才也說了,崇白水的折子,讓我們早早擬個成議出來,不如和這件事一起奏聞吧。”
曾國藩也附和的點點頭,“濤公的話極是,此刻皇上也該傳膳了,何必為此事打擾。”
“老七的事情,我早上之前還一再提醒自己,居然還是忘記了?”奕說,“你們不知道,十五那天,蘭主兒奏請皇上,給我府裏賞賜了幾件珍玩,齎旨而來的李蓮英說,是為了我多年為國獻力——實際上,哪個不知道她是為了什麽?”
“自家妹妹,也難怪她做姐姐的掛念。雖說恩出於上,但終究是同胞手足,先皇血胤又並不興盛,想來就是六爺不說,到了迎娶之日,皇上也定然有一番大大的賞齎的。”
“這也罷了,老七今年十八歲了,過年到我府中拜年,和我說,希望能夠為祖宗基業出一份力,讓我得便在皇上麵前請旨,……”
眾人默然,想想也是的,十八歲的年輕人,又是皇帝的手足弟兄,眼見那個最最不成器的老五都日漸大用,偏生自己隻是領著一份貝勒的祿米,連個散佚大臣的職銜都沒有,渾身的力氣施展不開,自然心中急躁,更有幾分為人輕視的委屈。趁著過年的時候,到六王爺府上求懇,也是應有之義。
“那,王爺以為呢?”
“總要遂了他的一番心思為好。總這樣在府裏呆著,愁懷不解,憋出病來倒是其次,隻怕時日久了,自暴自棄,學得和那些旗下大爺一般的百無用處——到時候,皇上就是想用他,怕也是不得了。”
說話間,禦膳房的太監抬著食盒進到外間房中,鋪陳一番,碗筷杯碟擺好,各自退了下去,眾人圍桌而坐,正待用餐,門口進來一個內廷的蘇拉,捧著一本奏折,“是皇上交代拿過來的嗎?”曾國藩起身迎了過去。
“是。”
曾國藩接過奏折,命軍機處的蘇拉先行登記,然後就著座椅當場打開來,草草瀏覽了幾眼,“王爺?”
“先用飯吧,用過之後再說。”
曾國藩一笑,“我還不餓呢。王爺和列位大人先吃吧,我先看一看奏折。”
看他捧著折子進到裏間,孫瑞珍似笑非笑的嘀咕了一句,“謀國之忠,侍君之誠,莫過曾滌生者啊!”說著一擺手,“王爺,列位,請用吧。”
曾國藩坐了軍機處‘一團和氣’的匾額下麵,一麵端著茶盞,一麵細細翻閱崇實的奏折,“……各省苗徭,時或蠢動,僉謂野性凶頑,難以馴服,今奴才親赴苗寨,詳加體察,乃知苗徭之可憫而易化也。查苗人最善種田,山頭石角,無不墾藝,兼擅蓋屋,曲室重樓,結構萬密,比戶皆有世業,以長子孫,又其語言文字,皆與華通,奴才嚐傳集其頭人而訓誨之,凡奴才所言,皆能通曉。所過崗寨,扶老攜幼,焚香跪道,其願謹如此,本不應有叛逆之事,而時或有之者,則由經理未善也。”
在這一段文字的下麵,皇帝加了很長的一段朱批,“覽奏,不亦怪哉?前有雲貴總督吳振棫所奏,苗徭不善經理,省內荒地無數,更且不知中原耕種之法,唯知靠天而行。豐稔之年,尚可小有收獲,稍愆雨澤,則貧困交加,往往以盜賊為業。凡此種種,朕實不知是彼此風土殊異所致,抑或另有緣故?”
曾國藩不敢有先入之見,拿起吳振棫的折子,翻開來認真梳理,一看之下,也不由皺起了眉頭,確實,兩人所奏,幾為一體,卻又有這樣大的差別?到底是因為地情不同,還是有人在撒謊?
往後看看吳振棫的文字,以及皇帝開始尚能溫文相告,到後來火冒三丈的文字一一入目,曾國藩也覺得好笑:哪有這樣給皇上上折子的?吳振棫糊塗了嗎?想及皇上越來火氣越大的樣子,忍不住輕笑出聲,“滌生,有什麽好笑文字嗎?”
曾國藩一抬頭,偏腿落地,“是老師啊!可用好了嗎?”
翁心存道光二年成進士,入翰林,按照常例,入館三年,經考試以等第高下任用。但入館隻用了一年,就趕上宣宗即位之後的第一次正科——癸未科,春闈之後,庶常館無法容納兩科的庶吉士——所以翁心存得以一年散館。
到了道光十四年,翁心存被放為湖南鄉試的副主考(正主考是潘世璜,關於這個人,後麵還會提及)——衡文湘省,所得的一個最著名的學生,就是曾國藩——他是這一科的第三十六名。所以對翁心存要執弟子禮。
翁心存笑了一下,“怎麽,還是不改多年用餐舊習嗎?”
曾國藩也笑了。他用餐之時,習慣與眾不同,把熱熱的飯菜總是要放到溫涼適口的程度,方始舉箸,這一層翁心存自然是知道的:“老師知我,學生積習難改,長久以來,也隻有聽之任之了。”
翁心存不再糾纏,問道,“剛才聽你發笑,可有什麽詼諧文字?”
“老師請看。”曾國藩把兩本折子遞過去,翁心存盤膝坐在他對麵,瀏覽了一番,也忍不住翹起了嘴角,“吳偉山這個人啊,若是連直言不隱都做不到的話,也就難怪皇上文字之中怒意盈懷了。”
“那,老師以為,皇上把這兩份折子交下來,可有何深意嗎?”
翁心存宦海多年,自然知道曾國藩的言外之意,“皇上登基以來,銳行新政,吳振棫天膽也不敢欺瞞聖主,也隻有以民情異殊一節為由,從旁解勸了。”一麵和曾國藩說著,一邊低頭看奏折,他雖年老視弱,但看得折子多了,心眼之間無比靈動,很能夠提綱挈領,尋重點文字端詳,“也難怪皇上破除成議,不次提拔,崇實的這篇折子,可謂不負主知啊!”
曾國藩沒有看完,他天性又是不願附和他人的脾氣,隻是淡淡的答了一聲,“哦?能得老師一語褒獎,想來定有過人之處了?”
翁心存給他念道,“……武弁張大其詞,而通詳文員,推諉其過,而捏稟上司者,或剿或撫,意見不同,行文查議,動經時月,苗人得風而預備,四處勾連,多方煽動,血酒一飲而凶黨固結。木刻一傳則良苗脅從。比及官兵之至,已聚集多人,乘高居險,此其所以反之易而平之難也。”
“……而天威遠播,叛逆削平,乃經營於後事者,仍複蹈其前轍,搜捕株連,滋擾愈多。叛餘孓遺,文員之漠視更甚,苗徭愈苦而無所告,則承釁複動,唯力是視耳。”
曾國藩站在他身邊,探頭看著下麵的朱批,輕聲念誦,“見得深。治苗之官無愛養之道,又無約束之方,無事止於侵魚,有事止於剿殺,若不能解弦更張,其弊未有底也。”
翁心存合上折子,放在一邊,“你怎麽看崇白水的折子中所言及的事情?”
“善為政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學生以為,崇實所言,苗人散居無統,故各服其頭人,凡做奸寓匪之處,兵役偵之而不知者,頭人能知之,鬥爭劫殺之事,官法繩之而不解者,頭人能解之……故治苗之道,製其頭人而已。”
曾國藩說了幾句,停頓了片刻,他要顧著自己的身份,便不能人雲亦雲的隨聲附和,轉而說道,“不過,學生想,崇實折子中說的,於‘各寨之中取頭人為寨長,數寨之中,去眾人所信服者為崮長,層層相束,使約束寨長而統於縣令’之法,並非上策。”
“哦?”
“不論寨長、崮長,都是一方頭人,統歸於縣令所管,每月按百戶之例減半的俸祿給賞工食銀子,彼等未饜所欲,如何能夠心甘?身處萬山之中,於外界往來不便,種種斂收苛政,必將傷及良善苗徭,到那時,即便皇上有新政,奈何苗徭一無所知——便是知道了,又有幾個肯於下山來呈告的?”
“那,你以為呢?”
“學生想,有兩個辦法,第一,西南數省之中,各縣均要在一年之內規定次數,定期上山中,體察民情,一旦有頭人、寨長、崮長有滋擾、悖逆之事的,即刻處置。不過,巡視苗疆,苦不堪言,我怕,朝命之初也就罷了,過上幾年,當地所屬畏懼山高林密之苦,又將浮於表麵,敷衍了事。”
“老夫也以為,這非是長策。”曾國藩和翁心存沒有注意到,孫瑞珍幾個已經到了門口,圍成一團,聽他說話,孫瑞珍捋著頷下的短髯,慢悠悠的說道,“便拿老夫來說,要是年輕四十歲,任職西南一縣,恐怕亦如曾滌生所料的一般,為雨雪冰霜所懼,數年下來,又將弛禁如初了。”
曾國藩一笑,“原也不能求全責備,若是人人都像湯文正那般,也毋須皇上日夜為吏治之事,憂煩聖懷了。”
翁心存很覺得無可奈何,他知道,曾國藩月旦人物,好以類似之人或事做譬,而且鹹豐六年,為翁同龢和孫毓汶爭狀元一事,孫瑞珍所為著實是不地道——這一次,就是他為自己這個做老師的出氣了——他擺擺手,故意岔開了話題,“那,第二種辦法呢?”
“第二種嘛,學生想,苗徭精壯,於山野之間奔走如飛,身體健壯之處,遠過內地青壯。若是能夠一道恩命,允準苗徭下山投軍,不但我天朝可平添數萬虎賁,而且,苗徭秉性良善,便如白紙一般……”他笑了一下,沒有再說下去。
“怎麽了?”載垣聽得很感興趣,不耐煩的追問道,“怎麽不說了?接著說啊?”
眾人無不苦笑。曾國藩話中涵義很是淺顯直白:苗徭秉性純良,一旦訓練得法,兵士感念帝恩,作戰之時一定是勇猛異常,很可以為朝廷大大出力。偏偏是這樣的話,載垣也理解不了?這樣的糊塗蟲居然也給選進了軍機處,隻能是靠著父祖餘蔭了!
恭親王不在,柏葰給他解釋了幾句,載垣長‘哦’了一聲,點頭說道,“還是曾滌生腦筋靈。不過,若是兵士下山來投,家中少了壯勞力,一門婦孺,又當如何料理呢?”
死棋腹***仙招,載垣懵懵懂懂的一句話,把曾國藩幾個都給問得愣住了。翁心存心中苦笑,這可真是愚者隨便一慮,就有一得了!
************************
奕用過午飯,從軍機處出來,正要傳轎去大清門外的總署衙門朝房,六福迎麵小跑著過來,就地請安,“王爺,皇上命我招王爺過去呢。”
“可是有事?可是傳軍機處全體?”
“不。皇上說,隻要王爺過去。”
奕想了想,正好自己也有話想造膝密陳,揮退了轎子,跟在六福的身後,直奔養心殿。進到暖閣中碰頭行禮,皇帝放下筆,問道:“老六,總署衙門那邊,於《兩國休兵,善待戰俘辦法》的條陳,議得怎麽樣了?”
奕正要和皇上說的就是這件事,聞言答說:“臣弟正想向皇上請旨。”
“哦?是什麽事?”
“臣弟和總署同僚會商之下,皆以為《戰俘辦法》非兵部和臣等共議,不能融通——臣弟想,閉門造車下去,案牘之間有個疏漏也還罷了,日後和列夷會商之際,為人恥笑我天朝無通達之人,豈不是丟了朝廷的顏麵?”
“你說得不錯。不過朕想,與其隻有我天朝一家人集思廣益,不如順勢邀請列夷共商——左右這件事最後還是要列夷與天朝同議,並報請該國政府批準之後,方能施行的,何不就在現在,邀請各國參與進來,一人智短,兩人智長嘛。”
“是。”奕想想,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而且正如皇帝說的,這件事必然是要和列夷商討之後,才能通過施行的,這時候邀請他們進來,也好為章程的擬定,出一份力氣。當先碰頭答說:“臣弟下去之後,即刻知會各國駐華公使衙門,到總署衙門來,共議此事。”
“朕這裏寫了一點東西。”皇帝說道,“是多日來冥想之下,自問能夠列入章程之內,並為其圓滿融通起到一點助力的,你拿下去看看。”
驚羽上前,接過上諭,轉遞給奕,“臣弟奉旨無能,與列夷交往之事,本是臣弟兼理,如今卻累及君父,……”
“行啦,不用自請有罪了。要是沒什麽事的話,你跪安吧。”
奕答應一聲,突然給他想到一件事,又跪了下來,“皇上,臣弟還有一事。”
“是什麽?”
“七弟奕譞蒙皇上指婚,迎娶蘭妃胞妹,臣弟想,……”
“啊!是了!老七今年和葉赫那拉氏就該完婚了,”皇帝自嘲的撓撓頭頂的月亮門,“你回去告訴他,他大好的日子,朕定有一份賞齎到府。這件事,就是你不提,怕是蘭兒也不會忘記的呢!”
“是。皇上於七弟,君臣之義之外,另有手足深情,此事不但臣弟多有所知,奕譞每每提及,望闕謝恩,心中感念。”奕說,“不過,七弟年中到臣府上,請臣弟在皇上麵前奏答:身為先皇血胤,他總盼著能夠有為國出力的一天。望皇上體念其一片忠忱,不次錄用。”
皇帝不置可否的點點頭,問道,“老七今年十八歲了吧?”
“是。”
“再等一等吧。等他成親之後,朕才降旨,讓他為國出力。你下去告訴他,趁這段時間,在府中多多讀書,修身養性,將來有的是他建功立業的日子!”
曾國藩幾人回到軍機處,已經過了巳時,看幾位大人回來,軍機處的蘇拉上前伺候,把暖帽摘下放到帽盒中,奉上香茗、點心,又有人取來熱手巾把,“幾位大人請稍坐片刻,奴才這就傳令,準備午飯。”
跪了一上午的時間,柏葰腿腳酸脹,並不就座,而是在房中來回踱著步子,“王爺,過幾天就是七爺好日子,您今兒個見麵的時候,怎麽不和皇上請旨呢?”
奕脫口而出,“啊!忘記了!”他滿臉懊惱的撓撓頭頂的月亮門,“真是的,怎麽把這件大事給忘記了呢?不行,我還得遞牌子請起。”
“下午再說吧。左右皇上剛才也說了,崇白水的折子,讓我們早早擬個成議出來,不如和這件事一起奏聞吧。”
曾國藩也附和的點點頭,“濤公的話極是,此刻皇上也該傳膳了,何必為此事打擾。”
“老七的事情,我早上之前還一再提醒自己,居然還是忘記了?”奕說,“你們不知道,十五那天,蘭主兒奏請皇上,給我府裏賞賜了幾件珍玩,齎旨而來的李蓮英說,是為了我多年為國獻力——實際上,哪個不知道她是為了什麽?”
“自家妹妹,也難怪她做姐姐的掛念。雖說恩出於上,但終究是同胞手足,先皇血胤又並不興盛,想來就是六爺不說,到了迎娶之日,皇上也定然有一番大大的賞齎的。”
“這也罷了,老七今年十八歲了,過年到我府中拜年,和我說,希望能夠為祖宗基業出一份力,讓我得便在皇上麵前請旨,……”
眾人默然,想想也是的,十八歲的年輕人,又是皇帝的手足弟兄,眼見那個最最不成器的老五都日漸大用,偏生自己隻是領著一份貝勒的祿米,連個散佚大臣的職銜都沒有,渾身的力氣施展不開,自然心中急躁,更有幾分為人輕視的委屈。趁著過年的時候,到六王爺府上求懇,也是應有之義。
“那,王爺以為呢?”
“總要遂了他的一番心思為好。總這樣在府裏呆著,愁懷不解,憋出病來倒是其次,隻怕時日久了,自暴自棄,學得和那些旗下大爺一般的百無用處——到時候,皇上就是想用他,怕也是不得了。”
說話間,禦膳房的太監抬著食盒進到外間房中,鋪陳一番,碗筷杯碟擺好,各自退了下去,眾人圍桌而坐,正待用餐,門口進來一個內廷的蘇拉,捧著一本奏折,“是皇上交代拿過來的嗎?”曾國藩起身迎了過去。
“是。”
曾國藩接過奏折,命軍機處的蘇拉先行登記,然後就著座椅當場打開來,草草瀏覽了幾眼,“王爺?”
“先用飯吧,用過之後再說。”
曾國藩一笑,“我還不餓呢。王爺和列位大人先吃吧,我先看一看奏折。”
看他捧著折子進到裏間,孫瑞珍似笑非笑的嘀咕了一句,“謀國之忠,侍君之誠,莫過曾滌生者啊!”說著一擺手,“王爺,列位,請用吧。”
曾國藩坐了軍機處‘一團和氣’的匾額下麵,一麵端著茶盞,一麵細細翻閱崇實的奏折,“……各省苗徭,時或蠢動,僉謂野性凶頑,難以馴服,今奴才親赴苗寨,詳加體察,乃知苗徭之可憫而易化也。查苗人最善種田,山頭石角,無不墾藝,兼擅蓋屋,曲室重樓,結構萬密,比戶皆有世業,以長子孫,又其語言文字,皆與華通,奴才嚐傳集其頭人而訓誨之,凡奴才所言,皆能通曉。所過崗寨,扶老攜幼,焚香跪道,其願謹如此,本不應有叛逆之事,而時或有之者,則由經理未善也。”
在這一段文字的下麵,皇帝加了很長的一段朱批,“覽奏,不亦怪哉?前有雲貴總督吳振棫所奏,苗徭不善經理,省內荒地無數,更且不知中原耕種之法,唯知靠天而行。豐稔之年,尚可小有收獲,稍愆雨澤,則貧困交加,往往以盜賊為業。凡此種種,朕實不知是彼此風土殊異所致,抑或另有緣故?”
曾國藩不敢有先入之見,拿起吳振棫的折子,翻開來認真梳理,一看之下,也不由皺起了眉頭,確實,兩人所奏,幾為一體,卻又有這樣大的差別?到底是因為地情不同,還是有人在撒謊?
往後看看吳振棫的文字,以及皇帝開始尚能溫文相告,到後來火冒三丈的文字一一入目,曾國藩也覺得好笑:哪有這樣給皇上上折子的?吳振棫糊塗了嗎?想及皇上越來火氣越大的樣子,忍不住輕笑出聲,“滌生,有什麽好笑文字嗎?”
曾國藩一抬頭,偏腿落地,“是老師啊!可用好了嗎?”
翁心存道光二年成進士,入翰林,按照常例,入館三年,經考試以等第高下任用。但入館隻用了一年,就趕上宣宗即位之後的第一次正科——癸未科,春闈之後,庶常館無法容納兩科的庶吉士——所以翁心存得以一年散館。
到了道光十四年,翁心存被放為湖南鄉試的副主考(正主考是潘世璜,關於這個人,後麵還會提及)——衡文湘省,所得的一個最著名的學生,就是曾國藩——他是這一科的第三十六名。所以對翁心存要執弟子禮。
翁心存笑了一下,“怎麽,還是不改多年用餐舊習嗎?”
曾國藩也笑了。他用餐之時,習慣與眾不同,把熱熱的飯菜總是要放到溫涼適口的程度,方始舉箸,這一層翁心存自然是知道的:“老師知我,學生積習難改,長久以來,也隻有聽之任之了。”
翁心存不再糾纏,問道,“剛才聽你發笑,可有什麽詼諧文字?”
“老師請看。”曾國藩把兩本折子遞過去,翁心存盤膝坐在他對麵,瀏覽了一番,也忍不住翹起了嘴角,“吳偉山這個人啊,若是連直言不隱都做不到的話,也就難怪皇上文字之中怒意盈懷了。”
“那,老師以為,皇上把這兩份折子交下來,可有何深意嗎?”
翁心存宦海多年,自然知道曾國藩的言外之意,“皇上登基以來,銳行新政,吳振棫天膽也不敢欺瞞聖主,也隻有以民情異殊一節為由,從旁解勸了。”一麵和曾國藩說著,一邊低頭看奏折,他雖年老視弱,但看得折子多了,心眼之間無比靈動,很能夠提綱挈領,尋重點文字端詳,“也難怪皇上破除成議,不次提拔,崇實的這篇折子,可謂不負主知啊!”
曾國藩沒有看完,他天性又是不願附和他人的脾氣,隻是淡淡的答了一聲,“哦?能得老師一語褒獎,想來定有過人之處了?”
翁心存給他念道,“……武弁張大其詞,而通詳文員,推諉其過,而捏稟上司者,或剿或撫,意見不同,行文查議,動經時月,苗人得風而預備,四處勾連,多方煽動,血酒一飲而凶黨固結。木刻一傳則良苗脅從。比及官兵之至,已聚集多人,乘高居險,此其所以反之易而平之難也。”
“……而天威遠播,叛逆削平,乃經營於後事者,仍複蹈其前轍,搜捕株連,滋擾愈多。叛餘孓遺,文員之漠視更甚,苗徭愈苦而無所告,則承釁複動,唯力是視耳。”
曾國藩站在他身邊,探頭看著下麵的朱批,輕聲念誦,“見得深。治苗之官無愛養之道,又無約束之方,無事止於侵魚,有事止於剿殺,若不能解弦更張,其弊未有底也。”
翁心存合上折子,放在一邊,“你怎麽看崇白水的折子中所言及的事情?”
“善為政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學生以為,崇實所言,苗人散居無統,故各服其頭人,凡做奸寓匪之處,兵役偵之而不知者,頭人能知之,鬥爭劫殺之事,官法繩之而不解者,頭人能解之……故治苗之道,製其頭人而已。”
曾國藩說了幾句,停頓了片刻,他要顧著自己的身份,便不能人雲亦雲的隨聲附和,轉而說道,“不過,學生想,崇實折子中說的,於‘各寨之中取頭人為寨長,數寨之中,去眾人所信服者為崮長,層層相束,使約束寨長而統於縣令’之法,並非上策。”
“哦?”
“不論寨長、崮長,都是一方頭人,統歸於縣令所管,每月按百戶之例減半的俸祿給賞工食銀子,彼等未饜所欲,如何能夠心甘?身處萬山之中,於外界往來不便,種種斂收苛政,必將傷及良善苗徭,到那時,即便皇上有新政,奈何苗徭一無所知——便是知道了,又有幾個肯於下山來呈告的?”
“那,你以為呢?”
“學生想,有兩個辦法,第一,西南數省之中,各縣均要在一年之內規定次數,定期上山中,體察民情,一旦有頭人、寨長、崮長有滋擾、悖逆之事的,即刻處置。不過,巡視苗疆,苦不堪言,我怕,朝命之初也就罷了,過上幾年,當地所屬畏懼山高林密之苦,又將浮於表麵,敷衍了事。”
“老夫也以為,這非是長策。”曾國藩和翁心存沒有注意到,孫瑞珍幾個已經到了門口,圍成一團,聽他說話,孫瑞珍捋著頷下的短髯,慢悠悠的說道,“便拿老夫來說,要是年輕四十歲,任職西南一縣,恐怕亦如曾滌生所料的一般,為雨雪冰霜所懼,數年下來,又將弛禁如初了。”
曾國藩一笑,“原也不能求全責備,若是人人都像湯文正那般,也毋須皇上日夜為吏治之事,憂煩聖懷了。”
翁心存很覺得無可奈何,他知道,曾國藩月旦人物,好以類似之人或事做譬,而且鹹豐六年,為翁同龢和孫毓汶爭狀元一事,孫瑞珍所為著實是不地道——這一次,就是他為自己這個做老師的出氣了——他擺擺手,故意岔開了話題,“那,第二種辦法呢?”
“第二種嘛,學生想,苗徭精壯,於山野之間奔走如飛,身體健壯之處,遠過內地青壯。若是能夠一道恩命,允準苗徭下山投軍,不但我天朝可平添數萬虎賁,而且,苗徭秉性良善,便如白紙一般……”他笑了一下,沒有再說下去。
“怎麽了?”載垣聽得很感興趣,不耐煩的追問道,“怎麽不說了?接著說啊?”
眾人無不苦笑。曾國藩話中涵義很是淺顯直白:苗徭秉性純良,一旦訓練得法,兵士感念帝恩,作戰之時一定是勇猛異常,很可以為朝廷大大出力。偏偏是這樣的話,載垣也理解不了?這樣的糊塗蟲居然也給選進了軍機處,隻能是靠著父祖餘蔭了!
恭親王不在,柏葰給他解釋了幾句,載垣長‘哦’了一聲,點頭說道,“還是曾滌生腦筋靈。不過,若是兵士下山來投,家中少了壯勞力,一門婦孺,又當如何料理呢?”
死棋腹***仙招,載垣懵懵懂懂的一句話,把曾國藩幾個都給問得愣住了。翁心存心中苦笑,這可真是愚者隨便一慮,就有一得了!
************************
奕用過午飯,從軍機處出來,正要傳轎去大清門外的總署衙門朝房,六福迎麵小跑著過來,就地請安,“王爺,皇上命我招王爺過去呢。”
“可是有事?可是傳軍機處全體?”
“不。皇上說,隻要王爺過去。”
奕想了想,正好自己也有話想造膝密陳,揮退了轎子,跟在六福的身後,直奔養心殿。進到暖閣中碰頭行禮,皇帝放下筆,問道:“老六,總署衙門那邊,於《兩國休兵,善待戰俘辦法》的條陳,議得怎麽樣了?”
奕正要和皇上說的就是這件事,聞言答說:“臣弟正想向皇上請旨。”
“哦?是什麽事?”
“臣弟和總署同僚會商之下,皆以為《戰俘辦法》非兵部和臣等共議,不能融通——臣弟想,閉門造車下去,案牘之間有個疏漏也還罷了,日後和列夷會商之際,為人恥笑我天朝無通達之人,豈不是丟了朝廷的顏麵?”
“你說得不錯。不過朕想,與其隻有我天朝一家人集思廣益,不如順勢邀請列夷共商——左右這件事最後還是要列夷與天朝同議,並報請該國政府批準之後,方能施行的,何不就在現在,邀請各國參與進來,一人智短,兩人智長嘛。”
“是。”奕想想,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而且正如皇帝說的,這件事必然是要和列夷商討之後,才能通過施行的,這時候邀請他們進來,也好為章程的擬定,出一份力氣。當先碰頭答說:“臣弟下去之後,即刻知會各國駐華公使衙門,到總署衙門來,共議此事。”
“朕這裏寫了一點東西。”皇帝說道,“是多日來冥想之下,自問能夠列入章程之內,並為其圓滿融通起到一點助力的,你拿下去看看。”
驚羽上前,接過上諭,轉遞給奕,“臣弟奉旨無能,與列夷交往之事,本是臣弟兼理,如今卻累及君父,……”
“行啦,不用自請有罪了。要是沒什麽事的話,你跪安吧。”
奕答應一聲,突然給他想到一件事,又跪了下來,“皇上,臣弟還有一事。”
“是什麽?”
“七弟奕譞蒙皇上指婚,迎娶蘭妃胞妹,臣弟想,……”
“啊!是了!老七今年和葉赫那拉氏就該完婚了,”皇帝自嘲的撓撓頭頂的月亮門,“你回去告訴他,他大好的日子,朕定有一份賞齎到府。這件事,就是你不提,怕是蘭兒也不會忘記的呢!”
“是。皇上於七弟,君臣之義之外,另有手足深情,此事不但臣弟多有所知,奕譞每每提及,望闕謝恩,心中感念。”奕說,“不過,七弟年中到臣府上,請臣弟在皇上麵前奏答:身為先皇血胤,他總盼著能夠有為國出力的一天。望皇上體念其一片忠忱,不次錄用。”
皇帝不置可否的點點頭,問道,“老七今年十八歲了吧?”
“是。”
“再等一等吧。等他成親之後,朕才降旨,讓他為國出力。你下去告訴他,趁這段時間,在府中多多讀書,修身養性,將來有的是他建功立業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