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節山西民情(3)
接到澤州府的差役送來的公文,慶林大感頭疼,肅順的為人他不是不知道,張五在澤州府犯下的罪行更加心知肚明,一旦解送過去,隻怕自己這個真心喜歡的孌童,一條小命就要交代在澤州府了。隻是若說不給送過去,又分外覺得為難,琢磨再三,隻好把張五叫過來,“小五啊,肅順任職澤州府的事情,你知道嗎?”
張五一聽這兩個名字,嚇得立刻跪了下來,“大人救命啊!”
“不是我不想救你,若是張運蘭之前還好,我隨便擬個由頭,就說把你派出去剿匪了,暫時不在省城,最少可以緩上幾日,再想辦法。如今張運蘭主管全省上下綠營操練之事,你是二品副將,公事往來他不會不知道……”
張運蘭是光武軍霆字營中的佐領,在中英戰事結束之後,曾國藩向朝廷奏陳有功人員的名單,皇帝多有優詔,在奏折中看到有關張運蘭等人在英軍槍炮進攻的時候負傷,皇帝特頒禦用傷藥,並親筆朱諭,“勇猛中宜加慎重。”尚方珍玩不斷賞賜之外,更命人到軍前,以圖形進覽。
到戰事底定之後,皇帝有意在禁中召見,不過為軍機處一幹人攔了,借口是:張運蘭等出身草莽,未識天顏,奏答之際言語唐突,即便皇上有心包容,該等弁員亦羞愧難當。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到他曆練幾年之後,再到禦前奏答。
皇帝不好硬來,便答允了。而在張運蘭來說,感戴皇恩,不知道如何為國出力才好,到了鹹豐八年的年初,朝廷在全國推行軍製改革之法,他雖然不大識得字,終究是有功之臣,為兵部選中,派到山西來,整頓軍務。
張運蘭所在的霆字營,營佐是鮑超,為人粗豪不識字,論及武功,卻是全軍第一。自然的,有什麽樣的將官就有什麽樣的兵士,霆字營上下,崇尚勇武之風,自號新軍第一營。
張運蘭出身於此,身上自然沾滿了驕狂的脾性,到了山西,在太原撫標營中走了一圈,眼見兵士疲弱之態,心中一百個瞧不起,也不顧及隨行的慶林臉子上下不下得來,橫加指責,言語之中粗魯無禮,氣得慶林幾乎要當場和他發作開來。最後為幕僚苦勸,方才作罷,卻也沒有好臉色給張運蘭看,氣哼哼的拂袖而去了。
張運蘭也不在乎,他是奉旨辦差,心中隻有皇上和曾國藩,旁的人,根本不放在眼裏,到任伊始,就開始在營中大肆整頓,隻是為他汰撤、開革的兵士就超過了一千六百餘人,站到撫標五營總人數的三分之二強!
這樣的大手筆,自然引得兵士將佐不滿,集體到提督衙門去鬧,慶林故意不見、不管、不問,有心要看張運蘭的笑話。
張運蘭人雖然粗豪,但並非傻瓜,他一方麵命清客行文本省的巡撫、提督、布政司、京中的兵部等各級衙門,將兵士被開革的緣由寫清楚;另外一方麵,按照當年自己在光武軍中所受訓練,在晉省綠營中開始操演兵士。
不但是張運蘭,從光武軍中派出去的到行省內行以軍製改革的各級將佐,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奏報到了京中,皇帝和軍機處議過,都認為此刻萬萬不能弛禁,一旦口子放開,後果不堪設想――這時候就是有再大的困難,也要咬牙頂住了。
故此,朝廷降明喻,軍製改革,不可為被裁撤的兵士聚眾***而有半點遊移恍惚,各省除卻以警用編製吸納之外,對那些老弱病殘,實在沒有辦法解決的,朝廷倒是不肯手軟,按照每人每從軍一年,賞發足額軍餉的辦法,給予一定的補償――也就是說,從軍二十年的,就可以得到貳佰四十個月的軍餉。這一筆費用,由派駐到省的協理幫辦軍務司員會同本省藩司、綠營提督、總兵辦理。至於軍餉的來源,六成由朝廷撥付,四成省內自籌。
因為這樣的解決辦法,兵士不滿情緒才逐漸為之安撫了下去,而山西一省所動用的遣散銀子,總數就超過了一百六十餘萬兩!在這之後,張運蘭再無阻礙,在太原開始正式進行操練新軍事宜。
雖然諸事妥帖,但他為人性情急躁,總想著在最短的時間內訓練出一省新軍,上報皇恩,行事之間分外的褊急,把撫標五營操練得苦不堪言,兵士的怨氣極大之外,效果也並不是很好。他自己還夢夢不知,依舊認為兵士不肯用心用力,每天更加逼迫,成了惡性循環。
話是如此,但新軍之製,首重的就是軍中紀律,一旦有違反軍紀之事,處置起來極其嚴酷,輕則軍棍,重則殺頭,沒有半點人情可講。慶林若是以公事為名,扯謊欺瞞,將來肅順一紙公文送到張運蘭處,連他也脫不掉幹係,所以慶林有這樣的說話。
張五聽他的話中有畏難之意,更是嚇得瑟瑟發抖,一個勁的碰頭如搗蒜,“大人,看在小的多年服侍的份上,可不能把小的給肅順送過去啊。大人,您要救小的一命啊。”
慶林也覺得無比懊惱,“不是我不想救你。”他皺著眉說,“隻是,此事你誠然是做得太過魯莽了些。”
“是,是,是。一切都是小的的不是,隻求能夠躲過這一次,小的今後一定老老實實,再不敢為非作歹了。”
“這樣吧,我陪你走一趟澤州府。想來有我出麵,救下你一條性命,總還是能夠達成的。”
“多謝大人,多謝大人救命之恩,小的來生做牛做馬,也要報答大人!”
主從兩個議定,慶林把張運蘭請過提督府衙,對他說,“澤州府有公事往來,要營中二品副將、湖南張五到府城去,協理辦差。本官想了想,若是隻有他去的話,怕是諸事不妥,正好上一次肅大人到省的時候,本官有事,未及拜會,這一次順路去一次,也好與肅大人久暌之後,異鄉相見。這省城之中的軍務,就請張兄多多辛勞了。”
“大人不必客氣,一切由本官擔待就是。”張運蘭心中深深看不起這一對混賬,不過官場上的麵子還是要的,“大人一路順風,早去早回。”
於是,慶林讓澤州府所派的四名聽差帶著自己的手書先行回去,隨即帶著張五,一路向澤州府行來。
肅順命李慈銘代替自己出城迎接,見麵之後,隻說大人正在府衙見客,未及親迎,請製台大人原宥一二。慶林笑著擺擺手,“這位就是名動浙省的李愛伯了吧?先生大名,天下誰人不知?上一年在秦淮河畔,連玉尊天子,也為先生大才所奪,著實是令天下人讚佩,名下無虛啊!”
李慈銘心中暗怒!夢中舫中一段過往之事,經好事人之口遍傳,早已經走了樣子,竟是說,當日在夢中舫裏,李慈銘驚采絕豔,讓皇帝也大為丟醜,便如同盛唐的李青蓮再世一般。之後,賽香君小姐傾慕名士才俊,以身相許,氣得皇帝臉色發青,拂袖而去雲雲。弄得他無可辯也無能辯,尷尬得無以複加。今天慶林居然又提起這件事,倒似乎是有意拿自己取笑來了?
李慈銘不陰不陽的笑了幾聲,“製台大人過譽了。學生不過一介寒儒,蒙我家大人恩寵,延至府中,建策聽用,怎麽比得上大人,節製全省軍務,一言九鼎啊?”
慶林竟似乎全然聽不出他話中的譏諷似的,笑著問道,“不知道雨亭兄如今在忙些什麽?”
“還不是為沁水縣民風剽悍,常年來械鬥不止之事?”李慈銘答說,“昨天,沁水縣鄭子墨將縣內各族家長請到府城,大人正在與之商討安民之法呢。”
“哦?”沁水縣民風不靖的事情,慶林也是知道的,聞言很是來了精神,“不知道雨亭兄要如何做呢?”
*******************************************************
從沁水縣請到府城的除了白、楊、生三大姓族中的家長、主事之外,還有其他小姓家族中的代表,濟濟一堂,總有二十餘人,肅順停了一天,先將眾人安置在府城的管驛中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將他們招到府衙,在二堂備下茶點饗客。
來此的二十餘人中,倒有一半是有功名的,長揖不跪,口稱‘老公祖’,肅順很和煦的笑著,“都請坐吧,請坐。”
眾人謝過歸坐,肅順左右看了看,“這一次請眾位士紳鄉黨到府城來,本來也是本官的過失。為什麽這麽說呢?新任府縣上任之初,於所轄之地的民風民情,都要有所了解。而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向本地德望俱勳的縉紳請教,我也不能免俗,隻不過,我從來沒任過外職,種種章法,晦暗不明,加以府城之中的公事太多,不好剛剛履任,便離城他往,不得已,隻好將列位請過府城來了――失禮之處,請諸位不要見怪啊。”
他絮絮叨叨的說了半天,表情話語一片溫和,而且黑白分明的眸子眨也不眨的望向眾人,顯得無比情真,在坐的有人便想,這個從京中下來的官兒,倒似乎是很通人情義理之常的嘛?不像是來得路上大家擔心的,為縣內械鬥之事,要遷怒眾人的樣子。
縣內士紳之首是白姓族長,名叫德堂,聞言拱拱手,“大人初到敝府,公事繁重,甚或日夜不眠,為往來雜務操煩。老夫等忝為桑梓,受一點奔波之苦,又算得什麽?”
“本官蒙皇上簡派,任職晉省,到任之前,於民情一無所知,經由子墨老弟解說,心中又是驚訝,又是狐疑?我天朝內省,居然還會有這樣如苗徭擺夷之地都已經蕩然無存的舉族仇殺之事嗎?不瞞諸位,乍聽之下,我還當子墨老弟在和我說笑呢!”他的臉色突然轉而扳緊,“後來才知道,這樣的事情,並不是開玩笑!既然如此,我倒要請教了:難道在列位心中,並無煌煌國法之存嗎?白族長,我知道,你也是有舉人功名的,這少年庭訓之學,難道老兄也是全然忘記了嗎?”
“大人見責得極是。國法煌煌,老夫從無一日忘卻,隻不過,敝縣情形,與旁不同……。”
肅順搶著說道:“怎麽個不同法?可有實據?”
“有的。”白德堂開始說了起來,“本縣械鬥之風,起自明朝末年,其時李闖為逆,禍亂一方,偏朝廷無力抗阻,唯有鄉民結黨自保。等到天朝定鼎,百業興旺,民心思安,械鬥惡習,不聞久矣。一直到了乾隆年間,陝甘回亂,波及數省,有從當地逃難而至的漢回小民,流落到此。――”
原來,乾隆年間,陝甘之地漢回爭鬥越發凶烈,朝廷派兵幾度征繳,都勞而無功,省內安善百姓無可奈何,隻好背井離鄉,到處逃難,其中有一部分人,就到了距離不遠的山西境內,在沁水縣落下腳來。在這裏落腳有兩種原因,一來是距離家鄉不算很遠,等到日後安定下來,再折返回去也更加容易;第二個原因是,沁水縣內有馬氏一族,同樣是回回,彼此同族,可以有一個照應。
回回到此之後,馬氏一族人丁大旺,隱然成為縣內第一大族,本來雙方是很可以和睦度日的,不想逃離家鄉來的的回回,聚在一起,經常會說起在原本家鄉的時候,漢回爭鬥,多數以回民吃虧,遭漢人欺淩的舊事,為了在沁水縣不至遭到此等對待,隻有先一步結成鄉黨,對抗外族。
這是一種非常討厭的輿論,當時任馬氏族長的老人學識深厚,認為若是任由這樣的聲音傳播下去,沁水縣多年來融洽的兩族百姓,弄不好就會有三人成虎之虞,於是親自約見白氏和生氏一族的族長,準備將這些胡亂煽動的族人,部分內外,一概趕出縣境。
不料事機不密,給一個楊姓的逃難而來的回回知道了,不等遭人驅逐,他先一步糾集族人,將馬姓一族全數抓了起來,並且將這一族人盡數驅逐!
楊某人心腸狠辣,為擔心馬氏人家報複,讓馬氏各房寫下血書,立誓今後再也不會回到山西原籍來,從今之後,也等若再不是山西人士――為擔心對方日後反悔,楊某人從馬氏一族各房中留下一個孩子,作為人質,其他的人,全數驅逐。眾人擔心孩子的安危,不敢違背誓言,隻好攜家帶口,含淚遠離。
“這話不對吧?”肅順聽到這裏,打斷了白德堂的話,“難道朝廷就不管嗎?”
“此事,老夫也未知其詳,不過是人雲亦雲。不過,聽人說,楊某人花了大價錢,上下打點,方始無事。”
“哦……”過往多年的舊事,追問無益,肅順也不多問,心中卻有一個疑惑,白德堂言語之中於楊氏一族的先人不敬,看楊氏族長,竟是無動於衷,這又是怎麽回事?“那,現在後來呢?”
白德堂苦笑著說道,“楊某人忘恩不義,終有報償。等到他四十六歲的時候,膝下原本有的三個孩子,都死於械鬥之中,而幾個孫兒,或者因病夭折,或者……”他笑了一下,繼續說道,“如今縣內楊姓族長,還是當年為他留下來,作為人質的馬姓族人之後呢!”
肅順向那個楊氏家族的老者看過去,果然,對方麵對著他的目光,緩緩的點點頭,“三魚老兄所言極是,不過我等先人終究感念他一番撫育之恩,不好做出數典忘祖之事,故而仍以舊姓相稱。”
肅順這一次完全聽明白了,“既然彼此原本就是和睦鄉裏,又為什麽不肯放棄多年成見,共謀桑梓,反倒繼續這等爭鬥不休的悖逆之事呢?”
“多年積習而下,哪一戶、哪一家沒有丈夫、孩子死於對方之手?放棄仇怨,哪裏有這樣容易啊?”
“那你們呢?”肅順看向其他幾位小氏族,“又是為何裹挾而下?”
幾個人參差不齊的答了幾句,大約是原因是,山西貧苦之地,百姓為了幾兩銀子的利益,不惜鋌而走險,所以,大族之間約好賭鬥之期,輕易不會從本族***人,反而雇請小族青壯,代為征戰――等若就成了這三氏的雇傭軍了。
傷殘、死亡,都可以有一筆不菲的安置銀子,交付到家屬的手中,故而形成一種非常奇特又非常邪門的風氣,用官府的話來說就是:‘凡出鬥者,妻孥嬉笑相送,不望生還,或父子二人,各受一姓雇募,及至臨場,父子各忠所事,若不相識。’
而賭鬥之後‘每受雇者死一人,則雇者給銀五十兩,祠堂立忠勇牌位,妻孥具有養贍。’而為了這五十兩銀子和妻孥日後有巨族妥加安置,竟有青壯百姓,主動花錢,請戰出征的。
這還不算,小氏族與大族之間,也偶爾會有爭鬥,便如同鄭子白和肅順提過的,趙書新殺妻求財的事情。提及這件事,白德堂怒滿胸臆,“大人,非是老夫敢於在此臧否朝廷大員,隻是,像趙書新這等喪心病狂之人,居然在殺妻之後,還能躲過一死?這還有天理嗎?可見……”他撇了撇一邊陪坐的鄭子白,言下之意是說,鄭子白從中一定是收受了趙家的好處,才有這等不公的判決。
“白老大,你這話鵝就聽得不對!”不等肅順說話,趙氏一族的族長就操著濃重的口音答話了,“朝廷有法度,鵝趙家又不曾使錢――鵝們也莫錢可使――趙書新那個瓜娃兒,為朝廷恕過不殺,也是朝廷的恩典,你這老的,不走正途,反倒害死了趙家的兩個小娃……”
他一口西北土音,說得又急又快,肅順聽得半懂不懂,隻能靠猜的,才能知道他說的是什麽,看兩人有點流於意氣,趕忙阻止,“且請稍安勿躁。今日到了本官等到府衙,總要大家心平氣和的商議解決之道――趙書新一事,不過是特案,不可作為常例視之的。”
白德堂不敢不賣肅順麵子,隻是看他氣得胡子翹起多高,可見是趙書新不死,老人心中的火氣,便絕對無法發泄。
肅順說道,“便以此事來講吧,趙書新固然可殺,但他的弟妹兩個,無辜稚童,為人毆打致死,三魚兄,這其中難道不是貴族人做得失卻衡平之道了嗎?”
“大人所言極是,此事著實是老夫管束無方所致。隻要趙書新明正典刑――我願意賠償。”
“娃都死了,你賠償就好了嗎?”
肅順心中不喜,這叫什麽話?難道這百數十年來,你趙家為了銀子而死的族人還少了嗎?當時怕也不見你如此咄咄逼人吧?心中想著,一張圓潤好看的大臉上收斂了笑容,“聽貴族長的話,倒似乎一定要將白家毆打孩童致死之人,一並處死,以為補償了?”
聽他語氣不善,趙氏族長不敢多說,“鵝……不是這樣講。”
“不是當然最好。”肅順變臉極快,又堆起了笑容,“本官也算是一手托兩家,此事能夠彼此圓通融洽,方始是最理想。”他正想接著說,門口跑進一個戈什哈,“回大人,提督慶林慶大人到。”
“哦。”肅順長身而起,抱歉的一笑,“對不住諸位,公事繁重,本官不能久陪。這樣吧,請各位暫時仍舊回管驛休息,彼此商討一個章程,總要雙方滿意……屆時,本官為你們做主,以公文將其確定下來,也好保證今後縣內一方平安。諸位以為呢?”
“大人所言自然極好,既然如此,我等不再打擾,暫且告辭。”
送白德堂等人出去,肅順轉身回到廳中,沁水縣鄭子白忙靠了過來,“大人,真要以公文的形式將此事確定下來嗎?”
肅順點頭,“這隻是第一步。”他突然轉而問道,“子墨兄,你在縣內任職幾年了?”
“回大人話,卑職是鹹豐二年任職沁水縣令的。”
“已經有七年之久了?想來縣內人脈也已經很熟悉了吧?”
“這,卑職不敢說熟稔人脈,不過各族各房,倒是都認識一些,也都有過……”鄭子白立刻明白過來,“大人,莫不是要另選各族族長?”
“若還是任由這些屍位素餐之人在族長之位上的話,隻怕用不到兩年,仇殺之風複起――本官不知道,不任職也就罷了,既然到了這裏,又知曉前後,就斷然不許這樣野蠻之風容留!”
“大人見識深遠,更長存惠民之心,卑職佩服。”
“等一會兒你辛苦一番,到縣裏走一趟。”肅順交待他,“將各族年輕有為之人聚集起來,……和他們曉諭清楚,一旦這邊有了成議,我會立刻派人知會你――到時候,這份文書,就是白德堂等任職族長,所能夠簽署的最後一份文書了。”
鄭子白真正的佩服起來,事情處理的條理分明,卻又絲絲入扣,分毫不亂!不愧是從京中下來的。隻是,任職一方知府,難道不是有點屈才了嗎?心中胡亂想著,躬身答應:“是,卑職明白了。”
“隻有一節,本府要囑咐你,經你之手選拔之人,必得是那等真真正正心存良善之輩,若是日後有一個反複,給我知道了?”肅順笑眯眯的說道,“子墨老兄……,想來以肅某之能,要追究你的責任,怕未必是難事――不管你屆時是一方風塵俗吏,抑或是外任封疆,皆是如此,你不可自誤!”
“卑職不敢!卑職萬萬不敢以私情廢公事,請大人放心。”
“不說這些了,你下去吧。我也要見客了。”
接到澤州府的差役送來的公文,慶林大感頭疼,肅順的為人他不是不知道,張五在澤州府犯下的罪行更加心知肚明,一旦解送過去,隻怕自己這個真心喜歡的孌童,一條小命就要交代在澤州府了。隻是若說不給送過去,又分外覺得為難,琢磨再三,隻好把張五叫過來,“小五啊,肅順任職澤州府的事情,你知道嗎?”
張五一聽這兩個名字,嚇得立刻跪了下來,“大人救命啊!”
“不是我不想救你,若是張運蘭之前還好,我隨便擬個由頭,就說把你派出去剿匪了,暫時不在省城,最少可以緩上幾日,再想辦法。如今張運蘭主管全省上下綠營操練之事,你是二品副將,公事往來他不會不知道……”
張運蘭是光武軍霆字營中的佐領,在中英戰事結束之後,曾國藩向朝廷奏陳有功人員的名單,皇帝多有優詔,在奏折中看到有關張運蘭等人在英軍槍炮進攻的時候負傷,皇帝特頒禦用傷藥,並親筆朱諭,“勇猛中宜加慎重。”尚方珍玩不斷賞賜之外,更命人到軍前,以圖形進覽。
到戰事底定之後,皇帝有意在禁中召見,不過為軍機處一幹人攔了,借口是:張運蘭等出身草莽,未識天顏,奏答之際言語唐突,即便皇上有心包容,該等弁員亦羞愧難當。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到他曆練幾年之後,再到禦前奏答。
皇帝不好硬來,便答允了。而在張運蘭來說,感戴皇恩,不知道如何為國出力才好,到了鹹豐八年的年初,朝廷在全國推行軍製改革之法,他雖然不大識得字,終究是有功之臣,為兵部選中,派到山西來,整頓軍務。
張運蘭所在的霆字營,營佐是鮑超,為人粗豪不識字,論及武功,卻是全軍第一。自然的,有什麽樣的將官就有什麽樣的兵士,霆字營上下,崇尚勇武之風,自號新軍第一營。
張運蘭出身於此,身上自然沾滿了驕狂的脾性,到了山西,在太原撫標營中走了一圈,眼見兵士疲弱之態,心中一百個瞧不起,也不顧及隨行的慶林臉子上下不下得來,橫加指責,言語之中粗魯無禮,氣得慶林幾乎要當場和他發作開來。最後為幕僚苦勸,方才作罷,卻也沒有好臉色給張運蘭看,氣哼哼的拂袖而去了。
張運蘭也不在乎,他是奉旨辦差,心中隻有皇上和曾國藩,旁的人,根本不放在眼裏,到任伊始,就開始在營中大肆整頓,隻是為他汰撤、開革的兵士就超過了一千六百餘人,站到撫標五營總人數的三分之二強!
這樣的大手筆,自然引得兵士將佐不滿,集體到提督衙門去鬧,慶林故意不見、不管、不問,有心要看張運蘭的笑話。
張運蘭人雖然粗豪,但並非傻瓜,他一方麵命清客行文本省的巡撫、提督、布政司、京中的兵部等各級衙門,將兵士被開革的緣由寫清楚;另外一方麵,按照當年自己在光武軍中所受訓練,在晉省綠營中開始操演兵士。
不但是張運蘭,從光武軍中派出去的到行省內行以軍製改革的各級將佐,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奏報到了京中,皇帝和軍機處議過,都認為此刻萬萬不能弛禁,一旦口子放開,後果不堪設想――這時候就是有再大的困難,也要咬牙頂住了。
故此,朝廷降明喻,軍製改革,不可為被裁撤的兵士聚眾***而有半點遊移恍惚,各省除卻以警用編製吸納之外,對那些老弱病殘,實在沒有辦法解決的,朝廷倒是不肯手軟,按照每人每從軍一年,賞發足額軍餉的辦法,給予一定的補償――也就是說,從軍二十年的,就可以得到貳佰四十個月的軍餉。這一筆費用,由派駐到省的協理幫辦軍務司員會同本省藩司、綠營提督、總兵辦理。至於軍餉的來源,六成由朝廷撥付,四成省內自籌。
因為這樣的解決辦法,兵士不滿情緒才逐漸為之安撫了下去,而山西一省所動用的遣散銀子,總數就超過了一百六十餘萬兩!在這之後,張運蘭再無阻礙,在太原開始正式進行操練新軍事宜。
雖然諸事妥帖,但他為人性情急躁,總想著在最短的時間內訓練出一省新軍,上報皇恩,行事之間分外的褊急,把撫標五營操練得苦不堪言,兵士的怨氣極大之外,效果也並不是很好。他自己還夢夢不知,依舊認為兵士不肯用心用力,每天更加逼迫,成了惡性循環。
話是如此,但新軍之製,首重的就是軍中紀律,一旦有違反軍紀之事,處置起來極其嚴酷,輕則軍棍,重則殺頭,沒有半點人情可講。慶林若是以公事為名,扯謊欺瞞,將來肅順一紙公文送到張運蘭處,連他也脫不掉幹係,所以慶林有這樣的說話。
張五聽他的話中有畏難之意,更是嚇得瑟瑟發抖,一個勁的碰頭如搗蒜,“大人,看在小的多年服侍的份上,可不能把小的給肅順送過去啊。大人,您要救小的一命啊。”
慶林也覺得無比懊惱,“不是我不想救你。”他皺著眉說,“隻是,此事你誠然是做得太過魯莽了些。”
“是,是,是。一切都是小的的不是,隻求能夠躲過這一次,小的今後一定老老實實,再不敢為非作歹了。”
“這樣吧,我陪你走一趟澤州府。想來有我出麵,救下你一條性命,總還是能夠達成的。”
“多謝大人,多謝大人救命之恩,小的來生做牛做馬,也要報答大人!”
主從兩個議定,慶林把張運蘭請過提督府衙,對他說,“澤州府有公事往來,要營中二品副將、湖南張五到府城去,協理辦差。本官想了想,若是隻有他去的話,怕是諸事不妥,正好上一次肅大人到省的時候,本官有事,未及拜會,這一次順路去一次,也好與肅大人久暌之後,異鄉相見。這省城之中的軍務,就請張兄多多辛勞了。”
“大人不必客氣,一切由本官擔待就是。”張運蘭心中深深看不起這一對混賬,不過官場上的麵子還是要的,“大人一路順風,早去早回。”
於是,慶林讓澤州府所派的四名聽差帶著自己的手書先行回去,隨即帶著張五,一路向澤州府行來。
肅順命李慈銘代替自己出城迎接,見麵之後,隻說大人正在府衙見客,未及親迎,請製台大人原宥一二。慶林笑著擺擺手,“這位就是名動浙省的李愛伯了吧?先生大名,天下誰人不知?上一年在秦淮河畔,連玉尊天子,也為先生大才所奪,著實是令天下人讚佩,名下無虛啊!”
李慈銘心中暗怒!夢中舫中一段過往之事,經好事人之口遍傳,早已經走了樣子,竟是說,當日在夢中舫裏,李慈銘驚采絕豔,讓皇帝也大為丟醜,便如同盛唐的李青蓮再世一般。之後,賽香君小姐傾慕名士才俊,以身相許,氣得皇帝臉色發青,拂袖而去雲雲。弄得他無可辯也無能辯,尷尬得無以複加。今天慶林居然又提起這件事,倒似乎是有意拿自己取笑來了?
李慈銘不陰不陽的笑了幾聲,“製台大人過譽了。學生不過一介寒儒,蒙我家大人恩寵,延至府中,建策聽用,怎麽比得上大人,節製全省軍務,一言九鼎啊?”
慶林竟似乎全然聽不出他話中的譏諷似的,笑著問道,“不知道雨亭兄如今在忙些什麽?”
“還不是為沁水縣民風剽悍,常年來械鬥不止之事?”李慈銘答說,“昨天,沁水縣鄭子墨將縣內各族家長請到府城,大人正在與之商討安民之法呢。”
“哦?”沁水縣民風不靖的事情,慶林也是知道的,聞言很是來了精神,“不知道雨亭兄要如何做呢?”
*******************************************************
從沁水縣請到府城的除了白、楊、生三大姓族中的家長、主事之外,還有其他小姓家族中的代表,濟濟一堂,總有二十餘人,肅順停了一天,先將眾人安置在府城的管驛中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將他們招到府衙,在二堂備下茶點饗客。
來此的二十餘人中,倒有一半是有功名的,長揖不跪,口稱‘老公祖’,肅順很和煦的笑著,“都請坐吧,請坐。”
眾人謝過歸坐,肅順左右看了看,“這一次請眾位士紳鄉黨到府城來,本來也是本官的過失。為什麽這麽說呢?新任府縣上任之初,於所轄之地的民風民情,都要有所了解。而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向本地德望俱勳的縉紳請教,我也不能免俗,隻不過,我從來沒任過外職,種種章法,晦暗不明,加以府城之中的公事太多,不好剛剛履任,便離城他往,不得已,隻好將列位請過府城來了――失禮之處,請諸位不要見怪啊。”
他絮絮叨叨的說了半天,表情話語一片溫和,而且黑白分明的眸子眨也不眨的望向眾人,顯得無比情真,在坐的有人便想,這個從京中下來的官兒,倒似乎是很通人情義理之常的嘛?不像是來得路上大家擔心的,為縣內械鬥之事,要遷怒眾人的樣子。
縣內士紳之首是白姓族長,名叫德堂,聞言拱拱手,“大人初到敝府,公事繁重,甚或日夜不眠,為往來雜務操煩。老夫等忝為桑梓,受一點奔波之苦,又算得什麽?”
“本官蒙皇上簡派,任職晉省,到任之前,於民情一無所知,經由子墨老弟解說,心中又是驚訝,又是狐疑?我天朝內省,居然還會有這樣如苗徭擺夷之地都已經蕩然無存的舉族仇殺之事嗎?不瞞諸位,乍聽之下,我還當子墨老弟在和我說笑呢!”他的臉色突然轉而扳緊,“後來才知道,這樣的事情,並不是開玩笑!既然如此,我倒要請教了:難道在列位心中,並無煌煌國法之存嗎?白族長,我知道,你也是有舉人功名的,這少年庭訓之學,難道老兄也是全然忘記了嗎?”
“大人見責得極是。國法煌煌,老夫從無一日忘卻,隻不過,敝縣情形,與旁不同……。”
肅順搶著說道:“怎麽個不同法?可有實據?”
“有的。”白德堂開始說了起來,“本縣械鬥之風,起自明朝末年,其時李闖為逆,禍亂一方,偏朝廷無力抗阻,唯有鄉民結黨自保。等到天朝定鼎,百業興旺,民心思安,械鬥惡習,不聞久矣。一直到了乾隆年間,陝甘回亂,波及數省,有從當地逃難而至的漢回小民,流落到此。――”
原來,乾隆年間,陝甘之地漢回爭鬥越發凶烈,朝廷派兵幾度征繳,都勞而無功,省內安善百姓無可奈何,隻好背井離鄉,到處逃難,其中有一部分人,就到了距離不遠的山西境內,在沁水縣落下腳來。在這裏落腳有兩種原因,一來是距離家鄉不算很遠,等到日後安定下來,再折返回去也更加容易;第二個原因是,沁水縣內有馬氏一族,同樣是回回,彼此同族,可以有一個照應。
回回到此之後,馬氏一族人丁大旺,隱然成為縣內第一大族,本來雙方是很可以和睦度日的,不想逃離家鄉來的的回回,聚在一起,經常會說起在原本家鄉的時候,漢回爭鬥,多數以回民吃虧,遭漢人欺淩的舊事,為了在沁水縣不至遭到此等對待,隻有先一步結成鄉黨,對抗外族。
這是一種非常討厭的輿論,當時任馬氏族長的老人學識深厚,認為若是任由這樣的聲音傳播下去,沁水縣多年來融洽的兩族百姓,弄不好就會有三人成虎之虞,於是親自約見白氏和生氏一族的族長,準備將這些胡亂煽動的族人,部分內外,一概趕出縣境。
不料事機不密,給一個楊姓的逃難而來的回回知道了,不等遭人驅逐,他先一步糾集族人,將馬姓一族全數抓了起來,並且將這一族人盡數驅逐!
楊某人心腸狠辣,為擔心馬氏人家報複,讓馬氏各房寫下血書,立誓今後再也不會回到山西原籍來,從今之後,也等若再不是山西人士――為擔心對方日後反悔,楊某人從馬氏一族各房中留下一個孩子,作為人質,其他的人,全數驅逐。眾人擔心孩子的安危,不敢違背誓言,隻好攜家帶口,含淚遠離。
“這話不對吧?”肅順聽到這裏,打斷了白德堂的話,“難道朝廷就不管嗎?”
“此事,老夫也未知其詳,不過是人雲亦雲。不過,聽人說,楊某人花了大價錢,上下打點,方始無事。”
“哦……”過往多年的舊事,追問無益,肅順也不多問,心中卻有一個疑惑,白德堂言語之中於楊氏一族的先人不敬,看楊氏族長,竟是無動於衷,這又是怎麽回事?“那,現在後來呢?”
白德堂苦笑著說道,“楊某人忘恩不義,終有報償。等到他四十六歲的時候,膝下原本有的三個孩子,都死於械鬥之中,而幾個孫兒,或者因病夭折,或者……”他笑了一下,繼續說道,“如今縣內楊姓族長,還是當年為他留下來,作為人質的馬姓族人之後呢!”
肅順向那個楊氏家族的老者看過去,果然,對方麵對著他的目光,緩緩的點點頭,“三魚老兄所言極是,不過我等先人終究感念他一番撫育之恩,不好做出數典忘祖之事,故而仍以舊姓相稱。”
肅順這一次完全聽明白了,“既然彼此原本就是和睦鄉裏,又為什麽不肯放棄多年成見,共謀桑梓,反倒繼續這等爭鬥不休的悖逆之事呢?”
“多年積習而下,哪一戶、哪一家沒有丈夫、孩子死於對方之手?放棄仇怨,哪裏有這樣容易啊?”
“那你們呢?”肅順看向其他幾位小氏族,“又是為何裹挾而下?”
幾個人參差不齊的答了幾句,大約是原因是,山西貧苦之地,百姓為了幾兩銀子的利益,不惜鋌而走險,所以,大族之間約好賭鬥之期,輕易不會從本族***人,反而雇請小族青壯,代為征戰――等若就成了這三氏的雇傭軍了。
傷殘、死亡,都可以有一筆不菲的安置銀子,交付到家屬的手中,故而形成一種非常奇特又非常邪門的風氣,用官府的話來說就是:‘凡出鬥者,妻孥嬉笑相送,不望生還,或父子二人,各受一姓雇募,及至臨場,父子各忠所事,若不相識。’
而賭鬥之後‘每受雇者死一人,則雇者給銀五十兩,祠堂立忠勇牌位,妻孥具有養贍。’而為了這五十兩銀子和妻孥日後有巨族妥加安置,竟有青壯百姓,主動花錢,請戰出征的。
這還不算,小氏族與大族之間,也偶爾會有爭鬥,便如同鄭子白和肅順提過的,趙書新殺妻求財的事情。提及這件事,白德堂怒滿胸臆,“大人,非是老夫敢於在此臧否朝廷大員,隻是,像趙書新這等喪心病狂之人,居然在殺妻之後,還能躲過一死?這還有天理嗎?可見……”他撇了撇一邊陪坐的鄭子白,言下之意是說,鄭子白從中一定是收受了趙家的好處,才有這等不公的判決。
“白老大,你這話鵝就聽得不對!”不等肅順說話,趙氏一族的族長就操著濃重的口音答話了,“朝廷有法度,鵝趙家又不曾使錢――鵝們也莫錢可使――趙書新那個瓜娃兒,為朝廷恕過不殺,也是朝廷的恩典,你這老的,不走正途,反倒害死了趙家的兩個小娃……”
他一口西北土音,說得又急又快,肅順聽得半懂不懂,隻能靠猜的,才能知道他說的是什麽,看兩人有點流於意氣,趕忙阻止,“且請稍安勿躁。今日到了本官等到府衙,總要大家心平氣和的商議解決之道――趙書新一事,不過是特案,不可作為常例視之的。”
白德堂不敢不賣肅順麵子,隻是看他氣得胡子翹起多高,可見是趙書新不死,老人心中的火氣,便絕對無法發泄。
肅順說道,“便以此事來講吧,趙書新固然可殺,但他的弟妹兩個,無辜稚童,為人毆打致死,三魚兄,這其中難道不是貴族人做得失卻衡平之道了嗎?”
“大人所言極是,此事著實是老夫管束無方所致。隻要趙書新明正典刑――我願意賠償。”
“娃都死了,你賠償就好了嗎?”
肅順心中不喜,這叫什麽話?難道這百數十年來,你趙家為了銀子而死的族人還少了嗎?當時怕也不見你如此咄咄逼人吧?心中想著,一張圓潤好看的大臉上收斂了笑容,“聽貴族長的話,倒似乎一定要將白家毆打孩童致死之人,一並處死,以為補償了?”
聽他語氣不善,趙氏族長不敢多說,“鵝……不是這樣講。”
“不是當然最好。”肅順變臉極快,又堆起了笑容,“本官也算是一手托兩家,此事能夠彼此圓通融洽,方始是最理想。”他正想接著說,門口跑進一個戈什哈,“回大人,提督慶林慶大人到。”
“哦。”肅順長身而起,抱歉的一笑,“對不住諸位,公事繁重,本官不能久陪。這樣吧,請各位暫時仍舊回管驛休息,彼此商討一個章程,總要雙方滿意……屆時,本官為你們做主,以公文將其確定下來,也好保證今後縣內一方平安。諸位以為呢?”
“大人所言自然極好,既然如此,我等不再打擾,暫且告辭。”
送白德堂等人出去,肅順轉身回到廳中,沁水縣鄭子白忙靠了過來,“大人,真要以公文的形式將此事確定下來嗎?”
肅順點頭,“這隻是第一步。”他突然轉而問道,“子墨兄,你在縣內任職幾年了?”
“回大人話,卑職是鹹豐二年任職沁水縣令的。”
“已經有七年之久了?想來縣內人脈也已經很熟悉了吧?”
“這,卑職不敢說熟稔人脈,不過各族各房,倒是都認識一些,也都有過……”鄭子白立刻明白過來,“大人,莫不是要另選各族族長?”
“若還是任由這些屍位素餐之人在族長之位上的話,隻怕用不到兩年,仇殺之風複起――本官不知道,不任職也就罷了,既然到了這裏,又知曉前後,就斷然不許這樣野蠻之風容留!”
“大人見識深遠,更長存惠民之心,卑職佩服。”
“等一會兒你辛苦一番,到縣裏走一趟。”肅順交待他,“將各族年輕有為之人聚集起來,……和他們曉諭清楚,一旦這邊有了成議,我會立刻派人知會你――到時候,這份文書,就是白德堂等任職族長,所能夠簽署的最後一份文書了。”
鄭子白真正的佩服起來,事情處理的條理分明,卻又絲絲入扣,分毫不亂!不愧是從京中下來的。隻是,任職一方知府,難道不是有點屈才了嗎?心中胡亂想著,躬身答應:“是,卑職明白了。”
“隻有一節,本府要囑咐你,經你之手選拔之人,必得是那等真真正正心存良善之輩,若是日後有一個反複,給我知道了?”肅順笑眯眯的說道,“子墨老兄……,想來以肅某之能,要追究你的責任,怕未必是難事――不管你屆時是一方風塵俗吏,抑或是外任封疆,皆是如此,你不可自誤!”
“卑職不敢!卑職萬萬不敢以私情廢公事,請大人放心。”
“不說這些了,你下去吧。我也要見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