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節中俄糾葛(2)
皇帝長思良久,把自己所知道的關於沙俄對中國多年虎視眈眈的種種細情逐一梳理一遍,又怕日後忘記,拿起筆,順手拿過一摞澄心堂箋紙,在上麵寫寫畫畫,半天抬不起頭來,“皇上,該用膳了。”
“哦?”抬頭看看,天色漸暗,“什麽時辰了?”
“已經快到酉時了。”驚羽小聲說道,“皇上,用過晚膳再寫吧。”
“也好。”思考了一下午,筆耕不綴了一下午,他也真覺得有點餓了,把文卷放好,起身到了東暖閣中,六福向守在養心殿明殿上的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句話傳給鵠立在養心殿外的太監,就這樣一層一層傳過去,不等回聲消失,一個有如運嫁妝的行列,已經出了禦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組成的隊伍,抬著七八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殿中,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菜肴放兩桌,另有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
皇帝坐在桌前,神色顯得很恍惚,沒有半點用膳的意思,忽然一擺手,“撤了。六福?”
“奴才在。”
“你到南書房去,給朕拿幾本書來。”他一邊思考,一邊說道,“皇朝文獻通考,盛京通誌、黑龍江誌稿,吉林外紀,還有高宗實錄,哦,不必了,實錄養心殿就有。去吧。”
“喳。”
六福轉身出去,皇帝也隨之起身,走到門口,回頭想了想,“驚羽,把這幾個菜,給朕拿到對麵的暖閣中去。今天晚上怕又要睡不得了!”
驚羽胡亂吩咐小太監伺候差事,自己跟在他身後到了對麵的暖閣中,“皇上,什麽大不了的事情,連晚膳也顧不上吃了?當心身子啊。”
“知道,我知道。”他輕笑著點點頭,“隻是啊,有些事情是靈機一動之下發生出來的,若是遷延時辰,等一會兒倒是有時間了,隻怕精神就跟不上了。哦,你讓人多多的調一點朱砂,等一會兒要用的。”
驚羽滿心憐惜,她知道,隻要他說這樣的話,就又要一夜不能安枕了。偏偏這位主兒的身子骨並不那麽硬朗,隻要有一夜不睡,立刻就能夠從麵容上顯現出來,但終究是旨意不能違逆,輕輕地歎息一聲,轉身下去準備了。
草草用罷晚膳,六福將索要的書籍取來,就著暖閣中厚厚的地毯,鋪陳開來,皇帝時而起身,時而蹲下,時而展卷思考,時而奮筆疾書。隨著在雪白柔軟的澄心堂箋紙上做著隻有自己能夠看到的記錄,他心中越加充滿了酸楚的情緒。
和俄國人多年來虎視關東之地相比較起來,清朝建國之後,於關外龍興之地,始終實行滿蒙自治的策略,即便是聖明如康熙、英察如乾隆者,在多年的承平之後,也將這一大塊廣袤的土地,視為雞肋一般的存在,根本沒有對其抱有應有的重視。
明朝時候,在黑龍江流域一共設置了三百八十四衛和若幹所、站及地麵,統歸奴兒幹都司管轄,其中在額爾古納河以西地區設置了斡難河衛(鄂嫩河流域)、罕麻衛(注入額爾古納河左側的哈馬爾河附近),以及沿額爾古納河兩岸的哈喇河、古賁河、堅河、安河等衛,而額爾古納河以西的外貝加爾本來也是中國的領土。
清朝立國之後,繼續對黑龍江流域行駛管轄,設官鎮守,征兵編旗,駐防巡邊。當時黑龍江流域分別是歸黑龍江將軍和吉林將軍管轄,前者從前駐璦琿,後遷至齊齊哈爾,璦琿則由他的助手,副都統鎮守。統轄範圍是從黑龍江和鬆花江匯流處以上的黑龍江流域;鬆花江口以下的部分,歸吉林將軍管轄,駐吉林霍通。
而黑龍江流域的行政組織,有兩種形式,中上遊的居民編入駐防八旗和布哈特(這是滿語,打牲部落的意思)八旗;在下遊,除了挑選人丁編入駐防八旗之外,設姓長、鄉長分戶管轄;其中鄂溫克族(這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人由族人選出的頭人管轄,這個人受朝廷的委派,賞佐領頂戴,衙門在庫馬拉河畔,名叫呼瑪卡倫佐領衙門。其中卡倫是滿語,是漢語‘台’或者‘站’的意思。
卡倫的作用很多,主要是巡邊,駐防八旗官兵每一年都要從璦琿城沿黑龍江上溯到格爾比奇河,巡視邊界;捕捉逃犯,特別是從尼布楚各礦場淘來的逃犯;監視當地居民的活動;還有一個就是驗看過往商人的護照——從這一點上來說,也發揮了海關的作用。
而因為東三省為大清龍興之地,在保持基本的軍事防禦之力的同時,曆代皇帝,都行以半封閉式的管理模式,這要分作兩方麵,第一便是重陸輕水,清朝對於遼東半島的綿長海岸線的防衛措施之孱弱,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遼東沿海地區之外,還有從烏第灣經韃靼海峽直至圖們江口的海岸線,以及庫頁島、善塔爾島等大小諸多島嶼,僅僅是在旅順一地設有水師營,駐漢軍協領一人,佐領二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八人,筆帖式一人,領催五十人,水師兵伍佰伍拾人,水手六十人,初有戰船十支,後來又裁撤四支,實存僅六支。這樣的水麵力量,防禦小規模海盜、保護海運以及一般性的海岸緝私,尚不能指望,使之用於國防,則更不堪言了。
至於防禦區域,也被局限在遼東海岸線,東部沿海及島嶼,並無水師及海防要塞,形成完全徹底的海防真空區!
而吉林、黑龍江水師,則是建立於尼布楚戰爭之後,以吉林船廠為基地,逐步形成江防體係,重點是在黑龍江地區。其中齊齊哈爾有大戰船10支、二號戰船15支,江船、劃子船各5;運糧船40支;摩爾根城水師營二號戰船6支,江船4支,運糧船66支,其他黑龍江水師營戰船若幹,而除此之外,三姓副都統轄區,包括庫頁島及綿長的東部海岸線,卻沒有一支戰船,令人殊不可解!
就黑龍江水師營而言,職責有二,一是巡江以行治安,二是運糧以供軍需。尤其以後者為重,但到了嘉慶末年,由於各城屯墾開發,糧食供應多能自給,運糧之務減少,運糧船‘惟呼蘭有十支,餘不聞’。而水師營巡江的江防職責,亦因為承平日久而淡化,到道光二十年的時候,額設船隻,僅齊齊哈爾有14支、摩爾根8支、黑龍江32支,還多是‘寄泊江濱,日漸腐蠹,亦從無過問者,若非糧運關乎軍食,幾無一船可用矣。’
戰略思想上的第二處漏洞,就是重南輕北。東三省中,盛京將軍的轄區在麵積上遠遜於黑、吉兩省的駐防將軍,但整體布局上,卻明顯表現出重視盛京而輕視吉、黑的態度。以乾隆中期陸路兵力分布情況來看,盛京將軍下轄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14人,協領13人,佐領125人,防禦98人,驍騎校198人,領催、前鋒、驍騎16,055人,步軍1,576人。以上官兵分布於大小24處駐地及16處邊門——這樣的數字,幾乎等於吉黑兩省的總和了。
雖然千人以上的軍鎮不及後兩省,但駐防地點星羅棋布,屯紮於遼東半島及柳條邊各地,密集程度,非其他二省可比。這是由於第一,盛京是清朝陪都,皇族祖先的陵寢所在,防務自然加強;第二,該地區各類皇莊、王莊等官莊旗地密布,旗人村屯鱗次櫛比,駐防地點呈現規模小而數量多的特點;第三,盛京因為清初一度實行招民安撫政策,大量漢民湧入,等封禁令下達之後,八旗軍設卡四處設防,用以控製當地漢民,執行封禁政策。
另外,朝廷以‘黑龍江左,人煙荒落,地處極寒’為理由,在烏蘇裏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大片土地上,不設軍鎮,不通驛路,使得‘驛路未展,人口越疏,邊疆不實,國防無恃。’
除此之外,更實行‘虛邊’政策,封關閉戶,築牆設卡,阻止百姓流入東北,特別是在柳條邊之外,嚴行‘清邊’,驅逐、剿滅在山中墾荒、采參、開礦淘金的流民,更將黑龍江下遊、烏蘇裏江兩岸的百姓編為新滿洲,雖然加強了防禦力量,但卻逐步遷其駐地於寧古塔、而吉林,而盛京,一步步的南移,最終的結果就是空出了大片大片的土地。東、北方向上廣袤千裏,山重水複,海岸環繞,本是邊防重要之域,卻絕無一軍一鎮,人跡零星,防務空虛。
之後又遷寧古塔將軍衙門於吉林,遷黑龍江將軍於齊齊哈爾,‘首府圈子’的南移,進一步使邊疆地區更加空曠,寧古塔和黑龍江城的戰略地位幾乎下降到了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層麵。
寫到這裏,皇帝擲筆而起!
走出養心殿,夜早已經很深了,他卻沒有半點睡意。身為後來人,他知道沙俄會給中國帶來什麽樣的災難,與之相比,英法美等國所圖謀的經濟利益,實在隻能說是癬疥之疾,隻有沙俄和東方的那個小國,才是心腹大患。但過往種種,早已如過眼雲煙,大清對於東北一地的戰略眼光的缺失,即便是以他這樣一個有著特殊經曆的後來人,也是所知不多的。
以他今日所見,隻恐還不著繩墨於十一之數,就看出這麽多的問題和漏洞,這隻能慨歎是祖宗保佑,上天眷顧了!嘿!虧自己還在鹹豐七年,為大敗英法聯軍,動過俯準柏葰所請,為自己上大帝嘉號的念頭,真可笑!
呼吸了幾口夜來清冷的空氣,他轉回身軀,到暖閣中,重又拿起了燭台,就著散落一地的書籍,翻查了起來。
朝廷在東北的戰略失敗,一個無論如何也不能繞過去的問題,就是對於東北三省戰略地位的確定上,清朝曆代皇帝,都是以內向型的八旗機動兵源基地的作用來考量,而取代了外向型的邊防基地的首要位置上著眼。
這主要表現在移兵出防上。從康熙三十五年,到道光二十二年,甲兵不足萬人的黑龍江地區,奉上諭征調高二十二次,總數達到35,000人!其中,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的兩年之內,皇帝分三次從東北調兵,第一次是從黑龍江地區調索倫、達斡爾族官兵到***奎屯撒馬爾、霍爾果斯河等地;第二次是調盛京地區的錫伯族官兵連同眷屬、餘丁大約4,000人,徙居伊犁河駐防;第三次是調吉林、寧古塔新滿洲的八佐領遷入北京——僅是這三次征調,連兵士帶家屬,就抽走了兩萬餘人,對於黑龍江和吉林的邊防實力,帶來很壞的影響。
其實,若是能夠在源源不斷的抽調兵力的同時,以漢族補充當地空虛的布防,亦未必是不能接受的事情,但在曆朝皇帝看來,封禁東北是第一必要的條件,主要為了達到以下的目的:第一,建立俯視中原的戰略態勢——一旦中原有警,東北鐵騎就可以迅速以居高臨下之勢入關、入口,形成軍事威懾。
第二,保障控馭***的戰略地位。《尼布楚條約》之後,葛爾丹成為了清朝的巨大威脅,康熙皇帝的軍事戰略有防備俄國,轉為防備***。康熙二十九年,在烏蘭布通大敗葛爾丹;是年,就將黑龍江將軍衙門遷至摩爾根,由黑龍江之畔到了嫩江之涯。
後來在葛爾丹之變被平息之後,繼續南遷到齊齊哈爾,更加靠近***,隨後又在鬆花江上遊先後設立吉林、阿勒楚喀、伯都訥三個駐防副都統轄區,沿呼倫貝爾邊界廣布卡倫,遙相呼應,對***地區形成鉗式控馭。
最後一點,是對東北周邊地區的認識不夠。東北地區北瀕大海,北枕外興安嶺,南界朝鮮,西靠***,在眾人看來,分散而居的百姓自無足懼,而寒冷冰凍的海岸線,完全不是人類所能通行的;至於大海彼岸,即中國傳統觀念上的海外,應該是蠻貊之地,不能與處,也不足為憂,隻有東北西部地區,主要是呼倫貝爾轄區,地界俄羅斯,是東北邊防重點之一,但隻有五千兵力的布防,若說照應這樣一大片的土地,也全然是杯水車薪,鞭長莫及了。
*************************************
寫完看看,皇帝無奈苦笑:問題倒是找出來一大堆,如何解決呢?東北方向上的戰略缺失,是他也不知道的,徙居旗人,以後還將進行的移居漢民的舉動,並沒有從這方麵著眼的考慮。如今看來,倒是無心插柳了。隻不過,速度還要加快,雖然自己掌握天機,但又能夠支撐到幾時?東北三省的防務空虛,已到了積重難返的境地,自己知道,俄羅斯人也不是呆子,靠嚇唬,能嚇唬得住嗎?
想到這裏,他又一次站起身來,看看自鳴鍾,已經過了零時,雙眼一陣酸澀,精神卻亢奮之極:國防大計,不可行以奇巧,還是要行之大道啊!就先從人員調配開始吧!
皇帝長思良久,把自己所知道的關於沙俄對中國多年虎視眈眈的種種細情逐一梳理一遍,又怕日後忘記,拿起筆,順手拿過一摞澄心堂箋紙,在上麵寫寫畫畫,半天抬不起頭來,“皇上,該用膳了。”
“哦?”抬頭看看,天色漸暗,“什麽時辰了?”
“已經快到酉時了。”驚羽小聲說道,“皇上,用過晚膳再寫吧。”
“也好。”思考了一下午,筆耕不綴了一下午,他也真覺得有點餓了,把文卷放好,起身到了東暖閣中,六福向守在養心殿明殿上的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句話傳給鵠立在養心殿外的太監,就這樣一層一層傳過去,不等回聲消失,一個有如運嫁妝的行列,已經出了禦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組成的隊伍,抬著七八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殿中,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菜肴放兩桌,另有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
皇帝坐在桌前,神色顯得很恍惚,沒有半點用膳的意思,忽然一擺手,“撤了。六福?”
“奴才在。”
“你到南書房去,給朕拿幾本書來。”他一邊思考,一邊說道,“皇朝文獻通考,盛京通誌、黑龍江誌稿,吉林外紀,還有高宗實錄,哦,不必了,實錄養心殿就有。去吧。”
“喳。”
六福轉身出去,皇帝也隨之起身,走到門口,回頭想了想,“驚羽,把這幾個菜,給朕拿到對麵的暖閣中去。今天晚上怕又要睡不得了!”
驚羽胡亂吩咐小太監伺候差事,自己跟在他身後到了對麵的暖閣中,“皇上,什麽大不了的事情,連晚膳也顧不上吃了?當心身子啊。”
“知道,我知道。”他輕笑著點點頭,“隻是啊,有些事情是靈機一動之下發生出來的,若是遷延時辰,等一會兒倒是有時間了,隻怕精神就跟不上了。哦,你讓人多多的調一點朱砂,等一會兒要用的。”
驚羽滿心憐惜,她知道,隻要他說這樣的話,就又要一夜不能安枕了。偏偏這位主兒的身子骨並不那麽硬朗,隻要有一夜不睡,立刻就能夠從麵容上顯現出來,但終究是旨意不能違逆,輕輕地歎息一聲,轉身下去準備了。
草草用罷晚膳,六福將索要的書籍取來,就著暖閣中厚厚的地毯,鋪陳開來,皇帝時而起身,時而蹲下,時而展卷思考,時而奮筆疾書。隨著在雪白柔軟的澄心堂箋紙上做著隻有自己能夠看到的記錄,他心中越加充滿了酸楚的情緒。
和俄國人多年來虎視關東之地相比較起來,清朝建國之後,於關外龍興之地,始終實行滿蒙自治的策略,即便是聖明如康熙、英察如乾隆者,在多年的承平之後,也將這一大塊廣袤的土地,視為雞肋一般的存在,根本沒有對其抱有應有的重視。
明朝時候,在黑龍江流域一共設置了三百八十四衛和若幹所、站及地麵,統歸奴兒幹都司管轄,其中在額爾古納河以西地區設置了斡難河衛(鄂嫩河流域)、罕麻衛(注入額爾古納河左側的哈馬爾河附近),以及沿額爾古納河兩岸的哈喇河、古賁河、堅河、安河等衛,而額爾古納河以西的外貝加爾本來也是中國的領土。
清朝立國之後,繼續對黑龍江流域行駛管轄,設官鎮守,征兵編旗,駐防巡邊。當時黑龍江流域分別是歸黑龍江將軍和吉林將軍管轄,前者從前駐璦琿,後遷至齊齊哈爾,璦琿則由他的助手,副都統鎮守。統轄範圍是從黑龍江和鬆花江匯流處以上的黑龍江流域;鬆花江口以下的部分,歸吉林將軍管轄,駐吉林霍通。
而黑龍江流域的行政組織,有兩種形式,中上遊的居民編入駐防八旗和布哈特(這是滿語,打牲部落的意思)八旗;在下遊,除了挑選人丁編入駐防八旗之外,設姓長、鄉長分戶管轄;其中鄂溫克族(這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人由族人選出的頭人管轄,這個人受朝廷的委派,賞佐領頂戴,衙門在庫馬拉河畔,名叫呼瑪卡倫佐領衙門。其中卡倫是滿語,是漢語‘台’或者‘站’的意思。
卡倫的作用很多,主要是巡邊,駐防八旗官兵每一年都要從璦琿城沿黑龍江上溯到格爾比奇河,巡視邊界;捕捉逃犯,特別是從尼布楚各礦場淘來的逃犯;監視當地居民的活動;還有一個就是驗看過往商人的護照——從這一點上來說,也發揮了海關的作用。
而因為東三省為大清龍興之地,在保持基本的軍事防禦之力的同時,曆代皇帝,都行以半封閉式的管理模式,這要分作兩方麵,第一便是重陸輕水,清朝對於遼東半島的綿長海岸線的防衛措施之孱弱,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遼東沿海地區之外,還有從烏第灣經韃靼海峽直至圖們江口的海岸線,以及庫頁島、善塔爾島等大小諸多島嶼,僅僅是在旅順一地設有水師營,駐漢軍協領一人,佐領二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八人,筆帖式一人,領催五十人,水師兵伍佰伍拾人,水手六十人,初有戰船十支,後來又裁撤四支,實存僅六支。這樣的水麵力量,防禦小規模海盜、保護海運以及一般性的海岸緝私,尚不能指望,使之用於國防,則更不堪言了。
至於防禦區域,也被局限在遼東海岸線,東部沿海及島嶼,並無水師及海防要塞,形成完全徹底的海防真空區!
而吉林、黑龍江水師,則是建立於尼布楚戰爭之後,以吉林船廠為基地,逐步形成江防體係,重點是在黑龍江地區。其中齊齊哈爾有大戰船10支、二號戰船15支,江船、劃子船各5;運糧船40支;摩爾根城水師營二號戰船6支,江船4支,運糧船66支,其他黑龍江水師營戰船若幹,而除此之外,三姓副都統轄區,包括庫頁島及綿長的東部海岸線,卻沒有一支戰船,令人殊不可解!
就黑龍江水師營而言,職責有二,一是巡江以行治安,二是運糧以供軍需。尤其以後者為重,但到了嘉慶末年,由於各城屯墾開發,糧食供應多能自給,運糧之務減少,運糧船‘惟呼蘭有十支,餘不聞’。而水師營巡江的江防職責,亦因為承平日久而淡化,到道光二十年的時候,額設船隻,僅齊齊哈爾有14支、摩爾根8支、黑龍江32支,還多是‘寄泊江濱,日漸腐蠹,亦從無過問者,若非糧運關乎軍食,幾無一船可用矣。’
戰略思想上的第二處漏洞,就是重南輕北。東三省中,盛京將軍的轄區在麵積上遠遜於黑、吉兩省的駐防將軍,但整體布局上,卻明顯表現出重視盛京而輕視吉、黑的態度。以乾隆中期陸路兵力分布情況來看,盛京將軍下轄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14人,協領13人,佐領125人,防禦98人,驍騎校198人,領催、前鋒、驍騎16,055人,步軍1,576人。以上官兵分布於大小24處駐地及16處邊門——這樣的數字,幾乎等於吉黑兩省的總和了。
雖然千人以上的軍鎮不及後兩省,但駐防地點星羅棋布,屯紮於遼東半島及柳條邊各地,密集程度,非其他二省可比。這是由於第一,盛京是清朝陪都,皇族祖先的陵寢所在,防務自然加強;第二,該地區各類皇莊、王莊等官莊旗地密布,旗人村屯鱗次櫛比,駐防地點呈現規模小而數量多的特點;第三,盛京因為清初一度實行招民安撫政策,大量漢民湧入,等封禁令下達之後,八旗軍設卡四處設防,用以控製當地漢民,執行封禁政策。
另外,朝廷以‘黑龍江左,人煙荒落,地處極寒’為理由,在烏蘇裏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大片土地上,不設軍鎮,不通驛路,使得‘驛路未展,人口越疏,邊疆不實,國防無恃。’
除此之外,更實行‘虛邊’政策,封關閉戶,築牆設卡,阻止百姓流入東北,特別是在柳條邊之外,嚴行‘清邊’,驅逐、剿滅在山中墾荒、采參、開礦淘金的流民,更將黑龍江下遊、烏蘇裏江兩岸的百姓編為新滿洲,雖然加強了防禦力量,但卻逐步遷其駐地於寧古塔、而吉林,而盛京,一步步的南移,最終的結果就是空出了大片大片的土地。東、北方向上廣袤千裏,山重水複,海岸環繞,本是邊防重要之域,卻絕無一軍一鎮,人跡零星,防務空虛。
之後又遷寧古塔將軍衙門於吉林,遷黑龍江將軍於齊齊哈爾,‘首府圈子’的南移,進一步使邊疆地區更加空曠,寧古塔和黑龍江城的戰略地位幾乎下降到了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層麵。
寫到這裏,皇帝擲筆而起!
走出養心殿,夜早已經很深了,他卻沒有半點睡意。身為後來人,他知道沙俄會給中國帶來什麽樣的災難,與之相比,英法美等國所圖謀的經濟利益,實在隻能說是癬疥之疾,隻有沙俄和東方的那個小國,才是心腹大患。但過往種種,早已如過眼雲煙,大清對於東北一地的戰略眼光的缺失,即便是以他這樣一個有著特殊經曆的後來人,也是所知不多的。
以他今日所見,隻恐還不著繩墨於十一之數,就看出這麽多的問題和漏洞,這隻能慨歎是祖宗保佑,上天眷顧了!嘿!虧自己還在鹹豐七年,為大敗英法聯軍,動過俯準柏葰所請,為自己上大帝嘉號的念頭,真可笑!
呼吸了幾口夜來清冷的空氣,他轉回身軀,到暖閣中,重又拿起了燭台,就著散落一地的書籍,翻查了起來。
朝廷在東北的戰略失敗,一個無論如何也不能繞過去的問題,就是對於東北三省戰略地位的確定上,清朝曆代皇帝,都是以內向型的八旗機動兵源基地的作用來考量,而取代了外向型的邊防基地的首要位置上著眼。
這主要表現在移兵出防上。從康熙三十五年,到道光二十二年,甲兵不足萬人的黑龍江地區,奉上諭征調高二十二次,總數達到35,000人!其中,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的兩年之內,皇帝分三次從東北調兵,第一次是從黑龍江地區調索倫、達斡爾族官兵到***奎屯撒馬爾、霍爾果斯河等地;第二次是調盛京地區的錫伯族官兵連同眷屬、餘丁大約4,000人,徙居伊犁河駐防;第三次是調吉林、寧古塔新滿洲的八佐領遷入北京——僅是這三次征調,連兵士帶家屬,就抽走了兩萬餘人,對於黑龍江和吉林的邊防實力,帶來很壞的影響。
其實,若是能夠在源源不斷的抽調兵力的同時,以漢族補充當地空虛的布防,亦未必是不能接受的事情,但在曆朝皇帝看來,封禁東北是第一必要的條件,主要為了達到以下的目的:第一,建立俯視中原的戰略態勢——一旦中原有警,東北鐵騎就可以迅速以居高臨下之勢入關、入口,形成軍事威懾。
第二,保障控馭***的戰略地位。《尼布楚條約》之後,葛爾丹成為了清朝的巨大威脅,康熙皇帝的軍事戰略有防備俄國,轉為防備***。康熙二十九年,在烏蘭布通大敗葛爾丹;是年,就將黑龍江將軍衙門遷至摩爾根,由黑龍江之畔到了嫩江之涯。
後來在葛爾丹之變被平息之後,繼續南遷到齊齊哈爾,更加靠近***,隨後又在鬆花江上遊先後設立吉林、阿勒楚喀、伯都訥三個駐防副都統轄區,沿呼倫貝爾邊界廣布卡倫,遙相呼應,對***地區形成鉗式控馭。
最後一點,是對東北周邊地區的認識不夠。東北地區北瀕大海,北枕外興安嶺,南界朝鮮,西靠***,在眾人看來,分散而居的百姓自無足懼,而寒冷冰凍的海岸線,完全不是人類所能通行的;至於大海彼岸,即中國傳統觀念上的海外,應該是蠻貊之地,不能與處,也不足為憂,隻有東北西部地區,主要是呼倫貝爾轄區,地界俄羅斯,是東北邊防重點之一,但隻有五千兵力的布防,若說照應這樣一大片的土地,也全然是杯水車薪,鞭長莫及了。
*************************************
寫完看看,皇帝無奈苦笑:問題倒是找出來一大堆,如何解決呢?東北方向上的戰略缺失,是他也不知道的,徙居旗人,以後還將進行的移居漢民的舉動,並沒有從這方麵著眼的考慮。如今看來,倒是無心插柳了。隻不過,速度還要加快,雖然自己掌握天機,但又能夠支撐到幾時?東北三省的防務空虛,已到了積重難返的境地,自己知道,俄羅斯人也不是呆子,靠嚇唬,能嚇唬得住嗎?
想到這裏,他又一次站起身來,看看自鳴鍾,已經過了零時,雙眼一陣酸澀,精神卻亢奮之極:國防大計,不可行以奇巧,還是要行之大道啊!就先從人員調配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