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節幣製改革(1)
奕、駱秉章入值軍機處,便帶來了一個問題:有誰來擔任軍機首輔?
按照軍機處的傳統,先論品秩,品秩相同,再論資格——文祥以下,許乃釗、駱秉章等人雖都是京、外一品,但比較起奕這樣先皇謄寫入遺詔中的親王爵銜,相去實不可以道裏計。故而在當年,奕以剛過弱冠之年,入值軍機處,便居於首輔之位,便是此意了。
但這一次重入軍機處,奕比之當年要老練成熟得多,加以有鹹豐八年的一場醜事,縈繞不去,因此不管文祥如何分解,隻是不聽,“博公,若論爵銜,自然是本王為先,但若論及朝政熟稔,及往來公務,我距列位遠矣。還是由您任首輔,我在一旁跟從料理,也就是了。”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不能說服誰,最後沒有辦法,隻好把官司打到禦前,皇帝又氣又笑,“不過一個首輔之位,就值得你們這麽推來讓去了嗎?若是說先皇在日,朕不敢言。一切由首輔在禦前奏答,旁的人不給皇上問道,不能越班陳詞,在朕這一朝,又豈有這樣的規矩?軍機叫起,你們說說,又有哪一次是朕將話題隻問首輔,而不問及旁人專司管部的大臣的?朕看你們真是糊塗到家了!”
“皇上教訓的是,奴才等誠然糊塗,但軍機首輔,朝野矚目,若是仍舊由奴才擔任,隻恐百姓有蜚短流長之聲。故而奴才想,還是應該由恭王擔任首輔才是的。”
皇帝正待答應,忽然又搖搖頭,“不行!老六才能雖稱兩全,但終於遠離樞庭久矣,政事難免有礙手處,暫時還是由你做這首輔大臣,等過上一段時間,他漸次熟悉起來,朕再降旨。”
文祥還要再勸,禦座上的年輕人已經換了話題,“俄國財相伏龍科夫帶員解送我大清的第一筆戰爭賠款三百二十六萬七千一百兩銀子,已經從聖彼得堡啟行,南下北京了——閻敬銘,你是管部的大臣,這一次俄國人押解而來的銀子,可是和我天朝所用一同,以官寶銀餜為計數的嗎?”
“據臣所知不是的。西洋各國,所用統籌用度之數的官銀與我大清不同,英法兩國多用各自貨幣,往來以英鎊結算;美、西等國,皆使用鷹洋為結算貨幣,與我天朝,另有數額不等之比值。便以英鎊為例,中英兩國商貿往來,最稱繁密,故而也多以英鎊為結算單位。一英鎊折換我大清白銀,在四兩七錢上下。而兌換美西等國的鷹洋,就要換到五兩三五錢左右。而俄羅斯國,國人所用,名為盧布,分金銀兩色,金者與英鎊略同;銀者,大清關內殊為罕見,多是用於兩國交界之地,商貿往來使用。”
皇帝若有所思的聽著,又問道,“比值呢?也是和英鎊接近嗎?”
“是。”
皇帝得意的一笑,“幸好,和俄國人商定戰爭配款的時候約定,這次賠償給天朝的款項,盡數以英鎊結算,否則的話,日後運到我朝,還要按照這種比值進行換算,弄不好的話,我們真正到手的錢,還沒有那麽多呢!這還不必提再進行二次換算,成了勞民傷財的折騰人的把戲了!”
閻敬銘知道他不懂,隻好給他解釋幾句,“皇上,這是不同的。”在戶部任上數年,入職軍機處以後,也是管部的大臣,後來又向身在北京的外國教習,通曉經濟之法的人請教多時,閻敬銘在這方麵,真可稱是大清第一人了。特別是在鹹豐七年之後,朝廷新開天津等三地口岸,和往來中華的外國人經營商貿之事,使得各省——特別是沿海各省的經濟狀況進入到飛速的增長期,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即各省分別請旨,開爐鼓鑄的銀圓、銅圓為數甚多,但出現了兩處弊端:第一是鼓鑄的數量很多,卻品質不一,解送到部的官寶銀子,總要折色;第二就是各省雖然能夠使上繳國庫的稅銀大量激增,但卻引致銀價大漲,到鹹豐九年的時候,市麵上一兩本來應該兌換一千文銅錢的銀子,增值到要一千六七百文銅錢才能換得。
這樣的情況,於富豪之家還沒有什麽,卻苦了小民百姓,更不必提江南數省之中,與洋人交往日漸增加,折磅的虧累相當嚴重,以致輾轉虧折,公私交困。這還不算,包括英國政府在內的西洋各國,紛紛提出要求,要中國政府施以行政手段,劃一幣製。而在這之後不久,任職新開三口通商衙門辦事大臣的李鴻章給朝廷上了一份奏折,內中說,“……天津貿易日盛,市麵銀錢日緊,銀號因之居奇,錢商轉以射利,遇有大宗款項,以銀易錢則錢貴;以錢易銀則銀貴,輾轉虧折,公私交困。現在各省鼓鑄銀圓,誠恐錢商有意挑剔,未能暢行。若不設法變通,實不足以通商、惠工、便民。據天津銀錢所總局道員李竟成、孫寶奇會同微臣等共同稟稱,以該局每年進出銀錢甚巨,擬籌五萬兩為成本,設立通惠官銀錢號,將來天津機器局所鑄銀圓銅錢,隨時向該號兌換往來,以利寰法而資周轉。”
“……臣查西洋等國,皆有國家銀行主持錢法,商賈無從把持,立法未為不善,中國尚未創立銀行,亦應隨時隨地斟酌調劑,臣等所請設立官銀錢號,俾銀圓可以通行,而市價亦有準則,於公款商務目前既多裨益,如果試行有效,將來即可為開設銀行張本。”
這份折子引起皇帝的高度重視,幣製改革,到了這鹹豐十二年,也似乎到了把它拿到案頭上的時候了,不過他可不準備讓李鴻章承擔其事——他的貪名在外,若是把這樣的責任給了他,不提他辦的好不好,日後查出有貪墨之行,自己管是不管?因此靈機一動,把他打發到安慶任職知府,先遠遠的離開這裏再說吧!
但他提議的錢法改革,乃至成立銀行的主張,卻是皇帝心頭所係,這一次軍機處叫起的時候,把它拿了出來,“朕想,這件事為英國等列洋之國逼迫不休,朝廷中也有人能夠見識及此,想來也是該辦之務,不過也不必急在一時。我大清從來沒有過什麽銀行,官銀號雖然也有,但隻是京中四大祥等處,京外嘛,大多數是以民間資本成立起來的,”
他說了幾句,苦笑著搖搖頭,“若是說旁的,朕還能指點一二,這經濟之法,實在非所長也。閻敬銘,日後你要多多費些心力了。”
“錢法關係我大清市民百業,臣敢不小心料理?”他說,“隻是,臣才短智絀,恐有辜負聖望處,請皇上恕罪。”
“這件事在我中華曆史上還是第一次,朝廷上下都要秉持一顆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之心,不懂的地方,就把它拿出來,你我君臣共議;若實在不行的話,也是可以請教西洋方家之士嘛!”皇帝用手一指奕,“老六,你不要閑著,此事進程,你也從旁過問一下,最起碼,也可以增長見聞,為日後辦差打下基礎。”
說過了這件事,皇帝又說道,“朕上一年東巡回京途中,有上諭頒行四海,今後這萬壽節慶之事,以五年為一小慶,十年為一大慶之期。其餘年份,皆不宜鋪張揚厲,踵事增華。怎麽……又會有人上折子,說應該普天同慶的話呢?”
許乃釗立刻奏陳,“皇上這話,請恕臣不敢苟同。各省督撫上折子,也是應百姓所請,皇上不顧萬千之重,北上領軍,楊威域外,天朝百姓無不感念聖德。均以為我皇上神武英明,宜乎上大帝徽號。為皇上堅峻之後,臣下未敢再三諫請,但萬壽之節,不宜緩從,也好向天下萬邦,昭示我天朝蒸蒸日上之景。”
“你這樣說話,朕可不同意。數載而下,國事誠然有蒸蒸日上之情,但若是以此為休止,你我君臣安享容華,隻怕用不到三年五載,又會隨波逐流,回複舊觀了。”
他的話說的很隱晦,什麽叫回複舊觀?回複成何等舊觀?雖然並未言明,但軍機處的幾個人都是朝中耆宿,前朝故事無不明晰,即便有那心中不以新政為宜的,也不能不承認,這十餘年下來,比之道光一朝,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遠的不用提,鹹豐七年和鹹豐十一年兩次對外開戰,大獲全勝之外,使得列洋各國再不敢有半點輕視之心,參詳道光年間辦理夷物的耆英、琦善所留筆記記載,和英人交涉時,對方的那種狂妄和驕橫,簡直難以贅述,而到了鹹豐朝,總署衙門上下從無所感,不得不歎息,時逢明主,不但是家國之幸,也是人臣之福呢!
聽許乃釗以此建言,皇帝久久不能置一詞,人主之榮,在他而言並不是很放在心中的,有著特殊經曆的年輕天子,嘴上雖然不說,但心中多少有一些自得之意,如今聽許乃釗這樣說話,沒奈何的歎了口氣,“便是朕準了下麵的人的奏請,如今距離六月初九不足半月,還能來得及嗎?”
“來得及的。”奕久未出言,這一會兒也忍不住了,“萬民感念聖德,有心報效,臣弟等下去,即刻擬旨,用不到一旬之期,臣弟保證,就可以諸事妥貼,一如前年盛景。”
“那,好吧。今年就熱鬧熱鬧。不過今後,可不行了啊。”
***************************************
幣製改革一事在眾人看來還沒有什麽,畢竟這也是實際存在的問題,但閻敬銘針對李鴻章奏折上的內容而提出的成立銀行,暫時不通之處,請洋人幫助料理解決一事,在行文內閣的時候,引起了極大的反彈!
在知會內閣的公函中,閻敬銘提出,由戶部撥銀五百萬兩作為資本,開設公辦第一家銀行。銀行業務的經辦,可以向外國人請教。接著又列舉了許多條銀行的好處,朝臣中善於理財的除了閻敬銘,要數肅順,傾身絀聽,深感興趣。“外國的銀行,跟我們中國的銀號、錢莊,看起來沒有什麽兩樣,都是俗語所說的,在‘銅錢眼裏翻跟鬥’,其實大不相同,收支出納,別有法度。所以主事者是否得人,關係成敗。”
閻敬銘說到這裏,略停一下,然後揮一揮手加重語氣:“我們的銀行不辦則已,要辦,就得要用洋人。擬說帖的克米隆,是上海匯豐銀行的總經理,鹹豐七年接手到現在。匯豐銀行本來是賠錢的,經過此人極力整頓,生意蒸蒸日上,現在已成了上海外國銀行的領袖,克米隆的聲望亦遠達東西洋各國。若能得他之助,我敢擔保,我們的銀行一定辦得發達。”
說完,請眾人表示意見。禮王世鐸看看肅順問:“亭公,你看怎麽樣?”
“我讚成。不過,第一,銀行是外國人的叫法,我們不必強與相同,仍舊以稱‘官銀號’為宜。”
“見得是!”肅順是皇上麵前第一寵信的大臣,能夠得到他的支持,於銀行的建設和發展都是分外有利的。因此,閻敬銘趕緊接口,“戶部既有‘官錢號’,不妨再設‘官銀號’。這個名稱改得好,於體製相符。”
“第二,要辦就我們自己辦,何必用洋人?”
“你不用洋人,人家卻不相信你戶部。”
這脫口一答,真所謂語驚四座。世鐸勃然變色,麵容扭曲,“這叫什麽話?”
閻敬銘自知失言,趕緊又作解釋。“這決不是人家看不起我們戶部,因為在商言商,最要緊的是主事者的信用。我們的官銀號設了起來,要跟各國通匯,譬如說,現在我們在倫敦要付一筆款子,需用甚急,照各國銀行通匯的規矩,一個電報去,就會如數照付。如果我們官銀號的司理,不為洋人所知,人家如何放心?用克米隆就是要利用他的聲望信譽。”
這一解釋,總算能自圓其說,世鐸微微頷首,表示領會。肅順本來怕他二人意見不合,將此一樁好事打翻,如今見此光景,才算放心。“茲事體大,一時也無法細談,既然亭公讚成,那麽,這件事就交戶部議奏。各位看,這樣子辦,使得使不得?”
等了片刻,見無人答聲,世鐸點點頭,“那,就請繼園老兄多多辛苦吧。”
奕、駱秉章入值軍機處,便帶來了一個問題:有誰來擔任軍機首輔?
按照軍機處的傳統,先論品秩,品秩相同,再論資格——文祥以下,許乃釗、駱秉章等人雖都是京、外一品,但比較起奕這樣先皇謄寫入遺詔中的親王爵銜,相去實不可以道裏計。故而在當年,奕以剛過弱冠之年,入值軍機處,便居於首輔之位,便是此意了。
但這一次重入軍機處,奕比之當年要老練成熟得多,加以有鹹豐八年的一場醜事,縈繞不去,因此不管文祥如何分解,隻是不聽,“博公,若論爵銜,自然是本王為先,但若論及朝政熟稔,及往來公務,我距列位遠矣。還是由您任首輔,我在一旁跟從料理,也就是了。”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不能說服誰,最後沒有辦法,隻好把官司打到禦前,皇帝又氣又笑,“不過一個首輔之位,就值得你們這麽推來讓去了嗎?若是說先皇在日,朕不敢言。一切由首輔在禦前奏答,旁的人不給皇上問道,不能越班陳詞,在朕這一朝,又豈有這樣的規矩?軍機叫起,你們說說,又有哪一次是朕將話題隻問首輔,而不問及旁人專司管部的大臣的?朕看你們真是糊塗到家了!”
“皇上教訓的是,奴才等誠然糊塗,但軍機首輔,朝野矚目,若是仍舊由奴才擔任,隻恐百姓有蜚短流長之聲。故而奴才想,還是應該由恭王擔任首輔才是的。”
皇帝正待答應,忽然又搖搖頭,“不行!老六才能雖稱兩全,但終於遠離樞庭久矣,政事難免有礙手處,暫時還是由你做這首輔大臣,等過上一段時間,他漸次熟悉起來,朕再降旨。”
文祥還要再勸,禦座上的年輕人已經換了話題,“俄國財相伏龍科夫帶員解送我大清的第一筆戰爭賠款三百二十六萬七千一百兩銀子,已經從聖彼得堡啟行,南下北京了——閻敬銘,你是管部的大臣,這一次俄國人押解而來的銀子,可是和我天朝所用一同,以官寶銀餜為計數的嗎?”
“據臣所知不是的。西洋各國,所用統籌用度之數的官銀與我大清不同,英法兩國多用各自貨幣,往來以英鎊結算;美、西等國,皆使用鷹洋為結算貨幣,與我天朝,另有數額不等之比值。便以英鎊為例,中英兩國商貿往來,最稱繁密,故而也多以英鎊為結算單位。一英鎊折換我大清白銀,在四兩七錢上下。而兌換美西等國的鷹洋,就要換到五兩三五錢左右。而俄羅斯國,國人所用,名為盧布,分金銀兩色,金者與英鎊略同;銀者,大清關內殊為罕見,多是用於兩國交界之地,商貿往來使用。”
皇帝若有所思的聽著,又問道,“比值呢?也是和英鎊接近嗎?”
“是。”
皇帝得意的一笑,“幸好,和俄國人商定戰爭配款的時候約定,這次賠償給天朝的款項,盡數以英鎊結算,否則的話,日後運到我朝,還要按照這種比值進行換算,弄不好的話,我們真正到手的錢,還沒有那麽多呢!這還不必提再進行二次換算,成了勞民傷財的折騰人的把戲了!”
閻敬銘知道他不懂,隻好給他解釋幾句,“皇上,這是不同的。”在戶部任上數年,入職軍機處以後,也是管部的大臣,後來又向身在北京的外國教習,通曉經濟之法的人請教多時,閻敬銘在這方麵,真可稱是大清第一人了。特別是在鹹豐七年之後,朝廷新開天津等三地口岸,和往來中華的外國人經營商貿之事,使得各省——特別是沿海各省的經濟狀況進入到飛速的增長期,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即各省分別請旨,開爐鼓鑄的銀圓、銅圓為數甚多,但出現了兩處弊端:第一是鼓鑄的數量很多,卻品質不一,解送到部的官寶銀子,總要折色;第二就是各省雖然能夠使上繳國庫的稅銀大量激增,但卻引致銀價大漲,到鹹豐九年的時候,市麵上一兩本來應該兌換一千文銅錢的銀子,增值到要一千六七百文銅錢才能換得。
這樣的情況,於富豪之家還沒有什麽,卻苦了小民百姓,更不必提江南數省之中,與洋人交往日漸增加,折磅的虧累相當嚴重,以致輾轉虧折,公私交困。這還不算,包括英國政府在內的西洋各國,紛紛提出要求,要中國政府施以行政手段,劃一幣製。而在這之後不久,任職新開三口通商衙門辦事大臣的李鴻章給朝廷上了一份奏折,內中說,“……天津貿易日盛,市麵銀錢日緊,銀號因之居奇,錢商轉以射利,遇有大宗款項,以銀易錢則錢貴;以錢易銀則銀貴,輾轉虧折,公私交困。現在各省鼓鑄銀圓,誠恐錢商有意挑剔,未能暢行。若不設法變通,實不足以通商、惠工、便民。據天津銀錢所總局道員李竟成、孫寶奇會同微臣等共同稟稱,以該局每年進出銀錢甚巨,擬籌五萬兩為成本,設立通惠官銀錢號,將來天津機器局所鑄銀圓銅錢,隨時向該號兌換往來,以利寰法而資周轉。”
“……臣查西洋等國,皆有國家銀行主持錢法,商賈無從把持,立法未為不善,中國尚未創立銀行,亦應隨時隨地斟酌調劑,臣等所請設立官銀錢號,俾銀圓可以通行,而市價亦有準則,於公款商務目前既多裨益,如果試行有效,將來即可為開設銀行張本。”
這份折子引起皇帝的高度重視,幣製改革,到了這鹹豐十二年,也似乎到了把它拿到案頭上的時候了,不過他可不準備讓李鴻章承擔其事——他的貪名在外,若是把這樣的責任給了他,不提他辦的好不好,日後查出有貪墨之行,自己管是不管?因此靈機一動,把他打發到安慶任職知府,先遠遠的離開這裏再說吧!
但他提議的錢法改革,乃至成立銀行的主張,卻是皇帝心頭所係,這一次軍機處叫起的時候,把它拿了出來,“朕想,這件事為英國等列洋之國逼迫不休,朝廷中也有人能夠見識及此,想來也是該辦之務,不過也不必急在一時。我大清從來沒有過什麽銀行,官銀號雖然也有,但隻是京中四大祥等處,京外嘛,大多數是以民間資本成立起來的,”
他說了幾句,苦笑著搖搖頭,“若是說旁的,朕還能指點一二,這經濟之法,實在非所長也。閻敬銘,日後你要多多費些心力了。”
“錢法關係我大清市民百業,臣敢不小心料理?”他說,“隻是,臣才短智絀,恐有辜負聖望處,請皇上恕罪。”
“這件事在我中華曆史上還是第一次,朝廷上下都要秉持一顆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之心,不懂的地方,就把它拿出來,你我君臣共議;若實在不行的話,也是可以請教西洋方家之士嘛!”皇帝用手一指奕,“老六,你不要閑著,此事進程,你也從旁過問一下,最起碼,也可以增長見聞,為日後辦差打下基礎。”
說過了這件事,皇帝又說道,“朕上一年東巡回京途中,有上諭頒行四海,今後這萬壽節慶之事,以五年為一小慶,十年為一大慶之期。其餘年份,皆不宜鋪張揚厲,踵事增華。怎麽……又會有人上折子,說應該普天同慶的話呢?”
許乃釗立刻奏陳,“皇上這話,請恕臣不敢苟同。各省督撫上折子,也是應百姓所請,皇上不顧萬千之重,北上領軍,楊威域外,天朝百姓無不感念聖德。均以為我皇上神武英明,宜乎上大帝徽號。為皇上堅峻之後,臣下未敢再三諫請,但萬壽之節,不宜緩從,也好向天下萬邦,昭示我天朝蒸蒸日上之景。”
“你這樣說話,朕可不同意。數載而下,國事誠然有蒸蒸日上之情,但若是以此為休止,你我君臣安享容華,隻怕用不到三年五載,又會隨波逐流,回複舊觀了。”
他的話說的很隱晦,什麽叫回複舊觀?回複成何等舊觀?雖然並未言明,但軍機處的幾個人都是朝中耆宿,前朝故事無不明晰,即便有那心中不以新政為宜的,也不能不承認,這十餘年下來,比之道光一朝,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遠的不用提,鹹豐七年和鹹豐十一年兩次對外開戰,大獲全勝之外,使得列洋各國再不敢有半點輕視之心,參詳道光年間辦理夷物的耆英、琦善所留筆記記載,和英人交涉時,對方的那種狂妄和驕橫,簡直難以贅述,而到了鹹豐朝,總署衙門上下從無所感,不得不歎息,時逢明主,不但是家國之幸,也是人臣之福呢!
聽許乃釗以此建言,皇帝久久不能置一詞,人主之榮,在他而言並不是很放在心中的,有著特殊經曆的年輕天子,嘴上雖然不說,但心中多少有一些自得之意,如今聽許乃釗這樣說話,沒奈何的歎了口氣,“便是朕準了下麵的人的奏請,如今距離六月初九不足半月,還能來得及嗎?”
“來得及的。”奕久未出言,這一會兒也忍不住了,“萬民感念聖德,有心報效,臣弟等下去,即刻擬旨,用不到一旬之期,臣弟保證,就可以諸事妥貼,一如前年盛景。”
“那,好吧。今年就熱鬧熱鬧。不過今後,可不行了啊。”
***************************************
幣製改革一事在眾人看來還沒有什麽,畢竟這也是實際存在的問題,但閻敬銘針對李鴻章奏折上的內容而提出的成立銀行,暫時不通之處,請洋人幫助料理解決一事,在行文內閣的時候,引起了極大的反彈!
在知會內閣的公函中,閻敬銘提出,由戶部撥銀五百萬兩作為資本,開設公辦第一家銀行。銀行業務的經辦,可以向外國人請教。接著又列舉了許多條銀行的好處,朝臣中善於理財的除了閻敬銘,要數肅順,傾身絀聽,深感興趣。“外國的銀行,跟我們中國的銀號、錢莊,看起來沒有什麽兩樣,都是俗語所說的,在‘銅錢眼裏翻跟鬥’,其實大不相同,收支出納,別有法度。所以主事者是否得人,關係成敗。”
閻敬銘說到這裏,略停一下,然後揮一揮手加重語氣:“我們的銀行不辦則已,要辦,就得要用洋人。擬說帖的克米隆,是上海匯豐銀行的總經理,鹹豐七年接手到現在。匯豐銀行本來是賠錢的,經過此人極力整頓,生意蒸蒸日上,現在已成了上海外國銀行的領袖,克米隆的聲望亦遠達東西洋各國。若能得他之助,我敢擔保,我們的銀行一定辦得發達。”
說完,請眾人表示意見。禮王世鐸看看肅順問:“亭公,你看怎麽樣?”
“我讚成。不過,第一,銀行是外國人的叫法,我們不必強與相同,仍舊以稱‘官銀號’為宜。”
“見得是!”肅順是皇上麵前第一寵信的大臣,能夠得到他的支持,於銀行的建設和發展都是分外有利的。因此,閻敬銘趕緊接口,“戶部既有‘官錢號’,不妨再設‘官銀號’。這個名稱改得好,於體製相符。”
“第二,要辦就我們自己辦,何必用洋人?”
“你不用洋人,人家卻不相信你戶部。”
這脫口一答,真所謂語驚四座。世鐸勃然變色,麵容扭曲,“這叫什麽話?”
閻敬銘自知失言,趕緊又作解釋。“這決不是人家看不起我們戶部,因為在商言商,最要緊的是主事者的信用。我們的官銀號設了起來,要跟各國通匯,譬如說,現在我們在倫敦要付一筆款子,需用甚急,照各國銀行通匯的規矩,一個電報去,就會如數照付。如果我們官銀號的司理,不為洋人所知,人家如何放心?用克米隆就是要利用他的聲望信譽。”
這一解釋,總算能自圓其說,世鐸微微頷首,表示領會。肅順本來怕他二人意見不合,將此一樁好事打翻,如今見此光景,才算放心。“茲事體大,一時也無法細談,既然亭公讚成,那麽,這件事就交戶部議奏。各位看,這樣子辦,使得使不得?”
等了片刻,見無人答聲,世鐸點點頭,“那,就請繼園老兄多多辛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