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節整肅宮禁
皇帝的神色比文祥幾個想象中要好得多,倒似乎覺得這件事很好玩兒似的,輕笑不絕,見眾人進來,開口說道,“這個玉銘,文理不通!根本就不能補缺。”
“是!”文祥答道:“讓他歸班候選去吧!”
皇帝點點頭問:“他那個缺該誰補呢?”
“這得要看資序。吏部原開了單子的。”
“單子在那兒?”
文祥不敢說,已經在檢了。因為天威莫測,預知召見為了何事,是犯忌諱的,所以他隻這樣答說:“得現檢。不過也很方便,一取就到。”
“那就快檢來!該什麽人補就歸什麽人補,你們秉公辦理。”
“是!”文祥回頭向趙光低聲說了一句:“蓉舫,你看看去。”
趙光心裏明白,皇帝迫不及待地,要在此刻就補了上海道這個缺,是防著日後再有反複,撿上來也許仍是玉銘一流的貨色。那時候不能振紀綱,會形成極大的難題。同時有‘秉公辦理’的麵諭,可見皇帝的本心有借此振飭吏治之意。既然如此,軍機樂得辦漂亮些,也買買人心。
因此等將單子拿到手裏,先細看一遍,其中第五名叫張元普,下麵注的簡曆是:“浙江仁和;戊辰進士;刑科掌印給事中;加級五次、紀錄兩次。”道光二十七年,他這一榜中,科名早發,李鴻章等都是皇帝麵前響當當的紅人了,而此人連個四品京堂亦還未巴結上,也太可憐了。
當然,除了科名以外,皇帝還著眼在‘加級五次’上麵,便即問道:“他這個加級是怎麽來的?”
“是京察上來的。”軍機章京答說。三年考績,京察得一等才能加級,張元普五次得一等,自然可以不次拔擢,因即吩咐:“你帶著筆沒有?拿單子重新寫一張,第五改成第一。”
於是在許乃釗一手安排之下,當天就由軍機處承旨發出一道上諭:“新授上海道玉銘,文理欠通,不堪任使,著即開缺,歸班候選。該缺著由刑科給事中張元普補授。”
張元普從道光二十七年中了進士,分發刑部,一直浮沉部署,混了數年才補為山東道禦史,轉刑科給事中,為人碌碌,一無表見,除了忠厚謹慎以外,別無所長。十多年的京官苦缺,窮得家無長物,最大的指望是放一任知府,不論缺分好壞,總比借債度日來得強。誰知平地青雲,居然放了上海道。這個缺不談‘陋規、外快’,光是額定的養廉銀,照縉紳錄所載,每年就是三千五百兩。隻要做上三年,不但所欠的‘京債’可以還清,而且還能多幾千兩銀子,回鄉置幾十畝薄田,可免子孫凍餒之虞。
在他自是大喜過望,感激皇恩,至於垂涕。玉銘也曾哭了一場,隻是同樣一副眼淚,哀樂各殊。
上海道的缺額終於為皇帝臨時發覺而得以補救,但皇帝的怒火並未因為這樣尚算得圓滿解決而略有消止,等這件事底定,皇帝把六福招到禦前,居高臨下的看著這個下跪的奴才,厲聲喝道,“六福,別想和朕說你不知道,朕問你,這個叫什麽玉銘的,到底是如何識得雲嬪,她又是因為什麽,要不顧祖製,在朕前為之進言的?”
“皇上,奴才入宮多年,深受教誨,焉敢有半點行差踏錯處?朝廷用人之際,權柄操之於上,又豈有奴才置喙的餘地?”
“你還不和朕說實話嗎?”皇帝冷笑著看著她,“朕不耐煩再和你多費唇舌,本來想給你一線生機,既然你不要,那好得很!來人,傳雲嬪到煙波致爽殿!”
六福大驚失色,膝行幾步,碰頭有如搗蒜,“皇上開恩,皇上開恩,奴才都說,奴才都說就是。”當下把玉銘走通高峒元的門路,托請李蓮英求官,後者收了他十萬兩銀子,之後無有下文,玉銘亟不可待,給安德海看到有機可乘,攛掇雲嬪在皇帝麵前進言的事情逐一說了。
皇帝為之一愣,他沒有想到這件事居然會牽連到這麽多人,六福是自己身前很得用的太監,李蓮英更是皇後宮中的首領太監,也都給裹挾進去了?還不必提那個什麽高峒元、安德海……?這樣看來,即便自己想做好人,也是不可能了!
他在禦座上呆坐了半晌,嘿嘿幾聲冷笑,“真是想不到,高峒元一介下賤之輩,居然在暗中施以手段,以交通宮禁,行賣官鬻爵之實?拿著朝廷的名器,做公然無忌的售賣?文祥?你即刻……”話到嘴邊,他又臨時改變了,“趙光,你連夜動身,返回北京,傳旨九門提督富廉並順天府、大興、宛平兩縣,分別派人到西山白雲觀和那個什麽……高峒元留宿的寓所,先把他和他的那些走狗抓起來再說!”
他回身重重的踢開六福,繞室蹀躞幾步,“還有,他在京中經營多年,上下勾結,廣交友好,就是連肅順那個狗才,也沒少在朕的麵前說他的好話,有此可知,與高峒元同流合汙的,不知凡幾!命刑部嚴加看管,認真究詰,這件事絕不能及高峒元而止!朕倒要看看,經由一個高峒元,能夠牽出多少混賬來!”
文祥知道,皇帝是鐵了心要掀起大獄了。眼下求懇,斷然不是明智之道,總之先答應下來,日後再想解救之道。隻聽他又說道,“傳慎刑司!”
慎刑司主事太監姓田,到了殿中,屈身行禮之後,皇帝說道,“你領人到皇後和雲嬪的宮中,傳朕口諭,李蓮英、安德海二人以下賤庸奴,交通外人,行穢亂內廷之事,著即交付慎刑司,嚴加管束,等官司理清之後,再以家法處置。”說完,他低頭看看跪在地上,陰影中看不清麵色的六福,狠起心腸,“還有,六福亦同罪處置!”
“皇上?皇上饒命,皇上饒命啊!”
皇帝一腳把六福踢開,“怎麽,你還不領旨嗎?”
還不等慎刑司的田太監搭腔,文祥忽然想起一件事來,迎頭一攔,“皇上,且慢!”
“怎麽了?”
“皇上,奴才以為,安德海等人所犯,非尋常之罪可比,不可交由慎刑司處置。”他喘了口氣說道,“這等身為內侍,結交外臣,奴才以為,是我大清開國以來少有的大逆案子,當交由刑部,會同有司,認真審核定讞,也好起整肅宮禁之效。”
六福大驚!落到慎刑司手中,自己或者還能有一條活路,落到刑部,以大逆案子論處,不要說自己,就是原籍家中的一門老少,也休想有貪生之想了。有心大罵幾句,又實在不敢,隻好將一雙將欲***的眸子,死死盯著文祥。
文祥說道,“而以奴才愚見,陸公公在皇上身邊伺候差事多年,從不曾聞有這等背主之行,還請皇上俯察其情,再做定奪啊!”
“是,是,是!”六福不料他話鋒一轉,居然給自己求情,忙不迭的說道,“皇上,奴才對您的一片心,可昭日月。李蓮英幾次和奴才說起過,高峒元有心接納奴才,都為奴才置之不理,這等售賣朝廷名器之事,奴才可是從來都不知道的啊!”
皇帝厭惡的瞪了他一眼,“有沒有你的事,早晚水落石出。案內一個不能疏縱;案外一個也不會屈枉。你還怕朕分不清是非黑白嗎?先把六福帶下去,交慎刑司嚴加看管再說!”
“啊,喳。”田姓太監嚇得呆住了,這件事是如何一個因果他是不知道的,但知道六福一直在皇帝身前伺候差事,是宮中的首領太監,怎麽一朝之間,出現如此大的變故了?口中胡亂答應一聲,喚進幾個人來,拖死狗一般,拉起掙紮不休的六福向外就走,遠遠的,還可以聽見六福求饒的聲音。
“楊三兒,從今天起,你就是禦前總管太監。”
楊三兒不想會有這樣一場儻來的富貴,禦前總管太監是俗稱,官稱是副都太監。這個位置曆來兼養心殿總管,因密邇天子,所以俗號“天下第一太監”,六福做了十幾年,說開革便都開革了,且是天上掉下來一般,就落了自己手中!他暗地在自己腿上使勁擰了一把,才曉得不是夢,但畢竟迷離恍惚,怔了一下方道:“這是主子恩寵信任,是奴才家祖墳頭兒上冒青氣了……”這才想起沒跪,忙趴下磕頭:“奴才雖說是個無根的奴才,也知道報效主子!”
“六福、李蓮英、安德海等人前車可鑒,你可得記住了。要是再有人這樣犯了國法家規,朕第一個就找你說話。到時候,別怪朕言之不預。嗯?”
“是,是,是。奴才都記下了,奴才都記下了。”
皇帝這才轉頭看向文祥幾個,“你們想想,還有什麽?”
“奴才想,高峒元等人在京中經營多年,所得贓款贓銀,如狡兔三窟,不知藏匿何處,若是給他事先有所察覺,分批移贓,事有不美。所以,奴才想,總要先期預備才是。”
文祥的話說得很含蓄,但眾人無不明了。一個高峒元值得什麽,說殺就殺了,難的是李蓮英,他是皇後宮中的首領太監,這一次犯這樣的大罪,一定會得個抄家的罪名,所謂預備,是派步軍統領衙門派兵看住李府。這是很必要的處置,不但是為了防止李家人得到消息,隱匿財產,而且要防他們湮滅罪證。別人猶可,要治李蓮英的罪,非有明確的罪證不可。
皇帝點點頭,聽了他的勸,卻又冷笑:“高峒元為玉銘奔走仕途,想來也未必是第一次了。也不知道摟了多少昧心錢!他家一定也還有違禁的東西,趁現在外麵還不知道,先抄他的家!”
“是!”趙光答道,“臣立刻就辦。”
“李蓮英呢?”
文祥實在不願從自己口中說一句殺李蓮英的話,便轉臉說道:“信臣,你跟皇上回奏。”
許乃釗略想一想說:“這有三個辦法,第一、拿問到京;第二、就地審問;第三、就地正法,也不必問了,免得他胡扯。”
皇帝手托著腮幫,認真籌思片刻,若是隻講李蓮英一個人,自然如同草芥,但礙於皇後,事情就不是那麽好辦了,不過這也沒什麽,案情確鑿無比,不怕他還能翻出什麽花樣來,日後審明定讞,皇後問起,自己也好說話,“押回北京,和高峒元等一同審理吧,那個叫安德海的,還有六福,也同案處置吧。”
“喳。”
君臣幾個說道這裏,外麵有腳步聲響起,皇帝回頭看看,天色已經大暗,不經宣召而徑直進到殿中的,怕也隻有皇後一個。果然,是皇後急匆匆的趕了過來,一進門,看見文祥幾個跪在地上,皇後不自然的笑了笑,“臣妾叩見皇上。”
皇帝自然知道她為什麽來,先擺手示意文祥幾個退出去,各自辦差要緊,轉而笑道,“你今兒個怎麽來了?有事?”
“皇上,剛才慎刑司的人來臣妾宮中傳旨……”
“這件事啊,嘿!傳揚出去,又是一場哄傳天下的大案子,你宮中的那個李蓮英,多年來和一個叫高峒元的勾結……”把高峒元和李蓮英等人內外勾結,賣官鬻爵的事情說了一遍,皇後大感羞慚。整肅宮禁,責在慈寧,如今出了這麽大的岔子,皇後是難辭其咎的。
“皇上,宮***了這樣的大事,臣妾難逃失察之罪,”
“你也不必如此,朕知道你這個人,架不住旁人三句軟話。李蓮英又是多年在你身邊當差的,還能沒有一分恩情嗎?”皇帝說道,“此事,你就不必管了,等日後,朕再給你宮中找一個溫順聽話的在身邊聽用好了。”
“是。”皇後答應一聲,又加了一句,“皇上怎麽說就怎麽好吧。”
帝後說了幾句話,文祥等人第二次進到殿中,將裝在黃色封匣中的上諭進呈,由皇帝裁可之後,即可明發了。“楊三兒?”皇帝大聲呼喝,“傳肅順進來!”
“喳!”
楊三兒先到敬事房,取了出園子的排票,然後一路快行,到了肅順府上。肅順還不知道居然出了這樣的大事呢。正在和龍汝霖、黃錫兩個說笑,聽門下人來報,有天使來傳,肅順一愣,“怎麽這個時候?這都……天黑了。傳他進來。”
把楊三叫到堂上,肅順又是一愣,“怎麽是你?”
“見過大人。”楊三行禮起身,“大人,皇上召大人進園子。”
“有事?”
“是。”楊三上前一步,低聲說道,“大人,出大事了。”當下把玉銘為皇帝召見,卻大丟其人,甚至連帶這李蓮英、安德海、六福、高峒元等人也跟著倒黴的事情說了一遍。
肅順大吃一驚!“怎麽,會有這樣的事情?我……我馬上進園子,向皇上求情,我……”
“大人,你想如何建言?”
“什麽?”肅順遲疑了一下,回頭看看龍汝霖,“皞臣兄這話是什麽意思?”
“大人若是念及換帖之誼,為六福做緩頰一二,自是無妨。大人若是想為高峒元求情,學生奉勸一句,還是不要自取其辱的好。”
“你是說?皇上會不念舊情?”
“高峒元陰私小人,於當今又有什麽舊情了?”龍汝霖微笑著搖搖頭,“年初的時候,皇上也曾經說過,要他做事歸做事,斷不能越了自己的分界。如今……大人請想,這樣賣官鬻爵之事,又豈是皇上所能容得的?這一次,還不知道要有多少人為之翻身落馬呢!”
肅順有心請他多分解幾句,時間上卻來不及了,隻好拱一拱手,隨著楊三出府而去。
一路無話,一路進到山莊,到殿中見駕,“奴才參見皇上。”
“這一路上,楊三都和你說了吧?”
“是。”肅順碰了個頭,口中說道,“總是奴才未能帶目識人,方有高峒元等這樣禍亂朝野之事,奴才第一個要請旨處分。”
“現在還談不到處分。這個高峒元,在京中混跡多年,也不知道背地裏有多少人和他勾結,拿著朝廷的名器,做私相授受。此事不能就這樣放過,你明天回京去,會同刑部,認真把這件案子落到實處,案中任何有牽扯的,一個也不要放過。一定要辦得河清見魚,讓高峒元、李蓮英等人,受國法懲處!”
他的腳步在肅順跟前站住,聲音從上傳來,“肅順,朕問你,這幾近半年之期,你這狗才,有沒有拿過高峒元的銀子?說實話,朕還能救你一二,要是等到了刑部大堂,事情就沒有這麽便宜了!”
“奴才從來不曾拿過高某人奉上的銀子。”肅順毫不猶豫的大聲說道,“鹹豐十二年正月之後,高峒元到奴才府上來,給奴才送過五萬兩銀子,不過奴才一念所及,皆是主子對奴才諄諄訓誨之言,故而將他送上門來的銀子推了回去,奴才還對高峒元說,孝敬主子,是肅某人本分之事,又焉能為分內之責,而收受賂遺銀子的?我奉勸你老兄一句,今後還是把這等心思,都用在如何伺候好差事上,於你更加有利呢!”
這番話皇帝不辨真偽,卻覺得異常動聽,聲音也變得緩和下來,“起來吧,總算你還能記得朕多年來於你的訓誨,可見沒有白白疼了你一場。”
皇帝的神色比文祥幾個想象中要好得多,倒似乎覺得這件事很好玩兒似的,輕笑不絕,見眾人進來,開口說道,“這個玉銘,文理不通!根本就不能補缺。”
“是!”文祥答道:“讓他歸班候選去吧!”
皇帝點點頭問:“他那個缺該誰補呢?”
“這得要看資序。吏部原開了單子的。”
“單子在那兒?”
文祥不敢說,已經在檢了。因為天威莫測,預知召見為了何事,是犯忌諱的,所以他隻這樣答說:“得現檢。不過也很方便,一取就到。”
“那就快檢來!該什麽人補就歸什麽人補,你們秉公辦理。”
“是!”文祥回頭向趙光低聲說了一句:“蓉舫,你看看去。”
趙光心裏明白,皇帝迫不及待地,要在此刻就補了上海道這個缺,是防著日後再有反複,撿上來也許仍是玉銘一流的貨色。那時候不能振紀綱,會形成極大的難題。同時有‘秉公辦理’的麵諭,可見皇帝的本心有借此振飭吏治之意。既然如此,軍機樂得辦漂亮些,也買買人心。
因此等將單子拿到手裏,先細看一遍,其中第五名叫張元普,下麵注的簡曆是:“浙江仁和;戊辰進士;刑科掌印給事中;加級五次、紀錄兩次。”道光二十七年,他這一榜中,科名早發,李鴻章等都是皇帝麵前響當當的紅人了,而此人連個四品京堂亦還未巴結上,也太可憐了。
當然,除了科名以外,皇帝還著眼在‘加級五次’上麵,便即問道:“他這個加級是怎麽來的?”
“是京察上來的。”軍機章京答說。三年考績,京察得一等才能加級,張元普五次得一等,自然可以不次拔擢,因即吩咐:“你帶著筆沒有?拿單子重新寫一張,第五改成第一。”
於是在許乃釗一手安排之下,當天就由軍機處承旨發出一道上諭:“新授上海道玉銘,文理欠通,不堪任使,著即開缺,歸班候選。該缺著由刑科給事中張元普補授。”
張元普從道光二十七年中了進士,分發刑部,一直浮沉部署,混了數年才補為山東道禦史,轉刑科給事中,為人碌碌,一無表見,除了忠厚謹慎以外,別無所長。十多年的京官苦缺,窮得家無長物,最大的指望是放一任知府,不論缺分好壞,總比借債度日來得強。誰知平地青雲,居然放了上海道。這個缺不談‘陋規、外快’,光是額定的養廉銀,照縉紳錄所載,每年就是三千五百兩。隻要做上三年,不但所欠的‘京債’可以還清,而且還能多幾千兩銀子,回鄉置幾十畝薄田,可免子孫凍餒之虞。
在他自是大喜過望,感激皇恩,至於垂涕。玉銘也曾哭了一場,隻是同樣一副眼淚,哀樂各殊。
上海道的缺額終於為皇帝臨時發覺而得以補救,但皇帝的怒火並未因為這樣尚算得圓滿解決而略有消止,等這件事底定,皇帝把六福招到禦前,居高臨下的看著這個下跪的奴才,厲聲喝道,“六福,別想和朕說你不知道,朕問你,這個叫什麽玉銘的,到底是如何識得雲嬪,她又是因為什麽,要不顧祖製,在朕前為之進言的?”
“皇上,奴才入宮多年,深受教誨,焉敢有半點行差踏錯處?朝廷用人之際,權柄操之於上,又豈有奴才置喙的餘地?”
“你還不和朕說實話嗎?”皇帝冷笑著看著她,“朕不耐煩再和你多費唇舌,本來想給你一線生機,既然你不要,那好得很!來人,傳雲嬪到煙波致爽殿!”
六福大驚失色,膝行幾步,碰頭有如搗蒜,“皇上開恩,皇上開恩,奴才都說,奴才都說就是。”當下把玉銘走通高峒元的門路,托請李蓮英求官,後者收了他十萬兩銀子,之後無有下文,玉銘亟不可待,給安德海看到有機可乘,攛掇雲嬪在皇帝麵前進言的事情逐一說了。
皇帝為之一愣,他沒有想到這件事居然會牽連到這麽多人,六福是自己身前很得用的太監,李蓮英更是皇後宮中的首領太監,也都給裹挾進去了?還不必提那個什麽高峒元、安德海……?這樣看來,即便自己想做好人,也是不可能了!
他在禦座上呆坐了半晌,嘿嘿幾聲冷笑,“真是想不到,高峒元一介下賤之輩,居然在暗中施以手段,以交通宮禁,行賣官鬻爵之實?拿著朝廷的名器,做公然無忌的售賣?文祥?你即刻……”話到嘴邊,他又臨時改變了,“趙光,你連夜動身,返回北京,傳旨九門提督富廉並順天府、大興、宛平兩縣,分別派人到西山白雲觀和那個什麽……高峒元留宿的寓所,先把他和他的那些走狗抓起來再說!”
他回身重重的踢開六福,繞室蹀躞幾步,“還有,他在京中經營多年,上下勾結,廣交友好,就是連肅順那個狗才,也沒少在朕的麵前說他的好話,有此可知,與高峒元同流合汙的,不知凡幾!命刑部嚴加看管,認真究詰,這件事絕不能及高峒元而止!朕倒要看看,經由一個高峒元,能夠牽出多少混賬來!”
文祥知道,皇帝是鐵了心要掀起大獄了。眼下求懇,斷然不是明智之道,總之先答應下來,日後再想解救之道。隻聽他又說道,“傳慎刑司!”
慎刑司主事太監姓田,到了殿中,屈身行禮之後,皇帝說道,“你領人到皇後和雲嬪的宮中,傳朕口諭,李蓮英、安德海二人以下賤庸奴,交通外人,行穢亂內廷之事,著即交付慎刑司,嚴加管束,等官司理清之後,再以家法處置。”說完,他低頭看看跪在地上,陰影中看不清麵色的六福,狠起心腸,“還有,六福亦同罪處置!”
“皇上?皇上饒命,皇上饒命啊!”
皇帝一腳把六福踢開,“怎麽,你還不領旨嗎?”
還不等慎刑司的田太監搭腔,文祥忽然想起一件事來,迎頭一攔,“皇上,且慢!”
“怎麽了?”
“皇上,奴才以為,安德海等人所犯,非尋常之罪可比,不可交由慎刑司處置。”他喘了口氣說道,“這等身為內侍,結交外臣,奴才以為,是我大清開國以來少有的大逆案子,當交由刑部,會同有司,認真審核定讞,也好起整肅宮禁之效。”
六福大驚!落到慎刑司手中,自己或者還能有一條活路,落到刑部,以大逆案子論處,不要說自己,就是原籍家中的一門老少,也休想有貪生之想了。有心大罵幾句,又實在不敢,隻好將一雙將欲***的眸子,死死盯著文祥。
文祥說道,“而以奴才愚見,陸公公在皇上身邊伺候差事多年,從不曾聞有這等背主之行,還請皇上俯察其情,再做定奪啊!”
“是,是,是!”六福不料他話鋒一轉,居然給自己求情,忙不迭的說道,“皇上,奴才對您的一片心,可昭日月。李蓮英幾次和奴才說起過,高峒元有心接納奴才,都為奴才置之不理,這等售賣朝廷名器之事,奴才可是從來都不知道的啊!”
皇帝厭惡的瞪了他一眼,“有沒有你的事,早晚水落石出。案內一個不能疏縱;案外一個也不會屈枉。你還怕朕分不清是非黑白嗎?先把六福帶下去,交慎刑司嚴加看管再說!”
“啊,喳。”田姓太監嚇得呆住了,這件事是如何一個因果他是不知道的,但知道六福一直在皇帝身前伺候差事,是宮中的首領太監,怎麽一朝之間,出現如此大的變故了?口中胡亂答應一聲,喚進幾個人來,拖死狗一般,拉起掙紮不休的六福向外就走,遠遠的,還可以聽見六福求饒的聲音。
“楊三兒,從今天起,你就是禦前總管太監。”
楊三兒不想會有這樣一場儻來的富貴,禦前總管太監是俗稱,官稱是副都太監。這個位置曆來兼養心殿總管,因密邇天子,所以俗號“天下第一太監”,六福做了十幾年,說開革便都開革了,且是天上掉下來一般,就落了自己手中!他暗地在自己腿上使勁擰了一把,才曉得不是夢,但畢竟迷離恍惚,怔了一下方道:“這是主子恩寵信任,是奴才家祖墳頭兒上冒青氣了……”這才想起沒跪,忙趴下磕頭:“奴才雖說是個無根的奴才,也知道報效主子!”
“六福、李蓮英、安德海等人前車可鑒,你可得記住了。要是再有人這樣犯了國法家規,朕第一個就找你說話。到時候,別怪朕言之不預。嗯?”
“是,是,是。奴才都記下了,奴才都記下了。”
皇帝這才轉頭看向文祥幾個,“你們想想,還有什麽?”
“奴才想,高峒元等人在京中經營多年,所得贓款贓銀,如狡兔三窟,不知藏匿何處,若是給他事先有所察覺,分批移贓,事有不美。所以,奴才想,總要先期預備才是。”
文祥的話說得很含蓄,但眾人無不明了。一個高峒元值得什麽,說殺就殺了,難的是李蓮英,他是皇後宮中的首領太監,這一次犯這樣的大罪,一定會得個抄家的罪名,所謂預備,是派步軍統領衙門派兵看住李府。這是很必要的處置,不但是為了防止李家人得到消息,隱匿財產,而且要防他們湮滅罪證。別人猶可,要治李蓮英的罪,非有明確的罪證不可。
皇帝點點頭,聽了他的勸,卻又冷笑:“高峒元為玉銘奔走仕途,想來也未必是第一次了。也不知道摟了多少昧心錢!他家一定也還有違禁的東西,趁現在外麵還不知道,先抄他的家!”
“是!”趙光答道,“臣立刻就辦。”
“李蓮英呢?”
文祥實在不願從自己口中說一句殺李蓮英的話,便轉臉說道:“信臣,你跟皇上回奏。”
許乃釗略想一想說:“這有三個辦法,第一、拿問到京;第二、就地審問;第三、就地正法,也不必問了,免得他胡扯。”
皇帝手托著腮幫,認真籌思片刻,若是隻講李蓮英一個人,自然如同草芥,但礙於皇後,事情就不是那麽好辦了,不過這也沒什麽,案情確鑿無比,不怕他還能翻出什麽花樣來,日後審明定讞,皇後問起,自己也好說話,“押回北京,和高峒元等一同審理吧,那個叫安德海的,還有六福,也同案處置吧。”
“喳。”
君臣幾個說道這裏,外麵有腳步聲響起,皇帝回頭看看,天色已經大暗,不經宣召而徑直進到殿中的,怕也隻有皇後一個。果然,是皇後急匆匆的趕了過來,一進門,看見文祥幾個跪在地上,皇後不自然的笑了笑,“臣妾叩見皇上。”
皇帝自然知道她為什麽來,先擺手示意文祥幾個退出去,各自辦差要緊,轉而笑道,“你今兒個怎麽來了?有事?”
“皇上,剛才慎刑司的人來臣妾宮中傳旨……”
“這件事啊,嘿!傳揚出去,又是一場哄傳天下的大案子,你宮中的那個李蓮英,多年來和一個叫高峒元的勾結……”把高峒元和李蓮英等人內外勾結,賣官鬻爵的事情說了一遍,皇後大感羞慚。整肅宮禁,責在慈寧,如今出了這麽大的岔子,皇後是難辭其咎的。
“皇上,宮***了這樣的大事,臣妾難逃失察之罪,”
“你也不必如此,朕知道你這個人,架不住旁人三句軟話。李蓮英又是多年在你身邊當差的,還能沒有一分恩情嗎?”皇帝說道,“此事,你就不必管了,等日後,朕再給你宮中找一個溫順聽話的在身邊聽用好了。”
“是。”皇後答應一聲,又加了一句,“皇上怎麽說就怎麽好吧。”
帝後說了幾句話,文祥等人第二次進到殿中,將裝在黃色封匣中的上諭進呈,由皇帝裁可之後,即可明發了。“楊三兒?”皇帝大聲呼喝,“傳肅順進來!”
“喳!”
楊三兒先到敬事房,取了出園子的排票,然後一路快行,到了肅順府上。肅順還不知道居然出了這樣的大事呢。正在和龍汝霖、黃錫兩個說笑,聽門下人來報,有天使來傳,肅順一愣,“怎麽這個時候?這都……天黑了。傳他進來。”
把楊三叫到堂上,肅順又是一愣,“怎麽是你?”
“見過大人。”楊三行禮起身,“大人,皇上召大人進園子。”
“有事?”
“是。”楊三上前一步,低聲說道,“大人,出大事了。”當下把玉銘為皇帝召見,卻大丟其人,甚至連帶這李蓮英、安德海、六福、高峒元等人也跟著倒黴的事情說了一遍。
肅順大吃一驚!“怎麽,會有這樣的事情?我……我馬上進園子,向皇上求情,我……”
“大人,你想如何建言?”
“什麽?”肅順遲疑了一下,回頭看看龍汝霖,“皞臣兄這話是什麽意思?”
“大人若是念及換帖之誼,為六福做緩頰一二,自是無妨。大人若是想為高峒元求情,學生奉勸一句,還是不要自取其辱的好。”
“你是說?皇上會不念舊情?”
“高峒元陰私小人,於當今又有什麽舊情了?”龍汝霖微笑著搖搖頭,“年初的時候,皇上也曾經說過,要他做事歸做事,斷不能越了自己的分界。如今……大人請想,這樣賣官鬻爵之事,又豈是皇上所能容得的?這一次,還不知道要有多少人為之翻身落馬呢!”
肅順有心請他多分解幾句,時間上卻來不及了,隻好拱一拱手,隨著楊三出府而去。
一路無話,一路進到山莊,到殿中見駕,“奴才參見皇上。”
“這一路上,楊三都和你說了吧?”
“是。”肅順碰了個頭,口中說道,“總是奴才未能帶目識人,方有高峒元等這樣禍亂朝野之事,奴才第一個要請旨處分。”
“現在還談不到處分。這個高峒元,在京中混跡多年,也不知道背地裏有多少人和他勾結,拿著朝廷的名器,做私相授受。此事不能就這樣放過,你明天回京去,會同刑部,認真把這件案子落到實處,案中任何有牽扯的,一個也不要放過。一定要辦得河清見魚,讓高峒元、李蓮英等人,受國法懲處!”
他的腳步在肅順跟前站住,聲音從上傳來,“肅順,朕問你,這幾近半年之期,你這狗才,有沒有拿過高峒元的銀子?說實話,朕還能救你一二,要是等到了刑部大堂,事情就沒有這麽便宜了!”
“奴才從來不曾拿過高某人奉上的銀子。”肅順毫不猶豫的大聲說道,“鹹豐十二年正月之後,高峒元到奴才府上來,給奴才送過五萬兩銀子,不過奴才一念所及,皆是主子對奴才諄諄訓誨之言,故而將他送上門來的銀子推了回去,奴才還對高峒元說,孝敬主子,是肅某人本分之事,又焉能為分內之責,而收受賂遺銀子的?我奉勸你老兄一句,今後還是把這等心思,都用在如何伺候好差事上,於你更加有利呢!”
這番話皇帝不辨真偽,卻覺得異常動聽,聲音也變得緩和下來,“起來吧,總算你還能記得朕多年來於你的訓誨,可見沒有白白疼了你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