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江陰這一片秘密的潛艇製造工廠之中,兩個不到2000噸的船塢之中,兩個顯得比較小潛艇,就躺在船塢的中間,他們采用的是典型的潛艇結構,一戰二戰的潛艇,沒有太多的區別,也就是後世,伴隨著材料和計算機等方麵的深入,流體力學等才出現在了潛艇之中,大幅度的減少了運行時候的阻力。
後世的一些水下水上速度一樣的潛艇,甚至水下性能比水上的還要好的潛艇,楊元釗的就聽說過大名鼎鼎的水滴子,可是這樣的造型現在根本沒有用,哪怕楊元釗擁有計算機,沒有支撐計算的數據和基本理論,更沒有大量的研究人員,索性采用現在的樣子,這樣最快,也最容易。
當然了對於已有潛艇圖紙,也不是簡單照搬和放大,楊元釗也召集了人員,對它做出了改進,首先,甲板炮是沒有了,潛艇,就是要依靠魚雷,真的要潛艇動用火炮的時候,就是不可想象的時候,隨便一艘炮艇就可以完爆他,至於破交作戰,甲板炮或許可以俘獲更多的商船,這是甲板炮火的唯一作用。
可是從最開始,楊元釗就把潛艇定位到重點破交和突襲上麵,出色的動力和電池方麵的優勢,西北甚至可以製造出比美於二戰的強悍潛艇,增加他的續航和持續作戰能力,特別是魚雷的威力和數量才是重點,一枚魚雷一艘船。多幾枚魚雷不好麽,甲板上麵的火炮,絕對會影響到潛艇的水下速度的。
在江陰的半潛式的隱蔽船塢之中。兩艘潛艇正在緊張的施工之中,目前已經進入到了尾聲,這是800噸的潛艇,徹底的使用了電焊的工藝,表麵的鉚釘的減少,會讓他受到水的阻力更小,速度會更快。水下的續航能力也更強,有了21世紀的工藝。在電池的材料和電解液上,有了巨大的推進,電池的工藝,特別是普通電池的工藝。從1900年到2000年提升的不多,效率和容量卻提升了很多,百年的時間,讓無數天才投入的領域,楊元釗可以說站在所有100年的巨人的肩膀智商,電池的容量,相對於主流的世界電池,最少上升了4倍,加上體積減少。增加電池的比例,擴大的船身,可以增加電池體積。電池總容量提升了12倍。
12倍的電池,增重一倍,帶來的阻力和動力需求增加,絕對沒有到達一倍,這樣的話,800噸左右的潛艇。在水下的續航裏程增加了3倍,行駛速度也增加了2節以上。看似不起眼,卻足以讓潛艇發生的巨大的變化。
這樣的潛艇,即便不小心被發現,更高的水下速度,也可以讓潛艇更快的逃走,因為在這個時代,能夠測量水下潛艇的,隻有聲呐。1906年,英國海軍的劉易斯發明了聲呐,在海軍測試的池塘之中,可以輕鬆的測量潛艇的螺旋槳的聲音,本以為是一個對付潛艇的利器,可是真的到了海水之中才發現,礁石,海浪,甚至一些魚類,都可以影響到聲呐的發揮,這種初級的聲呐,是雞肋一樣的存在,故而哪怕是幾年之後的一戰,聲呐也是一個輔助的手段,對付潛艇的方法往往還是潛艇發射魚雷,潛望鏡等主動暴漏的,然後憑借著深水炸彈的範圍效果,對潛艇進行的攻擊。
定型的潛艇,拿到了德國的潛艇設計師的麵前,他直接就目瞪口呆了,德國的潛艇研究,本也準備放大的噸位,因為三四百噸的潛艇,沒有多少的作用,u-9潛艇的噸位已經放大到了幾百噸,可是帶來的巨大壓力,電池和動力上麵的,再擴大的話,說不定,潛艇就是一個緩慢移動的鐵罐子,起不到作用了。
西北拿出來的潛艇數據,卻讓人難以判斷,上麵明確的動力和電池能量,證明了他可以實現。作為潛艇工程師,對於船舶方麵,也是有所涉獵的,幻想級整體數據,他也聽說過一些,都是在海軍部服役,雙方都知根知底,哪怕他隻是潛艇工程師,4.5萬噸的超無畏艦都完成的西北,或許真的在這些方麵有專長吧。
正是這樣的想法,讓設計師沒有過多的過問潛艇本身的一些問題,比如,電池,外殼,耐壓殼,電動機和柴油機,隻是就潛艇本身的一些基本上數據進行判斷,提出了一係列的意見,針對動力和傳動方麵的,隻是簡單的提了提,沒有刻意的要求的。
對於這個設計師提出來的意見,西北非常重視,專門進行了研究,其中的大部分意見都是正確,集中精力,在設計師的幫助下,這些意見對潛艇進行了細微調整之後,整體的結構更加的合理了,整艘船正式的定性下來,花費的時間,總計還不到10天。
總重不過是800噸左右,這樣的潛艇,隨便一個小型船塢就可以了,甚至對於這個噸位的加工,有了不少的經驗。對於普通的船隻而言,外麵的還接難度很大,內部的焊接,卻比柳接有巨大的優勢,一旦外殼成型的話,內部可以分成幾個工序共同的進行,極大的節約了時間。
潛艇呈現出的狀態,不同於大船,他的曲麵更多,用柳接,加工難度更大,可是用焊接卻有獨到之處,專門針對曲麵的焊接,加上已經有的造船經驗,讓從鋪設龍骨開始,建設的速度非常的快,最多25天的時間,這個潛艇就基本成型了,電池和柴油發動機,都是現成的,柴油發動機是兩台150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並聯,總計3000馬力,至於電動機,則是2000馬力。
800噸的重量,這樣的動力非常的驚人,經過簡單的測算,水麵的航速可以達到17.5節,水下可以達到11.2節,8節的經濟速度可以航行9200公裏,水下6節的經濟速度,可以開行220海裏。
這樣的速度非常驚人,前者也倒罷了的,無外乎是裝油量的多少,動力是多少,後者可是實實在在的考驗電池組了,可以說,比目前德國的u9最少提升了七八倍,220海裏的水下潛行,足以保證潛艇的安全,沒有任何一個驅逐艦,在對付潛艇的時候,追出超過100海裏的,因為潛在海水之中,有眾多的選擇,潛行220海裏,足以的逃過很多層的包圍圈了。
火力安裝,是選擇了4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前2後2,一艘潛艇一共可以裝備12發魚雷,比其他的潛艇裝配的數量更多,持續作戰的能力也更強。
這樣的潛艇,在某種意義上麵,已經達到了目前潛艇的極致了,即便是德國在幾年後,因為無限潛艇戰重視和列裝的潛艇,他們的威力也絕對不如這個,速度和續航能力,更是硬性指標,可以說這個設計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楊元釗到江陰,可就是為了這一級潛艇的完工儀式,這一艘暫時被定位為將軍級魚雷艇,會以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將軍命名,這兩艘的守艦,被暫時命名為秦瓊級和程咬金級,這兩個是中國傳統的門神的形象,在中國家喻戶曉,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潛艇的首批命名較為合適。
楊元釗說實話也沒想到,潛艇這麽快就建設完畢,雖然還需要逐步的海試,可能是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才能夠徹底的完工,但是對於中國而言,終於有了可以保護自己的一支海洋力量。
隨同著潛艇製造廠一起過來的,江陰專門送到包頭的報告之中,還提到了這個潛艇的一些不足,按照海軍的說法,這個潛艇唯一的不足就是魚雷。潛艇的主要攻擊力就是魚雷,可是西北沒有製作魚雷的傳統,製造魚雷技術上麵不過關,魚雷至於西北是一個極大的短板,雖然早在甲午海戰之前,江南機器局就已經開始仿製魚雷,那些魚雷都是早期的魚雷,隻有幾百米的射程,速度也不快,現在楊元釗能夠弄到的,就是目前英德主流的450毫米魚雷,他們的射程都在3-5公裏之內,速度在26節到32節之間,是比較可靠的魚雷。
當然還有更大型的魚雷,那些魚雷多是裝在驅逐艦甚至是戰艦上麵的,經過仔細的別對,哪怕是800噸,甚至未來1500噸左右的潛艇,安裝戰艦用魚雷發射管都不太合適,沒有那麽大的地方,可能在發展以下,533毫米的魚雷出來,就更加合適了。
西北沒有魚雷的傳統,隻能夠依靠楊元釗提供圖紙和實物進行仿造,這個在潛艇計劃開啟的時候,這些東西已經交給了重武器研究所的海軍研究所進行研究,目前西北擁有的,除了一部分楊元釗複製出來的魚雷之外,就是從德國直接購買來的,數量上足夠30艘潛艇編隊用上一年,可是這種感覺分外不好,必須要完成自產,否則當一連串2000噸的船塢落戶到了江陰之後,爆發出產能之後,就要受製於人了。
按照楊元釗的估計,隻有50-60艘潛艇,才能夠保證中國超過18000公裏的海疆,特別是未來東南亞戰略顯現之後,需要的數量會更大。(未完待續)
後世的一些水下水上速度一樣的潛艇,甚至水下性能比水上的還要好的潛艇,楊元釗的就聽說過大名鼎鼎的水滴子,可是這樣的造型現在根本沒有用,哪怕楊元釗擁有計算機,沒有支撐計算的數據和基本理論,更沒有大量的研究人員,索性采用現在的樣子,這樣最快,也最容易。
當然了對於已有潛艇圖紙,也不是簡單照搬和放大,楊元釗也召集了人員,對它做出了改進,首先,甲板炮是沒有了,潛艇,就是要依靠魚雷,真的要潛艇動用火炮的時候,就是不可想象的時候,隨便一艘炮艇就可以完爆他,至於破交作戰,甲板炮或許可以俘獲更多的商船,這是甲板炮火的唯一作用。
可是從最開始,楊元釗就把潛艇定位到重點破交和突襲上麵,出色的動力和電池方麵的優勢,西北甚至可以製造出比美於二戰的強悍潛艇,增加他的續航和持續作戰能力,特別是魚雷的威力和數量才是重點,一枚魚雷一艘船。多幾枚魚雷不好麽,甲板上麵的火炮,絕對會影響到潛艇的水下速度的。
在江陰的半潛式的隱蔽船塢之中。兩艘潛艇正在緊張的施工之中,目前已經進入到了尾聲,這是800噸的潛艇,徹底的使用了電焊的工藝,表麵的鉚釘的減少,會讓他受到水的阻力更小,速度會更快。水下的續航能力也更強,有了21世紀的工藝。在電池的材料和電解液上,有了巨大的推進,電池的工藝,特別是普通電池的工藝。從1900年到2000年提升的不多,效率和容量卻提升了很多,百年的時間,讓無數天才投入的領域,楊元釗可以說站在所有100年的巨人的肩膀智商,電池的容量,相對於主流的世界電池,最少上升了4倍,加上體積減少。增加電池的比例,擴大的船身,可以增加電池體積。電池總容量提升了12倍。
12倍的電池,增重一倍,帶來的阻力和動力需求增加,絕對沒有到達一倍,這樣的話,800噸左右的潛艇。在水下的續航裏程增加了3倍,行駛速度也增加了2節以上。看似不起眼,卻足以讓潛艇發生的巨大的變化。
這樣的潛艇,即便不小心被發現,更高的水下速度,也可以讓潛艇更快的逃走,因為在這個時代,能夠測量水下潛艇的,隻有聲呐。1906年,英國海軍的劉易斯發明了聲呐,在海軍測試的池塘之中,可以輕鬆的測量潛艇的螺旋槳的聲音,本以為是一個對付潛艇的利器,可是真的到了海水之中才發現,礁石,海浪,甚至一些魚類,都可以影響到聲呐的發揮,這種初級的聲呐,是雞肋一樣的存在,故而哪怕是幾年之後的一戰,聲呐也是一個輔助的手段,對付潛艇的方法往往還是潛艇發射魚雷,潛望鏡等主動暴漏的,然後憑借著深水炸彈的範圍效果,對潛艇進行的攻擊。
定型的潛艇,拿到了德國的潛艇設計師的麵前,他直接就目瞪口呆了,德國的潛艇研究,本也準備放大的噸位,因為三四百噸的潛艇,沒有多少的作用,u-9潛艇的噸位已經放大到了幾百噸,可是帶來的巨大壓力,電池和動力上麵的,再擴大的話,說不定,潛艇就是一個緩慢移動的鐵罐子,起不到作用了。
西北拿出來的潛艇數據,卻讓人難以判斷,上麵明確的動力和電池能量,證明了他可以實現。作為潛艇工程師,對於船舶方麵,也是有所涉獵的,幻想級整體數據,他也聽說過一些,都是在海軍部服役,雙方都知根知底,哪怕他隻是潛艇工程師,4.5萬噸的超無畏艦都完成的西北,或許真的在這些方麵有專長吧。
正是這樣的想法,讓設計師沒有過多的過問潛艇本身的一些問題,比如,電池,外殼,耐壓殼,電動機和柴油機,隻是就潛艇本身的一些基本上數據進行判斷,提出了一係列的意見,針對動力和傳動方麵的,隻是簡單的提了提,沒有刻意的要求的。
對於這個設計師提出來的意見,西北非常重視,專門進行了研究,其中的大部分意見都是正確,集中精力,在設計師的幫助下,這些意見對潛艇進行了細微調整之後,整體的結構更加的合理了,整艘船正式的定性下來,花費的時間,總計還不到10天。
總重不過是800噸左右,這樣的潛艇,隨便一個小型船塢就可以了,甚至對於這個噸位的加工,有了不少的經驗。對於普通的船隻而言,外麵的還接難度很大,內部的焊接,卻比柳接有巨大的優勢,一旦外殼成型的話,內部可以分成幾個工序共同的進行,極大的節約了時間。
潛艇呈現出的狀態,不同於大船,他的曲麵更多,用柳接,加工難度更大,可是用焊接卻有獨到之處,專門針對曲麵的焊接,加上已經有的造船經驗,讓從鋪設龍骨開始,建設的速度非常的快,最多25天的時間,這個潛艇就基本成型了,電池和柴油發動機,都是現成的,柴油發動機是兩台150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並聯,總計3000馬力,至於電動機,則是2000馬力。
800噸的重量,這樣的動力非常的驚人,經過簡單的測算,水麵的航速可以達到17.5節,水下可以達到11.2節,8節的經濟速度可以航行9200公裏,水下6節的經濟速度,可以開行220海裏。
這樣的速度非常驚人,前者也倒罷了的,無外乎是裝油量的多少,動力是多少,後者可是實實在在的考驗電池組了,可以說,比目前德國的u9最少提升了七八倍,220海裏的水下潛行,足以保證潛艇的安全,沒有任何一個驅逐艦,在對付潛艇的時候,追出超過100海裏的,因為潛在海水之中,有眾多的選擇,潛行220海裏,足以的逃過很多層的包圍圈了。
火力安裝,是選擇了4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前2後2,一艘潛艇一共可以裝備12發魚雷,比其他的潛艇裝配的數量更多,持續作戰的能力也更強。
這樣的潛艇,在某種意義上麵,已經達到了目前潛艇的極致了,即便是德國在幾年後,因為無限潛艇戰重視和列裝的潛艇,他們的威力也絕對不如這個,速度和續航能力,更是硬性指標,可以說這個設計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楊元釗到江陰,可就是為了這一級潛艇的完工儀式,這一艘暫時被定位為將軍級魚雷艇,會以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將軍命名,這兩艘的守艦,被暫時命名為秦瓊級和程咬金級,這兩個是中國傳統的門神的形象,在中國家喻戶曉,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潛艇的首批命名較為合適。
楊元釗說實話也沒想到,潛艇這麽快就建設完畢,雖然還需要逐步的海試,可能是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才能夠徹底的完工,但是對於中國而言,終於有了可以保護自己的一支海洋力量。
隨同著潛艇製造廠一起過來的,江陰專門送到包頭的報告之中,還提到了這個潛艇的一些不足,按照海軍的說法,這個潛艇唯一的不足就是魚雷。潛艇的主要攻擊力就是魚雷,可是西北沒有製作魚雷的傳統,製造魚雷技術上麵不過關,魚雷至於西北是一個極大的短板,雖然早在甲午海戰之前,江南機器局就已經開始仿製魚雷,那些魚雷都是早期的魚雷,隻有幾百米的射程,速度也不快,現在楊元釗能夠弄到的,就是目前英德主流的450毫米魚雷,他們的射程都在3-5公裏之內,速度在26節到32節之間,是比較可靠的魚雷。
當然還有更大型的魚雷,那些魚雷多是裝在驅逐艦甚至是戰艦上麵的,經過仔細的別對,哪怕是800噸,甚至未來1500噸左右的潛艇,安裝戰艦用魚雷發射管都不太合適,沒有那麽大的地方,可能在發展以下,533毫米的魚雷出來,就更加合適了。
西北沒有魚雷的傳統,隻能夠依靠楊元釗提供圖紙和實物進行仿造,這個在潛艇計劃開啟的時候,這些東西已經交給了重武器研究所的海軍研究所進行研究,目前西北擁有的,除了一部分楊元釗複製出來的魚雷之外,就是從德國直接購買來的,數量上足夠30艘潛艇編隊用上一年,可是這種感覺分外不好,必須要完成自產,否則當一連串2000噸的船塢落戶到了江陰之後,爆發出產能之後,就要受製於人了。
按照楊元釗的估計,隻有50-60艘潛艇,才能夠保證中國超過18000公裏的海疆,特別是未來東南亞戰略顯現之後,需要的數量會更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