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實驗室的運行順利,直接匯報到了楊元釗這裏,楊元釗很清楚,如果特拉斯能夠解決目前的動力問題,航母的動力組的動力,可以達到32萬馬力,這已經超過了1961年服役的小鷹號的28萬馬力,這個時代隻是20世紀初,有那麽大的馬力,未必能夠發揮出那麽大的效果,能量轉換未必有小鷹號那麽多,但是航母的噸位足以達到6萬,甚至是7萬噸,這是一個龐大的水上作戰平台。
航母,跟戰列艦不一樣,他的戰鬥力,來源於上麵的飛機,在沒有蒸汽彈射的時代,無法做到美國經典的常規動力航母小鷹號那樣的效率,可是更大的排水量相當於更大的麵積,起飛甲板跟降落甲板的分開放置情況下,這一艘航母的的各方麵性能,遠遠超過二戰時期的大部戰艦,在輔助西北遠比的普通更強大的飛機的話,效果就更加的。
航母在楊元釗的強行推進之下,再加上飛機的功效越來越強,威力越來越大的前提之下,開始走進了海軍的序列,雖然現在還沒有真正的完成任何一艘的航母,可是遠景的期待還是有。
中國的海軍,在程璧光為首的三海艦沒有加入之前,隻是一片空白,三海和原來北洋水師的軍官加入,填充了中國海軍,可是缺口依然非常的大,也就是在德國的幫助下,在青島成立了海軍學校,大量舊船的加入,作為訓練艦,幾乎是用金錢換取熟練的海軍士兵。
依靠著這樣多管齊下,中國的海軍才出現了現在這樣欣欣向榮的景象,正因為一切都是新的。中國海軍之中的革新,壓力和阻力就比較小,特別是海軍之中。有戰列艦的bb黨,可是航母的推行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也就是程璧光這樣的老資格,抱怨了幾句,然後,就順利的推動了。
航母戰略的確定,整個艦隊就由堅船大炮,向著防空轉換,戰鬥機,哪怕是西北最先的戰鬥機。他們的作戰半徑都在400公裏,甚至是500公裏以上,這樣的作戰半徑之下,除非是意外情況的偷襲,否則戰列艦不可能威脅到航母。
這也是未來,航母取代戰列艦的根本原因,或許跟戰列艦相比,航母有種種的劣勢,比如,夜間無法作戰。防護薄弱,一旦被戰列艦,甚至是重巡逼近到射程之內。輸的一定是航空母艦。
但是航空母艦的攻擊半徑和射程這一點的優勢,足以成為戰列艦的掘墓人,二戰時候的太平洋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主力正航航母成為了艦隊的戰略核心,戰列艦卻退回到了從屬的地位,整個航母作戰群是以航母為中心的,其他所有的艦船,都不承擔作戰任務。隻是為航母作戰提供必要的防護。
航母作戰群,是一個專業的東西。很多的設計都需要重新的來,雖然說。現在的戰列艦,重巡和輕巡等等,可以加入到航母作戰群之中,也能夠發揮出一定的效果,可是跟真正為航母準備的戰艦相比,專業性有很大差別。
真正的航母作戰群,能夠威脅到航母的,唯獨有航母,戰列艦恐怕也隻有在偷襲的時候,夜間接觸航母的時候,才能夠威脅到,在白天的時候,幾乎不可能,航母300-500公裏的作戰半徑,對飛機來說,一個小時左右的航程,可是對於戰艦而言,可能是一個白天,找到找不到,更別說作戰了。
目前特拉斯的動力實驗室的動力指標,用這個為基礎,開始設計正航航母,順帶的,再設置一批的放空護衛艦,在沒有導彈的時代,隻能夠依靠高射機槍組成的密集陣係統,這樣的防空設計起來,並不比主炮戰艦來的容易,如何合理的考驗戰艦噸位的應用,成為了最大製約。
戰艦的事情不用楊元釗多操心,西北師從於德國,但是在幻想級和獵戶座改之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風格,設計理念逐步的成熟,對於噸位的控製有了明顯的提升,當然了,這少不了計算機的出色效果,計算機和精準航模,甚至水池係統的幫助,可以讓戰艦的設計少走彎路,在這種程度之下,西北可以快速的抹平跟英國,跟德國之間的差距。
正航航母,在少了蒸汽彈射之後,設計起來並不麻煩,隻要考慮艦體的結構,上方的飛行甲板都是一樣,沒有走單獨飛行甲板的道路,直接走雙甲板,等於是直接到位了。
航母已經進入到設計之中了,航母作戰群的其他戰艦也差不多在設計,可是製約著航母能力最大的因素飛機,也不容小視。
說起飛機製造廠,就不得不說西安飛機製造廠,這個從1910年才開始逐步的發展,成為了新興的工業基地的地方,目前已經成為西北最重要的飛機製造廠,從西北一號到二號,在到海鷹,海鳥,海巨龍,飛機從路上走入到海上,成為整個西北越來越強大的支柱
西北的飛機,發動機最初的是活塞式螺旋槳發動機,從西北的研究之中,逐步發展出來了風冷和水冷兩個體係,伴隨著的越來越大發動機,向上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這其中是需要慢慢的累積,依靠著不斷的研究,逐步的增加飛機的動力。可是楊元釗在動力領域,絕對是大師,他沒有完善的學習過飛機發動機的全部,無法製造出先進的額飛機發動機,但是一些更先進的理論,他還是知道的。
在後世,大型的低速貨運和客運飛機之中,多是實用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這一種發動機,是後世出現的時候,已經是20世紀劉七十年代之後了,它的不少性能上麵,極為的出色,可是因為大型螺旋槳無法突破音障,故而無法使用到軍事用途之中,軍事方麵。都是噴氣式的超音速飛機。
可是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出色的性能和省油的特性,讓它的民用的用途被發展起來了,軍用方麵的用途就少了許多。最多是作為運輸機的,或者加油機。特別是後者,幹脆隻能夠給直升飛機和一些低速的飛機加油,無法起到戰略的作用,那個時代是噴氣式飛機存在的時代,無論是一代,二代還是三代的飛機,噴氣式對於渦輪螺旋槳有著巨大的優勢的。
在這個時代,連普通的飛機都是用汽車發動機的時候。先進的飛機甚至還沒有進入到活塞式的螺旋槳的時代,渦輪發動機簡直是天上賜給的禮物。
製約渦輪發動機的理論,已經在楊元釗的提點之下,由眾多的科學家逐步的完善,加工難度,也因為大量的技術工人和西北先進的機床之下解決,至於材料,這個製約著渦輪螺旋槳的最大拉路虎,對於西北來說,根本不是事。
一戰和二戰。是整個世界軍事科技發展最快的時代,各種材料的突破和各種動力的發展,讓人類製造出了一個個強大的武器。材料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之所以出現的晚,就是因為它的材料製約,需要能夠抵擋住900度以上高溫,硬度和耐酸堿性達到一定程度的出色材料,這樣的材料,各國如果花費了大力氣去的研究的化,不是弄不出來的,但是一個攔路虎永遠盤橫在前麵。那就是加工工藝。
越是強悍的材料,加工的難度就越大的。很多東西造出來容易,可是要想加工他。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困難,這一點就攔住了很多人。可對於西北來說,這一切都不算什麽,就西北的機床來說,已經達到了第三代機床的水準,除了沒有數控之外,對於一些出色的師傅來說,或者是天賦異稟的機床工人來說,依靠著這些,可以加工出符合要求的工件,計算器可以計算的比較的深入,甚至現在,在陰山基地,在開始研究,數控在逐步的研究,隻不過楊元釗的手中沒有數控芯片,依靠著計算器這樣的最初等的芯片,甚至把手機芯片業放上去,作用不大,這完全不是一個體係啊。
但是初步的研究成果還是有的。現在,在西安飛機製造廠之中,12台大型,單台馬力達到了2500馬力的大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已經在一個月之前抵達了,理念的不同,帶來了發動機躍升,從1500馬力左右,足足提升了1000,最關鍵的是,這樣的發動機,在動力的能耗和實用上,遠遠比之前的發動機強大的多。
製約飛機的,發動機是一個方麵,能耗和性能比更是另外的一個方麵,2500馬力的大型發動機,他的能耗,隻有活塞式發動機一半左右,也就是說,這樣馬力的發動機,比活塞式更加的省油。
馬力大,還省油,這樣的發動機,簡直會讓一個飛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直觀的就是作戰半徑的提升,航母的戰鬥力來源於航母上麵的飛機,飛機的作戰半徑有多大,航母的作戰半徑就有多大,更加省油的發動機,帶來的功效相當的直觀。
從戰略轟炸機開始,西北已經完美的實現了雙發發動機飛機的製造,目前正在攻克三發,甚至四發的,一旦四發完成,總功率差不多的情況之下,他會成為二戰時期的超級b29,無論是起飛重量,還是作戰半徑,甚至是速度上麵,都會有巨大的提高,到時候,戰略轟炸機這個名字,會徹底的出現在的世界的舞台上麵。
二戰時期,日本的崩潰的,是太平洋戰爭奠定的,可是能夠起飛b29的基地的出現,才是日本真正無法繼續打下去的最根本所在,沒辦法,戰略轟炸的威力太大了,單獨一架飛機載彈量,或許比如一艘飛艇,可是飛機比飛艇的速度快的多,很容易組成上百,甚至是千機編隊,一次投射上萬噸,這樣地毯式轟炸對於一個國家的精神和實質上的打擊,相當的巨大。
真正的戰略轟炸機,隻有到b29,2萬公斤以上的載彈量,而且作戰半徑超過2250公裏的戰鬥機,才足以起到戰略的影響力。而如果這樣的4發飛機,能夠換裝,2500馬力渦輪螺旋槳,甚至未來8發研究完成之後,戰略轟炸機的在載重量上,甚至能夠超過飛艇,到時候,鋪天蓋地之下的戰略轟炸,會讓天地變色的。
事實上,二戰時期,b29的戰略轟炸作用,沒有集中的彰顯,製空權的理念還存在於航母對戰之中,因為重型轟炸機無法登上航母,當時研究的還是以b17這樣的雙發普通轟炸機微粒子的。
隻有來自於後世的楊元釗,才清楚製空權的可怕的,在渦輪螺旋槳另辟蹊徑,有了初步的進展之後,立刻開始了針對性的研究;基於這個大型的發動機,生產出合適的飛機,首先是陸基,要保證戰略轟炸機的數量,至於海軍,航空母艦上麵的製約性更大一點,相對於陸上,可以無限擴大的跑道,隻要飛機理論上可以起飛,就可以利用更長的跑道來起飛,可是海軍不一樣,航空母艦的跑道都是有一定的標準的,不可能無休無止的擴大,想不說難度問題,就算是可以擴大到幾千米,那對於戰艦設計,就成問題了,幾千米長的戰艦,想想就醉了。
在無法無限擴展的情況之下,技術人員隻能夠在楊元釗給出了大體的創意之下,進行一番加工,最終給出了航母跑道的最大長度。
在設計的理念之下,有了盡可能最大的長度,然後設計師開始對未來的艦載機進行減重,爭取開發出在規定的航母跑到的基礎上麵,就能夠起飛的飛機,這種固定條件的設計方式,對於飛機設計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研,西安飛機製造廠耗費了大量的精力,進度才慢慢快了起來,現在,已經製作出了2架樣機,正在試飛場進行著緊張的實驗和調試之中。(未完待續。)
航母,跟戰列艦不一樣,他的戰鬥力,來源於上麵的飛機,在沒有蒸汽彈射的時代,無法做到美國經典的常規動力航母小鷹號那樣的效率,可是更大的排水量相當於更大的麵積,起飛甲板跟降落甲板的分開放置情況下,這一艘航母的的各方麵性能,遠遠超過二戰時期的大部戰艦,在輔助西北遠比的普通更強大的飛機的話,效果就更加的。
航母在楊元釗的強行推進之下,再加上飛機的功效越來越強,威力越來越大的前提之下,開始走進了海軍的序列,雖然現在還沒有真正的完成任何一艘的航母,可是遠景的期待還是有。
中國的海軍,在程璧光為首的三海艦沒有加入之前,隻是一片空白,三海和原來北洋水師的軍官加入,填充了中國海軍,可是缺口依然非常的大,也就是在德國的幫助下,在青島成立了海軍學校,大量舊船的加入,作為訓練艦,幾乎是用金錢換取熟練的海軍士兵。
依靠著這樣多管齊下,中國的海軍才出現了現在這樣欣欣向榮的景象,正因為一切都是新的。中國海軍之中的革新,壓力和阻力就比較小,特別是海軍之中。有戰列艦的bb黨,可是航母的推行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也就是程璧光這樣的老資格,抱怨了幾句,然後,就順利的推動了。
航母戰略的確定,整個艦隊就由堅船大炮,向著防空轉換,戰鬥機,哪怕是西北最先的戰鬥機。他們的作戰半徑都在400公裏,甚至是500公裏以上,這樣的作戰半徑之下,除非是意外情況的偷襲,否則戰列艦不可能威脅到航母。
這也是未來,航母取代戰列艦的根本原因,或許跟戰列艦相比,航母有種種的劣勢,比如,夜間無法作戰。防護薄弱,一旦被戰列艦,甚至是重巡逼近到射程之內。輸的一定是航空母艦。
但是航空母艦的攻擊半徑和射程這一點的優勢,足以成為戰列艦的掘墓人,二戰時候的太平洋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主力正航航母成為了艦隊的戰略核心,戰列艦卻退回到了從屬的地位,整個航母作戰群是以航母為中心的,其他所有的艦船,都不承擔作戰任務。隻是為航母作戰提供必要的防護。
航母作戰群,是一個專業的東西。很多的設計都需要重新的來,雖然說。現在的戰列艦,重巡和輕巡等等,可以加入到航母作戰群之中,也能夠發揮出一定的效果,可是跟真正為航母準備的戰艦相比,專業性有很大差別。
真正的航母作戰群,能夠威脅到航母的,唯獨有航母,戰列艦恐怕也隻有在偷襲的時候,夜間接觸航母的時候,才能夠威脅到,在白天的時候,幾乎不可能,航母300-500公裏的作戰半徑,對飛機來說,一個小時左右的航程,可是對於戰艦而言,可能是一個白天,找到找不到,更別說作戰了。
目前特拉斯的動力實驗室的動力指標,用這個為基礎,開始設計正航航母,順帶的,再設置一批的放空護衛艦,在沒有導彈的時代,隻能夠依靠高射機槍組成的密集陣係統,這樣的防空設計起來,並不比主炮戰艦來的容易,如何合理的考驗戰艦噸位的應用,成為了最大製約。
戰艦的事情不用楊元釗多操心,西北師從於德國,但是在幻想級和獵戶座改之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風格,設計理念逐步的成熟,對於噸位的控製有了明顯的提升,當然了,這少不了計算機的出色效果,計算機和精準航模,甚至水池係統的幫助,可以讓戰艦的設計少走彎路,在這種程度之下,西北可以快速的抹平跟英國,跟德國之間的差距。
正航航母,在少了蒸汽彈射之後,設計起來並不麻煩,隻要考慮艦體的結構,上方的飛行甲板都是一樣,沒有走單獨飛行甲板的道路,直接走雙甲板,等於是直接到位了。
航母已經進入到設計之中了,航母作戰群的其他戰艦也差不多在設計,可是製約著航母能力最大的因素飛機,也不容小視。
說起飛機製造廠,就不得不說西安飛機製造廠,這個從1910年才開始逐步的發展,成為了新興的工業基地的地方,目前已經成為西北最重要的飛機製造廠,從西北一號到二號,在到海鷹,海鳥,海巨龍,飛機從路上走入到海上,成為整個西北越來越強大的支柱
西北的飛機,發動機最初的是活塞式螺旋槳發動機,從西北的研究之中,逐步發展出來了風冷和水冷兩個體係,伴隨著的越來越大發動機,向上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這其中是需要慢慢的累積,依靠著不斷的研究,逐步的增加飛機的動力。可是楊元釗在動力領域,絕對是大師,他沒有完善的學習過飛機發動機的全部,無法製造出先進的額飛機發動機,但是一些更先進的理論,他還是知道的。
在後世,大型的低速貨運和客運飛機之中,多是實用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這一種發動機,是後世出現的時候,已經是20世紀劉七十年代之後了,它的不少性能上麵,極為的出色,可是因為大型螺旋槳無法突破音障,故而無法使用到軍事用途之中,軍事方麵。都是噴氣式的超音速飛機。
可是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出色的性能和省油的特性,讓它的民用的用途被發展起來了,軍用方麵的用途就少了許多。最多是作為運輸機的,或者加油機。特別是後者,幹脆隻能夠給直升飛機和一些低速的飛機加油,無法起到戰略的作用,那個時代是噴氣式飛機存在的時代,無論是一代,二代還是三代的飛機,噴氣式對於渦輪螺旋槳有著巨大的優勢的。
在這個時代,連普通的飛機都是用汽車發動機的時候。先進的飛機甚至還沒有進入到活塞式的螺旋槳的時代,渦輪發動機簡直是天上賜給的禮物。
製約渦輪發動機的理論,已經在楊元釗的提點之下,由眾多的科學家逐步的完善,加工難度,也因為大量的技術工人和西北先進的機床之下解決,至於材料,這個製約著渦輪螺旋槳的最大拉路虎,對於西北來說,根本不是事。
一戰和二戰。是整個世界軍事科技發展最快的時代,各種材料的突破和各種動力的發展,讓人類製造出了一個個強大的武器。材料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之所以出現的晚,就是因為它的材料製約,需要能夠抵擋住900度以上高溫,硬度和耐酸堿性達到一定程度的出色材料,這樣的材料,各國如果花費了大力氣去的研究的化,不是弄不出來的,但是一個攔路虎永遠盤橫在前麵。那就是加工工藝。
越是強悍的材料,加工的難度就越大的。很多東西造出來容易,可是要想加工他。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困難,這一點就攔住了很多人。可對於西北來說,這一切都不算什麽,就西北的機床來說,已經達到了第三代機床的水準,除了沒有數控之外,對於一些出色的師傅來說,或者是天賦異稟的機床工人來說,依靠著這些,可以加工出符合要求的工件,計算器可以計算的比較的深入,甚至現在,在陰山基地,在開始研究,數控在逐步的研究,隻不過楊元釗的手中沒有數控芯片,依靠著計算器這樣的最初等的芯片,甚至把手機芯片業放上去,作用不大,這完全不是一個體係啊。
但是初步的研究成果還是有的。現在,在西安飛機製造廠之中,12台大型,單台馬力達到了2500馬力的大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已經在一個月之前抵達了,理念的不同,帶來了發動機躍升,從1500馬力左右,足足提升了1000,最關鍵的是,這樣的發動機,在動力的能耗和實用上,遠遠比之前的發動機強大的多。
製約飛機的,發動機是一個方麵,能耗和性能比更是另外的一個方麵,2500馬力的大型發動機,他的能耗,隻有活塞式發動機一半左右,也就是說,這樣馬力的發動機,比活塞式更加的省油。
馬力大,還省油,這樣的發動機,簡直會讓一個飛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直觀的就是作戰半徑的提升,航母的戰鬥力來源於航母上麵的飛機,飛機的作戰半徑有多大,航母的作戰半徑就有多大,更加省油的發動機,帶來的功效相當的直觀。
從戰略轟炸機開始,西北已經完美的實現了雙發發動機飛機的製造,目前正在攻克三發,甚至四發的,一旦四發完成,總功率差不多的情況之下,他會成為二戰時期的超級b29,無論是起飛重量,還是作戰半徑,甚至是速度上麵,都會有巨大的提高,到時候,戰略轟炸機這個名字,會徹底的出現在的世界的舞台上麵。
二戰時期,日本的崩潰的,是太平洋戰爭奠定的,可是能夠起飛b29的基地的出現,才是日本真正無法繼續打下去的最根本所在,沒辦法,戰略轟炸的威力太大了,單獨一架飛機載彈量,或許比如一艘飛艇,可是飛機比飛艇的速度快的多,很容易組成上百,甚至是千機編隊,一次投射上萬噸,這樣地毯式轟炸對於一個國家的精神和實質上的打擊,相當的巨大。
真正的戰略轟炸機,隻有到b29,2萬公斤以上的載彈量,而且作戰半徑超過2250公裏的戰鬥機,才足以起到戰略的影響力。而如果這樣的4發飛機,能夠換裝,2500馬力渦輪螺旋槳,甚至未來8發研究完成之後,戰略轟炸機的在載重量上,甚至能夠超過飛艇,到時候,鋪天蓋地之下的戰略轟炸,會讓天地變色的。
事實上,二戰時期,b29的戰略轟炸作用,沒有集中的彰顯,製空權的理念還存在於航母對戰之中,因為重型轟炸機無法登上航母,當時研究的還是以b17這樣的雙發普通轟炸機微粒子的。
隻有來自於後世的楊元釗,才清楚製空權的可怕的,在渦輪螺旋槳另辟蹊徑,有了初步的進展之後,立刻開始了針對性的研究;基於這個大型的發動機,生產出合適的飛機,首先是陸基,要保證戰略轟炸機的數量,至於海軍,航空母艦上麵的製約性更大一點,相對於陸上,可以無限擴大的跑道,隻要飛機理論上可以起飛,就可以利用更長的跑道來起飛,可是海軍不一樣,航空母艦的跑道都是有一定的標準的,不可能無休無止的擴大,想不說難度問題,就算是可以擴大到幾千米,那對於戰艦設計,就成問題了,幾千米長的戰艦,想想就醉了。
在無法無限擴展的情況之下,技術人員隻能夠在楊元釗給出了大體的創意之下,進行一番加工,最終給出了航母跑道的最大長度。
在設計的理念之下,有了盡可能最大的長度,然後設計師開始對未來的艦載機進行減重,爭取開發出在規定的航母跑到的基礎上麵,就能夠起飛的飛機,這種固定條件的設計方式,對於飛機設計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研,西安飛機製造廠耗費了大量的精力,進度才慢慢快了起來,現在,已經製作出了2架樣機,正在試飛場進行著緊張的實驗和調試之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