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三國的實力,在逐步的商談之中,逐步的明晰,雖然放棄了一部分的權利,特別是法國,他已經無可後退了,借助著的英美,他穩定了戰線,波爾多陷落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也不必繼續的向南遷都,可是被占據的領土,特別是德國人把居民移走了9成,這個殺傷太大了,要知道法國就5000多萬的人口,被占領區就有一半左右,等於法國人口少了一半,至於殖民地,如果不是殖民地在後麵支撐的話,法國早就崩盤了。
可是少了一半人口,也壓製不住啊,即便將來,反攻成功,幹掉了德國,這一半人口怎麽回來,聽說,這部分的人口,被送到了中國,那是一個遙遠而可怕的地方,說不定,失去了大部分的人口的法國,會被打的一蹶不振。
這也是英美聯合提出之後,法國第一時間同意的根本原因,沒辦法,法國已經沒有底牌了,再不增強實力,說不定真的要投降了,投降給世仇的德國,可想而知會有什麽下場的。
除了這些統籌,也進行了作戰計劃的研究,未來一年,協約國要想獲得優勢,除了物資和後勤方麵,戰鬥方麵,也需要作出改變,如同武士一樣跟對手正麵作戰,必須要想別的辦法了。
閉門會議進行了超過一個月的時間,等於整個紛亂的12月,都在閉門會議,最終形成了一個全方麵的決議,關於1915年的作戰計劃。
英法實力,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即便再挖掘,能夠獲得的兵員不多,目前英法兩國的總兵力還保持在600萬左右,可是之前他們最少先後損失了400萬,加上法國損失了大半國土和人力,動員能力大大的下降,這已經是他們國民的十分之一了。還有一兩百萬的潛力可以挖掘,但是誰都知道。這樣的兵員,對於德國來說沒用,不經過長期訓練,或者是先天不足的兵員,在血肉磨坊一樣的歐戰之中,連炮灰都不能稱得上,那就是送死。還是毫無價值的送死。
英法能夠挖掘的潛力不夠,最大的部分還是落在了美國人的身上,美國擁有1000萬的極限調集能力的的,按理說是可以的,隻不過之前的那一場輿論攻勢,讓美國人當兵的想法大大降低,哪怕現在繼續的努力,效果不好。
為了讓美國滿意,英法是下了大的本錢。不但把硬通貨和一些技術轉讓給了美國,還簽訂了戰後的一連串的條約,可以說。隻要協約國戰勝,美國就會成為英法美核心之中的三強。並且在一定的地位上,在法國之上,跟英國平起平坐,這是美國一直都在期盼的。
如果不是為了地位,不是為了繼續瓜分世界,美國是不可能參與到這麽一場殘酷的世界大戰之中,現在既然參與進來了,幾百萬的損失,總要有一個結果。美國退出是不可能的了,隻有繼續的加碼。英法如果提出的好處不夠多,他就會按著,但是好處到了一定程度之後,美國人也會心動。
這個時代列強,哪怕是名義上麵的民主的美國,也是很容易轉到獨裁上麵,隻要看價值是不是夠大,既然英法讓出了足夠多的利益,接下來就好辦了,首先,以國家的名義,接管了絕大多數的大型報刊廣播電台的,剩下的小規模的,一律宣布非法,或者退市,或者封禁,特別是以前為征兵或者是反戰作為喉舌的報刊,幾乎是打擊的重點,無論他是否夠規格,一律封禁。
美國突如其來的動作,著實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特別是中國和德國,他們控製的媒體力量,幾乎被一股腦的訴請的,幾個情報部門不是跑的快的話,說不定也被牽連到,就這樣,以往的網絡徹底的斷絕,要恢複非常的不容易,保守估計,最少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夠徹底的恢複。
整合了整個美國的媒體力量之後,所有的一切都由美國政府決定,征兵和虛假的信息充斥在其中,哪怕有幾個明眼人,可是民眾本就帶著無理性的特性,關於之前影響慢慢的褪去,征兵的人員開始多了起來。
隻要順著這個發展,在未來一年之中,美國可以完成400萬的新兵投入,跟英國法國200萬,共同組成兩個方麵軍團,投入到歐戰之中。一個軍團會在地中海作戰,主要是配合法國攻擊意大利,奧匈帝國,徹底的把德國跟其他的協約國給分割開來的,孤立他,已達到戰略的目的。
另外一個軍團,則會登陸挪威,在協約國的壓力之下,特別是英國,強行的把影響力,深入到波羅的海,以強大的海軍和德國的退縮相對,沒有徹底的把北歐三國攬入懷中,卻讓瑞典鬆動了,為英國提供了幫助,瑞典跟德國幾乎是隔海相望的,是一個不錯的突破點,雖然在那個地方,白不了多少兵力,可是一兩百萬足以讓德國焦頭爛額。
這些都是未來一年主攻的方向,不過跟之前的方法相比,還是有一定的改變,多路大軍攻擊德國,讓他疲於奔命,但不會一錘定音,還是常規的作戰方法。在這一次閉門會議上麵,法國旗幟鮮明的提出了全麵戰爭的說法,在過去的一年之中,英法美用真刀真槍的對抗,證明了德國陸軍的強大哪怕不停擴編,實力有些下降的德國陸軍,他們的實力,也遠在他們之上,雖然已經盡量的減少了之間的差距,可是損失還是這邊多,這也是英法美無法堅持的根本原因。
法國在研究發現,德國除了注重士兵個人素質之外,自動武器和火炮的使用是重點,英法也開始加強自動火器,一直比不上德國,原因不是英法不想,明知道自動火器會極大程度上麵,提升一個部隊戰鬥力,實力有巨大的增加,可是也要有個度,自動火器的增加,會造成後勤的壓力增大,英法是列強,可是在工業生產上麵,法國失去了一半國土和大部分的重工業,英國,隻有英倫三島,因為控製世界的關係,一部分的工業轉移了,不太適合的。
美國是有這個條件,可是一切都需要從大西洋上麵運送過來,就算是沒有戰爭,從美國運過來,也會增加一定的成本,更何況現在的德國,得到了西北的加強之後,在潛艇上麵增加了許多,神出鬼沒的狼群戰術,讓英國的商船損失在加大,而且美國也提前參戰了,所以的德國潛艇可以毫無顧忌的在整個大西洋之中活動,短短1914年,總計擊沉的上傳達到了573艘,總噸位高達800多萬噸。
先不說他們的價值,就算是擊沉的貨物,足以讓這邊收到影響,哪怕英國人努力的調整,最終也不過是讓自動火器的數量達到了德國人的一半左右,不能再多了。
正是這種情況,法國人提出了對德國的後勤進行攻擊,截斷他的外界通道的,最終削弱德國,獲得戰略的優勢。相對於英法遍布在全世界的殖民地,相對於美國的地大物博,德國真的是什麽都沒有,哪怕剛剛消化了已經得到領土,產出也相對較少,德國一直都是借助著外來的幫助,才能夠生產那麽多的產品。
相信,一旦限製住了德國本身的原料進口,一定可以。北海已經封鎖了,舍爾的主力艦隊,能夠突破英國的防禦,回歸到德國,其他的商船不行,不一定全部的阻攔,可是從開戰之後,德國從外麵海運獲得的東西,基本上是小魚10%的那麽,為什麽德國人有這麽充沛的供應,甚至在英法之上,結果就呼之欲出了,3b鐵路,這個在中國人神奇的修建能力之下,修築的鐵路,成為了德國的生命線。
隻要截斷了這裏的,一定可以打擊的德國人,並且法國人提出了多管齊下,可以跟德國一樣,派出潛艇部隊,去印度洋,或許中國人不必惹怒他們,對他們的商船進行攻擊,其他人比如說蘭芳,就可以了。
可惜法國人提出的這個方法最終沒有通過,英法他們在潛艇上麵,沒有多少的研究,在無限潛艇戰開始之後,他們也介入到了潛艇的領域,但是潛艇別看隻是一個小排量船隻的,技術含量一直都不低,英國雖然也有實驗性的潛艇,但是都是小型的,根本跑不了遠洋,雖然現在起步,以英法的實力,暫時隻能夠從300噸到500噸,慢慢的增加,最少一年以上的時間,不可能有1000噸以上,甚至是1500噸的遠洋潛艇出現,即便是的想要攻擊,也鞭長莫及。
跟隨法國一起攻擊意大利和奧匈帝國,打的就是截斷這一條鐵路的目的,甚至法國人並不甘心這樣,他們另辟蹊徑,提出了一個攻擊巴格達和巴士拉的想法,這是斷掉德國後路的最好的方法。相對於重兵把守的意大利和奧匈帝國,似乎從中東入手最好,那偏僻,不是重點,進攻起來,更加具有突然性。(未 完待續 ~^~)
可是少了一半人口,也壓製不住啊,即便將來,反攻成功,幹掉了德國,這一半人口怎麽回來,聽說,這部分的人口,被送到了中國,那是一個遙遠而可怕的地方,說不定,失去了大部分的人口的法國,會被打的一蹶不振。
這也是英美聯合提出之後,法國第一時間同意的根本原因,沒辦法,法國已經沒有底牌了,再不增強實力,說不定真的要投降了,投降給世仇的德國,可想而知會有什麽下場的。
除了這些統籌,也進行了作戰計劃的研究,未來一年,協約國要想獲得優勢,除了物資和後勤方麵,戰鬥方麵,也需要作出改變,如同武士一樣跟對手正麵作戰,必須要想別的辦法了。
閉門會議進行了超過一個月的時間,等於整個紛亂的12月,都在閉門會議,最終形成了一個全方麵的決議,關於1915年的作戰計劃。
英法實力,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即便再挖掘,能夠獲得的兵員不多,目前英法兩國的總兵力還保持在600萬左右,可是之前他們最少先後損失了400萬,加上法國損失了大半國土和人力,動員能力大大的下降,這已經是他們國民的十分之一了。還有一兩百萬的潛力可以挖掘,但是誰都知道。這樣的兵員,對於德國來說沒用,不經過長期訓練,或者是先天不足的兵員,在血肉磨坊一樣的歐戰之中,連炮灰都不能稱得上,那就是送死。還是毫無價值的送死。
英法能夠挖掘的潛力不夠,最大的部分還是落在了美國人的身上,美國擁有1000萬的極限調集能力的的,按理說是可以的,隻不過之前的那一場輿論攻勢,讓美國人當兵的想法大大降低,哪怕現在繼續的努力,效果不好。
為了讓美國滿意,英法是下了大的本錢。不但把硬通貨和一些技術轉讓給了美國,還簽訂了戰後的一連串的條約,可以說。隻要協約國戰勝,美國就會成為英法美核心之中的三強。並且在一定的地位上,在法國之上,跟英國平起平坐,這是美國一直都在期盼的。
如果不是為了地位,不是為了繼續瓜分世界,美國是不可能參與到這麽一場殘酷的世界大戰之中,現在既然參與進來了,幾百萬的損失,總要有一個結果。美國退出是不可能的了,隻有繼續的加碼。英法如果提出的好處不夠多,他就會按著,但是好處到了一定程度之後,美國人也會心動。
這個時代列強,哪怕是名義上麵的民主的美國,也是很容易轉到獨裁上麵,隻要看價值是不是夠大,既然英法讓出了足夠多的利益,接下來就好辦了,首先,以國家的名義,接管了絕大多數的大型報刊廣播電台的,剩下的小規模的,一律宣布非法,或者退市,或者封禁,特別是以前為征兵或者是反戰作為喉舌的報刊,幾乎是打擊的重點,無論他是否夠規格,一律封禁。
美國突如其來的動作,著實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特別是中國和德國,他們控製的媒體力量,幾乎被一股腦的訴請的,幾個情報部門不是跑的快的話,說不定也被牽連到,就這樣,以往的網絡徹底的斷絕,要恢複非常的不容易,保守估計,最少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夠徹底的恢複。
整合了整個美國的媒體力量之後,所有的一切都由美國政府決定,征兵和虛假的信息充斥在其中,哪怕有幾個明眼人,可是民眾本就帶著無理性的特性,關於之前影響慢慢的褪去,征兵的人員開始多了起來。
隻要順著這個發展,在未來一年之中,美國可以完成400萬的新兵投入,跟英國法國200萬,共同組成兩個方麵軍團,投入到歐戰之中。一個軍團會在地中海作戰,主要是配合法國攻擊意大利,奧匈帝國,徹底的把德國跟其他的協約國給分割開來的,孤立他,已達到戰略的目的。
另外一個軍團,則會登陸挪威,在協約國的壓力之下,特別是英國,強行的把影響力,深入到波羅的海,以強大的海軍和德國的退縮相對,沒有徹底的把北歐三國攬入懷中,卻讓瑞典鬆動了,為英國提供了幫助,瑞典跟德國幾乎是隔海相望的,是一個不錯的突破點,雖然在那個地方,白不了多少兵力,可是一兩百萬足以讓德國焦頭爛額。
這些都是未來一年主攻的方向,不過跟之前的方法相比,還是有一定的改變,多路大軍攻擊德國,讓他疲於奔命,但不會一錘定音,還是常規的作戰方法。在這一次閉門會議上麵,法國旗幟鮮明的提出了全麵戰爭的說法,在過去的一年之中,英法美用真刀真槍的對抗,證明了德國陸軍的強大哪怕不停擴編,實力有些下降的德國陸軍,他們的實力,也遠在他們之上,雖然已經盡量的減少了之間的差距,可是損失還是這邊多,這也是英法美無法堅持的根本原因。
法國在研究發現,德國除了注重士兵個人素質之外,自動武器和火炮的使用是重點,英法也開始加強自動火器,一直比不上德國,原因不是英法不想,明知道自動火器會極大程度上麵,提升一個部隊戰鬥力,實力有巨大的增加,可是也要有個度,自動火器的增加,會造成後勤的壓力增大,英法是列強,可是在工業生產上麵,法國失去了一半國土和大部分的重工業,英國,隻有英倫三島,因為控製世界的關係,一部分的工業轉移了,不太適合的。
美國是有這個條件,可是一切都需要從大西洋上麵運送過來,就算是沒有戰爭,從美國運過來,也會增加一定的成本,更何況現在的德國,得到了西北的加強之後,在潛艇上麵增加了許多,神出鬼沒的狼群戰術,讓英國的商船損失在加大,而且美國也提前參戰了,所以的德國潛艇可以毫無顧忌的在整個大西洋之中活動,短短1914年,總計擊沉的上傳達到了573艘,總噸位高達800多萬噸。
先不說他們的價值,就算是擊沉的貨物,足以讓這邊收到影響,哪怕英國人努力的調整,最終也不過是讓自動火器的數量達到了德國人的一半左右,不能再多了。
正是這種情況,法國人提出了對德國的後勤進行攻擊,截斷他的外界通道的,最終削弱德國,獲得戰略的優勢。相對於英法遍布在全世界的殖民地,相對於美國的地大物博,德國真的是什麽都沒有,哪怕剛剛消化了已經得到領土,產出也相對較少,德國一直都是借助著外來的幫助,才能夠生產那麽多的產品。
相信,一旦限製住了德國本身的原料進口,一定可以。北海已經封鎖了,舍爾的主力艦隊,能夠突破英國的防禦,回歸到德國,其他的商船不行,不一定全部的阻攔,可是從開戰之後,德國從外麵海運獲得的東西,基本上是小魚10%的那麽,為什麽德國人有這麽充沛的供應,甚至在英法之上,結果就呼之欲出了,3b鐵路,這個在中國人神奇的修建能力之下,修築的鐵路,成為了德國的生命線。
隻要截斷了這裏的,一定可以打擊的德國人,並且法國人提出了多管齊下,可以跟德國一樣,派出潛艇部隊,去印度洋,或許中國人不必惹怒他們,對他們的商船進行攻擊,其他人比如說蘭芳,就可以了。
可惜法國人提出的這個方法最終沒有通過,英法他們在潛艇上麵,沒有多少的研究,在無限潛艇戰開始之後,他們也介入到了潛艇的領域,但是潛艇別看隻是一個小排量船隻的,技術含量一直都不低,英國雖然也有實驗性的潛艇,但是都是小型的,根本跑不了遠洋,雖然現在起步,以英法的實力,暫時隻能夠從300噸到500噸,慢慢的增加,最少一年以上的時間,不可能有1000噸以上,甚至是1500噸的遠洋潛艇出現,即便是的想要攻擊,也鞭長莫及。
跟隨法國一起攻擊意大利和奧匈帝國,打的就是截斷這一條鐵路的目的,甚至法國人並不甘心這樣,他們另辟蹊徑,提出了一個攻擊巴格達和巴士拉的想法,這是斷掉德國後路的最好的方法。相對於重兵把守的意大利和奧匈帝國,似乎從中東入手最好,那偏僻,不是重點,進攻起來,更加具有突然性。(未 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