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四教出山,百家爭鳴【求訂閱,求收藏】


    卻說老子分神入凡,化身老聃,年方十三學識已甚是淵博,先生見此,便推薦其去洛邑求學。於是,老聃便與其母依依惜別,踏上了求學之路。


    數月之後,老聃行至洛邑,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商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遊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


    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之後,老聃居洛邑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如此也算還其本名。


    要說此時的老子,卻也是一心善之人,眼見天下大亂,各國掌權者無不努力改革,卻是為了於此亂世分得一份天下。如此卻是苦了天下百姓,戰火一起,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國中青壯更是十室九空,天下一副殘敗之象。


    老子見此情況,苦思良久,便將自己所學整理、歸納,最終創立一派學說,以道為名,人稱道家。


    道家以‘道’為引,闡述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變化,認為“道”是一切事物地根源。而‘道亦’是循環不息,道家強調凡事均無須強求,應順應自然,達至‘道’的最高境界。


    道家還主張精神上地超脫,不界限於形驅,隻求逍遙及心靈上的開放。道家以為,‘道’是無形及不可見的,是超時空的絕對精神,是宇宙最高本體及一切事物的根源。世間萬物都有對立麵,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欲”、“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鑒於當今天下大勢,戰爭不斷,民生困苦,老子便提倡人們必須放智、逞強、逞力、回歸樸素、無知的境界,呼籲天下諸侯國君以“無為”治理天下,如此天下才能和平安定。而老子最終的目標,卻是希望天下回複“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狀態。可惜,亂世之中,人命如草芥,老聃之主張多不為各國君主采納,雖說老聃盛名在外,天下有識之人莫不敬佩,可當政者對其卻甚是冷淡。


    就在老子創立道家之後,眾聖皆是有所感應。有心下界傳道,可道祖之言尤在耳邊,想如老子那般分神下界,可又不願損了自身修為。要知道老子之所以能夠分神下界,卻是仗著那獨門秘術‘一氣化三清’,若是眾聖分神下界,那那便是將元神撕裂,最少也要損掉數千年的修為。因此,眾聖皆是猶豫不覺。


    眾聖之中,隻有通天對此毫無反應,他此時隻盼後土煉化乾坤鼎早日出關,看自己猜測是否準確,可後土閉關已有六百多年,可還是未能破關而出,這讓通天焦急不已。心急於此,又如何顧得了其他!


    通天不理此事,可他的弟子卻未坐視不理。早在封神大劫將至之時,通天便吩咐過龜靈聖母等人傳下截教道統,可龜靈聖母等人也隻是受了幾個三代弟子,對教派道統傳播卻是未有什麽大的作用。如此,眾弟子對此皆是心中有愧,認為自己等人辜負了老師的期望。因此,此番機會難道,眾弟子卻皆是不願放棄。


    在通天的眾徒之中,最屬龜靈聖母愧疚。龜靈聖母生性淡薄,除了修煉悟道,對其他事物皆是不甚在意,可她身為截教大師姐,也不能全憑自己喜好做事,還需有些擔當才行。


    因此,在得知老子於人間傳道後,龜靈聖母稍稍思索一番,便決定親自下凡走上一遭。至於道祖之令,在龜靈聖母想來,也可理解為天仙修為之上者,不可於凡間出手。就如眾聖不可於地仙界相鬥,隻能於混沌之中了結一般。有此想法,龜靈聖母再無顧及,囑咐楊曉蓮好生修煉之後,然後便隻身下界,宣揚截教教義去了。


    龜靈聖母這一動,好似一導火索一般,四教弟子紛紛臨凡,開始爭奪人間學術正統之位。雖言爭奪,可四教弟子也未曾相互出手鬥法,畢竟他們眾人臨凡已算違背了道祖之意,若再行出手,豈不是找死一般?而且眾聖在其等下凡之際便有過類似吩咐。因此,眾人皆以宣揚教義為主,並未有過鬥法。


    隨著四教弟子下凡,人間一下子熱鬧起來,各種學說紛紛湧現,構成了人族發展以來的第一股文風。


    其中,龜靈聖母下凡之後,於陽城之地遇得一人,名為王詡。這王詡資質也屬上乘,龜靈聖母見獵心喜,便收其為記名弟子,傳下道法學識。王詡資質雖是不錯,可對道法感悟卻也隻是一般,不過卻對那些謀略、兵法、教育之術甚感興趣,常能舉一反三。


    龜靈聖母見此,想到自己此番下界之意,心中一動,便將自己於通天處習得的眾多學術盡皆傳授。如此,王詡更是如魚得水,不消數年,一身學識已不差龜靈聖母分毫。龜靈聖母對此自然欣喜不已,有這王詡宣揚,雖不說將截教發揚光大,可也能盡一份力,如此自己也算為截教做出一份貢獻,於是便更加用心教導王詡。


    待王詡學成之日,龜靈聖母對其囑咐一番後,便自回地仙界去了。


    王詡自龜靈聖母離開之後,便於陽城百裏之外的鬼穀住下,自命鬼穀先生。而且還不斷開講收徒,其門下眾徒如孫臏、龐涓、尉繚子、蘇秦、張儀、毛遂等皆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可惜王詡所學過於博雜,未能形成一門學派,鬼穀先生之名雖傳於世間,可卻未能成為人間主流。


    而截教另一弟子無當聖母在得知龜靈聖母下界之後,也趁著看其弟子玄素(妲己)鄧禪玉之機,下到凡間。在驪山見過二位弟子之後,無當聖母便開始遊曆人間。行至陬邑之時,聞得此地有一人甚是好學,常言:“三人行必有我師。”


    無當聖母大啞,未曾想凡間盡有人說出此等話語,實在出乎意料。當下,無當聖母便尋到說此言之人,此人名為孔丘。無當聖母考教了一番孔丘的學問,頓時大喜,這孔丘不僅學識過人,主張更是與截教教義不謀而合,無當聖母當即便收孔丘為弟子,將一身學術盡皆傳授。


    孔丘得無當聖母傳授,自創儒家,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地“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


    儒家強調教育地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則是主張以禮治國,隻有人人善禮,才能一統天下,安邦定國。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盡本分,以達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諧局麵,這就是正名思想。


    儒家崇尚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達至一個大同世界,就是“仁”。“仁”便是儒家的核心內容,是倫理道德的總綱。“仁”就是“愛人”,君主要體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若要實踐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盡自己地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


    此世通天雖未收下萬仙為其弟子,可其主張還是有教無類,截教眾徒也多是妖類,而孔丘很好的將這“有教無類”的主張繼承了下來,認為教不應分貴賤賢愚。他認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學方法,他又提倡“溫故知新”及“舉一反三”等學習方法。對鬼神之說,則是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主張敬而遠之,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


    而創立法家與名家的韓非與公孫龍則屬闡教,韓非子乃是廣成子之記名弟子,公孫龍乃是太乙真人之記名弟子。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截教的一切統統反對),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韓非自廣成子處得知闡教所處的尷尬地位,又總結闡教幾次失敗的原因,認為先輩之所以失敗,乃是因可固守舊的原因。因此,法家反對保守的複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


    韓非認為曆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製度都要隨曆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複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其實,韓非此主張,在反對截教的同時,也暗中顯示出自己對師門守舊行事的不滿。


    而份屬闡教的名家則是以提倡循名責實為學說的流派,提倡“正名實”,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符”。大亂期間,局勢動蕩、混亂,很多禮法名存實亡。名家由此崛起,強調事物應該“名乎其實”,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確的軌道。


    名家與各家不同之處,正是在於“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辯的內容,又多半是與政治實務無關的問題。因此,名家的理論被其他各家一致冠上一個“詭辯”的惡名。


    而墨家的墨翟則屬西方佛門,這墨翟乃是釋迦摩尼記名弟子。


    墨家的主張卻是尚賢尚同,提出“兼愛“,主張愛不應有親疏、上下、貴賤、等級的分別。他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於人不相愛。這倒也符合西方的一貫傳統,不論是人是妖,皆可入西方之門,雖說與西方之地貧瘠有關,可也算與通天的“有教無類”有著異曲同工之效,吸引了不少人加入。


    在治國方麵,墨翟主張“尚賢”、階級念,使天下大治,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反對奢侈的生活,主張節儉,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的思想。而為了求福避禍,墨家又主張“尊天”、“事鬼”。


    除此之外,四教弟子還演化出諸多教派,如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兵家、醫家等等不一而論。


    一時間,人間百家爭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洪荒之極品通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菜送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菜送上並收藏洪荒之極品通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