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幼孜點了點頭,道:“方孝孺被誅十族後,嫡係沒有血脈,倒是有個親戚。“
朱高熾道:“是麽, 快給朕說說?“
群臣將皇帝如此高興,各自望了一眼,隱約覺得皇帝怕是又要做大事了。
金幼孜躬身道:“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有個弟弟叫方克家,這位方克家有個兒子叫方孝複(方孝孺的堂兄),當時也被罰充軍戍邊,並沒有被殺?“
朱高熾默默的聽完,沉吟了好一會兒才重重吐了一口氣,似乎下定了某種重大的決心一般,掃視了一下群臣:“靖難一戰,父王殺了不少文武大臣,他們有許多是該殺的,但也有不少是被父王冤殺的,像方孝孺這一類人,都是忠臣啊!”
群臣目瞪口呆,一臉不相信的看著高高在上的朱高熾。
唯獨進楊士奇、楊榮、楊溥、黃淮 、蹇義、金幼孜、夏的吉望著朱高熾雙目含淚,皇帝真乃仁義之君也。
在群臣驚愕的情緒下,朱高熾再一次下達了指令,喻禮部:“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所,餘放還。“
一連串的大動作,讓群臣有些摸不著頭腦,待反應過來,才明白皇帝這是要否定成祖皇帝的措施啊。
其實,在朱高熾登基不久,不少人就聞到了這股氣息,先是命自西洋回國的太監鄭和率領下番官軍守備南京。於內則與王景弘、朱卜花、唐觀保協同管事;遇外有事同襄城伯李隆、駙馬都尉沐昕商議的當,然後施行。
如今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還給平反冤獄,這就足以說明一切,皇帝又要辦大事了!
朱高熾眼裏閃過一絲笑意,群臣吃驚的摸樣他很高興,他要的就是這種效果,若不然接下來的大事就不好辦了。
但眼下,他可不敢說,今日丟出的事情,足夠這幫群臣去捉摸,去猜測,等他們回過神來,又是無休止的爭吵了,到那時候自己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多年的監國經驗告訴他們,對付這些群臣,最好的法子,就是在他們還沒觸及自己的意圖之時,趁早離開,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
朱高熾個身旁的太監丟了個眼神,貼身太監海濤會意,一甩佛塵,尖著嗓音喊道:“退朝!“
朱高熾迅速站了起來,不待群臣高呼萬歲,便轉身離去。
“告訴三位楊閣老,說朕有事與他們相商,讓他們去東暖閣等候?“臨轉身時,朱高熾對海濤吩咐道。
海濤躬身道:“奴才明白!“
文華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協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因其位於紫禁城東部,並曾一度作為“太子視事之所”,“五行說”東方屬木,色為綠,表示生長,故太子使用的宮殿屋頂覆綠色琉璃瓦,明初文華殿作皇帝常禦之便殿,皇帝常在此地辦公。
整座為工字形平麵。前殿即文華殿,南向,麵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
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華門。後殿曰主敬殿,規製與文華殿略似而進深稍淺。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本仁殿、集義殿。
此時文華殿的東暖閣裏,楊士奇、楊榮、楊溥、黃淮 、蹇義、金幼孜、夏的吉等一幹群臣都坐在暖閣裏,耐心等待著。
眾人尚未從剛才的驚愕之中回過神來,尤其是戶部侍金幼孜更是如此,皇帝竟給靖難的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人平反,還說他們是忠義之臣,這不是打自己老爹的臉麽?
對於當年的那場叔侄大戰,誰是誰非的確不好說,畢竟這是皇帝的家事,容不得外人評說,但就個人情感來說,金幼孜是比較傾向與朱棣的,一個藩王而已,實行推恩令便可以了,偏偏建文帝不肯,聽信了黃子澄的建議削藩,削就削了,可偏偏弄得滿朝風雨,一幹皇子皇孫,殺的殺,囚的囚,流放的流放的,這樣的對待,不反抗才怪呢?當然了,僅這一點不足以讓金幼孜對朱高熾的今日所做有所不滿,更多的是朱棣做了皇帝後一係列大手筆,
^^^^^^^^^^^^^^^^^^^^^^^^^^^^^^^^^^^
靖難削藩,遷都修典,七下南洋、五征漠北,八十萬大軍下安南,浚通大運河,短短數十年,使得大明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這樣的功績,比唐宗宋祖都不為過,甚至比當朝tai祖皇帝都要好得多,正是從國家的大局來看,金幼孜對朱棣有著旁人沒有的尊敬和擁護。
“聖上仁慈寬厚,赦免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後人之罪,倒也沒什麽,隻是聖上承認方孝孺乃忠義之臣,這,這豈不是在說成祖皇帝當年殺錯了人麽,如今成祖剛剛駕崩,聖上這麽做,豈不是壞了成祖皇帝聲名?“金幼孜掃了一眼眾人,輕歎了聲道。
“是啊,方孝孺大書四字“燕賊篡位”,還絕命賦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可求?嗚呼哀哉,庶我不尤!這才讓成祖皇帝忍無可忍,不得不下令滅他十族,說起來成祖皇帝也是無可奈何?“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黃淮也輕歎了聲,附和道。
黃淮洪是武二十九年中應天府舉人,翌年丁醜登春榜二甲第五名進士,授官中書舍人(從七品)。朱棣與南京登基為帝後,任黃淮為翰林院侍書;七月初三,複黃淮為中書舍人。成祖於奉天門左室召見黃淮,詢以政事,黃淮據“靖難之役”後的形勢和政局,陳述了自己的意見,對答如流,很合成祖旨意。八月初一,黃淮與解縉、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六人入直文淵閣預機務,黃淮專掌製敕。對於朱棣賞識,也心生好感。對於朱高熾為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平反,他沒什麽意見,當年的殺戮,未免太大的些了,雖說方孝孺等一幫臭窮酸不知變通,但說到底也是為了建文帝,為了朱家王朝,誅十族未免太過了些,但縱然如此,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動了這場叔侄之爭的大戰,如今屍骨未寒,作為他的兒子,卻全盤否決,這未免太快了些,按照他的心思,皇帝有意平反,也不是不可,可以往後放一放,這樣對於剛剛死去的成祖皇帝的聲名多少有些好處,故而金幼孜話音一落,便率先附和起來。
“怕隻怕聖上的目的,並不在此啊?“坐在左側上首的蹇義皺著眉頭輕輕歎了聲。
蹇義初名瑢,洪武十八年進士,授官中書舍人。 “因奏事稱旨,語言誠實,朱元璋又喜其誠篤,為之更名義”,並親筆禦書“義”字頒賜。惠帝即位,蹇義為吏部右侍郎。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入繼大統,蹇義官遷左侍郎,不久,進尚書,成祖永樂二年兼領太子詹事,深得皇帝、太子倚重,任太子少保、太子少師,位高權重,為人諳熟朝廷典章製度,通達禮儀,軍國要務處置皆稱上意,故國家軍政大事均倚辦於他,朱高熾對他極為倚重以其為國朝元老,所以他的話,極有分量,眾人中,除三楊外,其餘眾人各自相視一望,心頭各自一驚:“難道皇帝還有更大的目的?”
楊士奇、楊榮、楊溥相視一望,各自淡然一笑:“當然有更大的目的,先是撤兵安南、後是禁止鄭和下西洋、再後來釋放方孝孺、黃子澄、齊泰家奴,以及族人,到如今平反方孝孺等人,凡是當年成祖皇帝所做的都一一反了過來,唯獨剩下遷都了,皇帝的用意,不用多說便可猜測得出。“
黃淮一聽蹇義的話,再細細一想聖上最近的種種舉動,也猜出了皇帝一些心思,想到這種可能,黃淮心頭就有些緊張,若皇帝當真是要遷都的話,這將是本朝來最大的一件大事了,必然引起悍然大波,父子兩人,都行遷都大舉,如何不讓人驚訝。
黃淮細細想了一番,一時也不知真假,心中有些害怕,遷都可不是孩子過家家的,那是要錢,要人的,稍有不慎,怕是引起人心不穩啊,釀成大變的,斜眼看了一眼三楊,見三人一言不發,終究忍不住道:“三位楊大人,皇上此舉,你們怎麽看?“
楊士奇微微笑道:“皇帝能如此對待方孝孺等人,足見當今聖上你仁義之君,我等應感欣慰,而不是過多的指責,成祖皇帝一代雄主,開疆擴土,便是我朝tai祖皇帝也難以比擬,但成祖皇帝便沒有錯麽,妄引株連,如瓜蔓之伸延,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塚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裏為墟。這些殺戮,本不該有,是成祖皇帝憤怒之下,枉殺 了不少好人,如今聖上這麽做,不過是做了一個仁德君王該做的事情而已,我楊士奇自然是全力支持!
朱高熾道:“是麽, 快給朕說說?“
群臣將皇帝如此高興,各自望了一眼,隱約覺得皇帝怕是又要做大事了。
金幼孜躬身道:“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有個弟弟叫方克家,這位方克家有個兒子叫方孝複(方孝孺的堂兄),當時也被罰充軍戍邊,並沒有被殺?“
朱高熾默默的聽完,沉吟了好一會兒才重重吐了一口氣,似乎下定了某種重大的決心一般,掃視了一下群臣:“靖難一戰,父王殺了不少文武大臣,他們有許多是該殺的,但也有不少是被父王冤殺的,像方孝孺這一類人,都是忠臣啊!”
群臣目瞪口呆,一臉不相信的看著高高在上的朱高熾。
唯獨進楊士奇、楊榮、楊溥、黃淮 、蹇義、金幼孜、夏的吉望著朱高熾雙目含淚,皇帝真乃仁義之君也。
在群臣驚愕的情緒下,朱高熾再一次下達了指令,喻禮部:“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所,餘放還。“
一連串的大動作,讓群臣有些摸不著頭腦,待反應過來,才明白皇帝這是要否定成祖皇帝的措施啊。
其實,在朱高熾登基不久,不少人就聞到了這股氣息,先是命自西洋回國的太監鄭和率領下番官軍守備南京。於內則與王景弘、朱卜花、唐觀保協同管事;遇外有事同襄城伯李隆、駙馬都尉沐昕商議的當,然後施行。
如今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還給平反冤獄,這就足以說明一切,皇帝又要辦大事了!
朱高熾眼裏閃過一絲笑意,群臣吃驚的摸樣他很高興,他要的就是這種效果,若不然接下來的大事就不好辦了。
但眼下,他可不敢說,今日丟出的事情,足夠這幫群臣去捉摸,去猜測,等他們回過神來,又是無休止的爭吵了,到那時候自己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多年的監國經驗告訴他們,對付這些群臣,最好的法子,就是在他們還沒觸及自己的意圖之時,趁早離開,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
朱高熾個身旁的太監丟了個眼神,貼身太監海濤會意,一甩佛塵,尖著嗓音喊道:“退朝!“
朱高熾迅速站了起來,不待群臣高呼萬歲,便轉身離去。
“告訴三位楊閣老,說朕有事與他們相商,讓他們去東暖閣等候?“臨轉身時,朱高熾對海濤吩咐道。
海濤躬身道:“奴才明白!“
文華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協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因其位於紫禁城東部,並曾一度作為“太子視事之所”,“五行說”東方屬木,色為綠,表示生長,故太子使用的宮殿屋頂覆綠色琉璃瓦,明初文華殿作皇帝常禦之便殿,皇帝常在此地辦公。
整座為工字形平麵。前殿即文華殿,南向,麵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
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華門。後殿曰主敬殿,規製與文華殿略似而進深稍淺。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本仁殿、集義殿。
此時文華殿的東暖閣裏,楊士奇、楊榮、楊溥、黃淮 、蹇義、金幼孜、夏的吉等一幹群臣都坐在暖閣裏,耐心等待著。
眾人尚未從剛才的驚愕之中回過神來,尤其是戶部侍金幼孜更是如此,皇帝竟給靖難的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人平反,還說他們是忠義之臣,這不是打自己老爹的臉麽?
對於當年的那場叔侄大戰,誰是誰非的確不好說,畢竟這是皇帝的家事,容不得外人評說,但就個人情感來說,金幼孜是比較傾向與朱棣的,一個藩王而已,實行推恩令便可以了,偏偏建文帝不肯,聽信了黃子澄的建議削藩,削就削了,可偏偏弄得滿朝風雨,一幹皇子皇孫,殺的殺,囚的囚,流放的流放的,這樣的對待,不反抗才怪呢?當然了,僅這一點不足以讓金幼孜對朱高熾的今日所做有所不滿,更多的是朱棣做了皇帝後一係列大手筆,
^^^^^^^^^^^^^^^^^^^^^^^^^^^^^^^^^^^
靖難削藩,遷都修典,七下南洋、五征漠北,八十萬大軍下安南,浚通大運河,短短數十年,使得大明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這樣的功績,比唐宗宋祖都不為過,甚至比當朝tai祖皇帝都要好得多,正是從國家的大局來看,金幼孜對朱棣有著旁人沒有的尊敬和擁護。
“聖上仁慈寬厚,赦免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後人之罪,倒也沒什麽,隻是聖上承認方孝孺乃忠義之臣,這,這豈不是在說成祖皇帝當年殺錯了人麽,如今成祖剛剛駕崩,聖上這麽做,豈不是壞了成祖皇帝聲名?“金幼孜掃了一眼眾人,輕歎了聲道。
“是啊,方孝孺大書四字“燕賊篡位”,還絕命賦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可求?嗚呼哀哉,庶我不尤!這才讓成祖皇帝忍無可忍,不得不下令滅他十族,說起來成祖皇帝也是無可奈何?“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黃淮也輕歎了聲,附和道。
黃淮洪是武二十九年中應天府舉人,翌年丁醜登春榜二甲第五名進士,授官中書舍人(從七品)。朱棣與南京登基為帝後,任黃淮為翰林院侍書;七月初三,複黃淮為中書舍人。成祖於奉天門左室召見黃淮,詢以政事,黃淮據“靖難之役”後的形勢和政局,陳述了自己的意見,對答如流,很合成祖旨意。八月初一,黃淮與解縉、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六人入直文淵閣預機務,黃淮專掌製敕。對於朱棣賞識,也心生好感。對於朱高熾為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平反,他沒什麽意見,當年的殺戮,未免太大的些了,雖說方孝孺等一幫臭窮酸不知變通,但說到底也是為了建文帝,為了朱家王朝,誅十族未免太過了些,但縱然如此,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動了這場叔侄之爭的大戰,如今屍骨未寒,作為他的兒子,卻全盤否決,這未免太快了些,按照他的心思,皇帝有意平反,也不是不可,可以往後放一放,這樣對於剛剛死去的成祖皇帝的聲名多少有些好處,故而金幼孜話音一落,便率先附和起來。
“怕隻怕聖上的目的,並不在此啊?“坐在左側上首的蹇義皺著眉頭輕輕歎了聲。
蹇義初名瑢,洪武十八年進士,授官中書舍人。 “因奏事稱旨,語言誠實,朱元璋又喜其誠篤,為之更名義”,並親筆禦書“義”字頒賜。惠帝即位,蹇義為吏部右侍郎。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入繼大統,蹇義官遷左侍郎,不久,進尚書,成祖永樂二年兼領太子詹事,深得皇帝、太子倚重,任太子少保、太子少師,位高權重,為人諳熟朝廷典章製度,通達禮儀,軍國要務處置皆稱上意,故國家軍政大事均倚辦於他,朱高熾對他極為倚重以其為國朝元老,所以他的話,極有分量,眾人中,除三楊外,其餘眾人各自相視一望,心頭各自一驚:“難道皇帝還有更大的目的?”
楊士奇、楊榮、楊溥相視一望,各自淡然一笑:“當然有更大的目的,先是撤兵安南、後是禁止鄭和下西洋、再後來釋放方孝孺、黃子澄、齊泰家奴,以及族人,到如今平反方孝孺等人,凡是當年成祖皇帝所做的都一一反了過來,唯獨剩下遷都了,皇帝的用意,不用多說便可猜測得出。“
黃淮一聽蹇義的話,再細細一想聖上最近的種種舉動,也猜出了皇帝一些心思,想到這種可能,黃淮心頭就有些緊張,若皇帝當真是要遷都的話,這將是本朝來最大的一件大事了,必然引起悍然大波,父子兩人,都行遷都大舉,如何不讓人驚訝。
黃淮細細想了一番,一時也不知真假,心中有些害怕,遷都可不是孩子過家家的,那是要錢,要人的,稍有不慎,怕是引起人心不穩啊,釀成大變的,斜眼看了一眼三楊,見三人一言不發,終究忍不住道:“三位楊大人,皇上此舉,你們怎麽看?“
楊士奇微微笑道:“皇帝能如此對待方孝孺等人,足見當今聖上你仁義之君,我等應感欣慰,而不是過多的指責,成祖皇帝一代雄主,開疆擴土,便是我朝tai祖皇帝也難以比擬,但成祖皇帝便沒有錯麽,妄引株連,如瓜蔓之伸延,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塚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裏為墟。這些殺戮,本不該有,是成祖皇帝憤怒之下,枉殺 了不少好人,如今聖上這麽做,不過是做了一個仁德君王該做的事情而已,我楊士奇自然是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