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四件事,第一件從今日起更新,往日每天的中午十二點,晚上七點半,九點半,改成現在的中午十二點,晚上七點半,淩晨十二點正,請諸位注意查收。


    至於為什麽要改,第三章在淩晨,是因為在小景看來,每天淩晨更新後,那些白天要上班的上班族可以在上班之前十幾分,或者半個小時,看到每天的第一章,相對於以往的每天等候到晚上九點半,甚至是十點要便利得多,所以小景決定改了,希望諸位書友們喜歡。


    第二件事,就是在447章、448章、449章,寫了戒指和其他幾件信物,一些書友們說好像沒有這個戒指,戒指應應該是現代的,對於這個我說幾句。


    第一,古代的信物中,很早就有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一說,隻是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讓對麵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隻由男子贈與女子。


    《太平廣記》裏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曰:“撚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於王氏宅中。


    《雲溪友議》寫韋皋與玉簫相戀,依依惜別時韋皋送給玉簫一枚玉指環,發誓五至七年後來娶玉簫。但後來韋皋違約不至,玉簫絕食而死。再後來韋皋成為西川節度使,知此事後悔恨不已,遂“廣修佛像”以贖罪,最後玉簫托生為歌姬,又回到了韋皋的身旁,再續一世的情緣,可以說這裏我寫戒指並沒有錯,而這裏也足以說明,戒指在很早就出現了。可不是隻有現代才有的。


    至於第二個信物纏臂金。綰臂雙金環”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麽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蘇東坡《寒具》詩雖然是寫一種叫饊子的食物,但詩中“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的句子更讓人聯想到一個戴著纏臂金的女子於濃睡未醒中,帶出幾許醉意的嫵媚,由此也可見臂釧為古代女性容色增輝的效果。


    南宋女詞人朱淑真在她的《恨別》中寫道:


    調朱弄粉總無心,瘦覺寒餘纏臂金。


    別後大拚憔悴損,思情未抵此情深。


    在理學禁錮日深的南宋,朱淑真是一位敢於衝破藩籬,熱烈追求個人幸福的女子,這首詩表達了她與戀人分別後肝腸欲斷的思念,思念使她日漸消瘦,憔悴,以至於纏臂金都鬆脫了。可惜她到底沒有見到她思念的人,因為她愛的人最終選擇了逃避,朱淑真隻好寫下“待封一傷心淚、寄與南樓薄幸人。”後抑鬱而終。


    第三個信物同心結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詩源》裏說文胄與鄰婦薑氏相愛,並送薑氏一枚百煉水晶針為信物,薑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


    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


    唐長孫佐轉妻子的詩《答外》寫她為給戍邊的丈夫做同心結,以傾訴相思和離情:


    征人去年戍邊水,夜得邊書字盈紙。揮刀就燭裁紅綺,


    結作同心答千裏。君寄邊書書莫絕,妾答同心心自結。


    同心再解不心離,離字頻看字愁滅。結成一衣和淚封,


    封書隻在懷袖中。莫如書故字難久,願學同心長可同。


    言為心聲,所謂“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結”這個漢字就象是一張“不舍心懷、情用牢結”的網,卻網不盡天下癡兒女故事的萬一,目睹神傷,這裏給諸位說一說。


    至於第三件事,說起來挺有意思,我在456章寫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寫了“武德九年(公元六百二十六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


    其中很多書友來罵人了,說看了《隋唐演義》,李元吉是李世民的三弟,四弟是李元霸,溫和的一些書友隻是質問了兩句,而一些不溫和的幹脆罵人,對此我有些無奈。


    李淵稱帝之前有四個兒子,都是他的發妻竇氏所出: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隋朝大業十年逝世,享年十六),四子李元吉。。


    高祖二十二子:竇皇後生建成、太宗皇帝、玄霸、元吉, 衛懷王玄霸字大德。幼辯惠。隋大業十年薨,年十六,無子。武德元年,追王及諡,又贈秦州總管、司空。以太宗子泰為宜都王,奉其祀,葬芷陽。泰徙封 越,更以宗室西平王瓊子保定嗣。薨,無子,國除——《新唐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這裏記載了很清楚了,是第四個兒子,所以這裏不是我錯了,李元吉確確實實的是李淵的第四個兒子,而為什麽會出現第三子,一來是《隋唐演義》太多人心,一些沒看史書的書友就認定了李元吉是第三子,李元霸是第四子。


    很多書友根本不知道李元霸就是李玄霸,清朝整理唐書,避諱康熙玄燁的玄字,改為元。所以在很多書中看到稱李元霸是李淵第三子,十六歲歲死至於是不是說唐等小說及文獻中說的那麽勇武,多認為虛構,其虛構原形結合了李淵四子李元吉的形象特征及勇武特征,也由第三子被改為了第四子)。


    第四件事,就是很多書友問年號的問題,說年號真的是漢武帝獨創的麽。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說幾句,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用於紀年的專有名號。年號為中國古代首創,源於周朝的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執政的共和時代,但其後的周天王們沒有延續這一製度。直到西漢的武帝劉徹即位,使用的第一個年號是“建元”(公元前140年)。“元”即開始,在漢武帝之前,帝王沒有年號,漢武帝開始創建年號,敢於做前人未曾做的事,這種開創精神充分體現在“建元”這個年號上。


    《史記•孝武本紀》載:“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雲。”


    但很多人建元年號,並不是漢武帝一開始就定名的,而是有官員為了討好皇帝,認為“改元宜應天瑞,當用瑞命紀元,選取名號”,在武帝元鼎三年時新作出來,再往前追加所定的。但是更多人還是認為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年號。而一些人考證認為發現的一些文物上有元鼎之前年號的銘記,《筠清館金石記》上還記載有銘刻建元年號的漢朝文物。而一般認為文物上的款識都應該是當時所記,從而判斷出元鼎之前年號並非追加的。但不管怎麽說,從漢武帝後,年號一直傳了下來,此後形成製度。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例如後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為開運元年。三年後,後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複使用。例如建元就有五個時期在使用。還有因為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的唐隆年號,又寫作唐元、唐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一個皇帝年號也有多個。


    到了明清兩朝,基本上都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注解: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分別是正統和天順,是因為他前後兩次登基(南宮複辟);第二個個是清太宗皇太極,他於明天啟六年在沈陽繼後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天聰十年四月,改國號大清,正式稱帝,所以改元崇德;第三個同治皇帝,剛開始的時候使用祺祥為年號,僅僅使用了半個月,慈禧、慈安兩太後聯合恭親王發動了辛酉政變,改年號為同治,取“兩宮同治”之意。安、唐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