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峰哼了聲道:“他彭家還這個本事?我楊家豈能任由他彭家騎在頭上不成?她們彭家不是要去南京,倘若去不了,你說會怎樣?“
江一行心頭一喜,知道今晚來的目的算是達到了,猶豫了片刻,眼裏光芒一閃,道:“彭家大小姐雖也算得上是個人物,可終究是個女流之輩,難成大器,說到底彭家真正厲害的人物還是那個姓楊的下人,此人能文能武,計謀百出,是難得的人才,對付彭家隻需除掉了此人,彭家不足為慮!“
楊一峰麵色有些難看,楊家之所以淪落到今日這般田地,說到底都是拜楊崢所賜,心中的恨意自然重了些,哼了聲道:“你說的不錯,彭家所依不過是楊崢一人而已,此人一除,彭家不足為慮,此事就有我楊家來辦?“
江一行點了點頭道:“如今的杭州所依靠的唯有楊公子你了,不過江某也不能袖手旁觀,如果楊公子有需要,隻須一聲令下,我們立即組織人馬去殺了那姓楊的?“
楊一峰皺了皺眉頭道:“此事就不勞江掌櫃的,我們楊家與楊崢不共戴天之仇,此事必須有我楊家親自解決?”其實,楊一峰不讓江一行插手,倒不是出於好心,隻不過是怕將事情鬧大,自己雖有漢王,但未必能見光,當真將事情鬧大,驚動了朝廷對漢王,對自己楊家都不是什麽好事,眼下的楊家還真禁不起任何的風波!
江一行也並非想插手,剛才這麽說不過是不想讓楊家不起疑心,如今看來自己那點小心思算是多餘了,楊家對彭家的恨意,對楊崢的恨意,比他預想的還要大一些,根本容不得旁人插手。
心裏暗自高興,麵上卻不露一絲一毫的異色,對楊一峰道:“如此那江某不堅持了,若是楊公子能一舉除掉了楊崢,那便是彭家衰敗之日,到時候楊家成為杭州商界龍頭,我等定會大力富支持!”
楊一峰聽了哈哈一笑道:“很好,有江掌櫃的這句話,一峰感激不盡,日後待我楊家除掉了彭家,有你好處的?“
江一行眼裏閃過一絲冷笑,嘴上卻是恭維的語氣:“多謝了楊公子厚愛!“
自從秦一統六國後,宰相就是百官之首,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朱元璋廢除宰相後,不堪國事繁重,設設殿閣大學士,作為皇帝的谘詢機構,到明成祖時期,朱棣召解縉、胡廣、楊榮等人直入文淵閣,參與機務,內閣製度至此建立。然而,當時進入內閣的成員均來自翰林院編修、檢討與試讀等官職,並不兼任六部職位,也不得**九卿。而九卿等官員上奏,亦不得向內閣通知,原先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一千九百三十六處驛站,全長十四萬三千七百公裏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自此內閣漸漸掌握權利。
朱高熾登基後,聽取了楊士奇的建議,對內閣進行整改,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讓下麵官員實施。
如此精簡完善,內閣的辦事效益明顯提高不少,也讓百官對內閣的組建有不滿,到慢慢接受,如今的內閣,儼然成了皇帝,文武百官不可缺少的衙門。
此時的內閣裏,楊榮與同是閣臣的楊溥, 金幼孜 、黃淮。等內閣大臣商議朝事,四人中原以楊士奇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最大,楊榮次之,金幼孜居三,黃淮天居末尾,如今楊士奇不在,內閣政務多半以楊榮為首。
楊榮將手中的 “批紅”亮了亮,按照規定,這批紅有皇帝親自批閱,可自從前日開始,皇帝就沒有上朝,這些奏折也沒有及時批閱。
朱高熾自登基後,身子雖不好,但還算勤於政事,平日裏內閣送往了奏折也都能及時批閱,如今已經兩日沒上早朝,便是午朝也沒動靜,楊榮身為內閣大臣自不敢怠慢,一番詢問後,原來是皇帝病倒了。
對於皇帝的身子,楊榮極為清楚,但還是細細問了一番,原來皇帝在前兩日吃了幾顆藥丸,晚上寵幸了兩個妃子,第二天一早醒來就病了。
得知這個結果,楊榮極為氣惱,可也無可奈何,人家是皇帝,說不得還罵不得,隻好以內閣的名義給皇帝去了一道奏折,讓皇帝愛惜自己身子,皇帝倒也有了回複。
可第二日得知的消息是皇帝的病情加重,這讓他有一股不祥之感,隱隱約約覺得有大事要發生,明知道那個結果早晚回來,心裏還存一點僥幸,直到今日一早,張皇後派人找到他,皇帝的病情沒有絲毫好起來的跡象,讓他早些準備迎太子返回北京。
此時的楊榮就是找三人來商議此事,按照楊榮的意見,迎太子會北京是大事情,得盡快進行,最好是自己親自去南京迎接。
對此楊溥卻有不同的意見,皇帝有意圖遷都南京的舉動,此事舉國上下人人皆知,如今皇帝尚在,貿然迎會太子,難免引起江南百姓的驚慌,不同意太早迎會太子?“
金幼孜則認為皇帝病情嚴重,早些迎會太子有利於朝廷穩定,一旦皇帝身子有變,也好隨之做準備故而同意楊榮早去南京迎會太子的意見!“
四人一時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楊榮不得不說出了欽天監的批語。
楊溥等人聽過了欽天監的批語,聯想道皇帝如今的身子,不禁也擔心了起來,如今漢王朱高熙虎視眈眈,身旁還有一個趙王朱高燧,這兩個可都不是好惹的主,稍有不慎,釀成兵敗也是不可能,四人一番商議後,楊溥等人也同意了楊榮早些迎回太子的決定。
但三人堅決不同意由楊榮親自去南京迎接,一來楊榮是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並食三祿,位高權重,身份太過特殊,一旦離開京城,容易引起漢王,趙王的警覺,反而對朝廷局勢不利。
二來,楊士奇不在京城,三楊當中,唯獨楊榮以武略見重,一旦朝廷局勢發生動蕩也好從容安排,所以三人並不同意他去。
對此,楊榮倒也能理解,隻是如今皇帝病情加重,若不盡早派出合適人選趕往南京,一旦皇帝病情有變,難免引起動亂,尤其是虎視眈眈的漢王。
四人中,黃淮性子最為急躁,見楊榮沉吟半響,遲遲不拿主意,忍不住道:“勉仁(楊榮的字),你為人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如今的局麵,以你之見該派什麽人去往南京最好?”
黃淮是浙江永嘉人(現溫州市鹿城區)人,於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薦入南京國子監,二十九年中應天府舉人,翌年丁醜登春榜二甲第五名進士,授官中書舍人(從七品)。朱棣靖難奪取了侄兒江山後,對黃淮甚為看重,於奉天門左室召見黃淮,詢以政事,黃淮據“靖難之役”後的形勢和政局,陳述了自己的意見,對答如流,很合成祖旨意。八月初一,黃淮與解縉、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六人入直文淵閣預機務,黃淮專掌製敕。為人果斷通達,和平溫厚,平日裏與楊榮交好,此時忍不住開口詢問。
…………
注解:根據史書所記,楊溥做太子洗馬時,使得太子朱高熾對其賞識的事情隻是他有一次將漢文帝的史事類編以獻。這大概隻能算是儒臣們一般常做的事情了。其後楊溥便歸鄉守喪,直到太子監國,才被命起視事,隨後便發生了迎駕事件,被朱棣一怒之下,抓進了監獄坐了十年,在監獄裏,這位仁兄不動聲色的看了十年書,非常之人。
朱高熾登基後,楊溥被授官太常卿,掌弘文閣事。數月之間,連授三職,足見仁宗對於楊溥的關切之心。但楊溥雖三受其職,卻並未得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楊溥真正走上朝廷重臣仕途,是在朱高熾去世,朱瞻基即位以後。
宣宗即位後,罷弘文閣不置,楊溥被檢入內閣,開始與楊士奇、楊榮等閣臣共掌機務。
宣德、正統間,名臣稱三楊先生,以文貞(士奇)為西楊,文敏(榮)為東楊,蓋初以姓同,亦略因居第以別之。文貞固出江西,而文定郡望每書南郡,乃因以南楊號文定焉。從此而始有“三楊”之稱。楊溥也從此開始與東、西楊有了並駕齊驅的地位。被人稱為南楊!
所以此時的楊溥還沒進入內閣,這裏提前了,請諸位曆史書友,莫要罵人,另外我這個人有時候有點犯錯誤,楊博讀著習慣了,一時忘記了,其實是楊溥,這裏請諸位書友們見諒!後麵都改過來了!
江一行心頭一喜,知道今晚來的目的算是達到了,猶豫了片刻,眼裏光芒一閃,道:“彭家大小姐雖也算得上是個人物,可終究是個女流之輩,難成大器,說到底彭家真正厲害的人物還是那個姓楊的下人,此人能文能武,計謀百出,是難得的人才,對付彭家隻需除掉了此人,彭家不足為慮!“
楊一峰麵色有些難看,楊家之所以淪落到今日這般田地,說到底都是拜楊崢所賜,心中的恨意自然重了些,哼了聲道:“你說的不錯,彭家所依不過是楊崢一人而已,此人一除,彭家不足為慮,此事就有我楊家來辦?“
江一行點了點頭道:“如今的杭州所依靠的唯有楊公子你了,不過江某也不能袖手旁觀,如果楊公子有需要,隻須一聲令下,我們立即組織人馬去殺了那姓楊的?“
楊一峰皺了皺眉頭道:“此事就不勞江掌櫃的,我們楊家與楊崢不共戴天之仇,此事必須有我楊家親自解決?”其實,楊一峰不讓江一行插手,倒不是出於好心,隻不過是怕將事情鬧大,自己雖有漢王,但未必能見光,當真將事情鬧大,驚動了朝廷對漢王,對自己楊家都不是什麽好事,眼下的楊家還真禁不起任何的風波!
江一行也並非想插手,剛才這麽說不過是不想讓楊家不起疑心,如今看來自己那點小心思算是多餘了,楊家對彭家的恨意,對楊崢的恨意,比他預想的還要大一些,根本容不得旁人插手。
心裏暗自高興,麵上卻不露一絲一毫的異色,對楊一峰道:“如此那江某不堅持了,若是楊公子能一舉除掉了楊崢,那便是彭家衰敗之日,到時候楊家成為杭州商界龍頭,我等定會大力富支持!”
楊一峰聽了哈哈一笑道:“很好,有江掌櫃的這句話,一峰感激不盡,日後待我楊家除掉了彭家,有你好處的?“
江一行眼裏閃過一絲冷笑,嘴上卻是恭維的語氣:“多謝了楊公子厚愛!“
自從秦一統六國後,宰相就是百官之首,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朱元璋廢除宰相後,不堪國事繁重,設設殿閣大學士,作為皇帝的谘詢機構,到明成祖時期,朱棣召解縉、胡廣、楊榮等人直入文淵閣,參與機務,內閣製度至此建立。然而,當時進入內閣的成員均來自翰林院編修、檢討與試讀等官職,並不兼任六部職位,也不得**九卿。而九卿等官員上奏,亦不得向內閣通知,原先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一千九百三十六處驛站,全長十四萬三千七百公裏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自此內閣漸漸掌握權利。
朱高熾登基後,聽取了楊士奇的建議,對內閣進行整改,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讓下麵官員實施。
如此精簡完善,內閣的辦事效益明顯提高不少,也讓百官對內閣的組建有不滿,到慢慢接受,如今的內閣,儼然成了皇帝,文武百官不可缺少的衙門。
此時的內閣裏,楊榮與同是閣臣的楊溥, 金幼孜 、黃淮。等內閣大臣商議朝事,四人中原以楊士奇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最大,楊榮次之,金幼孜居三,黃淮天居末尾,如今楊士奇不在,內閣政務多半以楊榮為首。
楊榮將手中的 “批紅”亮了亮,按照規定,這批紅有皇帝親自批閱,可自從前日開始,皇帝就沒有上朝,這些奏折也沒有及時批閱。
朱高熾自登基後,身子雖不好,但還算勤於政事,平日裏內閣送往了奏折也都能及時批閱,如今已經兩日沒上早朝,便是午朝也沒動靜,楊榮身為內閣大臣自不敢怠慢,一番詢問後,原來是皇帝病倒了。
對於皇帝的身子,楊榮極為清楚,但還是細細問了一番,原來皇帝在前兩日吃了幾顆藥丸,晚上寵幸了兩個妃子,第二天一早醒來就病了。
得知這個結果,楊榮極為氣惱,可也無可奈何,人家是皇帝,說不得還罵不得,隻好以內閣的名義給皇帝去了一道奏折,讓皇帝愛惜自己身子,皇帝倒也有了回複。
可第二日得知的消息是皇帝的病情加重,這讓他有一股不祥之感,隱隱約約覺得有大事要發生,明知道那個結果早晚回來,心裏還存一點僥幸,直到今日一早,張皇後派人找到他,皇帝的病情沒有絲毫好起來的跡象,讓他早些準備迎太子返回北京。
此時的楊榮就是找三人來商議此事,按照楊榮的意見,迎太子會北京是大事情,得盡快進行,最好是自己親自去南京迎接。
對此楊溥卻有不同的意見,皇帝有意圖遷都南京的舉動,此事舉國上下人人皆知,如今皇帝尚在,貿然迎會太子,難免引起江南百姓的驚慌,不同意太早迎會太子?“
金幼孜則認為皇帝病情嚴重,早些迎會太子有利於朝廷穩定,一旦皇帝身子有變,也好隨之做準備故而同意楊榮早去南京迎會太子的意見!“
四人一時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楊榮不得不說出了欽天監的批語。
楊溥等人聽過了欽天監的批語,聯想道皇帝如今的身子,不禁也擔心了起來,如今漢王朱高熙虎視眈眈,身旁還有一個趙王朱高燧,這兩個可都不是好惹的主,稍有不慎,釀成兵敗也是不可能,四人一番商議後,楊溥等人也同意了楊榮早些迎回太子的決定。
但三人堅決不同意由楊榮親自去南京迎接,一來楊榮是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並食三祿,位高權重,身份太過特殊,一旦離開京城,容易引起漢王,趙王的警覺,反而對朝廷局勢不利。
二來,楊士奇不在京城,三楊當中,唯獨楊榮以武略見重,一旦朝廷局勢發生動蕩也好從容安排,所以三人並不同意他去。
對此,楊榮倒也能理解,隻是如今皇帝病情加重,若不盡早派出合適人選趕往南京,一旦皇帝病情有變,難免引起動亂,尤其是虎視眈眈的漢王。
四人中,黃淮性子最為急躁,見楊榮沉吟半響,遲遲不拿主意,忍不住道:“勉仁(楊榮的字),你為人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如今的局麵,以你之見該派什麽人去往南京最好?”
黃淮是浙江永嘉人(現溫州市鹿城區)人,於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薦入南京國子監,二十九年中應天府舉人,翌年丁醜登春榜二甲第五名進士,授官中書舍人(從七品)。朱棣靖難奪取了侄兒江山後,對黃淮甚為看重,於奉天門左室召見黃淮,詢以政事,黃淮據“靖難之役”後的形勢和政局,陳述了自己的意見,對答如流,很合成祖旨意。八月初一,黃淮與解縉、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六人入直文淵閣預機務,黃淮專掌製敕。為人果斷通達,和平溫厚,平日裏與楊榮交好,此時忍不住開口詢問。
…………
注解:根據史書所記,楊溥做太子洗馬時,使得太子朱高熾對其賞識的事情隻是他有一次將漢文帝的史事類編以獻。這大概隻能算是儒臣們一般常做的事情了。其後楊溥便歸鄉守喪,直到太子監國,才被命起視事,隨後便發生了迎駕事件,被朱棣一怒之下,抓進了監獄坐了十年,在監獄裏,這位仁兄不動聲色的看了十年書,非常之人。
朱高熾登基後,楊溥被授官太常卿,掌弘文閣事。數月之間,連授三職,足見仁宗對於楊溥的關切之心。但楊溥雖三受其職,卻並未得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楊溥真正走上朝廷重臣仕途,是在朱高熾去世,朱瞻基即位以後。
宣宗即位後,罷弘文閣不置,楊溥被檢入內閣,開始與楊士奇、楊榮等閣臣共掌機務。
宣德、正統間,名臣稱三楊先生,以文貞(士奇)為西楊,文敏(榮)為東楊,蓋初以姓同,亦略因居第以別之。文貞固出江西,而文定郡望每書南郡,乃因以南楊號文定焉。從此而始有“三楊”之稱。楊溥也從此開始與東、西楊有了並駕齊驅的地位。被人稱為南楊!
所以此時的楊溥還沒進入內閣,這裏提前了,請諸位曆史書友,莫要罵人,另外我這個人有時候有點犯錯誤,楊博讀著習慣了,一時忘記了,其實是楊溥,這裏請諸位書友們見諒!後麵都改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