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的酒肆極多,便是qing樓也為了照顧客人會備上酒菜,鄭和心中記掛麥加的一切情況,眼看庭院深深就在前方,也不及多想,抬腳便走了進去。
楊崢心頭一動:“嘿嘿,太監進青樓,倒也有趣?”高航,段譽等人早已等得不耐煩,見前方走來一個老者,身材魁梧,行走之間頗有威儀,正暗自驚奇,待從楊崢口中得知乃是大名鼎鼎的鄭和,立即肅然起敬。
“他真是鄭和麽?”大小姐這時依偎了過來,輕聲道。
鄭和奉命下西洋,壯大明國威的事情,在永樂一朝早已傳開了,對於這個太jian為大明所做的壯舉人人敬佩,便是大小姐這樣一介女流也對鄭和敬佩不已。
楊崢道:“如假包換!”
大小姐心中驚訝陡然見到了鄭和,一時竟不曾注意前方庭院深深,竟跟著走了進去。
庭院深深不大,如其說是一座別院,不如說一座小小的水榭更為貼切,整座小樓依靠秦淮河畔,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淩空架設於水麵之上。平台臨水圍繞低平的欄杆,幾張鵝頸靠椅供坐憩憑依。靠岸部分建有長方形的單體建築,在轉彎處,以短廊相接的兩座水榭,相互陪襯,連成整體,形象小巧玲瓏,與水景配合得宜,讓人不由得眼前一亮。
眾人進了小樓,在靠窗一桌落了座,鄭和揮手讓人送上酒菜。
領頭的女子應了聲,招呼了聲,不多時幾樣南京的小菜便送了上來。
奇怪的人,這些女子並沒有上來陪酒,讓楊崢感到這裏有些不一樣。
大小姐坐下後,才驚覺自己已經進了青樓,想要出去,終究沒這個勇氣,隻能將小手伸到了楊崢的腰間的軟rou處狠狠捏了一把,疼得楊崢一陣齜牙咧嘴,一旁的水月看的有趣,沿著小嘴一陣好笑,高航,段譽等人知趣的將目光移向了別處。
整個酒桌上唯獨鄭和一臉的嚴肅,時而皺了皺眉頭,似乎在思索著什麽。
眾人嬉鬧了片刻,方才覺得酒桌上的氣氛有些不一樣,各自尷尬的笑了幾聲,無人多言。
鄭和沉默了片刻,忽得歎了聲,道:“想我鄭和自永樂三年下西洋,先後抵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裏、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竟錯過了麥加?實在可惜的很?“語氣竟有些落寞,帶著一絲傷感,讓人心頭一動。
這會兒功夫楊崢已經想起,在前麵的次航程中,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了非洲東岸,並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他們抵達的國家,包括前世的索馬裏、莫桑比克、肯尼亞等國,這些國家在前世看起來不算遠,但在那個沒有飛機,沒有火車,汽車的年代,這個已經是抵達最遠的地方。
偏偏這些地方並沒有鄭和向往的麥加,一個回族人,最向往的朝聖之地——麥加!此時聽他說起,不免有些動容。
沉默了一陣後,鄭和開口道:“這位小兄弟,你能給我說說朝聖的事麽?“
楊崢點了點頭道:“麥加城裏,在天房外東南角一米半高處的牆上,用銀框鑲嵌著一塊隕石,即有名的玄石,呈褐色,略帶微紅,被穆斯林視為神物,相傳它還是易卜拉欣時的遺物。朝覲者過時針方向遊轉天房走過此石時,都爭先與之親吻或舉雙手以示敬意。天房東麵正對黑石處,有個四柱圓頂小閣,圍以方形銅柵欄,閣中有易卜拉欣建造天房時留下的腳印。每年伊斯蘭教曆的十二月,世界各地虔誠的穆斯林都辛勞跋涉,千裏迢迢來到麥加大清真寺朝聖,瞻仰真主真神和他們指點的聖地聖石。他們會換上傳統的朝覲戒服。男子戒服是兩塊沒有接縫的白色包布,一幅圍在腰間遮蔽下體,一幅披在肩上遮蔽上身。大多數朝覲者袒露一個肩膀。婦女沒有特別戒服,但大多數婦女穿遮住手臂的長素服。不管本國的風俗如何,她們在朝覲時一律不準帶麵紗和手套。在旅途中,直到進入麥加,朝覲者為表示接受真主的命令,要反複唱誦經文,最後輕吻玄石……?”
鄭和目光閃動,很快黯然了下來,跟著重重的歎了聲:“老夫已行將就木,怕是去不了麥加!”
“去得了,一定去得了?”楊崢純粹是無意識的喊了出啦。
鄭和眉頭一挑,盯著楊崢看了一眼,他從永樂三年下西洋,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裏,先後下了六次西洋,所到的國家不少,唯獨沒有抵達麥加,他本以為,隻要他還能繼續下西洋的航程,去麥加朝聖是遲早的事情,但他沒想到,一直支持他的下西洋的皇帝朱棣卻在一年前去世了,這對他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他並沒有絕望,因為他相信,下西洋讓大明國威遠揚,萬國來朝,這是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會放棄的榮耀,更何況這些年他不僅僅隻是下西洋那麽簡單,每一次下西洋,他的寶船都載了許多寶物,送給每一個訪國之國王,做為“禮物“,這些收到禮物的國家,都派出使者或皇帝本人,乘鄭和寶船並帶了其國之特產珍奇,返回明都進貢。染料,寶石,象皮,珍奇異獸等等不計其數,大大充盈了國庫!正是這些讓他相信,下西洋還會繼續進行。
但很快他便發現他錯了,如今新皇帝登基一年多了,滿朝文武竟無人提起下西洋之事,就是往日支持下西洋的大臣也都沉默了,這讓他感到不安。
很快,新皇帝下了一道旨意:“下西洋諸番國寶船,皆悉停止”。這讓他做夢都沒想到,他想要見皇上問問到底是為何,誰知新皇帝根本不見他,讓人給了他一道聖旨,命他領下蕃官軍守南京,於內則與內官王景弘、朱卜花、唐觀保協同管事;遇外有事,同襄城伯李隆、駙馬都尉沐聽商議的當,多次上奏都無果後,他才不得不停止了上奏,可他心有不甘,聽說太子頗有成祖皇帝風骨,這才來南京碰碰運氣,也許能讓太子說動皇帝再一次下西洋。
“大人下西洋譴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矣裕,乃一等一的好事,況且大人這些年壯我大明國威,所作所為對我大明有莫大的好處,這樣的好事,斷然不會僅有六次,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大人還能在領著自己的寶船,再一次下西洋?”
“再一次下西洋?“鄭和心頭大為震動,這些年來,他下西洋先後六次下西洋,與數十個國家建立長久的有情,他們先後派出使者前來大明,紛紛向大明朝貢,臣服我大明國威之下,這些從古至今又有哪個朝代可比呢?可朝廷的群臣對他下西洋多有怨言,若非成祖皇帝以雄才大略之姿,他未必能六次下西洋。如今還是頭一次聽到有人如此肯定他下西洋之舉,讓他如何不激動。
……
注解:上一章有人問鄭和一生都沒成家,應該沒有兒子。這裏說明一下,鄭和以長兄之長子馬文銘為嫡,名鄭恩來,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後裔至今已傳21代。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另據,《鄭和家譜》中的“馬公墓誌鉻”,係永樂三年(1405年),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所撰寫。銘文從鄭和曾祖拜顏始敘其世係,祖父、父親姓“馬”,名哈隻,其父馬哈隻有子二人,長文銘,次鄭和,另有姊妹四人。關於鄭和,家譜中說他“本姓馬,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禦書‘鄭’字,賜以姓”。家譜還說他“以兄文銘之子立嫡,名賜”,說明了鄭和作為太監而有後裔的淵源。家譜以鄭和為一切祖,賜即二世祖。鄭和後裔有兩大支係,一個支係的後裔在江蘇南京,另一個支係的後裔在雲南,還有一個分支在泰國清邁。泰國支係是清朝末年,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離開雲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國清邁,現有後裔三十多人,鄭崇林主持興建了清邁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門楣上那塊用純金鍛造的牌匾也是從雲南用馬幫馱來的。
南京鄭和後裔的命名順序“大尚存忠孝,積厚流自寬,藩衍更萬代,家道泰而昌”。
另外,關於鄭和朝聖的問題:當年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隊於1253年,攻占了位於雲南地區的大理國,征服了當地各民族,並於1276年設置雲南行省,派鄭和的先世——回族人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統治雲南。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為阿拉伯語音譯,“賽典赤”是貴族的稱呼,“贍思丁”意為宗教的太陽,“烏馬爾”是其本名,意為長壽。由於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治理雲南政績顯著,深得民心,他死後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鹹陽鄭和王”。父親原名米裏金,漢名馬哈隻(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穆罕默德”),襲封滇陽候,母溫氏。鄭和家世代信奉伊斯蘭教,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到聖地麥加稱朝拜過,朝聖就不足為奇了!由於南洋的許多國家,伊斯蘭教和佛教為主要信仰,明朝政府選派回教徒“可以減少隔閡,辦好事”,而當時下西洋的隨行人員中信奉伊斯蘭教信徒有馬歡、郭崇禮、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泉州蒲壽庚後裔蒲日和和泉州清淨寺伊瑪目(教長)夏不魯罕丁的次孫夏文南等。做為外交官,鄭和對其他宗教采包容和尊重的手法。
楊崢心頭一動:“嘿嘿,太監進青樓,倒也有趣?”高航,段譽等人早已等得不耐煩,見前方走來一個老者,身材魁梧,行走之間頗有威儀,正暗自驚奇,待從楊崢口中得知乃是大名鼎鼎的鄭和,立即肅然起敬。
“他真是鄭和麽?”大小姐這時依偎了過來,輕聲道。
鄭和奉命下西洋,壯大明國威的事情,在永樂一朝早已傳開了,對於這個太jian為大明所做的壯舉人人敬佩,便是大小姐這樣一介女流也對鄭和敬佩不已。
楊崢道:“如假包換!”
大小姐心中驚訝陡然見到了鄭和,一時竟不曾注意前方庭院深深,竟跟著走了進去。
庭院深深不大,如其說是一座別院,不如說一座小小的水榭更為貼切,整座小樓依靠秦淮河畔,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淩空架設於水麵之上。平台臨水圍繞低平的欄杆,幾張鵝頸靠椅供坐憩憑依。靠岸部分建有長方形的單體建築,在轉彎處,以短廊相接的兩座水榭,相互陪襯,連成整體,形象小巧玲瓏,與水景配合得宜,讓人不由得眼前一亮。
眾人進了小樓,在靠窗一桌落了座,鄭和揮手讓人送上酒菜。
領頭的女子應了聲,招呼了聲,不多時幾樣南京的小菜便送了上來。
奇怪的人,這些女子並沒有上來陪酒,讓楊崢感到這裏有些不一樣。
大小姐坐下後,才驚覺自己已經進了青樓,想要出去,終究沒這個勇氣,隻能將小手伸到了楊崢的腰間的軟rou處狠狠捏了一把,疼得楊崢一陣齜牙咧嘴,一旁的水月看的有趣,沿著小嘴一陣好笑,高航,段譽等人知趣的將目光移向了別處。
整個酒桌上唯獨鄭和一臉的嚴肅,時而皺了皺眉頭,似乎在思索著什麽。
眾人嬉鬧了片刻,方才覺得酒桌上的氣氛有些不一樣,各自尷尬的笑了幾聲,無人多言。
鄭和沉默了片刻,忽得歎了聲,道:“想我鄭和自永樂三年下西洋,先後抵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裏、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竟錯過了麥加?實在可惜的很?“語氣竟有些落寞,帶著一絲傷感,讓人心頭一動。
這會兒功夫楊崢已經想起,在前麵的次航程中,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了非洲東岸,並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他們抵達的國家,包括前世的索馬裏、莫桑比克、肯尼亞等國,這些國家在前世看起來不算遠,但在那個沒有飛機,沒有火車,汽車的年代,這個已經是抵達最遠的地方。
偏偏這些地方並沒有鄭和向往的麥加,一個回族人,最向往的朝聖之地——麥加!此時聽他說起,不免有些動容。
沉默了一陣後,鄭和開口道:“這位小兄弟,你能給我說說朝聖的事麽?“
楊崢點了點頭道:“麥加城裏,在天房外東南角一米半高處的牆上,用銀框鑲嵌著一塊隕石,即有名的玄石,呈褐色,略帶微紅,被穆斯林視為神物,相傳它還是易卜拉欣時的遺物。朝覲者過時針方向遊轉天房走過此石時,都爭先與之親吻或舉雙手以示敬意。天房東麵正對黑石處,有個四柱圓頂小閣,圍以方形銅柵欄,閣中有易卜拉欣建造天房時留下的腳印。每年伊斯蘭教曆的十二月,世界各地虔誠的穆斯林都辛勞跋涉,千裏迢迢來到麥加大清真寺朝聖,瞻仰真主真神和他們指點的聖地聖石。他們會換上傳統的朝覲戒服。男子戒服是兩塊沒有接縫的白色包布,一幅圍在腰間遮蔽下體,一幅披在肩上遮蔽上身。大多數朝覲者袒露一個肩膀。婦女沒有特別戒服,但大多數婦女穿遮住手臂的長素服。不管本國的風俗如何,她們在朝覲時一律不準帶麵紗和手套。在旅途中,直到進入麥加,朝覲者為表示接受真主的命令,要反複唱誦經文,最後輕吻玄石……?”
鄭和目光閃動,很快黯然了下來,跟著重重的歎了聲:“老夫已行將就木,怕是去不了麥加!”
“去得了,一定去得了?”楊崢純粹是無意識的喊了出啦。
鄭和眉頭一挑,盯著楊崢看了一眼,他從永樂三年下西洋,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裏,先後下了六次西洋,所到的國家不少,唯獨沒有抵達麥加,他本以為,隻要他還能繼續下西洋的航程,去麥加朝聖是遲早的事情,但他沒想到,一直支持他的下西洋的皇帝朱棣卻在一年前去世了,這對他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他並沒有絕望,因為他相信,下西洋讓大明國威遠揚,萬國來朝,這是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會放棄的榮耀,更何況這些年他不僅僅隻是下西洋那麽簡單,每一次下西洋,他的寶船都載了許多寶物,送給每一個訪國之國王,做為“禮物“,這些收到禮物的國家,都派出使者或皇帝本人,乘鄭和寶船並帶了其國之特產珍奇,返回明都進貢。染料,寶石,象皮,珍奇異獸等等不計其數,大大充盈了國庫!正是這些讓他相信,下西洋還會繼續進行。
但很快他便發現他錯了,如今新皇帝登基一年多了,滿朝文武竟無人提起下西洋之事,就是往日支持下西洋的大臣也都沉默了,這讓他感到不安。
很快,新皇帝下了一道旨意:“下西洋諸番國寶船,皆悉停止”。這讓他做夢都沒想到,他想要見皇上問問到底是為何,誰知新皇帝根本不見他,讓人給了他一道聖旨,命他領下蕃官軍守南京,於內則與內官王景弘、朱卜花、唐觀保協同管事;遇外有事,同襄城伯李隆、駙馬都尉沐聽商議的當,多次上奏都無果後,他才不得不停止了上奏,可他心有不甘,聽說太子頗有成祖皇帝風骨,這才來南京碰碰運氣,也許能讓太子說動皇帝再一次下西洋。
“大人下西洋譴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矣裕,乃一等一的好事,況且大人這些年壯我大明國威,所作所為對我大明有莫大的好處,這樣的好事,斷然不會僅有六次,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大人還能在領著自己的寶船,再一次下西洋?”
“再一次下西洋?“鄭和心頭大為震動,這些年來,他下西洋先後六次下西洋,與數十個國家建立長久的有情,他們先後派出使者前來大明,紛紛向大明朝貢,臣服我大明國威之下,這些從古至今又有哪個朝代可比呢?可朝廷的群臣對他下西洋多有怨言,若非成祖皇帝以雄才大略之姿,他未必能六次下西洋。如今還是頭一次聽到有人如此肯定他下西洋之舉,讓他如何不激動。
……
注解:上一章有人問鄭和一生都沒成家,應該沒有兒子。這裏說明一下,鄭和以長兄之長子馬文銘為嫡,名鄭恩來,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後裔至今已傳21代。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另據,《鄭和家譜》中的“馬公墓誌鉻”,係永樂三年(1405年),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所撰寫。銘文從鄭和曾祖拜顏始敘其世係,祖父、父親姓“馬”,名哈隻,其父馬哈隻有子二人,長文銘,次鄭和,另有姊妹四人。關於鄭和,家譜中說他“本姓馬,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禦書‘鄭’字,賜以姓”。家譜還說他“以兄文銘之子立嫡,名賜”,說明了鄭和作為太監而有後裔的淵源。家譜以鄭和為一切祖,賜即二世祖。鄭和後裔有兩大支係,一個支係的後裔在江蘇南京,另一個支係的後裔在雲南,還有一個分支在泰國清邁。泰國支係是清朝末年,鄭和第十五世孫鄭崇林離開雲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國清邁,現有後裔三十多人,鄭崇林主持興建了清邁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門楣上那塊用純金鍛造的牌匾也是從雲南用馬幫馱來的。
南京鄭和後裔的命名順序“大尚存忠孝,積厚流自寬,藩衍更萬代,家道泰而昌”。
另外,關於鄭和朝聖的問題:當年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隊於1253年,攻占了位於雲南地區的大理國,征服了當地各民族,並於1276年設置雲南行省,派鄭和的先世——回族人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統治雲南。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為阿拉伯語音譯,“賽典赤”是貴族的稱呼,“贍思丁”意為宗教的太陽,“烏馬爾”是其本名,意為長壽。由於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治理雲南政績顯著,深得民心,他死後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鹹陽鄭和王”。父親原名米裏金,漢名馬哈隻(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穆罕默德”),襲封滇陽候,母溫氏。鄭和家世代信奉伊斯蘭教,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到聖地麥加稱朝拜過,朝聖就不足為奇了!由於南洋的許多國家,伊斯蘭教和佛教為主要信仰,明朝政府選派回教徒“可以減少隔閡,辦好事”,而當時下西洋的隨行人員中信奉伊斯蘭教信徒有馬歡、郭崇禮、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泉州蒲壽庚後裔蒲日和和泉州清淨寺伊瑪目(教長)夏不魯罕丁的次孫夏文南等。做為外交官,鄭和對其他宗教采包容和尊重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