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長樂、寧波、泉州等地,自古靠海,在大人下西洋的帶動下,這些昔日的不毛之地,因為靠近沿海,商賈往來,一時成為大明富庶之地,這些可都是大人下西洋帶來的功勞?“
鄭和萬萬沒想到楊崢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剛要謙虛兩句,可細細一想,也有幾分道理,從永樂三年從劉家港下西洋,此地便成了他下西洋的福地,他的船隊的糧船、戰船多在此地製造,砍刀、鉤鐮、標槍、弓弩、飛鏢等冷兵器,還裝備各種火器、如火槍、火球等。都有劉家港提供,其中的好處不言而喻。
“小兄弟言之有理啊,劉家灣能有今日的繁華,老夫的寶船的確功不可沒?”鄭和眼裏閃過一絲得意的光彩,從永樂三年他第一次下西洋,朝廷質疑下西洋的聲音就沒斷過,質疑最多的無疑是下西洋沒給朝廷帶來好處,如今看來,好處不是沒有,隻是沒被人發現而已,這個小兄弟年紀輕輕,竟看得這麽深,讓他十分的高興,隱隱的覺得,自己這次來南京找太子說下西洋的事情,有多了一項下西洋的好處。
楊崢繼續說道:“除了沿海外,這些年大人下西洋可沒往西洋諸國出口我大明瓷器,絲綢,單是青花瓷一項,怕有不少吧?“
鄭和道:“嗯,貨用燒煉五色珠、青白磁器……大小磁器……之屬”;滿剌加:“貨用青白磁器、五色燒珠……之屬”;蘇門答剌:“貨用青白磁器……之屬”;龍牙犀角:“貨用……青白磁器”,的確與沿海諸國交換了不少?“
楊崢從鼻腔裏“嗯“了聲,道:”我大明瓷器雖多,若不是用於下西洋,試問大人,那些官窯,景德鎮,德化這瓷器能有如此大的產量,若沒有下西洋,也許沒了景德鎮,也許沒了官窯,沒了這些,那些百姓便沒了吃飯的手藝,我大明自成祖繼承大統,先後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營造北京城,遷都北京,五征蒙古,三征安南,威德遐被,四方賓服,這哪一件不是大事,放在任何一朝,怕是少不了動亂不堪。
秦皇修長城,秦二世而亡,漢武帝征戰匈奴,弄得國庫空虛,百姓困苦,隋煬帝隻是開鑿了一條運河,便弄得國內動亂四起,最終國破家滅,唯獨我大明先後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營造北京城,遷都北京,五征蒙古,三征安南,威德遐被,四方賓服,資用未嚐乏。貧窮百姓按照命令轉賣這些貨物,也有許多人因此而致富,國庫也充實,說句不應當的話,我大明永樂皇帝能有如此赫赫武功與大人下西洋有莫大的關係啊?“
鄭和竟有些呆住了,一直以來,他下西洋莫不是被滿朝文武百官說成勞民傷財,第一次下西洋順利返回後,群臣更是激動,不少人說萬國來朝的目的已經達到,再行西洋之舉便是於朝廷,於百姓毫無益處的舉動,讓朱棣禁止下西洋的舉動,若非朱棣雄偉略,他不可能有六次下西洋,如今朱棣一死,當今聖上便停止了下西洋,讓他傷心之餘,也隱隱的覺得自己下西洋之舉,的確是勞民傷財的舉動,他的寶船每次二、三百艘及每次派二、三萬人(官兵)花費不說不大,便是每年的維修費用也不少,加上寶船兩萬多人的吃喝拉撒睡,的確是一筆不菲的開銷,每次群臣義正言辭的說起這一項時,他總不能反駁,久而久之,也就默認了這莫須有的罪名,如今聽楊崢說來,景德鎮的瓷器、蘇州的絲織、鬆江的棉織、蕪湖的印刷,杭州的茶業。還有長樂、泉州、佛山,這些沿海古城都因下西洋而興盛繁榮,便是我大明諸多赫赫武功都有下西洋的蹤影,比起自己寶船給大明帶回來的財富,自己寶船所花費的銀兩,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啊。一時竟是滿臉的欣喜。
“聽小兄弟這麽一說,倒還真是那麽回事,隻可惜往日群臣沒小兄弟這般眼光?不然,老夫的下西洋之舉,也不會因此提被擱淺了?”鄭和有些惆悵的歎了聲。
楊崢 繼續道:“何止這些,大人若是眼光再往遠看一些,自從下西洋我大明,冶鐵、鍛造,造船、航海、天文,造紙,百姓見識,是不是比往年提高了不少,那些西洋的奇珍異寶,各種技術都通過大人的寶船融入了大明,讓我大明見識海外的技術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技術,嘿嘿,光是這樣就足以讓西洋之舉必須繼續下去了。
鄭和眼裏光芒越來越亮,仿佛下西洋之舉馬上就會重新開始一般。
好一會兒才歎了聲,道:“聽小兄弟一席話,老夫心情舒暢了不少,隻可惜,我大明一朝,能有小兄弟這等見識的人不多,你可知,自從老夫下西洋,罵老夫的,詆毀老夫的,甚至強烈要求陛下停止下西洋的人不少,你說老夫下西洋明明是壯大我大明聲威,四夷賓服,我大明貨物流行萬國,四海諸夷皆以我大明為尊,便是銀子也少賺回來,為何他們就看不到下西洋的好處呢?”
楊崢哼了聲,道:“他們不是看不到,而是看的更清楚?”
鄭和心頭一動,剛剛端起的茶杯猛地放了下來,一雙目光死死地盯著楊崢,下西洋是他一手操辦,其中有多少好處,旁人不知,他是心知肚明,光是每年帶回來的奇珍異寶,胡椒,蘇木,這些都是一筆極大的財富,足夠抵他寶船的消耗,可滿朝的文官,硬是說他下西洋雖壯大我大明國威,可番邦朝貢頻繁,其貢船抵達,一應運送,皆由地方抽調徭役,民力耗費之大,不可計數,百姓苦不堪雅,甚至有文臣更是將永樂十八年的白蓮教造反都說成是他下西洋造成的,讓他好不氣惱,可偏偏反駁不得?如今聽楊崢這麽一說,讓他心頭如何不大懂,急切的問道:“小兄弟此話何意?“
楊崢道:“敢問大人,痛罵下西洋的可都是文官麽?”
鄭和麵色一愕,隨即用力地點了點頭,道:“不錯,正是文官,那些言官更甚?”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仿照元朝製度,建立了禦史台,到了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將其改名為都察院,都察院的長官是左右都禦史,這些言官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禦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他們皇帝都敢罵,別說這些年一點好處都沒有的下西洋,自然少不了大罵特罵了?
楊崢沉吟了片刻,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大人下西洋所做出的壯舉,我一介小民能看得明白,他飽讀詩書,為官數十載,乃我大明一等一的良才,敢問大人小民上述所言,他們當真看不到,不,他們看得到,甚至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之所以百官的極力反對,說到底,就是一個利字在作祟!不,準確的說,應該是利害在作怪?“
“你是說他們早已看出老夫下西洋給朝廷帶來的好處?“鄭和驚訝的問。
楊崢點了點頭道:“不錯!“
鄭和顯然有些不敢相信,可細細一想也不無道理,滿朝文武百官數百人,不會一個人看不出下西洋給朝廷帶來的好處?可他們反對,甚至昧著良心將下西洋說成是禍國殃民的舉動,每次莫不是義正言辭,如今看來這一切的背後,竟逃不過一個“利”字。“
注解:倉庫充實了,百姓才能懂得禮節,衣食豐富了,百姓才知道榮耀與恥辱。”禮儀產生於富有而廢棄於貧窮。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歡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適當的地方。潭淵深了,裏麵就會有魚,山林深了,野獸就會到那裏去,人民富了,仁義也就歸附於他們了。富有者得勢,越加顯赫;失勢了,客人也就沒有去處,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諺語說:“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會因犯法而死於市井。”這並不是空話。所以說:“天下之人,熙熙壤壤;為利而來,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車的天子,有萬家封地的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擔心貧窮,何況編在戶口冊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鄭和萬萬沒想到楊崢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剛要謙虛兩句,可細細一想,也有幾分道理,從永樂三年從劉家港下西洋,此地便成了他下西洋的福地,他的船隊的糧船、戰船多在此地製造,砍刀、鉤鐮、標槍、弓弩、飛鏢等冷兵器,還裝備各種火器、如火槍、火球等。都有劉家港提供,其中的好處不言而喻。
“小兄弟言之有理啊,劉家灣能有今日的繁華,老夫的寶船的確功不可沒?”鄭和眼裏閃過一絲得意的光彩,從永樂三年他第一次下西洋,朝廷質疑下西洋的聲音就沒斷過,質疑最多的無疑是下西洋沒給朝廷帶來好處,如今看來,好處不是沒有,隻是沒被人發現而已,這個小兄弟年紀輕輕,竟看得這麽深,讓他十分的高興,隱隱的覺得,自己這次來南京找太子說下西洋的事情,有多了一項下西洋的好處。
楊崢繼續說道:“除了沿海外,這些年大人下西洋可沒往西洋諸國出口我大明瓷器,絲綢,單是青花瓷一項,怕有不少吧?“
鄭和道:“嗯,貨用燒煉五色珠、青白磁器……大小磁器……之屬”;滿剌加:“貨用青白磁器、五色燒珠……之屬”;蘇門答剌:“貨用青白磁器……之屬”;龍牙犀角:“貨用……青白磁器”,的確與沿海諸國交換了不少?“
楊崢從鼻腔裏“嗯“了聲,道:”我大明瓷器雖多,若不是用於下西洋,試問大人,那些官窯,景德鎮,德化這瓷器能有如此大的產量,若沒有下西洋,也許沒了景德鎮,也許沒了官窯,沒了這些,那些百姓便沒了吃飯的手藝,我大明自成祖繼承大統,先後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營造北京城,遷都北京,五征蒙古,三征安南,威德遐被,四方賓服,這哪一件不是大事,放在任何一朝,怕是少不了動亂不堪。
秦皇修長城,秦二世而亡,漢武帝征戰匈奴,弄得國庫空虛,百姓困苦,隋煬帝隻是開鑿了一條運河,便弄得國內動亂四起,最終國破家滅,唯獨我大明先後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營造北京城,遷都北京,五征蒙古,三征安南,威德遐被,四方賓服,資用未嚐乏。貧窮百姓按照命令轉賣這些貨物,也有許多人因此而致富,國庫也充實,說句不應當的話,我大明永樂皇帝能有如此赫赫武功與大人下西洋有莫大的關係啊?“
鄭和竟有些呆住了,一直以來,他下西洋莫不是被滿朝文武百官說成勞民傷財,第一次下西洋順利返回後,群臣更是激動,不少人說萬國來朝的目的已經達到,再行西洋之舉便是於朝廷,於百姓毫無益處的舉動,讓朱棣禁止下西洋的舉動,若非朱棣雄偉略,他不可能有六次下西洋,如今朱棣一死,當今聖上便停止了下西洋,讓他傷心之餘,也隱隱的覺得自己下西洋之舉,的確是勞民傷財的舉動,他的寶船每次二、三百艘及每次派二、三萬人(官兵)花費不說不大,便是每年的維修費用也不少,加上寶船兩萬多人的吃喝拉撒睡,的確是一筆不菲的開銷,每次群臣義正言辭的說起這一項時,他總不能反駁,久而久之,也就默認了這莫須有的罪名,如今聽楊崢說來,景德鎮的瓷器、蘇州的絲織、鬆江的棉織、蕪湖的印刷,杭州的茶業。還有長樂、泉州、佛山,這些沿海古城都因下西洋而興盛繁榮,便是我大明諸多赫赫武功都有下西洋的蹤影,比起自己寶船給大明帶回來的財富,自己寶船所花費的銀兩,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啊。一時竟是滿臉的欣喜。
“聽小兄弟這麽一說,倒還真是那麽回事,隻可惜往日群臣沒小兄弟這般眼光?不然,老夫的下西洋之舉,也不會因此提被擱淺了?”鄭和有些惆悵的歎了聲。
楊崢 繼續道:“何止這些,大人若是眼光再往遠看一些,自從下西洋我大明,冶鐵、鍛造,造船、航海、天文,造紙,百姓見識,是不是比往年提高了不少,那些西洋的奇珍異寶,各種技術都通過大人的寶船融入了大明,讓我大明見識海外的技術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技術,嘿嘿,光是這樣就足以讓西洋之舉必須繼續下去了。
鄭和眼裏光芒越來越亮,仿佛下西洋之舉馬上就會重新開始一般。
好一會兒才歎了聲,道:“聽小兄弟一席話,老夫心情舒暢了不少,隻可惜,我大明一朝,能有小兄弟這等見識的人不多,你可知,自從老夫下西洋,罵老夫的,詆毀老夫的,甚至強烈要求陛下停止下西洋的人不少,你說老夫下西洋明明是壯大我大明聲威,四夷賓服,我大明貨物流行萬國,四海諸夷皆以我大明為尊,便是銀子也少賺回來,為何他們就看不到下西洋的好處呢?”
楊崢哼了聲,道:“他們不是看不到,而是看的更清楚?”
鄭和心頭一動,剛剛端起的茶杯猛地放了下來,一雙目光死死地盯著楊崢,下西洋是他一手操辦,其中有多少好處,旁人不知,他是心知肚明,光是每年帶回來的奇珍異寶,胡椒,蘇木,這些都是一筆極大的財富,足夠抵他寶船的消耗,可滿朝的文官,硬是說他下西洋雖壯大我大明國威,可番邦朝貢頻繁,其貢船抵達,一應運送,皆由地方抽調徭役,民力耗費之大,不可計數,百姓苦不堪雅,甚至有文臣更是將永樂十八年的白蓮教造反都說成是他下西洋造成的,讓他好不氣惱,可偏偏反駁不得?如今聽楊崢這麽一說,讓他心頭如何不大懂,急切的問道:“小兄弟此話何意?“
楊崢道:“敢問大人,痛罵下西洋的可都是文官麽?”
鄭和麵色一愕,隨即用力地點了點頭,道:“不錯,正是文官,那些言官更甚?”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仿照元朝製度,建立了禦史台,到了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將其改名為都察院,都察院的長官是左右都禦史,這些言官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禦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他們皇帝都敢罵,別說這些年一點好處都沒有的下西洋,自然少不了大罵特罵了?
楊崢沉吟了片刻,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大人下西洋所做出的壯舉,我一介小民能看得明白,他飽讀詩書,為官數十載,乃我大明一等一的良才,敢問大人小民上述所言,他們當真看不到,不,他們看得到,甚至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之所以百官的極力反對,說到底,就是一個利字在作祟!不,準確的說,應該是利害在作怪?“
“你是說他們早已看出老夫下西洋給朝廷帶來的好處?“鄭和驚訝的問。
楊崢點了點頭道:“不錯!“
鄭和顯然有些不敢相信,可細細一想也不無道理,滿朝文武百官數百人,不會一個人看不出下西洋給朝廷帶來的好處?可他們反對,甚至昧著良心將下西洋說成是禍國殃民的舉動,每次莫不是義正言辭,如今看來這一切的背後,竟逃不過一個“利”字。“
注解:倉庫充實了,百姓才能懂得禮節,衣食豐富了,百姓才知道榮耀與恥辱。”禮儀產生於富有而廢棄於貧窮。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歡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適當的地方。潭淵深了,裏麵就會有魚,山林深了,野獸就會到那裏去,人民富了,仁義也就歸附於他們了。富有者得勢,越加顯赫;失勢了,客人也就沒有去處,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諺語說:“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會因犯法而死於市井。”這並不是空話。所以說:“天下之人,熙熙壤壤;為利而來,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車的天子,有萬家封地的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擔心貧窮,何況編在戶口冊子上的普通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