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恩來對於西洋之行到底是與國有益,還是勞民傷財之舉並不如何關心,他心中牽掛的唯有鄭和一人而已,在他看來,爹爹這些年為朝廷六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威,行靖清海疆之舉,著實為朝廷立下不少功勳,如今年過花甲,卻遭受一幫文人指責,心裏多少有些不痛快!“


    鄭和說了一通話兒,心頭隱隱的怨氣似乎消除了不少,目光落在了那張大大的海航圖上,輕輕歎了聲道:“有些話兒他不能說,文人如此貶低下西洋,並非是與國無益,勞民傷財幾句官麵上的話兒,這些話兒,說到底不過是文人用來糊弄天下百姓的場麵話兒,真正的原因,是他的身份?“


    “一個太監,掌管海運,有兵有錢,權力極大,文臣忌憚內宦得勢會壞了朝綱。他們認為天朝上國可以自給自足,不與他國通商無足輕重,異域小國更不可能有能力毀了大明江山,而內宦掌權卻可能讓天下大亂,因此竭力反對宦官主導的海運,除此之外,還有當今的聖上,這位性子儒雅,治國主張以積蓄民力,寬行省獄,力行節儉的好皇帝,對他多有忌憚。


    欲開海商必有強大水師方可,寵大的水師儼然海上一國,當年雄才偉略如永樂皇帝,也不敢讓文人,武將統領隊伍下西洋,其目的便是不放心,而以太監統領艦隊,太監無後代,就沒有裂土之心,且很難在士卒間建立絕對的權威,用他們才放心,可當今的聖上,自問沒有永樂皇帝的魄力,他西洋之行,所到之處,海外諸國莫不是臣服,而他的船隻人數兩萬多人,多是大明精銳將士,巨大的貿易,足以養活這些將士,皇帝如何放心得下,他的西洋之行,不是勞民傷財,實則是權力過大,引起當今聖上內心深處的忌憚之心罷了?“


    鄭和獨自想了一陣,隻覺得那幫文人可笑的很,一句“勞民傷財”就能抹殺下西洋所帶來的好處麽,可笑,這些年倒是沒下西洋,可朝廷戶部如何了,稍有水旱,災難,就難以征調濟民了,想當年永樂皇帝,編撰《永樂大典》,行遷都之舉,外部南征交趾、北征蒙元,處處用兵,處處花錢,然而百姓充實,如今不過是修建一座將要完工的大報恩寺而已,竟引起群臣惡罵,可笑,可笑啊?“鄭和大笑了幾聲,似是出了心頭一股怨氣,望著那張海圖喃喃道:“勞民傷財?好一個勞民傷財啊,我大明疆土“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裏,南北一萬零九百四裏,南海的“千裏長沙,萬裏石塘”盡入版圖。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貢,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縻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如此疆土,比起大宋一朝如何?“


    “大宋一朝,疆土不及我大明一半,土地更是不堪——?“鄭恩來扶著鄭和有些顫抖的身子,輕聲道。


    鄭和道:“疆土不及我大明一半,田畝產量不及大明,如此說來,大宋一朝的百姓賦稅豈不是比我大明要重的多?“


    鄭恩來歎了聲道:“是!“


    鄭和大笑,道:“可大宋百姓如何?“


    鄭恩來道:“富裕無比!“


    鄭和再一次大笑,聲音在小樓裏長久回蕩,震得那兩座書架微微晃動。


    鄭和大笑了幾聲,雙眼了湧出了淚水,朗聲道:“好一個“富裕無比?”如今我大明歲入多少,你可知道?“


    鄭恩來想了想道:“孩兒前些時日去了戶部,聽說洪熙一年,陛下獎勵農耕,減免賦稅,國庫歲入四百萬兩白銀!“


    “四百萬兩?堂堂大明國,歲入不過數百萬兩,還不如西洋一年所得?可見一味的阻止下西洋,並非能讓我大明百姓豐衣足食啊?“鄭和說到這兒,重重的一歎,語氣小了許多。


    鄭恩來知趣的不再說話。


    小樓立即變得安靜無比。


    許久,才聽得一聲歎息,道:“景弘對你不止說了這個好消息吧?“


    鄭恩來點了點頭道:“王公公還讓兒臣告訴爹爹,太子頗有成祖之風,為父的西洋之行,隻怕是要落在了他的肩上了,隻是這幫文人對為父不放心,怕是要借這次機會打擊爹爹,讓孩兒告訴爹爹今日午朝務必到,那五十萬白銀,還要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麵,說得一清二楚,唯有如此,方能讓太子取信爹爹,重下西洋之舉?“


    鄭和喃喃道:“重下西洋?“


    許久,鄭和目光一閃,立即恢複了往日的蕭殺之氣,朗聲道:“你去告訴景弘,午朝我必定到,這一次,我鄭和不但要到,還要讓那幫文人看看,我鄭和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區區五十萬兩白銀,還入不得我鄭和的法眼?“


    “是!“鄭恩來這一年多來,還是頭一次看到爹爹流露出如此懾人的目光,急忙應了聲去了。


    鄭和望著鄭恩來消失的身影,緩緩收回了目光,重新落在了那張海圖上,那紅色的光圈鮮紅無比“麥加,我鄭和一定會來的?“


    明代行朝會之始,可上推到甲辰年(元至正二十四年。這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稱吳王,建百官,不久即行朝會,但大明剛剛建立不久,許多製度都直接承襲自元朝,如中書省、禦史台等,但朝會製度卻不徇元製。元代朝會極其簡略,“每日則宰執入延春閣及別殿奏事而已”。至末年尚有臣子進言:“今國家有天下百年,典章文物,悉宜粲然光於前代……惟朝儀之典,不講而行”,建議“參酌古今之宜,或三日二日一常朝”,也就說說,有元一朝,“得奏事者”隻有中書省、禦史台、宣政院、樞密院等“二三大臣”以及怯薛近侍“數人而已”。 無疑,這樣的“朝會”很不利於擴大皇帝的信息來源,而朱元璋是個善於總結曆史教訓的人,建立大明後,認為元失中原的重要原因,就是權臣蒙蔽、威柄下移,他自然將其視作弊政而予以徹底改造。應該說,明代朝會製度設計的初衷,是直接受到元代朝會接見麵過窄的反麵啟示的。


    元朝朝會的特點,與其遊牧民族“行國”、“行殿”的立國傳統密切相關。朱元璋雖反而行之,但他一手創立的朝會,與漢、唐等漢族王朝的朝會相比,顯得要繁瑣了許多, “大小公私之事並令公朝陳奏”,如此一來,皇帝要在朝會上所理之事異常繁碎,《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八年所定各府部衙門“合奏啟事目”,達款,除了選舉、盤糧、建言、決囚、開設衙門等大事,以及災異、雨澤、囚數等類奏事項,還有許多像“收買牛支農具”、“追贓不足家屬”之類的雜事。凡涉及“軍中機密事情及守衛門禁關防等事”,許官旗軍人“徑奏”;民間詞訟,也往往“實封聞奏”。 有司所守之事,亦須一一麵請,就連守衛皇城官軍搜檢出被盜內府財物,也要引到朝門,由皇帝親自發落。可謂“煩瀆”至極。“


    好在這多限於早朝,相對於午朝,繁瑣程度大大降低了不少,不但地點不固定,就是上朝的人員,也是流動性極大,與其是說朝會,不如說是君臣相約一起談些國事的聚會。


    楊崢選擇午朝的地點是禦書房,參加朝會之人,也不過是數十人而已,除了當事人外,還特意命人請來了楊士奇。


    隨著午後的鍾聲敲響,楊崢在陳蕪的指點下,開始步入了禦書房,端坐在太師椅之上,接受群臣朝拜。


    一番參拜後,工部尚書,楊士奇、戶部侍郎陳山、還有幾個戶部同僚都安然坐在了左側的長椅上,而右側除了一個工部尚書負有修建大報恩寺職責之外,與鄭和,王景弘、鄭恩來端坐在右側外,倒也沒有其他文人坐了過去,儼然是兩級分化。


    楊崢看著好笑,卻是不動神色的看著今早送來的奏章,奏章的內容差不多,一致支持陳山稽查大報恩寺五十萬兩虧空一事,楊崢隻是輕輕掃了書桌上千遍一律的奏折,便讓人撤開了。


    幾個戶部的官員不動神色的將楊崢的這一幕看在眼裏,眼裏閃過一絲擔憂之色,反而是左側的鄭和與王景弘悄悄對望一眼,眼裏閃過一絲喜色,看樣子這太子倒也對那些奏折不想理會,這樣的局麵可就是對自己大大有利了。


    陳山麵色有些不悅,太子今日在書房的態度,讓他多少有些鬱悶,今日午朝將大報恩寺虧空一事不放在大殿上,反而在禦書房裏討論,再者,參會人員,不過是幾個人,讓他頗有一拳打出去,軟綿綿的感覺。


    ^^^^^^^^^^^^^^^^^^^^^^^^^^^^^^^^^^^^^^^^^^^^^^^^


    第二更了,天冷的很,碼字手凍得厲害,所以碼字速度減少了不少,請諸位多多見諒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