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心地仁慈,心係天下,卑職在南京的這三個月來,時時聽江南百姓說起,一時忍不住哭得大聲了些?還請陛下恕罪?”楊崢低頭道。這幾句話馬屁話兒,可謂是不顯山不露水,說得恰到好處,朱瞻基本就敬重自己父王,聽了這話兒,輕歎了聲,嗚咽道:“楊兄弟何罪之有,父王雖登基不足一年,但靖難師起,父王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盡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被世人讚揚也是應該的!朕豈能因你的真心,而責怪愛卿呢?”


    楊崢剛才多少有些演戲的成分,這會兒被朱瞻基這麽一讚揚,臉色一熱,好在他臉皮極厚,加上屏風裏光線並不明亮,倒也無人看出他麵上的羞愧之色。


    朱瞻基說了幾句話兒,雙眼漸漸濕潤了,道:“愛卿能順利返回,朕甚是欣慰,如此朕方可正大光明的去看父王……?“


    一聽這話兒,楊崢知道自己這個假太子的使命算是完成了,心頭暗暗鬆了一口氣,也有幾分不舍,畢竟做一國太子雖說有不少不自由的地方,但其中的好處的確也不少,這三個月來,他差不多習慣了這種身份,此時讓他重新恢複本來麵目,不知為何竟有幾分舍不得。


    “該當如此?“沉吟了一會兒楊崢躬身道。


    朱瞻基饒有深意的看了他一眼,點了點頭道:“你初來乍到,想來這京城還沒有落腳之處,朕已經命人給你尋了一處院子,此事兒,我已經交給王先生了,待會兒朕出去後,你可卸去麵容,恢複愛卿本來麵目,跟著王先生出去便是?“


    楊崢點了點頭道:“卑職明白!“


    朱瞻基對楊士奇詢問了幾句,便在楊士奇的陪同下走出了屏風,不多時便聽得屏風外一陣撕心裂肺的哭泣聲,比起自己剛才還要大了幾分,唯獨哭聲裏多了幾分真情實意,讓人聽了忍不住一陣心酸。


    “楊大人?”楊崢正聽著出神,卻聽得一個聲音從一道簾布後傳來,跟著簾布一動,從裏麵走出一個眉清目秀的太監來,若不是他下巴光滑,楊崢還以為是朱瞻基養的小白臉,那太監雖麵前做出一副悲切之意,但眉宇之間的喜色還是清晰可見,讓人不免感到好奇。


    那太監走到了楊崢麵前道“咱家王振見過楊大人,請楊大人快些卸了麵妝,隨咱家出宮?“


    “王振?“楊崢眉頭一皺,隻覺得這名字好生熟悉,似在哪裏見過一般,但他此時也不及細想,因為外麵的哭聲一遍又一遍,已經告訴他,葬禮已經進入了最後的程序,等皇帝的孝子玄孫哭過後,皇帝的棺木就要被抬走了,若不趁著這會讓靈堂人多混亂出宮,待會兒少不了被人盤查。


    當下也不多言,對著鏡子卸妝,王振從未見過這等易容之法,看得暗暗驚訝,又不方便問,隻好瞪著一雙大眼睛看著楊崢卸下了朱瞻基的麵容,露出了自己的真實麵目來。


    約莫過了半柱香的功夫,楊崢卸妝完畢,跟著王振出了屏風,屏風外,仁宗的孝子玄孫,三宮六院哭得幾乎斷了氣兒,幾個妃子撲在那棺木上,呼天搶地的好不悲慘,楊崢側目掃了一眼,見朱瞻基也拉著棺木哇哇大哭,聲音已經變得沙啞……?“


    如此這般哭了約莫兩盞茶的功夫,才有七十二人將棺木抬出宮門,此時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明典製,走在最前麵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鹵薄儀仗隊,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抬送。在棺木後麵是全副武裝的錦衣衛,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覺羅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裏,從北京到陵地,沿途幾百裏,第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這種蘆殿也是玉階金瓦,朱碧交映,十分華麗,楊崢本做好了跑腿的準備,可人家根本不需要,不免苦笑了聲,趁著場上混亂,與王振一前一後出了皇宮。


    皇宮一片混亂,漢王府卻是一片寧靜,端坐在上首的朱高煦皺著眉頭,嘴唇不住的虛動,看模樣是在思索著什麽,左右分別坐著徐朗、黃儼、潘天師、陳剛、以及處理好傷口的枚青,因沒說話,氣氛顯得有些壓抑。


    朱高煦對於聯絡英國公張輔深以為然,人家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後進攻並占領安南,改交阯,受封英國公,予世襲誥券。此後四次平定叛亂。洪熙元年,明仁宗命其掌中軍都督府事務,進封為太師,並支給二職的俸祿。不久,命他所受的太師俸祿到北京倉支給。當時百官的俸米都到南京支取,此舉是給張輔的特恩。成祖喪期滿二十七日時,仁宗戴素冠、穿麻衣臨朝,而群臣都已改為吉服,隻有張輔和大學士楊士奇穿戴與朱高熾一樣。仁宗歎道:“張輔是員武臣,而他知禮則超過了六卿。”從此更加敬重他。不久命他掌管經筵事務,監修《明太宗實錄》。在朝宗威望極高,能得到他的幫助,何愁大事不成,這也是朱高煦一直想要聯係的大人物,對這個人,他是有極大的信心的,一來,他當年靖難時,與張玉的關係極好,張輔不得給幾分薄麵。二來,當年他與張輔是一起長大的,靖難時,他老爹張玉戰死沙場後,他身先士卒可沒少帶著張輔,還救過他幾回性命,這是莫大的恩情,雖說這些年張輔奉皇命遠在交趾,自己也就藩樂安州,少了些往來,但憑著這些年的情義,他相信隻要派人去求張輔做內應,這個昔日的兄弟一定會答應的?可拉攏李浚讓他有些摸不著頭腦,是以遲遲沒下定決心?“


    “這李浚不過是一個禦史,不過是文采出眾而已,算不得什麽大人物,不知軍師何以如此看重此人呢”朱高煦終於安奈不住問道。


    徐朗似早有準備,站起身來道:“這李浚比起英國公來的確算不上什麽大人物,不過此人恰好是個禦史,拉攏了此人卑職可以肯定是說,對王爺日後的大爺是大大的有利?“


    朱高煦道:“本王倒是看不出半分的好處?“


    徐朗道:“禦史官是不大,可他身後的都察院,不知王爺以為如何?“


    朱高煦眉頭一挑,這個名字太熟悉了,以至於他一時半會兒沒反應過來。明代以都察院為最高監察機關,都禦使與六部尚書並稱七卿,地位崇高。但也正是因為地位崇高,按明tai祖的敕諭要求,還得作為百官表率,如果真如《明史》中所概括的職責那樣: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勢必有“搏擊”之嫌,失大臣之體,極易為朝廷招怨,一旦彈劾有誤,也無回旋的餘地。因此,“搏擊”之事應讓那些地位不高、資曆不深、年紀較輕、顧忌較少的官員去幹。用明tai祖的話,是應該建立一種“以小製大,以下製上,大小相製,上下相維”的監察體製。基於前代經驗,鑒於現實需要,明代建立了一套被稱為“科道”的監察係統。


    所謂“科道”,指的是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和都察院的十三道監察禦史。六科給事中在明代被稱為科官,十三道監察禦史則被稱為道官,雖然二者係統不同,但地位職責卻相近,故合稱為“科道官”,也成為“台垣”,禦史為台。六科為垣,構成明代糾舉彈劾、防止官員敷衍公事、違法亂紀的交叉防線,又由於職在“建言”乃至“風聞言事”,固又統稱為“言官”。當年陳瑛掌管都察院,紀綱掌管錦衣衛,正是有言官、錦衣衛為自己保駕護航,他才得以在南京毫無顧忌,才一次又一次的打壓自己的皇兄,這段愉快的記憶,讓他對都察院一直大有好感?此時聽徐朗說起,心頭不免激動:“徐軍師是說,本王拉攏了此人,便可掌管都察院?“


    ^^^^^^^^^^^^^^^^^^^^^^^^^^^^^^^^^^^^^^^^^


    第三更了,若是月票再多幾張,或許有第四更了,諸位的月票都送下來吧,我求月票!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