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要加耗,鼠雀吃食、水中漂沒、腐爛等都會有消耗。所以田糧正項之外,耗米征收是一大負擔,也是一大漏卮。最大的問題是“豪有力者隻供正額,而一切轉輸諸費,其耗幾與正額等,乃獨責之貧民。此耗之不得其平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宣德八年,周忱創“平米法”。平米,指正額與耗米兩項而言。其辦法是:“官民田皆畫一加耗。初年正米一石加耗米七鬥,計輸將遠近之費為支撥。支撥之餘者存積縣倉,曰餘米。次年餘米多,正米一石,減加耗為六鬥。又次年益多,減加耗為五鬥。”在平米法的基礎上,又建立“濟農倉”。濟農倉米的來源,其一就是平米支撥後存留的餘米,此外,還有豐收年發官鈔所糴儲存的糧米,以及奏定“京俸就支法”所節省的耗米。據周忱於宣德七年所奏:“先是,蘇、鬆、常三府歲遠南京倉米一百萬石,以為北京武職之俸。每石外加盤用耗米六鬥。然前俸既可以南京支取,獨不可以三府就取乎?是歲,減耗米六十萬石。”又據《明史•周忱傳》,這個就支辦法規定,給予就地支取者每俸米一石船價米一鬥。所節餘部分是耗米每石五鬥。另外,在某些縣份還有向富人勸借米,清理豪右侵占絕戶田租等。濟農倉除去用於賑貸貧民耕作食用之外,“凡陂塘堰圩之役,計口而給食者,於是取之;江河之運不幸遭風濤亡失者,得以假借”。“買辦納官絲絹,修理舍、廨、廟、學,攢造文冊及水旱祈禱”等都隨時支用。這種把田賦的征收與徭役的支出混合使用的辦法,實際上開了賦役合征的先河。在明代賦役製度的改革中具有開創意義,為曆代史學家所推崇,楊崢那會兒為了應付曆史考試,可沒少與“平米法”打交道,久而久之就記住了周忱的大名?此時想都不想脫口而出。


    周忱一聽“平米法”三個字,頓時雙眼一亮,喃喃道:“果然是個好法子,大人好才學?“


    楊崢楞了一下,心道:“這法子不是你獨創麽,難道這個時候還沒實施?”


    周忱似對楊崢的法子極為欣賞,低頭沉思,竟不再言語。


    一旁的夏元吉看自己心腹愛將如此不懂得交際,微微搖了搖頭,當年因浙西發生洪水災害,有司治不效,於是命戶部尚書夏原吉主持治理。他在《蘇鬆水利疏》中分析了當時本區的水道形勢,認為治水關鍵是疏浚下遊河道,使洪水暢流入海。但以往泄水幹道吳淞江已嚴重淤塞,從吳江長橋至夏駕浦一百二十餘裏的上遊段雖可通水,但多有淺狹之處,而自夏駕浦至上海縣南蹌浦口(吳淞江入海舊口,在今吳淞口之南)的一百三十餘裏則已是“茭蘆叢生、已成平陸”。重新使之通暢,則工費浩大,不如上段著重疏浚東北入江的嘉定縣劉家港和常熟縣白茆港,下段著重疏浚直通南蹌口的範家浜。此外在河口設閘,控製泄水和漲潮,再修理加固圍堤,水災當可得到控製。當年集中了十多萬人進行施工,到第二年九月完工。其治理主要工程是由夏駕浦引吳淞江上遊水自劉家港入江;開範家浜,上接大黃浦,引澱山湖水自南蹌口入海,從而改變了太湖下遊泄水道的基本格局,其中周忱幫忙理財,用極少的銀兩,完成了當年算得上浩大的工程,從此後對這個年輕的後生極為看重。


    後來周忱考中進士,選庶吉士。自請進文淵閣,與修《永樂大典》等。授刑部主事,進員外郎,他都默默關注,但此後的十幾年裏一直沒得到升遷,讓他感到有些驚訝,對於自己看重的這個後生,腹中的經世才如何不知,一番打探下,才知自己這個心腹為人實在太不善於交際,終日除了擺弄自己的數字外,極少與同僚走動,一來二去,早年的那點聲名別人漸漸淡忘了,一直沒有得到升遷的機會,難得國家有如此棟梁,夏元吉著實不想讓這麽好的一個人才給白白浪費了,這才動用自己在官場上的關係,在永樂二十二年,升遷為了越王長史算是升了一級,這一年多了,總算是將自己心中所學展現了出來,得到了朝廷的嘉獎,讓夏元吉大為高興,決定再幫這個後生一把,恰好昨日皇帝招他進宮議事,言起蘇鬆賦稅的問題,江南官田重賦,是明代經濟財政中一個十分特殊的現象。沉重的負擔,迫使農民大批逃亡,國家稅源減少,拖欠嚴重。蘇州府,從永樂二十年至洪熙元年欠糧三百九十二萬石;鬆江府,從永樂十三年至十九年不得不免征幾百萬石。宣德初年,蘇州府累計拖欠至七百九十萬石,賦稅根本征不上來,但江南是朝廷的財賦重地,承擔著官僚、勳貴的巨額俸祿支應,今年若再征收不到賦稅,怕是官員的俸祿都有莫大的問題,皇帝起初的意思是下詔減輕官田稅額,身為戶部尚書,自不願意皇帝下達這份指令,一來戶部銀兩並不多,二來,江南賦稅雖重,但江南自古便是魚米之鄉,尤其是從鄭和下西洋後,帶動著蘇鬆一帶貿易往來,可沒少賺取銀子,那些官僚、大戶手中銀兩可不少,三來,眼下的局麵,朝中多方用錢,戶部若減少江南一帶的賦稅,日後隻怕越發支持,因此他建議皇帝派遣一個官員去治理為好。


    皇帝也有此意,二人一番商議合適人選,夏元吉便想到了周忱,這麽多年的宦海生涯,倒也磨練了他的性子,沉穩、幹練,難得是這些年除了編修《永樂大典》外,於理財上竟比自己這個戶部尚書還要厲害幾分,讓他動了這個心思,當下與皇帝推薦了周忱,但讓一個長史去巡撫江南,總督稅糧畢竟不是小事,除了朝廷廷議外,還需三位內閣認可。內閣七位閣臣,黃淮老邁,金幼孜自上月始已丁憂,張瑛剛剛入閣,還做不了主,所以內閣說到底還是楊榮、楊士奇、楊溥三人說了算,楊榮、楊溥已見過周枕,對他交口稱讚,今日他特意領著周枕來見見楊士奇,一來讓他有個準備,二來也是想讓周枕能入楊士奇的法眼,若日後真去了江南,也好做事些?“


    一行人說說笑笑,楊崢忽想起前世周枕去了江南才開始名揚天下的,看了這個老實巴交的理財家一樣,心道:“真不知這樣的一個人,是如何在江南那種複雜的局麵裏,弄出了那麽大的動靜來,還一舉解決了江南的賦稅問題!“正嘀咕著,忽聽得周枕抬起頭,盯著楊崢道:”我朝每年賦稅運輸要加耗,鼠雀吃食、水中漂沒、腐爛等都會有消耗。所以田糧正項之外,耗米征收是一大負擔,也是一大漏卮。最大的問題是“豪有力者隻供正額,而一切轉輸諸費,其耗幾與正額等,乃獨責之貧民。此耗之不得其平也,楊大人的法子,果然是個好法子,將正米及耗米合計,科則重的加耗少,科則輕的加耗多,據此規定平米則例,再以平米則例算出應征米糧和銀兩數額。如此一來,朝廷戶部、百姓的賦稅兩不誤,大人實乃天才?“


    “我日,這法子不是你創的麽,怎麽成我的發明了?”楊崢微微一愕。


    卻聽得周枕道:“這法子雖好,卻也有些麻煩,需要漕運相助,否則怕也不少實施?”


    楊崢一怔,隨即不得不佩服這家夥的確是個幹練之臣,因從前世文字記載,周枕去江南後,首先便是解決了漕運問題,當時江南田糧運送北京,有軍運,有民運。民運中,運夫百姓的負擔相當沉重,“軍船給之官,民則僦舟,加以雜耗,率三石致一石,往複經年,失農業。”周忱與漕運總督陳瑄商議,將江南漕糧兌給漕軍運輸,具體辦法是:民運至淮安或瓜洲水次交兌,然後由漕軍運至通州。每正糧一石民運至淮安,加耗糧五鬥,運至瓜洲,加耗五鬥五升。江南衛所官軍就附近倉廒直接運輸,另加給過江米二鬥,鋪墊蘆席費五合。這個辦法,農民既省費用又便利,漕軍也得到了實惠。“


    兩人正說著話兒,忽聽得楊士奇道:“以楊小弟看,這平米之法用於何地最好?”


    “當然是江南了?“楊崢想都沒想脫口而出。


    楊士奇道:“這是為何?“


    楊崢還真不知道,想了想道:“我素聞周大人博學多才,這個問題麽,還是讓周大人來回答吧?“


    楊士奇一愣,隨即哈哈一笑道:“楊小弟果然是個聰明人?”


    ^^^^^^^^^^^^^^^^^^^^^^^^^^^^^^^


    第三更了,今晚就這麽多了,請諸位多多支持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