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也一路應承著,倒也不冷落了王振,如此一來,王振倒覺得這個楊大人與別的大人有些不同,是個值得交往的官兒,而楊崢覺得這個時候的王振是個不錯的太監。


    兩人說說笑笑出了皇宮,楊崢沒有去翰林院,而是直接回了家,他如今是身兼兩職,況且皇帝在傳心殿裏已經說好了,讓他先將神機營整頓一番,這些天子驕子,自從永樂年後追隨永樂皇帝取得了一係列的戰功後,這些天之驕子頗有幾分目中無人的意思,這些年沒少胡作非為,這倒也罷了,平日裏也極少操練,早已不複當年英勇,朱瞻基不得不讓楊崢好好整頓,對於武將與文人,楊崢倒是樂意與武將在一起,至少武將沒文人那麽多的花花腸子,所以一口答應了,況且趁著整頓的幌子,他將張翼、金一笑、許楓也從杭州調了過來,於杭州古城一樣,金一笑負責陣型,張翼負責訓練將士,這兩人都是有經驗的老手,訓練倒也順手,隻是神機營的將士大多是京城的痞子,訓練起來還是遇到了不少難度,沒少抱怨,楊崢隻好盡量的安撫,最後動了前世名將戚繼光的撰寫了兩部重要兵書,即《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這兩部書是他練兵打仗的經驗總結,也是他訓練軍隊的教本,在軍事學上有很高的地位,被收錄《四庫全書》,占軍事著作的十分之一,兩人都是識貨之人,一聽這書中的法子,便迫不及待的去試一試,這一弄竟是兩個多月,楊崢也跟著前前後後忙了兩個多月才歇了下來,期間楊士奇來過幾次,讓他抽著空閑兒去一趟翰林院,給那些庶吉士上上課,自從他在金鑾殿上誦出了兩篇絕佳的八股文,他的聲名已在偌大的京城裏傳開,甚至一些好事的說書人,幹脆見他的在金鑾殿上的事跡編纂成故事在說,那種穿鑿附會的事情也不知哪兒來的那麽多,什麽力挫劉大人,什麽英雄救美,最後什麽佳人三難都出來了,楊崢起初隻是一笑置之,誰知到最後越演越烈,竟什麽三笑留情都給編纂出來,讓他哭笑不得,幹脆難得理會,帶著沈豔秋去了一趟八達嶺的長城上,好好遊玩了幾日,這才回到了自己府上。


    當然了除他出名了外,他的好友當今皇帝也是大大的將聲名給打了出來,事情是這樣的,朱棣自被朱棣帶在身邊,朱棣為了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太孫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久而久之,朱瞻基便養成了關心民間疾苦的習慣,登基兩個多月,經常去民間私訪,當然了了,這種絕不是隋煬帝、乾隆皇帝那種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訪,不講排場,不向地方攤派,不給地方增加負擔,每次隻帶侍衛出行。


    這天,他去遏陵,回來時路過昌平(今北京昌平區),看到農田裏有幾個老農在很辛勤地幹活,見那老農渾身是汗,有些不忍心,便叫身邊侍衛叫了一個農民過來問話,詢問為何他們如此勤勞耕作,估計這位農民不知道他的身份,所以說話兒也毫無顧忌,老農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道:“我們春天耕種,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稻子,如果任何一個時候偷懶,這一年的生活就沒有著落。連田租也交不起,要養活老婆孩子,隻能每天不停地幹活了。”


    朱瞻基歎了口氣,他這才明白,這些人這麽拚命的幹,根本不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隻是要活下去而已。


    朱瞻基看了看田地裏農民那總也直不起的腰,感觸良多。回到皇宮,朱瞻基連夜寫了一篇文章,把他的經曆描述了一番,發給各位大臣,他動情地說道:“百姓如此辛苦,才能謀生,我們怎能不愛惜民力啊。”


    但朱瞻基的文章起的作用不大,好景不長。據朱瞻基派人明察暗訪的結果是:大臣們每頓飯大多十多個菜,但又吃不完,浪費驚人。於是朱瞻基和大臣於謙一起,密謀出一個“下田耕地”的主題實踐活動。


    第二天一上朝,朱瞻基按照確定好的路線,帶領朝廷文武百官,浩浩蕩蕩地帶到了京郊的農地裏。


    到了田埂旁邊,朱瞻基也不說話,自顧脫掉龍袍,挽起袖子,拿起事先派人堆放在田埂裏的一把鐮刀,走進田裏,彎下腰身,收割起水稻來。大臣們一看,都紛紛拿起鐮刀跟著皇帝幹起農活來。大臣們開始以為皇帝幹農活隻是意思意思,沒想到朱瞻基一幹就是四個多小時,大臣們個個累得滿頭大汗。有的大臣官袍也沒來得及脫,但又不好起身,隻得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第二天,朱瞻基傳旨下去,要宴請百官。這次宴請很特別,每人麵前放了十道菜,還有一碗飯,這十盤菜很貴重,有燕窩、銀耳、鹿肉,雁肉等。


    滿朝文武你看我,我看你,都沒有人動菜,朱瞻基帶頭吃菜,文武百官一想,既然皇帝有令,那就吃吧,於是便開始大吃。


    吃了一個多小時,大臣們實在吃不下去了,朱瞻基看到大臣們麵露苦色但還在往下吞咽時,便說道:“既然吃不了,就不要再吃了。”話一說完,大臣們都放下筷子,朱瞻基又說道:“大家看一看,自己還剩下多少菜,飯量大的,兩盤也足夠,剩下的可就浪費了,我聽說在座的每餐不少於十個菜,每餐都有浪費,我們如此鋪張浪費,對得起每天勞作卻吃不飽的老百姓嗎?我下令,從今以後,大臣一日三餐,按老祖宗的規矩辦,四菜一湯,不得超過五個菜,每餐五個菜你可以自由調配,大臣總算是明白了皇帝的苦心,要勤儉節約,體諒老百姓的辛苦,此事也不知怎麽被傳揚了出來,一時在京城傳得沸沸揚揚,都說當今聖上有漢文帝的遺風。


    當年漢文帝在每年春耕時節,他就親自率領滿朝文武去鄉下幫助農民幹農活、“忙雙搶”。


    有的大臣擔心:“朝中無人、如果有人乘機叛亂,那該怎麽辦?”文帝說:“如果朝中所作之事深得人心,是不會有人反叛的。即使有人反叛,會因不得人心最終會失敗的,所以我們不要擔心。”


    漢文帝不僅自己親自下田耕作,而且還要求皇後、皇妃在皇宮的園地開荒種桑養蠶,其中宮女見皇後如此,哪還敢偷懶,一個比一個勤快,為全國廣大農民婦女做了好榜樣。


    文帝率大臣下田耕作,而且每年如此,究竟是何道理?原來文帝即位時,農業苛捐雜稅重,沒有生產積極性,結果政府連稅收都收不上來,為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文帝對此采取兩項措施:一是減輕稅負;二是身先士卒,做出樣子。


    皇帝親自下田耕作,在當時老百姓看來,是盤古開天地,於是這條新聞迅速在全國瘋傳,有百姓說:“皇帝都種地了,我們還愣著幹什麽,趕快下地啊!”農民積極性空前提高。而漢文帝也被世人稱作明君,這樣一來,朱瞻基明君的聲名迅速在京城傳開了,楊崢是從沈豔秋口中聽過了此事,並沒有感到半分奇怪,因為朱瞻基本就是千古明君,明君自有明君的風範。這個旁人是羨慕不來的。


    八月的陽光已經不那麽毒辣了,一大早,楊崢便親自搬了竹榻端坐在院中的一顆大棗樹下乘涼看書,他依舊看的是《道德經》,沈豔秋則是捏著混沌,要說這《道德經》雖不過五千字,但句式整齊,大致押韻,為詩歌體之經文。讀之朗朗上口,易誦易記。體現了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二章)、“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三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四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五十八章)。這些詞句,不僅押韻,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韻美,也有旋律美。朗誦經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在音韻之美中體味深刻的哲理,讓人不知不覺的平靜了心兒,心兒一平靜下來,多半就有了倦意,尤其是在八月這種酷暑的尾巴上,一棵棗樹,一張竹榻、一壺清茶、一本古籍,身旁在站著那麽一個俏麗的美人兒,沒有倦意才怪。


    低聲叨念了幾遍,那越來越沉的眼皮兒終究是忍不住合了下來,手中的書卷也從指尖滑落了下來,沈豔秋放下了手中的活兒,看了他一眼,臉上洋溢著一種居家女人該有的滿足,她輕輕的走過來,收起了書卷,然後轉身進了房舍,手中便多了一塊錦被,將其輕輕搭在楊崢腰間,然後風一般的離開了。


    ^^^^^^^^^^^^^^^^^^^^^^^^^^^^^^^^^^^^^^^^^^^^^


    第一更送上,請圍觀!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