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原本鐵青的臉色慢慢緩和了不少,他為人魯莽是魯莽,但並不蠢,自己的實力如何,也心知肚明,所以徐朗這番話兒說到最後,第一個醒過來的是他,看著徐朗道:“軍師,軍師,本王不該如此急躁,本王錯了,你看眼下這事情該如何是好……?“
徐朗一句話不說,臉上冷得可怕,他真想一走了得,可那份知遇之恩,讓他狠不下心來。
朱高煦似乎看出了徐朗的心事,忽然麵色一沉,喝道“潘天師!“
潘天師嚇了一大跳,徐朗的一番分析,讓他心頭燃起的豪情立即去了一半,這謀反的事情還真不是人幹的,稍有不慎就可能身首異處了,心頭正有些害怕,猛聽得朱高煦的這一聲呼喝,渾身一個激靈,顫聲道:“王爺……?“
朱高煦麵色鐵青喝道:“你帶著侍衛出去,本王想與徐軍師單獨說話?“
一聽這話,潘天師登時放下心來,忙不迭的抱拳道:“是,卑職這就出去!“說完衝著身旁的侍衛丟了個眼神,這些人也不是傻子,早就看這裏的氣氛不對勁,生怕王爺將那火器發泄到自己的頭上,早就想走了,這會兒看了潘天師的眼神,哪裏還肯多留,片刻的功夫退得幹淨。
偌大的府邸裏,唯獨剩下朱高煦與徐朗,朱高煦坐著,徐朗站著,兩人彼此看了一眼,誰也沒說話。
房間裏的氣氛一時變得十分壓抑。
也不知過了多久,隻見朱高煦站了起來,徑自走到了徐朗的麵前,忽然噗通一聲,跪倒在地,道:“徐軍師,你無論如何可要幫幫本王?“
“王爺,你這是?“徐朗大吃一驚,連忙後退了一步,扶起朱高煦。
朱高煦歎了聲,若說先前他還有些氣惱徐朗的無禮,但一番話下來,怒氣早已化作了擔心,謀反可不是大事,弄不好是要滅九族的,他雖是成祖的子孫,當今聖上的叔叔,可在謀反的事情上,他可不相信自己那個好侄兒,能有建文帝的好心,讓他不得不慌了起來,縱然他心頭如何不願意,但不得不說,徐朗的本事的確是值得他低下高貴的頭,從地上爬起來,苦澀的道:“這次本王的確是孟浪了些,不該如此心急,提前起兵對本王的大事沒有半分的好處,隻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想來用不了多久,就會傳到了北京城,再者李浚手中有本王的證據,遲早朝廷會知道的,本王想如其任人宰割,不如先下手為強,這才一時糊塗了,剛才軍師的一番痛罵,徹底把本王給罵醒了,軍師說得對,謀反是大事,須得慎之又慎,最要緊的是師出有名!還請軍師看在本王認錯的份上,多多指點本王?“說著看了一眼徐朗,他為人雖魯莽,性子也算暴躁,但眼光還是有的,徐朗為人博學多才而重義氣,這也是當年他看中徐朗的原因之一,一個時時造反的王爺,身邊的確需要幾個忠心不二的人,否則單靠他一個人是成就不了什麽大事的。見徐朗雖一副不理不睬的模樣,但自己的這番話兒還是一字部落的聽在耳朵裏,心頭暗暗鬆了一口氣,眼下的局麵,可不是他能應付的,所以這個時候的他,必須放低姿態。
沉吟了片刻,繼續道:“一旦朝廷知道本王的心事,以楊士奇、夏元吉那幫老匹夫的手段,一定不會放過本王的,不瞞徐軍師,本王如今方寸已亂,但知道若是不能盡快豎起大旗,到時候等朝廷的大軍前來,本王也是個死,如今那樣死得窩囊,不如豁出去,放手一搏,也許還有成功的機會!”
徐朗聽了這番話苦笑的搖了搖頭,這漢王將謀反之大事,當做冒險來玩,卻沒有必勝的信心,主帥如此,何況是其他的將士。
朱高煦說完,等待著徐朗的答複,見對方一言不發,仿佛根本不曾聽說自己那番話兒一樣。
朱高煦登時有些憤怒了,他是高高在上的漢王,何時這般低聲下氣過,即便是當年麵對自己父王的時候,也是趾高氣昂,哼了聲道:“答應不答應,軍師給句痛快話兒吧?”
徐朗眉頭一皺,漢王的語氣不滿,他如何聽不得出,幽幽的看了一眼朱高煦,道:“自古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徐某既是進了王爺府邸,自是盡心盡力輔佐王爺成就一番大事,隻需王爺日後不可如此魯莽,多些耐心,徐某自是追隨王爺左右?”
這番話兒,朱高煦聽在耳裏,有些不悅,可眼下形勢比人強,心頭有火氣也不好發作,道:“軍師請放心,本王自今日起,一切聽軍師安排?“
徐朗道:“王爺不必如此,卑職隻是希望王爺三思而後行,並非要王爺聽卑職的?”
朱高煦道:“隻要軍師輔佐本王,本王便是聽軍師的也無妨!隻是眼下該如何是好,還請軍師多多指點?”
徐朗知道自己隻要不走,就得盡心盡力的輔佐朱高煦,否則自己別無他路,眼下的局麵雖不利於漢王,但也不是不可為,這些年的準備,也能派上用場,再者北京地震災情嚴重,加上朱瞻基登基之初,廢皇後、讓太監誦讀詩書,壞了祖宗規矩,引起群臣不滿,尤其是這一次,為了賑災,讓百官與藩王納援,已引起群臣與各大藩王的不滿,這些都可以利用,一番思索後,道:“眼下第一要務為自己正名?”
朱高煦眼下毫無頭緒,聽徐朗這麽說,道:“如何正名?”
徐朗道:“此番北京地震賑災,皇帝聽信楊士奇、楊榮、夏元吉、蹇義等人的提議,以納援為名,剝奪文武百官與藩王的俸祿,王爺大可以此為借口,豎起清君側的大旗!”
朱高煦雙眼一亮,他滿腦子隻想著效仿自己父王,從侄兒手中奪了江山,卻忘記了清君側這麵大旗,朱元璋當年設計大明帝國的時候,其中有一條,是關於“靖難”的。為了保證朝廷的正常,如果出現奸臣亂政的情況,藩王可以帶兵入京勤王,以“清君側,靖國難”。朱棣抓住了這點,發動了“靖難之役”。不過tai祖的成法裏麵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鏟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當年朱棣就是用了這條借口,從而讓許多王公大臣投靠了他。
“軍師言之有理,本王這就是去辦?”朱高煦雙手拍了一下,滿臉喜色道:“這可是最好的借口?”
徐朗道:“且慢,既是借口,那就要做足!”
朱高煦哦了聲,道:“軍師還有什麽想法?”
徐朗眼裏閃過一絲冷笑,道:“仁宗皇帝違背洪武、永樂年的製度,給文臣誥敕封贈,大可利用,而當今年聖上,不顧京城地震災難,修修理南巡席殿等這些都是過錯,王爺可以派遣一個勇猛果敢趕往京城,利用此等借口,要朝廷誅殺奸佞之臣,然後給京城公侯大臣寫信,例舉仁宗、宣宗皇帝錯事,獲取各大藩王的支持……?”
朱高煦大喜,道:“妙極,妙極啊,軍師此法不僅讓本王有了起兵的借口,還趁機收攏京城王公大臣,實乃一舉兩得,本王這就是去吧?”
徐朗道:“等一下?”
朱高煦道:“軍師還有什麽主意?”
徐朗道:“敢問王爺,我大軍該如何取?”
朱高煦想了想道:“樂安州離京城最近,而眼下京城地震,人心浮動,自是攻打京城?”
徐朗卻是搖了搖頭道:“此舉大大不妥?”
朱高煦道:“有何不妥?”
徐朗道:“北京地震不假,可王
爺別忘了,可王爺別忘了,北京城剛剛新建,牢不可破,王爺以為單憑四萬兵馬能攻下北京城麽?再者,我大明的京軍為全國衛軍的精銳,平時宿衛京師,戰時為征戰的主力。洪武初年,京軍有四十八衛。成祖遷都北京,京師接近前線,京軍多達七十二衛,並正式成立了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這些將士可是蒙古韃子也望而生畏,王爺府上的將士,比得過蒙古韃子?“
朱高煦搖了搖頭道:“那以軍師之見,本王該攻打何處?”
徐朗目光一閃,沉聲道:“濟南!”
朱高煦眉頭一挑,喃喃道:“濟南城?”對於這座城池,朱高煦可謂記憶猶新,當年靖難四年,父王所向無敵,所到之處,南軍莫不是望風而逃,唯獨這濟南城沒有攻下,這也是父王靖難四年唯一的一次敗仗,當年,鐵鉉堅守濟南。他指揮濟南軍民突擊加固城防,嚴陣以待。朱棣將濟南圍定之後,先令人將一封勸降書用箭射進城內。鐵鉉收到勸降書後,也叫人射到城外一信。朱棣打開一看,見是《周公輔成王論》一文。原來鐵鉉以此勸他效法輔佐侄子治理國家的周公,不要違背明tai祖旨意,忠心輔佐惠帝。朱棣見勸降不成,遂令攻城。燕軍攻勢甚猛,但多次強攻均被守城軍民擊退。燕軍架起雲梯攀城,鐵鉉便令士兵往雲梯上澆火油,引火焚燒;燕軍炮火將城牆轟破,鐵鉉便令士兵用帳篷裹上草席塞在破損處,同時加緊搶修。燕軍竭盡全力,仍攻不下,朱棣便準備扒開黃河大堤,引黃河水灌城。為了減少濟南百姓的損失,鐵鉉決定以詐降之計,誘殺朱棣。
^^^^^^^^^^^^^^^^^^^^^^^^^^^^^^^^^^^^^^^
第三更了,請諸位圍觀!
!!
徐朗一句話不說,臉上冷得可怕,他真想一走了得,可那份知遇之恩,讓他狠不下心來。
朱高煦似乎看出了徐朗的心事,忽然麵色一沉,喝道“潘天師!“
潘天師嚇了一大跳,徐朗的一番分析,讓他心頭燃起的豪情立即去了一半,這謀反的事情還真不是人幹的,稍有不慎就可能身首異處了,心頭正有些害怕,猛聽得朱高煦的這一聲呼喝,渾身一個激靈,顫聲道:“王爺……?“
朱高煦麵色鐵青喝道:“你帶著侍衛出去,本王想與徐軍師單獨說話?“
一聽這話,潘天師登時放下心來,忙不迭的抱拳道:“是,卑職這就出去!“說完衝著身旁的侍衛丟了個眼神,這些人也不是傻子,早就看這裏的氣氛不對勁,生怕王爺將那火器發泄到自己的頭上,早就想走了,這會兒看了潘天師的眼神,哪裏還肯多留,片刻的功夫退得幹淨。
偌大的府邸裏,唯獨剩下朱高煦與徐朗,朱高煦坐著,徐朗站著,兩人彼此看了一眼,誰也沒說話。
房間裏的氣氛一時變得十分壓抑。
也不知過了多久,隻見朱高煦站了起來,徑自走到了徐朗的麵前,忽然噗通一聲,跪倒在地,道:“徐軍師,你無論如何可要幫幫本王?“
“王爺,你這是?“徐朗大吃一驚,連忙後退了一步,扶起朱高煦。
朱高煦歎了聲,若說先前他還有些氣惱徐朗的無禮,但一番話下來,怒氣早已化作了擔心,謀反可不是大事,弄不好是要滅九族的,他雖是成祖的子孫,當今聖上的叔叔,可在謀反的事情上,他可不相信自己那個好侄兒,能有建文帝的好心,讓他不得不慌了起來,縱然他心頭如何不願意,但不得不說,徐朗的本事的確是值得他低下高貴的頭,從地上爬起來,苦澀的道:“這次本王的確是孟浪了些,不該如此心急,提前起兵對本王的大事沒有半分的好處,隻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想來用不了多久,就會傳到了北京城,再者李浚手中有本王的證據,遲早朝廷會知道的,本王想如其任人宰割,不如先下手為強,這才一時糊塗了,剛才軍師的一番痛罵,徹底把本王給罵醒了,軍師說得對,謀反是大事,須得慎之又慎,最要緊的是師出有名!還請軍師看在本王認錯的份上,多多指點本王?“說著看了一眼徐朗,他為人雖魯莽,性子也算暴躁,但眼光還是有的,徐朗為人博學多才而重義氣,這也是當年他看中徐朗的原因之一,一個時時造反的王爺,身邊的確需要幾個忠心不二的人,否則單靠他一個人是成就不了什麽大事的。見徐朗雖一副不理不睬的模樣,但自己的這番話兒還是一字部落的聽在耳朵裏,心頭暗暗鬆了一口氣,眼下的局麵,可不是他能應付的,所以這個時候的他,必須放低姿態。
沉吟了片刻,繼續道:“一旦朝廷知道本王的心事,以楊士奇、夏元吉那幫老匹夫的手段,一定不會放過本王的,不瞞徐軍師,本王如今方寸已亂,但知道若是不能盡快豎起大旗,到時候等朝廷的大軍前來,本王也是個死,如今那樣死得窩囊,不如豁出去,放手一搏,也許還有成功的機會!”
徐朗聽了這番話苦笑的搖了搖頭,這漢王將謀反之大事,當做冒險來玩,卻沒有必勝的信心,主帥如此,何況是其他的將士。
朱高煦說完,等待著徐朗的答複,見對方一言不發,仿佛根本不曾聽說自己那番話兒一樣。
朱高煦登時有些憤怒了,他是高高在上的漢王,何時這般低聲下氣過,即便是當年麵對自己父王的時候,也是趾高氣昂,哼了聲道:“答應不答應,軍師給句痛快話兒吧?”
徐朗眉頭一皺,漢王的語氣不滿,他如何聽不得出,幽幽的看了一眼朱高煦,道:“自古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徐某既是進了王爺府邸,自是盡心盡力輔佐王爺成就一番大事,隻需王爺日後不可如此魯莽,多些耐心,徐某自是追隨王爺左右?”
這番話兒,朱高煦聽在耳裏,有些不悅,可眼下形勢比人強,心頭有火氣也不好發作,道:“軍師請放心,本王自今日起,一切聽軍師安排?“
徐朗道:“王爺不必如此,卑職隻是希望王爺三思而後行,並非要王爺聽卑職的?”
朱高煦道:“隻要軍師輔佐本王,本王便是聽軍師的也無妨!隻是眼下該如何是好,還請軍師多多指點?”
徐朗知道自己隻要不走,就得盡心盡力的輔佐朱高煦,否則自己別無他路,眼下的局麵雖不利於漢王,但也不是不可為,這些年的準備,也能派上用場,再者北京地震災情嚴重,加上朱瞻基登基之初,廢皇後、讓太監誦讀詩書,壞了祖宗規矩,引起群臣不滿,尤其是這一次,為了賑災,讓百官與藩王納援,已引起群臣與各大藩王的不滿,這些都可以利用,一番思索後,道:“眼下第一要務為自己正名?”
朱高煦眼下毫無頭緒,聽徐朗這麽說,道:“如何正名?”
徐朗道:“此番北京地震賑災,皇帝聽信楊士奇、楊榮、夏元吉、蹇義等人的提議,以納援為名,剝奪文武百官與藩王的俸祿,王爺大可以此為借口,豎起清君側的大旗!”
朱高煦雙眼一亮,他滿腦子隻想著效仿自己父王,從侄兒手中奪了江山,卻忘記了清君側這麵大旗,朱元璋當年設計大明帝國的時候,其中有一條,是關於“靖難”的。為了保證朝廷的正常,如果出現奸臣亂政的情況,藩王可以帶兵入京勤王,以“清君側,靖國難”。朱棣抓住了這點,發動了“靖難之役”。不過tai祖的成法裏麵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鏟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當年朱棣就是用了這條借口,從而讓許多王公大臣投靠了他。
“軍師言之有理,本王這就是去辦?”朱高煦雙手拍了一下,滿臉喜色道:“這可是最好的借口?”
徐朗道:“且慢,既是借口,那就要做足!”
朱高煦哦了聲,道:“軍師還有什麽想法?”
徐朗眼裏閃過一絲冷笑,道:“仁宗皇帝違背洪武、永樂年的製度,給文臣誥敕封贈,大可利用,而當今年聖上,不顧京城地震災難,修修理南巡席殿等這些都是過錯,王爺可以派遣一個勇猛果敢趕往京城,利用此等借口,要朝廷誅殺奸佞之臣,然後給京城公侯大臣寫信,例舉仁宗、宣宗皇帝錯事,獲取各大藩王的支持……?”
朱高煦大喜,道:“妙極,妙極啊,軍師此法不僅讓本王有了起兵的借口,還趁機收攏京城王公大臣,實乃一舉兩得,本王這就是去吧?”
徐朗道:“等一下?”
朱高煦道:“軍師還有什麽主意?”
徐朗道:“敢問王爺,我大軍該如何取?”
朱高煦想了想道:“樂安州離京城最近,而眼下京城地震,人心浮動,自是攻打京城?”
徐朗卻是搖了搖頭道:“此舉大大不妥?”
朱高煦道:“有何不妥?”
徐朗道:“北京地震不假,可王
爺別忘了,可王爺別忘了,北京城剛剛新建,牢不可破,王爺以為單憑四萬兵馬能攻下北京城麽?再者,我大明的京軍為全國衛軍的精銳,平時宿衛京師,戰時為征戰的主力。洪武初年,京軍有四十八衛。成祖遷都北京,京師接近前線,京軍多達七十二衛,並正式成立了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這些將士可是蒙古韃子也望而生畏,王爺府上的將士,比得過蒙古韃子?“
朱高煦搖了搖頭道:“那以軍師之見,本王該攻打何處?”
徐朗目光一閃,沉聲道:“濟南!”
朱高煦眉頭一挑,喃喃道:“濟南城?”對於這座城池,朱高煦可謂記憶猶新,當年靖難四年,父王所向無敵,所到之處,南軍莫不是望風而逃,唯獨這濟南城沒有攻下,這也是父王靖難四年唯一的一次敗仗,當年,鐵鉉堅守濟南。他指揮濟南軍民突擊加固城防,嚴陣以待。朱棣將濟南圍定之後,先令人將一封勸降書用箭射進城內。鐵鉉收到勸降書後,也叫人射到城外一信。朱棣打開一看,見是《周公輔成王論》一文。原來鐵鉉以此勸他效法輔佐侄子治理國家的周公,不要違背明tai祖旨意,忠心輔佐惠帝。朱棣見勸降不成,遂令攻城。燕軍攻勢甚猛,但多次強攻均被守城軍民擊退。燕軍架起雲梯攀城,鐵鉉便令士兵往雲梯上澆火油,引火焚燒;燕軍炮火將城牆轟破,鐵鉉便令士兵用帳篷裹上草席塞在破損處,同時加緊搶修。燕軍竭盡全力,仍攻不下,朱棣便準備扒開黃河大堤,引黃河水灌城。為了減少濟南百姓的損失,鐵鉉決定以詐降之計,誘殺朱棣。
^^^^^^^^^^^^^^^^^^^^^^^^^^^^^^^^^^^^^^^
第三更了,請諸位圍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