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刺默默的聽著,他知道脫歡的話兒還沒說話,眼下並不是自己說話的時候。
果然脫歡停頓了片刻,繼續說道:“可也先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年少氣盛,有野心,有能力,卻少了點耐心,這些年也沒吃過什麽敗仗,我怕我死後,瓦刺交給他,他一味的隻知道用殺戮,用武力征服天下,那樣的天下並不長久,我大元之所以失去了中原就是殺戮太重,奪取天下並非唯有武力,就是這蒙古各部,這些年我,一麵又利用軍事征討、封官設治、聯姻結盟等手段才使得我瓦刺日益強大麽,如今我瓦刺還要統一乞兒吉思、哈密、沙州、罕東、赤斤、兀良哈三衛等,要讓他們置於自己統治之下。又要結好女真各部,使之為其效力,這樣一來,我們瓦刺的勢力就可東抵朝鮮,西達楚河、塔拉斯河,北括南西伯利亞,南臨長城,這才是真正強大的蒙古,而這些也先是不知道的,所以我必須讓他吃一次敗仗,讓他明白這個道理!”
阿刺聽到了這兒,輕聲歎了聲道:”太師對公子可謂是用心良苦啊!“
脫歡道:”為了我瓦刺的強大,我隻能這麽做了,以後我不在了,你就靠你時時提醒他了?“
阿刺立即躬身道:”屬下一定竭盡所能!“
脫歡點了點頭,緩緩收回目光道:”走吧,天色可不早了,這會兒可汗也該起來了?“
阿刺應了聲,看了一眼漸漸升起的太陽,調轉馬頭,兩匹良駒立即嘶鳴了一聲,邁開了蹄子飛奔而去,不多時兩道人影越拉越長……?“
楊崢的府邸裏,天井下,朝陽斜照,三個玉一般的人兒各自落了座位,沈豔秋一襲白衣,芊芊素手在琴弦上飛舞,於是優美的曲調隨之流淌了出來,琴聲空靈動人,落在了眾人的耳朵裏,仿佛秋天已至,天氣漸涼,大雁開始成群結隊往南方遷徙。渡黃河,過長江,曠野平沙,蘆葦叢叢,常常引來雁陣棲宿。好一幅秋雁戲沙圖。
圓桌上楊崢、李嫣兒、小月個子凝神細聽,一臉的陶醉,對於這首《平沙落雁》,楊崢並不陌生,前世流傳這首曲子是大明的賢王朱權所寫,說朱棣靖難成功後,不顧這位十七歲苦苦要求就藩蘇州,杭州的要求,硬是將這位王爺的封地弄到了南昌,讓十七王爺很是不爽,可人家是皇帝,自己一個沒落的王爺也奈何不得,隻好將怨恨留在心裏,就藩南昌,可心裏畢竟是鬱悶,這一日恰好聽到幾聲大雁的哀鳴,不知怎麽的就引起這位多愁善感的王爺心頭的共鳴,朱權立即隨著大雁的陣陣鳴唱,微服簡出,獨自一人悄悄南下,一路從南昌追逐到衡陽。大雁南飛到湘江中遊旁的一個小山峰上空時,竟反複盤旋,不再前行。大雁們覺得這裏環境優美,氣候溫暖,不忍再往南飛,便選定在這裏過冬。“萬裏衡陽雁,尋常到此回。”因此,這個小山峰被稱為回雁峰,衡陽被雅稱“雁城”。回雁峰坐落在衡陽市雁峰區,是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山峰的側旁有座美麗的東洲島,貌如巨艦,日夜飄浮在奔流的湘江中,綠水滔滔,波光粼粼。秋冬季節,江水消退,小島的南端便袒露出一方很大的平整沙灘。天氣晴朗的時候,大雁們總在回雁峰附近的上空列隊飛翔,有時排成人字,有時排成一字,十分壯觀。雁兒們飛累了,便降落到東洲島的沙灘上歇息,好一幅平沙落雁的奇觀。
朱權完全沉浸在這平沙落雁的情景裏,那“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裏,天際飛鳴”的壯觀與朱權“少年奇才,鴻鵠之誌,心如止水,歸隱天下”的人生反複碰撞、融和。朱權情景交融,抱琴而立,情不自禁地奮筆疾書,心潮澎湃。當他回過神來的時候,一曲《平沙落雁》已經譜成。朱權興奮不已,立即撫琴彈奏。曲譜音和韻雅,委婉流暢,雋永清新。《古音正宗》對此曲記敘非常貼切:“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岩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但這畢竟是傳說,真正的《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載於明代崇禎七年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上記載《平沙落雁》:“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裏,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誌,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按說崇禎七年的時代,正是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的時代。朱明王朝王祚將盡,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時刊印《古音正宗》,也許作者另有深意。上麵的解題文字意趣昂然,並無半點憂天憫地的情緒在內。也許“借鴻鴣之遠誌,寫逸士之心胸也”兩句,正是中心點題之句,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逸士即隱士,指隱居山林的讀書人。孔子雲,“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從現實急流中退卻下來的文人,在山林、田園中找到了最後的棲身之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說法。中國曆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國隱逸文化影響甚深。逸士雖“處江湖之遠”,但社會影響力有時並不弱於“居廟堂之高”者。
最早的隱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商朝的伊尹曾隱於市肆,周朝的薑尚曾隱於山野。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隱士層出不窮。漢代以後,隱士的身份已經有了明確的定義,一般指那些不與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響力的人。三國魏晉時代是隱逸最盛行的時代,士人“以高隱為貴”,諸葛亮、陸機、王猛、謝安等曆史名臣都曾有過隱逸的經曆。
真正的隱士應該“隻釣鱸魚不釣名”,但是,漸漸地,自魏晉以降,隱逸卻有極端化、世俗化的傾向。隱士中的一些人,他們不但“釣名”,而且“釣利”。他們把隱逸做為獲取名譽和功利的手段。也有的當權者,為獲得禮賢下士的名聲,刻意逢迎隱逸山林的士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隱”充“高隱”。
《晉書•列傳第六十九》記載,隆安二年,東晉權臣桓玄(桓溫之子)發動叛亂,把持了東晉朝政。自魏晉以來曆代都有隱士,偏偏當時卻一個也沒有。桓玄覺得很沒麵子。為獲得禮賢下士的名聲,他趕緊派人找來了西晉著名隱士皇甫謐的六世孫皇甫希之。先讓皇甫希之隱居山林,由桓玄資助各種費用。然後桓玄下召將皇甫希之征為著作郎,但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辭不接受,然後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為“高士”。此事傳為舉世笑談,時人戲稱這種隱士為“充隱”。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見於唐代劉肅編的《大唐新語•隱逸》。唐時的盧藏用考中進士後,特地隱居終南山中,但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堂。與當時的朝士交往密切,後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授官左拾遺,時人稱之為“隨駕隱士”。另一個隱士司馬承禎嚐被召,將還山,盧藏用指著終南山曰:“此中大有嘉處。”司馬承禎慢慢道:“以在下看,這是仕官的捷徑啊。”這就是人們所稱的“終南捷徑”。此時隱逸已成為一條做官捷徑了。
士人的隱逸,根據其價值取向,大致可分為儒之隱和道之隱。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則進,天下無道則隱。儒之隱者大都抱有“兼濟天下”的抱負。而道之隱則無任何功利目的,通過遁世來使心靈獲得最徹底的明澈和寧靜。對於那些既有從政經曆又有隱逸經曆的人來說,其隱逸分為仕前隱和仕後隱,即先隱後仕和先仕後隱。《平沙落雁》所表現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雖身處隱逸之地,猶胸懷“鴻鵠之誌”,應屬於儒之隱和仕前隱。
^^^^^^^^^^^^^^^^^^^^^^^^^^^^^^^^^^^^^^^^^^^^^^^^^^
第二更了,繼續第三更的碼字,不多說了,諸位的月票,訂閱都莫要忘記了,小景這裏感激不盡了!碼字去了!
!!
果然脫歡停頓了片刻,繼續說道:“可也先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年少氣盛,有野心,有能力,卻少了點耐心,這些年也沒吃過什麽敗仗,我怕我死後,瓦刺交給他,他一味的隻知道用殺戮,用武力征服天下,那樣的天下並不長久,我大元之所以失去了中原就是殺戮太重,奪取天下並非唯有武力,就是這蒙古各部,這些年我,一麵又利用軍事征討、封官設治、聯姻結盟等手段才使得我瓦刺日益強大麽,如今我瓦刺還要統一乞兒吉思、哈密、沙州、罕東、赤斤、兀良哈三衛等,要讓他們置於自己統治之下。又要結好女真各部,使之為其效力,這樣一來,我們瓦刺的勢力就可東抵朝鮮,西達楚河、塔拉斯河,北括南西伯利亞,南臨長城,這才是真正強大的蒙古,而這些也先是不知道的,所以我必須讓他吃一次敗仗,讓他明白這個道理!”
阿刺聽到了這兒,輕聲歎了聲道:”太師對公子可謂是用心良苦啊!“
脫歡道:”為了我瓦刺的強大,我隻能這麽做了,以後我不在了,你就靠你時時提醒他了?“
阿刺立即躬身道:”屬下一定竭盡所能!“
脫歡點了點頭,緩緩收回目光道:”走吧,天色可不早了,這會兒可汗也該起來了?“
阿刺應了聲,看了一眼漸漸升起的太陽,調轉馬頭,兩匹良駒立即嘶鳴了一聲,邁開了蹄子飛奔而去,不多時兩道人影越拉越長……?“
楊崢的府邸裏,天井下,朝陽斜照,三個玉一般的人兒各自落了座位,沈豔秋一襲白衣,芊芊素手在琴弦上飛舞,於是優美的曲調隨之流淌了出來,琴聲空靈動人,落在了眾人的耳朵裏,仿佛秋天已至,天氣漸涼,大雁開始成群結隊往南方遷徙。渡黃河,過長江,曠野平沙,蘆葦叢叢,常常引來雁陣棲宿。好一幅秋雁戲沙圖。
圓桌上楊崢、李嫣兒、小月個子凝神細聽,一臉的陶醉,對於這首《平沙落雁》,楊崢並不陌生,前世流傳這首曲子是大明的賢王朱權所寫,說朱棣靖難成功後,不顧這位十七歲苦苦要求就藩蘇州,杭州的要求,硬是將這位王爺的封地弄到了南昌,讓十七王爺很是不爽,可人家是皇帝,自己一個沒落的王爺也奈何不得,隻好將怨恨留在心裏,就藩南昌,可心裏畢竟是鬱悶,這一日恰好聽到幾聲大雁的哀鳴,不知怎麽的就引起這位多愁善感的王爺心頭的共鳴,朱權立即隨著大雁的陣陣鳴唱,微服簡出,獨自一人悄悄南下,一路從南昌追逐到衡陽。大雁南飛到湘江中遊旁的一個小山峰上空時,竟反複盤旋,不再前行。大雁們覺得這裏環境優美,氣候溫暖,不忍再往南飛,便選定在這裏過冬。“萬裏衡陽雁,尋常到此回。”因此,這個小山峰被稱為回雁峰,衡陽被雅稱“雁城”。回雁峰坐落在衡陽市雁峰區,是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山峰的側旁有座美麗的東洲島,貌如巨艦,日夜飄浮在奔流的湘江中,綠水滔滔,波光粼粼。秋冬季節,江水消退,小島的南端便袒露出一方很大的平整沙灘。天氣晴朗的時候,大雁們總在回雁峰附近的上空列隊飛翔,有時排成人字,有時排成一字,十分壯觀。雁兒們飛累了,便降落到東洲島的沙灘上歇息,好一幅平沙落雁的奇觀。
朱權完全沉浸在這平沙落雁的情景裏,那“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裏,天際飛鳴”的壯觀與朱權“少年奇才,鴻鵠之誌,心如止水,歸隱天下”的人生反複碰撞、融和。朱權情景交融,抱琴而立,情不自禁地奮筆疾書,心潮澎湃。當他回過神來的時候,一曲《平沙落雁》已經譜成。朱權興奮不已,立即撫琴彈奏。曲譜音和韻雅,委婉流暢,雋永清新。《古音正宗》對此曲記敘非常貼切:“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岩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但這畢竟是傳說,真正的《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載於明代崇禎七年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上記載《平沙落雁》:“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裏,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誌,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按說崇禎七年的時代,正是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的時代。朱明王朝王祚將盡,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時刊印《古音正宗》,也許作者另有深意。上麵的解題文字意趣昂然,並無半點憂天憫地的情緒在內。也許“借鴻鴣之遠誌,寫逸士之心胸也”兩句,正是中心點題之句,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逸士即隱士,指隱居山林的讀書人。孔子雲,“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從現實急流中退卻下來的文人,在山林、田園中找到了最後的棲身之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說法。中國曆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國隱逸文化影響甚深。逸士雖“處江湖之遠”,但社會影響力有時並不弱於“居廟堂之高”者。
最早的隱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商朝的伊尹曾隱於市肆,周朝的薑尚曾隱於山野。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隱士層出不窮。漢代以後,隱士的身份已經有了明確的定義,一般指那些不與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響力的人。三國魏晉時代是隱逸最盛行的時代,士人“以高隱為貴”,諸葛亮、陸機、王猛、謝安等曆史名臣都曾有過隱逸的經曆。
真正的隱士應該“隻釣鱸魚不釣名”,但是,漸漸地,自魏晉以降,隱逸卻有極端化、世俗化的傾向。隱士中的一些人,他們不但“釣名”,而且“釣利”。他們把隱逸做為獲取名譽和功利的手段。也有的當權者,為獲得禮賢下士的名聲,刻意逢迎隱逸山林的士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隱”充“高隱”。
《晉書•列傳第六十九》記載,隆安二年,東晉權臣桓玄(桓溫之子)發動叛亂,把持了東晉朝政。自魏晉以來曆代都有隱士,偏偏當時卻一個也沒有。桓玄覺得很沒麵子。為獲得禮賢下士的名聲,他趕緊派人找來了西晉著名隱士皇甫謐的六世孫皇甫希之。先讓皇甫希之隱居山林,由桓玄資助各種費用。然後桓玄下召將皇甫希之征為著作郎,但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辭不接受,然後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為“高士”。此事傳為舉世笑談,時人戲稱這種隱士為“充隱”。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見於唐代劉肅編的《大唐新語•隱逸》。唐時的盧藏用考中進士後,特地隱居終南山中,但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堂。與當時的朝士交往密切,後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授官左拾遺,時人稱之為“隨駕隱士”。另一個隱士司馬承禎嚐被召,將還山,盧藏用指著終南山曰:“此中大有嘉處。”司馬承禎慢慢道:“以在下看,這是仕官的捷徑啊。”這就是人們所稱的“終南捷徑”。此時隱逸已成為一條做官捷徑了。
士人的隱逸,根據其價值取向,大致可分為儒之隱和道之隱。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則進,天下無道則隱。儒之隱者大都抱有“兼濟天下”的抱負。而道之隱則無任何功利目的,通過遁世來使心靈獲得最徹底的明澈和寧靜。對於那些既有從政經曆又有隱逸經曆的人來說,其隱逸分為仕前隱和仕後隱,即先隱後仕和先仕後隱。《平沙落雁》所表現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雖身處隱逸之地,猶胸懷“鴻鵠之誌”,應屬於儒之隱和仕前隱。
^^^^^^^^^^^^^^^^^^^^^^^^^^^^^^^^^^^^^^^^^^^^^^^^^^
第二更了,繼續第三更的碼字,不多說了,諸位的月票,訂閱都莫要忘記了,小景這裏感激不盡了!碼字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