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正要說話,忽的想考考他,道:“以軍師看,本官此去安南該如何安排呢?”
徐朗知道楊崢是在考察自己,並不如何慌張,略一沉吟道:“眼下的局麵看似對朝廷不利,實則不然!”
楊崢雙眼撇了一眼徐朗,見他這麽片刻的功夫,雙目炯炯有神,便知安南一事上,他早有思索,因此說話才如此從容不迫。
“軍師此話怎講?“楊崢不動聲色的問了聲。
徐朗重新給自己倒了一杯烈酒,再一次一仰頭,一咬牙,一杯水酒一飲而盡,吧唧吧唧了一番道:“很簡單,左右局麵的是我大明,若我大明仍舍不得放棄安南,即便是黎利與安南百姓約法三章,隻怕也難以改變大局?“
楊崢暗暗點了一下頭,從前世來看,宣德三年,朱瞻基迫於大明連年征戰,加上主將陣亡,全軍敗退,黎利再派軍大舉追擊,於是獲得大勝。此次決定性的戰役,迫使明軍不得不議和。
戰事大致平息後,明宣德二年十一月,黎利派出使節入明,要求冊封陳皓為王。明朝隨即封陳皓為”安南國王”,征夷將軍王通領兵撤退,整場抗明戰事至此告終。獨立後的安南依舊是中國的附屬國,終大明一朝,都不曾有二心,可見主動權還是在大明,此番局麵的確與徐朗所言,看似不利,實則是取與朝廷的態度,若朝廷繼續用兵,未必就不可圖!能看出這一點,足見徐朗的暮光不淺薄!“
楊崢點了點頭道:“軍師之言甚是,如今的局麵,的確是取決與我大明!”
見楊崢認可了自己的說法,徐朗頗有幾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覺,也沒了顧忌,繼續道:“第二點來自黎利?”
楊崢道:“軍師能否說明白些,本官愚蠢得很?”
張本、黃福各自看了一眼,心道:“這話兒若是被我大明百姓聽到,隻怕是認為有人詆毀大明官兒了?”
徐朗沒那麽多的心思,他一心想向人展示自己心頭所學,根本聽不出楊崢話中的謙虛,略一思索大聲道:“其次來此黎利!”
楊崢知道這隻是個話頭,下麵必然還有話兒要說,所以沒急著打斷。
果然聽得徐朗繼續說道:“黎利並非陳氏之後,卻有狼子野心,此番趁勢遣使入明,爭取得到我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要求明朝承認黎利是安南實際掌權者,隻可惜這點伎倆並不足以迷惑我大明皇帝,皇帝沒答應,黎利不得已才找來了一個名叫陳皓的陳氏之後,此人原叫胡翁,是”丐者之子”,”假稱陳氏之後”。
黎利擁立陳皓的原因,是由於黎利在起義時鑒於”人心思陳,故立之以從人望”,並且”欲籍辭以應明人”。黎利驅逐明軍後,若想要登記為帝,殺陳皓必是第一步,此人大可利用!”
楊崢不得不佩服徐朗的眼光獨到,前世所載的文字,的確如此,黎利驅逐明朝王通後,便先殺陳皓,然後登基稱帝。關於陳皓的死因,一說是他深知國人不服,遁逃時被朝廷所獲,便飲毒藥而死;一說是他”潛駕海船而卒”;一說是潛逃時被黎利令人追殺;一說是黎利曾說”我以百戰得天下,而皓居大位”,陳皓在驚惶下潛逃,最終被黎利追殺。
但這一步棋子卻引起了朱瞻基的注意,卻是要求黎利在國內訪尋陳朝宗室子孫為王,經過數次使者往還後,黎順天四年正月,黎利的使者向明廷陳述已”大集國人,遍求陳氏子孫,的無見存”,明廷便隻得尊重黎利握有政權的事實,命他”權署安南國事”,又封為”安南國王”,規定黎利每隔三年向明朝貢一次,每次朝貢必鑄金人兩尊,稱之為”代身金人”。
前世學者認為,兩尊”代身金人”可能是為支棱之役中被殺的柳升與梁銘兩位明將抵命。至於黎利的求封,前世學者作出如下的解釋:”因為我國與中國相較,大小懸殊,且孤身隻影獨處南方,全無羽翼屏障,這樣一味敵對抗拒,不肯低下一點,則永無寧日。雖表麵上屈居中國之下,但其實內裏仍然保持自主,中國人並不幹涉我國內政。這也是一種機智巧妙的外交,可使國家獲得安定。”這不過是一層好聽外衣而已,真正的目的很簡單,獲取明朝的認可,從而稱帝登基!“
徐朗見楊崢在沉思,並沒有停下的意思,繼續道:“第三,安南還有可爭取的對象,大人此去若能爭取哀牢、占人的支持,斷了黎利的左膀右臂,大事便可成也!”
楊崢道:“真能這麽做麽?”
徐朗道:“能!”頓了頓道:“不過很難?”
楊崢翻了個白眼,心道:“你爺爺,你這不是耍我麽?“
但徐朗接下來的話兒卻讓他感到有些慚愧。
“雖然很難,但我相信大人一定能辦成?“
楊崢道:“我大明窮二十年之功,不曾將安南評定,本官何德何能能做到這一步呢?“
徐朗盯著楊崢一字一字的道:“因為大人給人希望,希望就是星火,星火雖小,一旦形成,卻也有燎原之勢……?“
楊崢盯著徐朗道:“好一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去有軍師輔佐,平定安南指日可待也!“
談完了一番國事,壓抑的氣氛頓時一掃而空,眾人開始吃吃喝喝,由於徐朗剛才的一番表現,不要說高航、沈豔秋對其敬佩不已,就是黃福、張本這種老官僚也對這個落魄的書生好生敬佩,酒桌上不免讓他多了幾杯。
等一頓酒席下來,徐朗便是滿臉的醉意徐坤生怕自己這位本家酒後胡亂說話,得罪了眼前這個經略大人,不等楊崢吩咐,扶著徐朗便上了二樓,早早讓他歇息了。
楊崢與沈豔秋是夫妻,自是一間上房,洗漱後,楊崢拉著沈豔秋的小手,卻是遲遲沒睡去,腦海裏思索著徐朗的一番話兒,第一點、第二點,如今在自己的努力,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可以說眼下不利於的局麵,大大改善,他此去的第一要務,是好好打一仗,獲取足夠的資本,才能實行一國兩製,香港、澳門能順利實行一國兩製,說到底是中國綜合實力增強的表現,若非如此,以英國的強硬,未必肯答應被自己占領了百年的香港還給了中國。
但王通的潰敗,柳升的戰死,七萬大軍大敗,讓整個大明的士氣低落,想要短時間打贏一場翻身戰,倒也不容易,既然硬碰硬不行,那隻能來軟的,而這一點,隻能從徐朗的口中第三點著手,趁著剛才離身的那會兒,他已經從黃福那裏了解到哀牢國與占人國的來曆!
哀牢國原是雲南曆史上文明古國之一其哀牢開國君主,據說是有一婦人名沙壺,因到江邊捕魚,觸沉水而懷孕,生下十個兒子。後沉木化為龍作人言問”我的兒子何在”?九子驚走,獨幼子不去,背龍而坐,因而取名九隆。九隆長大後,雄桀出眾被推為王。當時有一婦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個女兒,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子孫繁衍,散居溪穀。九隆死後,世世相繼,分置小王。
據說,遺留在哀牢群山中的傣族(綽號:花腰傣)就是九隆兄弟中的一支。
此後,哀牢國一直遊離於中原之外,直到第二任國王柳貌,在東漢永平十二年率眾人七十七邑王、五萬餘戶、五十五萬多人舉國”內附”主動加入中華民族行列,從而使古代保山由奴隸社會一步跨入了封建製的門檻。漢王朝則因勢利導,借此機會將郡縣治推行到”東西三千裏,南北四千六百裏”的整個哀牢地,並設永昌郡統一管轄。為彰柳貌內屬之功,漢明旁給他頒賜了性質、字體類同於漢武帝所賜”滇王之印”的”哀牢王章”,並舉行盛大宮廷慶典。
自此哀牢國一直留存了下來,等明朝的時候,所占之地多半在安南與雲南接壤之地,在與明朝交戰之時,黎利曾與哀牢交好,哀牢國王蘭亨登與之結盟。但在另一名逃亡哀牢的義軍首領路文律的挑撥離間下,蘭亨登背棄了盟約。永樂十九年十一月,黎利與明軍交戰時,遭到哀牢的突襲。其後,黎利的一名極為愛重的侄兒黎石,亦遭哀牢軍擊斃,自此雙方結下了仇恨,也算是安南邊防不穩固的原因之一了。
而占人則是占婆居民的後裔,柬埔寨的西占人是占人和馬來人的混血後裔。他們原來的占語屬南島(馬來-玻裏尼西亞)語係。在柬埔寨的西占人有數萬人口,保留原來的一些社會特點,即母舅的支配地位;但在其他方麵已完全與高棉生活方式混為一體,操高棉語。改信從馬來傳來的伊斯蘭教,大明時占了安南中部以南沿海一帶,與黎利多有來往,可以說是黎利在安南最重要的依靠之一,要想成功平定安南,這左膀右臂,必須爭取過來才行啊。
在chuang榻上思索了一番,心頭的底氣也足了些,隻是該如何去收取哀牢與占人的民心,還需到了安南在做計較了。
一夜好睡,第二日天色尚未大亮,就見高航走了過來,先是對他一抱拳,行了上下級的禮節後,這才壓低聲音道:“張將軍與金將軍的八千將士已與昨日出發了?”
楊崢點了點頭,錦衣衛的消息網無人敢懷疑,而且算著時日,張翼與金一笑也是時候出發了,所以高航一說,他並沒有感到驚奇,低聲問道:“到了何地?”
高航道:“昨日出了京城,今日正沿著官道直奔雲南而來?“
我們是否要等兩位將軍一起來?“高航看了一眼楊崢問。
楊崢搖了搖頭道:“眼下的安南一時半會兒還引不起戰事,局麵對於我們不利,我們需要了解了解才好做出打算,張翼、金一笑八千兵馬並不算多,但大軍來雲南,動靜畢竟太大,少不了要引起黎利的警覺,所以我們反而不易等他們!“
高航倒是明白楊崢的用意,那就是趁著眼下情況未明,微服進入安南打探虛實,好來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作為錦衣衛來說,此舉太過危險,反而不如跟隨大軍一同前往,至少大軍在,主帥的安全還是可以保障的。
楊崢似看出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道:“大軍壓境固然是瀟灑威武,可你忘記了,咱們此行來的目的是為了大明解除安南的後顧之憂,從而專心對待蒙古人,可謂是任務艱巨,身為主帥,若時時刻刻將自己的性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這樣的主帥你還能指望他打勝仗麽?”
高航搖了搖頭道:“好像不能!”
楊崢哈哈大笑道:“當然了不能了,你可知為何嶽王爺能常常打勝仗?”
高航道:“難道是嶽王爺如楊兄弟一般,對金兵微服私訪過?”
楊崢先是一愣,隨機又是一陣哈哈大笑道:“當然不是了,嶽王爺何等人物,哪能如此偷偷摸摸的?”
高航摸了一把額頭的冷汗,道:“可不是,我還從沒聽說過嶽王爺微服私訪打仗的,倒是宋朝皇帝微服去qing樓會見歌姬的不少?”
^^^^^^^^^^^^^^^^^^^^^^^^^^^^^^^^^
ps:關於上一章國士無雙,不少書友問,這裏說一下:蕭何用了四個字來評價韓信,叫做“國士無雙”。什麽叫國士呢?國士就是一國當中最優秀的人才,如果加上無雙呢,那就是獨一無二的最優秀的人才。
“士”,它就是貴族的成年男子。貴族分四個等級:最高一級就是王,就是天子,第二級就是諸侯,第三級是大夫,第四級是士。天子、諸侯、大夫都有資格加冕,士加冠不加冕。所以,天子、諸侯、大夫是有冕之士,士是無冕之王。國士在古代是不可以亂叫的,除了韓信以外,按《史記》和《漢書》記載,當時的漢朝還有很多的“士”,其中有一些很受人尊敬的,叫做“國士”。
當時社會上的“士”都具有兩個方麵的特征,那就是紳士風度和俠肝義膽。一個真正的士,如果他是紳士的話,他就有俠肝義膽;如果他是一個俠士的話,他就會有紳士風度。譽為國之棟梁的漢方儒生有一些也被叫做“國士”春秋戰國時代人才輩出的“士”階層經過“文武分途”以後,各自向專門他的方向發展。按春秋戰國以前的說法,國士也有對武者的尊稱,當時在武士中間,十分重視和提倡“拳勇”、“技擊”。每當春秋兩季,各地的武士經過長期的刻苦練功後,常常雲集在一起進行競技活動,切磋武藝。
《管子•七法》記述了當時比武的盛況:“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駿雄。故舉之如飛鳥,動之如雷電,發之如風雨。莫當其前,莫害其後,獨出獨入,莫敢禁困。”這種競技盛況已有點後世打擂比武的意味了。武術的專門化,便在武士群體中湧現一批武藝超群、勇力過人的英雄好漢。《國語•趙語》述吳、越兩國決戰晚,“吳王帥其賢良,與其重祿,以上姑蘇。”這裏所說的“賢良”,便是指的民間武士中的伎伎者。在戰亂頻繁的春秋時期,他們被專門選拔出來,充作精兵,社會地位也有所改變,這便是所謂的“國士”。
“國士”,按字麵的意思就是指國中的戰鬥之士,實際上它最初是用來專門稱呼被各級統治者從武士中精選出來的勇士的。《左傳•成公十六年》載晉、楚鄢陵之戰,晉軍將領深患楚軍“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這裏所說的“國士”,便是指的楚軍中精選出來的武士。他們如集結起來,便是一支不可小看的力量。《管子•小匡》中記載管仲對齊桓公說的話:“君有此教士三萬人,以橫行天下。”可見其在軍事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先秦典籍中出現的“教士”、“賢良”、“俊士”、“材士”“桀傑”,其實指的都是“國士”。
在“眾暴寡,強劫弱”的春秋時期,他們格外為權勢者所看重。統治者從武士中選拔“國士”,是帶有強製性質的。當時諸侯各國都有一整套嚴厲的推薦和選拔武士的法律製度。齊國的統治者就規定:民間武土“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挑選武士要經過嚴格的測試,要通過這種測試是十分不易的。
《荀子•議兵》記載了晉國的貴族魏氏選拔武士的測試方法:“(先)以度(合適的身材)取之。衣三屬(上身、髀股、腿足)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優秀的武士入選後,“則複其戶(免徭役)、利其田宅(不征稅)”,並由國家“為異舍”收養,同時“食其父母妻子以為質”。
所以武土成為“國士”後,生活條件雖有所改善,但人身並不完全自由。雖然國士的選拔並不是“士”階層中的武士自由選擇的結果,但它畢竟使武士離開了世代定居的故土,逐漸成為社會上的活躍力量。武士們聚集在一起,打破了以前相互隔絕的狀態,便於他們凝聚為一個社會群體。國士的選拔,也促使了各種武術的發展,這種種都為俠的產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春秋之時,天子微弱,諸侯力政”。以五強稱霸為高峰的激烈的兼並戰爭造成了社會的大動蕩。政治地圖的頻繁變更,使得“國士”與國君的固定關係發生了動搖,出現了一種“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的局麵。過去身為“有職之人”的“國士”。如今處於“士之失位”的自由流動狀態,於是“國士”也就成為了“遊士”的一個重要成份。
鄭玄注《周禮•地官•師氏》時說:“遊,無官司者。”可見所謂“遊士”,實際上就是當時民間社會的一種具有自由身份的特殊平民,他們具有一般平民所未能有的特殊技藝——或是專門化的文化知識,或是超群的武藝劍術,因此脫離農耕而具有周遊列國、自由流動的特征。其中的“儒士”,有的通過“遊說”的方式以致仕,有的通過“遊學”的方式以成名。
身為“遊士”的武士,他們更為看重的是超越實利的個人榮譽與氣節。他們在列國間與同類交遊,並通過“遊俠”的方式為人解難濟困,從而成為活躍於民間社會的“急難足以先後”的“國之豪士”.這便是初始形態的俠。
“國士”這個詞是在唐朝以後流傳到了日本,後來日本比較崇尚武力,因此武士也可以稱呼為“國士”,如果能夠戰勝敵人,戰無不勝的,叫做“無雙”,因此也可以理解為“國士無雙”“士”本身就是一個很獨特的概念。小時候讀“二桃殺三士”,受點評的影響,總是讀出晏子之詐。後來總算明白點古冶子死前的話“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以言。而誇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古昔慷慨者無數,所以如此,其實就是在於“自律”。不以環境所動,不為私欲所困,獨守其心,往往逆流而行,不能昌順時勢,因之生死無慮,這便是我們這個民族最獨特的理想“士”。國士無雙,也可以理解為“無雙國士”,除了韓信以外,《三國誌*周瑜呂蒙陸遜傳》,《後漢書*汲黯傳》,《漢書*袁盎傳》,《清史稿*梁啟超傳》等等都有“國士無雙”的說法。
!!
徐朗知道楊崢是在考察自己,並不如何慌張,略一沉吟道:“眼下的局麵看似對朝廷不利,實則不然!”
楊崢雙眼撇了一眼徐朗,見他這麽片刻的功夫,雙目炯炯有神,便知安南一事上,他早有思索,因此說話才如此從容不迫。
“軍師此話怎講?“楊崢不動聲色的問了聲。
徐朗重新給自己倒了一杯烈酒,再一次一仰頭,一咬牙,一杯水酒一飲而盡,吧唧吧唧了一番道:“很簡單,左右局麵的是我大明,若我大明仍舍不得放棄安南,即便是黎利與安南百姓約法三章,隻怕也難以改變大局?“
楊崢暗暗點了一下頭,從前世來看,宣德三年,朱瞻基迫於大明連年征戰,加上主將陣亡,全軍敗退,黎利再派軍大舉追擊,於是獲得大勝。此次決定性的戰役,迫使明軍不得不議和。
戰事大致平息後,明宣德二年十一月,黎利派出使節入明,要求冊封陳皓為王。明朝隨即封陳皓為”安南國王”,征夷將軍王通領兵撤退,整場抗明戰事至此告終。獨立後的安南依舊是中國的附屬國,終大明一朝,都不曾有二心,可見主動權還是在大明,此番局麵的確與徐朗所言,看似不利,實則是取與朝廷的態度,若朝廷繼續用兵,未必就不可圖!能看出這一點,足見徐朗的暮光不淺薄!“
楊崢點了點頭道:“軍師之言甚是,如今的局麵,的確是取決與我大明!”
見楊崢認可了自己的說法,徐朗頗有幾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覺,也沒了顧忌,繼續道:“第二點來自黎利?”
楊崢道:“軍師能否說明白些,本官愚蠢得很?”
張本、黃福各自看了一眼,心道:“這話兒若是被我大明百姓聽到,隻怕是認為有人詆毀大明官兒了?”
徐朗沒那麽多的心思,他一心想向人展示自己心頭所學,根本聽不出楊崢話中的謙虛,略一思索大聲道:“其次來此黎利!”
楊崢知道這隻是個話頭,下麵必然還有話兒要說,所以沒急著打斷。
果然聽得徐朗繼續說道:“黎利並非陳氏之後,卻有狼子野心,此番趁勢遣使入明,爭取得到我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要求明朝承認黎利是安南實際掌權者,隻可惜這點伎倆並不足以迷惑我大明皇帝,皇帝沒答應,黎利不得已才找來了一個名叫陳皓的陳氏之後,此人原叫胡翁,是”丐者之子”,”假稱陳氏之後”。
黎利擁立陳皓的原因,是由於黎利在起義時鑒於”人心思陳,故立之以從人望”,並且”欲籍辭以應明人”。黎利驅逐明軍後,若想要登記為帝,殺陳皓必是第一步,此人大可利用!”
楊崢不得不佩服徐朗的眼光獨到,前世所載的文字,的確如此,黎利驅逐明朝王通後,便先殺陳皓,然後登基稱帝。關於陳皓的死因,一說是他深知國人不服,遁逃時被朝廷所獲,便飲毒藥而死;一說是他”潛駕海船而卒”;一說是潛逃時被黎利令人追殺;一說是黎利曾說”我以百戰得天下,而皓居大位”,陳皓在驚惶下潛逃,最終被黎利追殺。
但這一步棋子卻引起了朱瞻基的注意,卻是要求黎利在國內訪尋陳朝宗室子孫為王,經過數次使者往還後,黎順天四年正月,黎利的使者向明廷陳述已”大集國人,遍求陳氏子孫,的無見存”,明廷便隻得尊重黎利握有政權的事實,命他”權署安南國事”,又封為”安南國王”,規定黎利每隔三年向明朝貢一次,每次朝貢必鑄金人兩尊,稱之為”代身金人”。
前世學者認為,兩尊”代身金人”可能是為支棱之役中被殺的柳升與梁銘兩位明將抵命。至於黎利的求封,前世學者作出如下的解釋:”因為我國與中國相較,大小懸殊,且孤身隻影獨處南方,全無羽翼屏障,這樣一味敵對抗拒,不肯低下一點,則永無寧日。雖表麵上屈居中國之下,但其實內裏仍然保持自主,中國人並不幹涉我國內政。這也是一種機智巧妙的外交,可使國家獲得安定。”這不過是一層好聽外衣而已,真正的目的很簡單,獲取明朝的認可,從而稱帝登基!“
徐朗見楊崢在沉思,並沒有停下的意思,繼續道:“第三,安南還有可爭取的對象,大人此去若能爭取哀牢、占人的支持,斷了黎利的左膀右臂,大事便可成也!”
楊崢道:“真能這麽做麽?”
徐朗道:“能!”頓了頓道:“不過很難?”
楊崢翻了個白眼,心道:“你爺爺,你這不是耍我麽?“
但徐朗接下來的話兒卻讓他感到有些慚愧。
“雖然很難,但我相信大人一定能辦成?“
楊崢道:“我大明窮二十年之功,不曾將安南評定,本官何德何能能做到這一步呢?“
徐朗盯著楊崢一字一字的道:“因為大人給人希望,希望就是星火,星火雖小,一旦形成,卻也有燎原之勢……?“
楊崢盯著徐朗道:“好一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去有軍師輔佐,平定安南指日可待也!“
談完了一番國事,壓抑的氣氛頓時一掃而空,眾人開始吃吃喝喝,由於徐朗剛才的一番表現,不要說高航、沈豔秋對其敬佩不已,就是黃福、張本這種老官僚也對這個落魄的書生好生敬佩,酒桌上不免讓他多了幾杯。
等一頓酒席下來,徐朗便是滿臉的醉意徐坤生怕自己這位本家酒後胡亂說話,得罪了眼前這個經略大人,不等楊崢吩咐,扶著徐朗便上了二樓,早早讓他歇息了。
楊崢與沈豔秋是夫妻,自是一間上房,洗漱後,楊崢拉著沈豔秋的小手,卻是遲遲沒睡去,腦海裏思索著徐朗的一番話兒,第一點、第二點,如今在自己的努力,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可以說眼下不利於的局麵,大大改善,他此去的第一要務,是好好打一仗,獲取足夠的資本,才能實行一國兩製,香港、澳門能順利實行一國兩製,說到底是中國綜合實力增強的表現,若非如此,以英國的強硬,未必肯答應被自己占領了百年的香港還給了中國。
但王通的潰敗,柳升的戰死,七萬大軍大敗,讓整個大明的士氣低落,想要短時間打贏一場翻身戰,倒也不容易,既然硬碰硬不行,那隻能來軟的,而這一點,隻能從徐朗的口中第三點著手,趁著剛才離身的那會兒,他已經從黃福那裏了解到哀牢國與占人國的來曆!
哀牢國原是雲南曆史上文明古國之一其哀牢開國君主,據說是有一婦人名沙壺,因到江邊捕魚,觸沉水而懷孕,生下十個兒子。後沉木化為龍作人言問”我的兒子何在”?九子驚走,獨幼子不去,背龍而坐,因而取名九隆。九隆長大後,雄桀出眾被推為王。當時有一婦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個女兒,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子孫繁衍,散居溪穀。九隆死後,世世相繼,分置小王。
據說,遺留在哀牢群山中的傣族(綽號:花腰傣)就是九隆兄弟中的一支。
此後,哀牢國一直遊離於中原之外,直到第二任國王柳貌,在東漢永平十二年率眾人七十七邑王、五萬餘戶、五十五萬多人舉國”內附”主動加入中華民族行列,從而使古代保山由奴隸社會一步跨入了封建製的門檻。漢王朝則因勢利導,借此機會將郡縣治推行到”東西三千裏,南北四千六百裏”的整個哀牢地,並設永昌郡統一管轄。為彰柳貌內屬之功,漢明旁給他頒賜了性質、字體類同於漢武帝所賜”滇王之印”的”哀牢王章”,並舉行盛大宮廷慶典。
自此哀牢國一直留存了下來,等明朝的時候,所占之地多半在安南與雲南接壤之地,在與明朝交戰之時,黎利曾與哀牢交好,哀牢國王蘭亨登與之結盟。但在另一名逃亡哀牢的義軍首領路文律的挑撥離間下,蘭亨登背棄了盟約。永樂十九年十一月,黎利與明軍交戰時,遭到哀牢的突襲。其後,黎利的一名極為愛重的侄兒黎石,亦遭哀牢軍擊斃,自此雙方結下了仇恨,也算是安南邊防不穩固的原因之一了。
而占人則是占婆居民的後裔,柬埔寨的西占人是占人和馬來人的混血後裔。他們原來的占語屬南島(馬來-玻裏尼西亞)語係。在柬埔寨的西占人有數萬人口,保留原來的一些社會特點,即母舅的支配地位;但在其他方麵已完全與高棉生活方式混為一體,操高棉語。改信從馬來傳來的伊斯蘭教,大明時占了安南中部以南沿海一帶,與黎利多有來往,可以說是黎利在安南最重要的依靠之一,要想成功平定安南,這左膀右臂,必須爭取過來才行啊。
在chuang榻上思索了一番,心頭的底氣也足了些,隻是該如何去收取哀牢與占人的民心,還需到了安南在做計較了。
一夜好睡,第二日天色尚未大亮,就見高航走了過來,先是對他一抱拳,行了上下級的禮節後,這才壓低聲音道:“張將軍與金將軍的八千將士已與昨日出發了?”
楊崢點了點頭,錦衣衛的消息網無人敢懷疑,而且算著時日,張翼與金一笑也是時候出發了,所以高航一說,他並沒有感到驚奇,低聲問道:“到了何地?”
高航道:“昨日出了京城,今日正沿著官道直奔雲南而來?“
我們是否要等兩位將軍一起來?“高航看了一眼楊崢問。
楊崢搖了搖頭道:“眼下的安南一時半會兒還引不起戰事,局麵對於我們不利,我們需要了解了解才好做出打算,張翼、金一笑八千兵馬並不算多,但大軍來雲南,動靜畢竟太大,少不了要引起黎利的警覺,所以我們反而不易等他們!“
高航倒是明白楊崢的用意,那就是趁著眼下情況未明,微服進入安南打探虛實,好來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作為錦衣衛來說,此舉太過危險,反而不如跟隨大軍一同前往,至少大軍在,主帥的安全還是可以保障的。
楊崢似看出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道:“大軍壓境固然是瀟灑威武,可你忘記了,咱們此行來的目的是為了大明解除安南的後顧之憂,從而專心對待蒙古人,可謂是任務艱巨,身為主帥,若時時刻刻將自己的性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這樣的主帥你還能指望他打勝仗麽?”
高航搖了搖頭道:“好像不能!”
楊崢哈哈大笑道:“當然了不能了,你可知為何嶽王爺能常常打勝仗?”
高航道:“難道是嶽王爺如楊兄弟一般,對金兵微服私訪過?”
楊崢先是一愣,隨機又是一陣哈哈大笑道:“當然不是了,嶽王爺何等人物,哪能如此偷偷摸摸的?”
高航摸了一把額頭的冷汗,道:“可不是,我還從沒聽說過嶽王爺微服私訪打仗的,倒是宋朝皇帝微服去qing樓會見歌姬的不少?”
^^^^^^^^^^^^^^^^^^^^^^^^^^^^^^^^^
ps:關於上一章國士無雙,不少書友問,這裏說一下:蕭何用了四個字來評價韓信,叫做“國士無雙”。什麽叫國士呢?國士就是一國當中最優秀的人才,如果加上無雙呢,那就是獨一無二的最優秀的人才。
“士”,它就是貴族的成年男子。貴族分四個等級:最高一級就是王,就是天子,第二級就是諸侯,第三級是大夫,第四級是士。天子、諸侯、大夫都有資格加冕,士加冠不加冕。所以,天子、諸侯、大夫是有冕之士,士是無冕之王。國士在古代是不可以亂叫的,除了韓信以外,按《史記》和《漢書》記載,當時的漢朝還有很多的“士”,其中有一些很受人尊敬的,叫做“國士”。
當時社會上的“士”都具有兩個方麵的特征,那就是紳士風度和俠肝義膽。一個真正的士,如果他是紳士的話,他就有俠肝義膽;如果他是一個俠士的話,他就會有紳士風度。譽為國之棟梁的漢方儒生有一些也被叫做“國士”春秋戰國時代人才輩出的“士”階層經過“文武分途”以後,各自向專門他的方向發展。按春秋戰國以前的說法,國士也有對武者的尊稱,當時在武士中間,十分重視和提倡“拳勇”、“技擊”。每當春秋兩季,各地的武士經過長期的刻苦練功後,常常雲集在一起進行競技活動,切磋武藝。
《管子•七法》記述了當時比武的盛況:“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駿雄。故舉之如飛鳥,動之如雷電,發之如風雨。莫當其前,莫害其後,獨出獨入,莫敢禁困。”這種競技盛況已有點後世打擂比武的意味了。武術的專門化,便在武士群體中湧現一批武藝超群、勇力過人的英雄好漢。《國語•趙語》述吳、越兩國決戰晚,“吳王帥其賢良,與其重祿,以上姑蘇。”這裏所說的“賢良”,便是指的民間武士中的伎伎者。在戰亂頻繁的春秋時期,他們被專門選拔出來,充作精兵,社會地位也有所改變,這便是所謂的“國士”。
“國士”,按字麵的意思就是指國中的戰鬥之士,實際上它最初是用來專門稱呼被各級統治者從武士中精選出來的勇士的。《左傳•成公十六年》載晉、楚鄢陵之戰,晉軍將領深患楚軍“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這裏所說的“國士”,便是指的楚軍中精選出來的武士。他們如集結起來,便是一支不可小看的力量。《管子•小匡》中記載管仲對齊桓公說的話:“君有此教士三萬人,以橫行天下。”可見其在軍事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先秦典籍中出現的“教士”、“賢良”、“俊士”、“材士”“桀傑”,其實指的都是“國士”。
在“眾暴寡,強劫弱”的春秋時期,他們格外為權勢者所看重。統治者從武士中選拔“國士”,是帶有強製性質的。當時諸侯各國都有一整套嚴厲的推薦和選拔武士的法律製度。齊國的統治者就規定:民間武土“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挑選武士要經過嚴格的測試,要通過這種測試是十分不易的。
《荀子•議兵》記載了晉國的貴族魏氏選拔武士的測試方法:“(先)以度(合適的身材)取之。衣三屬(上身、髀股、腿足)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優秀的武士入選後,“則複其戶(免徭役)、利其田宅(不征稅)”,並由國家“為異舍”收養,同時“食其父母妻子以為質”。
所以武土成為“國士”後,生活條件雖有所改善,但人身並不完全自由。雖然國士的選拔並不是“士”階層中的武士自由選擇的結果,但它畢竟使武士離開了世代定居的故土,逐漸成為社會上的活躍力量。武士們聚集在一起,打破了以前相互隔絕的狀態,便於他們凝聚為一個社會群體。國士的選拔,也促使了各種武術的發展,這種種都為俠的產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春秋之時,天子微弱,諸侯力政”。以五強稱霸為高峰的激烈的兼並戰爭造成了社會的大動蕩。政治地圖的頻繁變更,使得“國士”與國君的固定關係發生了動搖,出現了一種“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的局麵。過去身為“有職之人”的“國士”。如今處於“士之失位”的自由流動狀態,於是“國士”也就成為了“遊士”的一個重要成份。
鄭玄注《周禮•地官•師氏》時說:“遊,無官司者。”可見所謂“遊士”,實際上就是當時民間社會的一種具有自由身份的特殊平民,他們具有一般平民所未能有的特殊技藝——或是專門化的文化知識,或是超群的武藝劍術,因此脫離農耕而具有周遊列國、自由流動的特征。其中的“儒士”,有的通過“遊說”的方式以致仕,有的通過“遊學”的方式以成名。
身為“遊士”的武士,他們更為看重的是超越實利的個人榮譽與氣節。他們在列國間與同類交遊,並通過“遊俠”的方式為人解難濟困,從而成為活躍於民間社會的“急難足以先後”的“國之豪士”.這便是初始形態的俠。
“國士”這個詞是在唐朝以後流傳到了日本,後來日本比較崇尚武力,因此武士也可以稱呼為“國士”,如果能夠戰勝敵人,戰無不勝的,叫做“無雙”,因此也可以理解為“國士無雙”“士”本身就是一個很獨特的概念。小時候讀“二桃殺三士”,受點評的影響,總是讀出晏子之詐。後來總算明白點古冶子死前的話“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以言。而誇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古昔慷慨者無數,所以如此,其實就是在於“自律”。不以環境所動,不為私欲所困,獨守其心,往往逆流而行,不能昌順時勢,因之生死無慮,這便是我們這個民族最獨特的理想“士”。國士無雙,也可以理解為“無雙國士”,除了韓信以外,《三國誌*周瑜呂蒙陸遜傳》,《後漢書*汲黯傳》,《漢書*袁盎傳》,《清史稿*梁啟超傳》等等都有“國士無雙”的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