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朗是最先拿到《紀效新書》的手抄書。這本書是屬於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他在《自序)中說:”數年間,予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於下手詳細節目,則無一及焉。猶禪家所謂上乘之教也,下學者何由以措。於是乃集所練士卒條目,自選*畝民丁以至號令、戰法、行營、武藝、守哨、水戰,間擇其實用有效者,分別教練,先後次第之,各為一卷,以海諸三軍俾習焉。顧苦於繕寫之難也,愛授粹人。客為題曰:《紀效新書》。
此書為十八卷,卷首一卷。具體篇目如下:卷首包括”任臨觀請創立兵營公移”、”新任台金嚴請任事公移”、”紀效或問”三篇。正文分: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陣令篇第三、諭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比較篇第六、行營篇第七、操練篇第八、出征篇第九、長兵篇第十、牌筅篇第十一、短兵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經篇第十四、諸器篇第十五、旌旗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水兵篇第十八,共十八篇十八卷。這本書可以說是集合了戚繼光多年練兵和治軍經驗,融合了一代名將的天才智慧。
徐朗本就是軍事上的好手,隻是苦於沒有施展的機會,但沒有施展,並不表示不識貨,看這書後頗有如夢初醒的感覺,書中的總序中的”公移”緊密結合東南沿海的地形、我情與倭情,論述了練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練兵理論和計劃。《紀效或問》則對重要問題,尤其是最急需解決的事情進行申明和論辨,以防疑惑不解,他自注說:”柬伍既有成法,必信於眾,則令可申。苟一字之種疑,則百法之是廢,故曆述所急與可辨者,為或問以明之。”
正文十八卷詳細而又具體他講述了兵員的選拔和編伍、水陸訓練、作戰和陣圖、各種律令和賞罰規走、諸種軍誡兵器及火藥的製造和使用、烽堠報警和旗語信號等建軍作戰的各個方麵,並有大量形象逼真的兵器、旗幟、陣法、習藝姿勢等插圖。書中還詳細記述了戚繼光發明的鴛鴦陣,即一種以牌為前導,筅與長槍,長槍與短兵互防互救,雙雙成對的陣法。以及鴛鴦陣的變體”三才陣”。該陣法組成人數更少,用於衝鋒時追殲敵軍。這種練兵之法,可謂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難得是這本書語言通俗,”其詞率如口語,不複潤飾”,結合士卒實際講道理,情深意切,易學易記,如在《禁令篇》對士卒說:”凡你們當兵之日,雖刮風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
這銀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辦納來的。你在家那個不是耕種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種田時辦納的苦楚艱難,即當思量今日食銀容易,又不用你耕種擔作,養了一年,不過望你上陣殺勝。你不肯殺賊保障他,養你何用?就是軍法漏網,天也假手於人殺你。”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兵書。
之所以給予這麽高的評價,在徐朗看來,一共有三點,第一在練兵上,《紀效新書》特別強調按實戰要求從難從嚴訓練,反對隻圖好看的花架子。認為”設使平日所習所學的號令營藝,都是照臨陣的一般,及至臨陣,就以平日所習者用之,則於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但從這一點上,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一直軍隊但凡能坐到這一點的,無不是一支優秀的軍隊,如嶽家軍莫不是日積月累的訓練,才達到了號令嚴明的效果,更難得是,兵書上,還不批評不按實戰要求的訓練方法是”虛套”,”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臨時還是生的。
”尖銳指出”各色器技營陣殺人的勾當,豈是好看的。”這就道明了訓練將士的實質,又是一大進步,再說了人家還說了,”凡武藝,不是答應官府的公事,是你來當兵防身立功殺賊救命本身上貼骨的勾當。你武藝高,決殺了賊,賊如何又會殺你。你武藝不如他,也決殺了你。若不學武藝,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書中規定:”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也就說,一支軍隊縱然武功在高,殺敵也有限,真正厲害的還是軍隊的整體,重視號令訓練,讓人驚訝的是,書中對這一點也做出了規定:”各便宜簡明號令,合行刊給,各於長夜,每隊相聚一處,識字者自讀,不識字者就聽本隊識字之人教湧解說,務要記熟。”要求將士”耳隻聽金鼓,眼隻看旗幟”,”大家共作一個眼,共作一個耳,共作一個心。”重視平時養成訓練,認為”操兵之道,不獨執旗走陣於場肆而後謂之操,雖閑居坐睡嬉戲亦操也。”
不僅僅如此,書中還認為,訓練畢竟與實戰有所差別,平日十分武藝,臨時如用得五分,便可成功。”開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隻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迸或退。”若沒有深刻的認知,絕不會看得這麽遠。
第二點特別強調賞罰在治軍中的作用,主張賞罰要公正,賞不避仇,罰不避親,指出:”凡賞罰,軍中要柄。若該賞處,就是平時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賞,有患難也是扶持看顧;若犯軍令,就是我的親子侄,也要依法施行,決不幹預恩仇。”
第三點,重視兵器在戰爭中的作用,認為:”器械不利,以卒予敵也;手無博殺之方,徒驅之以刑,是魚肉乎吾士也。”(《長兵篇》)書中以大量篇幅記述了各種兵器的製造、形製、樣式、作用、習法等。並對長短兵器的使用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認為”長則謂之勢險,短則謂之節短。”可以說算是對戰事的靈活運用,一本練兵書,能寫到如此詳細,且用之有效的還是頭一個,以前的兵書雖不少,無論是《孫子兵法》、《孫兵兵法》、《八陣總述》、《美芹十論》、《太公兵法》《百戰奇略》、《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太公兵法》、《便宜十六策》、《乾坤大略》《太公金匱》、《兵製》等千古名篇,說的多是綱領性的東西,具體如何操作上,
涉及到練兵帶兵的要點,但大都講些精微莫加的綱領提要,至於具體的作法,卻是言之無物,這就好比一個絕世的高手,明明有一肚子的本事,卻不知該如何教自己的徒弟,最後勉強教了些,不過是自己幾成的本事,如此一來,一代傳一代,最先的本事慢慢都流失了一大半,到最後什麽本事也沒學到,這可以說是曆代將士的悲哀。
而楊崢這本書,無疑是開創了先河,書中不僅將兵法運用閥門,自己獨特的見解,都以為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於下手詳細節目,則無一及焉。猶禪家所謂上乘之教也,下學者何由以措。於是乃集所練士卒條目,自選*畝民丁以至號令、戰法、行營、武藝、守哨、水戰,間擇其實用有效者,分別教練,先後次第之,各為一卷,以海諸三軍俾習焉。顧苦於繕寫之難也,愛授粹人,這就說這是一本為將的教科書,書中以理論聯係實際、並將多年行軍布陣的經驗,好不藏私的加以公布,從而達到讓後來將帥,可以從中明白,行軍布陣的奧妙,這就比那些高深莫測,不知所雲的兵書要來得實惠多,加上書中,將練兵的條目,從選丁征兵開始,以致號令、戰法、行營、武藝、守哨、並各種地形條件下的戰術,用最簡單,通俗的話兒說出來,這對於讀書少,以及將士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有了這樣的一本兵書,戰場上的每一個將士都能心領神會,隻需按照書中步驟一一展開,便可迅速讓將士們練習,而不是拿著兵書先去揣摩,等領悟了書中的精妙之處,早已是幾年後,甚至是幾十年以後,這對於一支急著打仗的軍隊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楊崢的這本書,無疑是縮短了一支軍隊,從訓練到打仗的時間,而且隻需需要,無論誰作為將帥,都可以訓練一支強大的軍隊,這才是本書最大的優點。
^^^^^^^^^^^^^^^^^^^^^^^^^^^^^^^^^^^^^^^^^^^^^^^^^^^^^^^^^^^
第一更先送上,請圍觀!
此書為十八卷,卷首一卷。具體篇目如下:卷首包括”任臨觀請創立兵營公移”、”新任台金嚴請任事公移”、”紀效或問”三篇。正文分: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陣令篇第三、諭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比較篇第六、行營篇第七、操練篇第八、出征篇第九、長兵篇第十、牌筅篇第十一、短兵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經篇第十四、諸器篇第十五、旌旗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水兵篇第十八,共十八篇十八卷。這本書可以說是集合了戚繼光多年練兵和治軍經驗,融合了一代名將的天才智慧。
徐朗本就是軍事上的好手,隻是苦於沒有施展的機會,但沒有施展,並不表示不識貨,看這書後頗有如夢初醒的感覺,書中的總序中的”公移”緊密結合東南沿海的地形、我情與倭情,論述了練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練兵理論和計劃。《紀效或問》則對重要問題,尤其是最急需解決的事情進行申明和論辨,以防疑惑不解,他自注說:”柬伍既有成法,必信於眾,則令可申。苟一字之種疑,則百法之是廢,故曆述所急與可辨者,為或問以明之。”
正文十八卷詳細而又具體他講述了兵員的選拔和編伍、水陸訓練、作戰和陣圖、各種律令和賞罰規走、諸種軍誡兵器及火藥的製造和使用、烽堠報警和旗語信號等建軍作戰的各個方麵,並有大量形象逼真的兵器、旗幟、陣法、習藝姿勢等插圖。書中還詳細記述了戚繼光發明的鴛鴦陣,即一種以牌為前導,筅與長槍,長槍與短兵互防互救,雙雙成對的陣法。以及鴛鴦陣的變體”三才陣”。該陣法組成人數更少,用於衝鋒時追殲敵軍。這種練兵之法,可謂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難得是這本書語言通俗,”其詞率如口語,不複潤飾”,結合士卒實際講道理,情深意切,易學易記,如在《禁令篇》對士卒說:”凡你們當兵之日,雖刮風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
這銀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辦納來的。你在家那個不是耕種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種田時辦納的苦楚艱難,即當思量今日食銀容易,又不用你耕種擔作,養了一年,不過望你上陣殺勝。你不肯殺賊保障他,養你何用?就是軍法漏網,天也假手於人殺你。”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兵書。
之所以給予這麽高的評價,在徐朗看來,一共有三點,第一在練兵上,《紀效新書》特別強調按實戰要求從難從嚴訓練,反對隻圖好看的花架子。認為”設使平日所習所學的號令營藝,都是照臨陣的一般,及至臨陣,就以平日所習者用之,則於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但從這一點上,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一直軍隊但凡能坐到這一點的,無不是一支優秀的軍隊,如嶽家軍莫不是日積月累的訓練,才達到了號令嚴明的效果,更難得是,兵書上,還不批評不按實戰要求的訓練方法是”虛套”,”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臨時還是生的。
”尖銳指出”各色器技營陣殺人的勾當,豈是好看的。”這就道明了訓練將士的實質,又是一大進步,再說了人家還說了,”凡武藝,不是答應官府的公事,是你來當兵防身立功殺賊救命本身上貼骨的勾當。你武藝高,決殺了賊,賊如何又會殺你。你武藝不如他,也決殺了你。若不學武藝,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書中規定:”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也就說,一支軍隊縱然武功在高,殺敵也有限,真正厲害的還是軍隊的整體,重視號令訓練,讓人驚訝的是,書中對這一點也做出了規定:”各便宜簡明號令,合行刊給,各於長夜,每隊相聚一處,識字者自讀,不識字者就聽本隊識字之人教湧解說,務要記熟。”要求將士”耳隻聽金鼓,眼隻看旗幟”,”大家共作一個眼,共作一個耳,共作一個心。”重視平時養成訓練,認為”操兵之道,不獨執旗走陣於場肆而後謂之操,雖閑居坐睡嬉戲亦操也。”
不僅僅如此,書中還認為,訓練畢竟與實戰有所差別,平日十分武藝,臨時如用得五分,便可成功。”開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隻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迸或退。”若沒有深刻的認知,絕不會看得這麽遠。
第二點特別強調賞罰在治軍中的作用,主張賞罰要公正,賞不避仇,罰不避親,指出:”凡賞罰,軍中要柄。若該賞處,就是平時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賞,有患難也是扶持看顧;若犯軍令,就是我的親子侄,也要依法施行,決不幹預恩仇。”
第三點,重視兵器在戰爭中的作用,認為:”器械不利,以卒予敵也;手無博殺之方,徒驅之以刑,是魚肉乎吾士也。”(《長兵篇》)書中以大量篇幅記述了各種兵器的製造、形製、樣式、作用、習法等。並對長短兵器的使用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認為”長則謂之勢險,短則謂之節短。”可以說算是對戰事的靈活運用,一本練兵書,能寫到如此詳細,且用之有效的還是頭一個,以前的兵書雖不少,無論是《孫子兵法》、《孫兵兵法》、《八陣總述》、《美芹十論》、《太公兵法》《百戰奇略》、《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太公兵法》、《便宜十六策》、《乾坤大略》《太公金匱》、《兵製》等千古名篇,說的多是綱領性的東西,具體如何操作上,
涉及到練兵帶兵的要點,但大都講些精微莫加的綱領提要,至於具體的作法,卻是言之無物,這就好比一個絕世的高手,明明有一肚子的本事,卻不知該如何教自己的徒弟,最後勉強教了些,不過是自己幾成的本事,如此一來,一代傳一代,最先的本事慢慢都流失了一大半,到最後什麽本事也沒學到,這可以說是曆代將士的悲哀。
而楊崢這本書,無疑是開創了先河,書中不僅將兵法運用閥門,自己獨特的見解,都以為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於下手詳細節目,則無一及焉。猶禪家所謂上乘之教也,下學者何由以措。於是乃集所練士卒條目,自選*畝民丁以至號令、戰法、行營、武藝、守哨、水戰,間擇其實用有效者,分別教練,先後次第之,各為一卷,以海諸三軍俾習焉。顧苦於繕寫之難也,愛授粹人,這就說這是一本為將的教科書,書中以理論聯係實際、並將多年行軍布陣的經驗,好不藏私的加以公布,從而達到讓後來將帥,可以從中明白,行軍布陣的奧妙,這就比那些高深莫測,不知所雲的兵書要來得實惠多,加上書中,將練兵的條目,從選丁征兵開始,以致號令、戰法、行營、武藝、守哨、並各種地形條件下的戰術,用最簡單,通俗的話兒說出來,這對於讀書少,以及將士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有了這樣的一本兵書,戰場上的每一個將士都能心領神會,隻需按照書中步驟一一展開,便可迅速讓將士們練習,而不是拿著兵書先去揣摩,等領悟了書中的精妙之處,早已是幾年後,甚至是幾十年以後,這對於一支急著打仗的軍隊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楊崢的這本書,無疑是縮短了一支軍隊,從訓練到打仗的時間,而且隻需需要,無論誰作為將帥,都可以訓練一支強大的軍隊,這才是本書最大的優點。
^^^^^^^^^^^^^^^^^^^^^^^^^^^^^^^^^^^^^^^^^^^^^^^^^^^^^^^^^^^
第一更先送上,請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