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利邊走邊看,看到賞心悅目的所在,忍不住暗暗點頭,繞過假山、水池、長廊,直接去了後院的書房,書房不大,除了滿架子的詩書外,便是一張小床,幾張桌椅板凳,位於書架的左側放著一張烏木雕花茶幾,茶幾上陳列紫砂茶壺茶盅,茶壺此時被放在爐火上,煙霧繚繞,書香門第的書卷氣息撲麵而來。


    阮鷹做了一個請的姿勢,黎利率先一步走了進去,進去了才發現,除了茶幾書架外,還有幾幅漢人的字畫,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詞》、蘇東坡的《赤壁賦》、李太白的《蜀道難》,以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分布書架四周,與書架的前方一張小小供案相互輝映,顯得十分的優雅。


    黎利在茶幾上首位置落了座,左側恰好對著一張小桌,壁上掛著許多條幅,正楷恭錄著《道德經》、《論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大明典籍,桌上放著正是孔聖人的《論語》。


    黎利看了看道:“阮大人的書法大有長進啊?再練些年,怕這書聖的地位要拱手讓人了?”


    阮鷹也在一旁落了座,斜眼看了一眼壁上的書法,眼神裏閃過一絲得意,他自小,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與漢家儒家典籍最為精通,說是安南第一人也不為過,自五歲起,他就開始學書,幾無間日,即便是前方作戰,猶觀書作字,可謂對書法的酷愛達到情有獨鍾的地步。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在安南是首屈一指,他相信憑著他今日的書法造詣,便是漢人也不多想讓,為了取得書法上的更高成就,他自小臨摹漢人名家字帖,可算是下足的功夫,聽了黎利這番表揚的話兒,並沒有謙虛。


    黎利平日裏與行軍打仗頗有興趣,再者便是經商了,與這詩書禮儀並無好感,所以看了一陣,漸漸沒了興趣,有心想開口說自己心頭的疑惑,可看看對方似沒這個意思,便耐著性子又看了看道:“阮大人好雅興,連漢人的東西都能研究得通透,怪不得那激文一出,連漢人都叫好不止啊?隻是本王天性頑鈍,這漢人的東西好多道理終究是不解,比如這本被漢人奉為聖人之言的《論語》,可謂玄妙的很,什麽“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我可謂看不明白,真不知這漢人為何如此奉若神明?”


    阮鷹嗬嗬一笑道:“王爺沒誦讀《論語》自是不知這《論語》的好處,我研究漢人典籍三十載,潛心一念,精研經典,然與這漢人的四書五經尚未通透?”


    黎利想了想道:“本王聽人說,這孔夫子主張以仁愛治理天下,所以才有,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的道理而他的弟子孟子則說,仁是,改善民生,加強教化。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係起來。


    認為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則天下難以治理。孟子認為,即使是百裏小國,隻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會歸之而王。他對梁惠王說:“地方百裏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行仁政須落實到“省刑罰,薄稅斂”,發展農業生產等要事上來,隻有這樣,才能鞏固國家經濟政治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修德行教,使仁愛之心推而廣之,即使是堅甲利兵也能戰而勝之。強調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批評暴力,這一點本王始終沒明白,大明受孔孟之道,卻三番五次出兵我安南,這隻怕不是仁吧?“


    阮鷹到是沒想到黎利能問出這樣的一番話而來,微微想了想道:“王爺所言也不無道理,但這孔夫子的“仁”博大精深,未必單單就是一個王道那麽簡單而已,昔日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嚐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嚐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嚐君的照顧。


    有一天,孟嚐君出了個通告,詢問府裏的賓客:“有誰熟悉算帳理財,能夠替我到薛地去收債?”馮諼在通告上寫:“我能”。於是孟嚐君派馮諼去收債,辭行的時候,馮諼問道:“債款全部收齊,用它買些什麽東西回來呢?”孟嚐君說:“看我家裏缺少什麽東西,就買什麽。”馮諼趕著馬車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應當還債的百姓都來核對借約。借約核對完了,馮諼假傳孟嚐君的命令,把借款賜給百姓,燒掉借約,百姓齊聲歡呼萬歲。


    馮諼又馬不停蹄的趕回齊國都城,一清早就要求進見孟嚐君。孟嚐君奇怪他回來這麽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見他,問道:“債款全收齊了嗎?怎麽回來的這麽快呀?”馮諼回答說:“收齊了。”孟嚐君又問:“用它買了些什麽回來呢?”馮諼說:“您說‘家裏缺什麽就買什麽’我考慮您府裏已經堆滿了珍寶,好狗好馬擠滿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滿了美女。您府裏缺少的東西要算‘義’了,因此我替您買了‘義’。“孟嚐君問:“買義怎麽個買法?”馮諼說:“如今您隻有一塊小小的薛地,卻不能撫育愛護那裏的百姓,反用商賈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傳您的命令把借約燒了,百姓齊聲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給您買的‘義’啊。”孟嚐君不高興,說:“好吧,先生算了罷!”


    過了一年,齊泯王對孟嚐君說:“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為自己的臣子。”孟嚐君隻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離薛城還有一百裏的地方,百姓扶老攜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嚐君,整整有一天。孟嚐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替我田文買的義,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義不象錢或物那樣實在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孟嚐君對馮諼買仁義非常不高興。當孟嚐君被齊王貶出回到薛城時才認識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報。真是‘仁義重於利’啊!


    很久以前,現在的仁義胡同是兩家相鄰的地方,但因地界發生了爭執,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權勢,家人給他寫信說明與鄰居發生了爭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權勢解決此事。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開明,更不會為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勢欺人,他給家中的信中附了一首詩,表明了他的態度:”千裏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訪?萬裏長城功千古,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詩,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的意見,並照此辦理。不僅不與對方爭執了,還主動讓出了三尺地界。俗語說:爭者不足,讓者有餘。這家一讓,另一家也受到感動,家人一商議,應以謙讓和善為重,也主動讓出三尺寬的地方。這樣兩家就讓出了六尺寬的地方,怎麽辦呢?這裏正缺一條南北通道,就修建了一條胡同,不知是誰建議用“仁義”二字給胡同命名,幾百年來人們就這樣叫開了,直到今日這仁義胡同還在,可見這仁是仁者見仁人,智者見智,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滿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會使民眾達到仁的境界而國安。而民窮則爭,爭則起暴亂,國難以治。可見民富才能國安,使老百姓安居樂業,民富而國富,大明與安南一事上,雖說有些背離孔孟之道,但仁政還在,這也是大明不斷日益強大的原因之一,將來王爺若能將明軍趕出安南,還需以效仿大明,以孔孟之道治國!方才是大道!“


    ^^^^^^^^^^^^^^^^^^^^^^^^^^^^^^^^^^^^^^^^^^^^^^^^^^^^^^^^^


    第三更送上,請圍觀,請訂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