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裏本是他的莊園,自從他離開後,一直沒人住,十幾年雖沒有破敗,但也好不到那裏去,昨日他來到義安城內第一件事,就是找人將這裏收拾了一番,如今勉強還能住下人,他進了房舍,齋戒沐浴焚香以後,開始在茶壺中注入了涼水,架在了火爐上,隨後從廚房裏拿出昨日讓人準備的芋頭糕,這種糕點比較細膩,選用上等香芋,磨成十分細膩的粉末,再配以精白糖,吃起來酥軟香甜。精製而成的芋頭糕具有養顏,補氣,入口綿軟即化,細膩爽口,豆香濃鬱,食過後唇齒留香,他平日裏沒什麽嗜好,唯獨這芋頭糕則是每日必食之物。


    做好了兩件事,他這才走到了書桌前,鋪開了紙張,將筆墨浸泡在水中,然後挽起袖子,拿起一塊石墨,開始磨墨,今日他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寫一篇文章,對眼下的局麵好好說道,他相信皇帝眼下是沒看清楚這天下的局麵,才動了殺老師的心思,若自己罵醒了皇帝,以皇帝的聰明才智,一定能知道老師的為人,放過師傅後帶來的好處,當然了,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他下定決心的時候,還是感到一陣陣的恐懼……。


    他雖不在廟堂之上,但廟堂的凶險他豈能不知,不要說當年他隻是罵了幾句孔夫子,就引起了大明官兒的連番刺殺,如今他要罵的是眼下的廟堂,當今的聖上,結果會如何,他並不知,所以他也猶豫,他也害怕。


    但老師的情誼,身為讀書人的傲骨,告訴他,他所做的是正義之舉,不該有畏懼之心,即便是有殺頭的危險,但該做的還是要去做,這也不枉來世間走一遭了。


    再者,自己這也是出於一片精忠報國的心思,眼前的局麵看似一片大好,但暗流湧動,的確不是大開殺戒的時候,一切須得以將相和為主,方能守得住眼前這勉強還算可以的局麵。


    一番思索後,沈傲決定無論是為了朝廷,還是為了老師,為了安南擁有一個安定的局麵,他都應該寫這份奏折。


    世間的事情就怕沒決心,一旦有了決心再難的事情往往也就變得容易了許多,他舉起浸泡好的筆墨望著雪白的紙張端詳了一陣,忽的吐了一口氣,便有如神助一般,毫不客氣的揮毫,一片錦繡文章不過一炷香的功夫就完成了,他端著湖筆,默默誦讀了一遍,覺得文章中那一句不順的便用湖筆點了點,那些是多餘的,那些是字兒沒寫好的都一一做了標準,這一通修改,差不多又是一炷香的功夫,他才放下湖筆,隨手提著茶壺給自己斟了一杯茶湯喝了幾口,吃了幾塊芋頭糕,重新將文章誦讀了一遍,覺得沒有問題後,換了一張新鮮的白紙,將修改的文章一一抄錄了一份,如此這般又用了一炷香的功夫,才算是徹底完成了這篇文章,他才小心的收拾起來,將其折疊放在懷中,這才站了起來,因為年歲大了,長時間的不活動,手腳不免有些發麻,他先喝了一杯熱茶,再一次吃了幾塊糕點,才開始活動發麻的手腳,等做好這一切,陡然聽得幾聲狗叫,他披衣走到院中,抬頭看向天際,但見三更天已過了,再過了一更天,也就差不多是群臣上朝的時辰了,想到了此處,忍不住往京城的方向看了看,自言自語道:“不知天亮之後,今日之舉會走向何方,雖然對他們將要做的事情報的希望並不大,但還是忍不住望著天際默默祈禱了一番:“願一切順利吧!”


    皇宮裏,多年養成的習慣,讓黎利五更天尚不到就起了床,開始著手政務,自從坐了這帝位以來,他不敢有絲毫的怠慢,著手處理了幾件大事後,民心也漸漸安撫,但那些百姓畢竟是好糊弄,可一個朝廷能否得以鞏固,除了百姓的人心所向外,還需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子加以引導才行,而在眾多的法子當中,他最傾向於大明的科舉,這種製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製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對於眼下的局麵大大有利,一來,可以借此機會獲得讀書人的忠心,他畢竟是武將,江山武將能打下來,但要守住江山,還等靠這幫讀書人,而能吸引讀書人的效忠,科舉製無疑是最好的法子。


    安南的科舉製,最早始於越李朝的李朝仁宗太寧元年,但李朝的科舉製一共隻舉行四次,人數也較少,未產生較大影響。其後陳朝太宗建中八年時,再度實行科舉,其施行方式,是設立太學,由太學生參與考試,來取得進士資格。其後為了擴大科舉取士,陳朝睿宗於隆慶二年正式創立進士科,讓更多的人能參與進士考試,而恰恰也是這個時候,安南的文化、科技、軍師實力、國家是最強大的時候,若非後來陳朝後人太過無能,未必會有大明這二十年。


    大明的二十年,科舉一直在實施,但畢竟有限,並未形成有利的局麵,如今朝局已定,若能及時行科舉,無論是對人心,還是對讀書人的籠絡,無疑是最好不過了,為此一早他就便找來範文巧。


    原本這事情找阮鷹最是合適,阮鷹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漢學成就最高,對於漢人科舉那一套頗有研究,但此時兩人是仇敵,讓他堂堂一國之君去牢房裏詢問一個犯人,他可拉不下這個臉。


    範文巧才學雖不如阮鷹精純,但也是當代學問高深之士,與漢學也十分的精通,有他輔佐,未必就不行。


    範文巧先將科舉製度來源說了一遍,黎利聽得迷迷糊糊,才聽得他開始說到了安南的科舉實施,雖說科舉是從漢人引進,但安南並非照本宣科,如科舉名列第一的被錄用者並不被稱作“狀元”,而是叫做“首科”。直到陳太宗的天應政平十六年,才設立了狀元、榜眼和探花三甲。再者,如漢人的科舉曆朝曆代多有不同之處,但安南很好有變化,從李朝開始,安南一直就通過科舉選拔官吏,逐漸完善了科舉製。陳朝初年舉行“三教(儒、道、釋)”考試,以各承其業,參加科舉試大學生,分為一甲、二甲、三甲成了定製。


    此後,進一步完善科舉製,確立了通過鄉試、會試、殿試的所謂三級選拔官吏的製度,通過大比取士,賜狀元、榜眼、探花。這就是所謂的“三魁之選”自此始。陳仁宗定大比取士,以七年為準,這些既與漢人有相同之處,又有些不同之處。


    如今他要做的是徹底延續大明的科舉製度,還是在原先的基礎之上,加以改進上左右為難。


    黎利是武將出身,對這些彎彎道道知道不多,範文巧隻好耐著性子,一一加以說明,先以明朝的科舉為例,要說這範文巧對明朝的科舉倒也研究的通透,說得頭頭是道。


    可憐的黎利卻聽得昏昏欲睡,在得知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麵、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麵,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頓時汗顏了一把,心道:“幸虧朕不是什麽勞什子大明人,若不然光是這些就足夠讓人喝上一壺的?”


    眼看黎利一言不發,範文巧隻好接著說了下來,朗聲道:“大明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幹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寅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


    第三更送上,請圍觀,請訂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