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利誦讀完畢,細細體會了一番,拿起朱筆,在一兩句上做出了修改,然後拿起玉璽蓋上了皇帝印,丟給了當值的太監,送到內閣昭告天下。


    要說百姓還著實好糊弄,得知皇帝下了罪己詔紛紛大讚皇帝英明,又不知從哪兒得知皇帝老人家為了對天旱,“罪己”之舉是絕食,方式獨特,態度真誠,付諸行動。絕食三日後,群臣請求皇上進食,並報告說四周普降甘霖,獨京城微少。皇帝擔心群臣消息有假,騙他進食,乃曰:“將遣使視之,果如所言,即當進膳;如其不然,朕何以生為!當以身為萬民塞咎耳!”天不雨,民受饑,我憑什麽活著?要是不下雨,他要將絕食進行到底,這下百姓大為感動,紛紛表示擁護,便是朝堂之上的不少群臣也大讚皇帝文武之德,僅僅一天的功夫,民心空前凝固。


    消息傳來,黎利大大鬆了一口氣,原本他對於皇帝下一個罪己詔的做法不以為然,隻覺得不過是文人玩的鬼把戲而已,未必有效,如今看來效果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短短一日的功夫,好消息一波接一波的傳來,讓他有了將這份罪己詔進行到底年頭,今日的早朝之上,他滿臉悲切的當群臣之麵自責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隨後,他又駁回了大臣阮陽等人在義安城募兵的奏請,決定“放棄此舉,而下哀痛之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台……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皇城募兵,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複令(令百姓養馬即可免除徭役),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詔書傳遍天下,文武百官百姓莫不是交口稱讚。


    見效果如此明顯,讓黎利對和談之事信心大漲,當下讓範文巧立即著手此事,範文巧也不含糊,當即派遣了使者趕往交州城與主帥楊崢商議和談之事。


    消息傳來,楊大人立即召集眾人商議,張本一聽立即表示不同意,說朝廷委任他們此來是行一國兩製,目的是將安南在一個大明的統治之下,如今一切局麵都朝著有利的形勢在發展,在囚徒困境日複一日的壓迫之下,不斷的有對方百姓,官員前來,黎利這個時候來求和,分明是不安好心,再者黎利此人反複無常,一旦今日答應了和談,明日再反駁,不斷是朝廷,還是百姓再一次麵臨苦不堪言的鏡麵,所以對於和談,他堅決不答應。


    而徐朗則認為黎利這是以和議為緩兵之計,勸阻楊崢不要輕易的答應,即便是真的要和談,也要也要效仿前朝金國,最大限度侵奪安南國的土地,最大程度上勒索安南國的錢財,最大限度的對黎利削之弱之,最後再亡之。


    對於兩人的意見,楊崢一直不置可否,隻好問計與黃福。


    黃福在安南多年,對安南多了幾分親切之意,認定在有利的形勢下和談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安南必須是居於明朝屬國的地位,隻要安南每年能“饋贈”萬兩黃金、百萬兩白銀即可。作為回報,大明可以給予一些文教方麵的資助,但這些需要安南上貢明朝每年貂皮千張、人參千斤。


    第二點則是國界的問題,大明有對哀牢、占人的宗主國的身份,同時交州等周邊所在城池原封不動歸大明所有,要說這個條件倒也不算太苛刻,以安南眼下的局麵,一旦從大明給予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出這些錢綽綽有餘,所以黎利也一定會答應。


    黃福的建議卻遭到了張翼、王通等一幹武將的反對,王通認為黎利狡猾多變,此時和談,擺明了是緩兵之計,一旦脫離困境,必會卷土重來,所以對於此等反複無常的小人,就應該是痛打落水狗,決不能給他喘氣的機會,最好是立即發發兵進攻義安城。


    有了種種意見,這份和談自是沒落到實質上,而這也是黎利範文巧二人願意看到的結果,當使者返回,兩人連夜有擬定了一份和談的計劃,想以此來打動楊崢。


    第二次的和談與先前相比,無論是進展上,還是在態度上,都比第一次要好了許多,這也是因為黎利給出的好處不少,一、大明與安南為兄弟之國,大明皇帝年幼,稱黎利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二、以交州為國界,雙方撤兵,大明除保有交州之外,還有給北江府、諒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六府為大明在安南疆土,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三、安南方每年向大明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並進貢孔雀,蕉布,犀角,蚺蛇膽,鸚鵡,金,草豆{艸寇},龍花蕊,翡毛,翠毛,鮫魚皮,檳榔,黃屑,白露蘚。至交州交割。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要說這個和談黎利算是給足了成本,但明眼人一眼就看出,這根本就是黎利給大明下的套子,一旦大明同意了這份合約,大明就不得不退兵,那麽黎利的困境就解除了,而在這之前,楊崢卻已從對方的官員口中,黎利就在前幾日已同意範文巧的建議,在清化府、鎮蠻府、諒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順化府、太原直隸州、宣化直隸州、嘉興直隸州、歸化直隸州、廣威直隸州等地秘密屯田,且種植蕎麥,其用意不用說,都能看出一二,更別說今日一早,黎利下罪己詔,其心思如何,不言而喻了。


    雖知對方求和不過是緩兵之計,但楊崢還是隆重接待了對方的使者,一時宴飲極歡,待對方使者送出交州城,依著軍師徐朗的建議,命人立即把與議和的詳情一五一十寫下來,密報給隱藏在義安城的錦衣衛,按照楊崢交代,與第二日一早,馬上送人拿出傳抄散發。這一來不得了,言路嘩然,群情激憤,一起上言上書攻擊皇帝這是喪權辱國,為了配合對方的輿論,楊崢通過背叛而來的地方官員發送邸報、塘報都是官方所辦類似今天“大內參”、“小內參”一類的東西。邸報乃首都朝內的政情大匯總,記載皇帝旨諭和朝臣奏議;塘報內容多為地方軍政大事要聞輯錄,一般通過官方驛遞係統在京城衙門府署送遞並發至四方官署,一時黎利求和消息可謂是傳遍安南每一個角落。


    黎利甫聽消息,大吃一驚,他著實沒想到對方不但看出了自己的心思,還給出了如此致命的一擊,將自己不顧臉麵求和一事公布與天下,平日裏多不說話的言官這會兒一個個卻是精神百倍,他們引經據典將皇帝此舉硬是罵成了喪權辱國之舉,就差沒罵皇帝是暴君商紂王了,氣得黎利當天就病倒了,若非太醫及時診斷,指不定還有什麽後果。


    此舉的結果著實有些出乎範文巧的意料之外,一來他沒想到大明根本不給他們求和的機會,這麽快就做出了反擊,二來言官會有如此大的反應,阮卿首先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旗號,堅決反對棄地,幹脆把皇帝痛罵了一頓,罵了就罵人了,偏生人家還慷慨激昂了一番,卻永遠不說正題。


    唯獨幾個有見識的才學之士才看出此舉無奈與皇帝的臥薪嚐膽,隻可惜看出的人太少了些,大多的文武百官卻大受啟發,紛紛按這個調子發言,結果求和一事幾徹底當做了罪不容誅的事情了,便是他這個發起人也被著實痛罵了一頓不說,還捎帶了範家列祖列宗了,對此範文巧頭疼不已,卻又解釋不得,隻有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了。


    ^^^^^^^^^^^^^^^^^^^^


    ps:古代帝王,雖為王,卻也是人,是人,難免也會犯錯誤。“罪己詔”本來是帝王們知錯改錯的好機會,可相當多的帝王們,卻拿了它來裝點自己,或者隻是應急,並不真的要改正,這一來,下“罪己詔”的次數越多,也就越是不把“罪己詔”當回事,“罪己詔”反而成了他們的擋箭牌,所以,越到後來,問題就越嚴重,以致到了國難不可收拾的地步。


    罪己詔最大的好處,是求得人們的理解和諒解,保持行動上的一致性。白居易寫的<賀雨>詩,就是一種對帝王的理解和諒解。詩中說的是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冬迄翌年春,持續大旱,帝乃“罪己”求雨,雨降。白居易《賀雨》詩曰:皇帝嗣寶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懼歲成災凶。遂下罪己詔,殷勤告萬邦。帝曰予一人,繼天承祖宗。憂勤不遑寧,夙夜心忡忡。順人人心悅,先天天意從。詔下才七日,和氣生衝融。凝為油油雲,散作習習風。晝夜三日雨,淒淒複濛濛。萬心春熙熙,百穀青芃芃。人變愁為喜,歲易儉為豐。乃知王者心,憂樂與眾同。蹈舞呼萬歲,列賀明庭中。小臣誠愚陋,職忝金鑾宮。稽首再三拜,一言獻天聰。君以明為聖,臣以直為忠。敢賀有其始,亦願有其終。


    而縱觀古代帝王,罪己詔多半會用,且多半是在國事不可收拾的時候用的最多,這一點,朱由檢就一個最好的實例。史書上說,明朝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罪己詔”沒有少下。<明史>中記有五次之多:“冬十月庚辰,下詔罪己,辟居武英殿,減膳撤樂,示與將士同甘苦。”“甲寅,詔天下停刑三年。”第三次,“閏月癸卯,下詔罪己,求直言。”“六月癸亥,詔免直省殘破州縣三餉及一切常賦二年。”“壬申,下詔罪己。”


    如明朝崇禎十年(1637)閏四月大旱,久祈不雨,就下了一道“罪己詔”,這道“詔”的內容不在自責,而在自曝官場腐惡內幕: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餘。甚至已經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議繕修,便乘機自潤。或召買不給價值,或驛路詭名轎抬。或差派則賣富殊貧,或理讞則以直為枉。阿堵違心,則敲樸任意;囊橐既富,則奸慝可容。撫按之薦劾失真,要津之毀譽倒置。又如勳戚不知厭足,縱貪橫於京畿。鄉宦滅棄防維,肆侵淩於閭裏。納無賴為爪牙,受奸民之投獻。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積惡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誰能安枕!


    這位崇禎皇帝朱由檢,也不怕自家人說他是給自家臉上“抹黑”,更不怕“敵對勢力”用來攻擊大明的製度設計,而是口無遮攔,來了個“官場**大揭底”。


    問題揭露出來了,但他改不了,卻又助其發展,及至流賊犯皇陵,帝素服召對廷臣。陳子壯進言:“今日所急,在收人心。宜下罪己詔,激發忠義。”帝納之。崇禎帝下了“收人心”的“罪己詔”外,仍然是變著花樣吃、喝、玩、樂。到李自成進北京時發現,皇庫扃鑰如故,其“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皇家究竟是超級巨富,國庫恁多積蓄,如能早拿來助賑、助餉,盡可少下兩次“罪己詔”;而一道又一道的“罪己詔”,最後積攢起來一個總的“罪己詔”,就是在煤山自縊前的遺詔,也算是最後一道“罪己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


    明朝能走到滅亡的一天,實非朱由檢一個之過,但是,他作為十七年之君也是難逃其咎的。但他卻說:朕非亡國之君,而事事皆亡國之象。


    中國古代帝王們的“罪己詔”,除了小範圍的對麵“口諭”而外,公布於天下的就是詔書了。這類詔書,皇帝本人是不會寫的,真正出自皇帝之手稱為“詔記”的其實極少,大多為有關閣臣代筆,以璽為信。唐德宗那篇有名的《大赦罪己詔》,是政論大手筆陸贄的傑作;宋徽宗痛罵自己的文字,則出自宇文虛之手。


    “罪己詔”畢竟不同於一般詔書,草好了,皇帝賞你;出事了,唯你是問。因為起草“罪己詔”而受益的,明代有許彬。明朝太上皇英宗結束俘虜生涯即將返還,遣彬至宣府奉迎。從俘虜營放出來,畢竟不光彩,得找個台階下,於是太上皇命許彬書“罪己詔”及諭群臣敕,遣祭土木陣亡官軍,由此受到太上皇的賞識。英宗複辟後,便委許彬以重任,“累遷太常少卿,兼翰林待詔,提督四夷館。”但代筆“罪己詔”並不都像許彬那樣受寵,惹來禍端的,張鈞算一個。


    據史書記載,皇統九年(公元1149年),雷電震壞寢殿,有火入上寢,金熙宗命翰林學士張鈞代擬“罪己詔”,其中有曆代帝皇在“罪己詔”中常用的套話:“顧茲寡昧,眇予小子”。金熙宗聽信大臣讒言:“此漢人托文字以詈主上也。”立即將張鈞殘酷處死。


    在古代的典籍裏能夠找到的“罪己詔”模本,是<尚書>中的<湯誥>和<秦誓>。文字比較詳細並且能夠作為模本的,是<呂氏春秋>裏出現的這句後代“罪己詔”常用的格式語言:“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講的是商湯罪己的故事。所以,“罪己詔”的起源,古人認為是從“禹、湯罪己”開始的。據古籍記載:大禹登上帝位後,有一次,無意中看見了犯罪的人,就傷心地哭了起來,左右問其故,禹曰:堯舜之時,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而予為君,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禹見民心渙散,深感內疚,認為自己沒有當好這個帝王,於是自省自責,主動承擔失查和保護的責任。商滅夏後,湯也布告天下,安撫民心,此布告史稱《湯誥》。在“湯誥”中,湯檢討了他自己的過錯。禹、湯“罪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後來經附會神化,遂成為後世皇帝效法的“罪己詔”。


    周成王平定管叔,蔡叔的叛亂之後,他擔心“家國多難不堪忍,又陷困境多煩惱”(<詩經•周頌•小毖>),就反思了禍亂產生的原因並做詩自誡:“莫予荓蜂,自求辛螫”(大意是:沒人把我來牽扯,禍害拖累自己找)。<尚書•秦誓>記述了秦穆公也曾在勞師遠征慘遭敗績、付出數萬將士的性命後,做了“罪己詔”,結語曰:“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提出了一國之君與國家安危的關係:國家有危險,是因為我一人之過;國家安寧,也是因為我的原因。


    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明確地頒布“罪己詔”的人是漢文帝。公元前一七九年,有人建議漢文帝要早立太子,漢文帝不同意,就頒“詔”說:“朕既不德……”意思是說,如果我現在立太子,就是更加加重了我的不道德。同年冬天,漢文帝又下了一個“罪己詔”。此後,罪己詔一直都被延續了下來。中國有五千年的曆史,有二十五史,翻開二十五史,從中找古代帝王“罪己詔”的資料還是不少,除<二十五史>的帝王本紀之外,還有《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長編》、《續資治通鑒長編補遺》、《續資治通鑒》,以及宋代的<冊府元龜>,明實錄,清實錄,清朝的東華錄和曆代的記事本等等。


    有位叫蕭瀚的學者,在唐太宗全集中就找到了二十八份唐太宗的“罪己詔”;在“二十五史”中找到了二百六十份“罪己詔”,另外還有四份,一份是漢武帝著名的“輪台詔”,兩份是崇禎皇帝的“罪己詔”,還有一份就是袁世凱的撤消帝製的總統令。如果包括袁世凱在內的話,在中國曆史上,總共有八十九位皇帝下過罪己詔。最早的一份是漢文帝在公元前一七九年下的,最後一份是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下的,整個時間跨度為兩千零八十五年。如果以“二十五史”為限的話,那麽最後一份“罪己詔”頒布的時間應為一**五年五月二日,時間跨度是兩千零七十四年,平均八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詔。


    各朝下“罪己詔”的皇帝數量分別是:漢代十五位、若包括呂後的話,兩漢有二十四位皇帝,其中有十五位下過“罪己詔”;接下來三國有一位,就是魏文帝;再有吳國兩位、兩晉七位、南朝十四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遼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如果按所占比例來算的話,清朝比例最高:十個皇帝有八個下過“罪己詔”。


    之所以頻繁的下罪己詔,說到底是還是罪己詔的作用很明顯,,它是中國古代帝王對災難和過錯的反省、自檢,有它的積極作用,一來表達了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願意把事情辦好的願望;二來籠絡人心,造成一個團結一心的局麵。所以曆朝曆代的地方為了獲取一些人心,造成這種局麵,都會玩這種文字,當然了,文字玩多了,未必會真有用,得民心者得天下能被傳唱千年,並不是沒有他的道理,我在文中讓黎利用罪己詔,就是這個道理,人心失了,再好的罪己詔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並不能挽救頹廢的局勢!


    隔壁老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