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將信將疑,可看楊崢語氣堅定,眼神炯炯,又不得不信,道:“楊大人此話怎講?”


    楊崢一笑,目光依舊盯著王振道:“公公可願意聽?“


    “楊大人請說!“王振似感覺楊崢接下來的一番話是極為重要的話兒,神色變得嚴肅起來。


    “問題還是在太子治國上!“楊崢神色也變得無比嚴肅,盯著王振道:“人說,平天下在治其國”,楊某也做了些研究,具體展開了如下幾方麵的內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財末。四、用人的問題: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五、利與義的問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所謂絜矩之道,是與前一章所強調的”恕道”一脈相承的。如果說,”恕道”重點強調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將心比己方麵,那麽,”絜矩之道”則是重在強調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方麵。如孔子對季康子說:”當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隻要風吹草上,草必然隨風倒伏。”(《論語-顏淵》)世道人心,上行下效。關鍵是看你說什麽,提倡什麽,做什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當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絜矩之道”。


    關於民心的重要性,已經是古往今來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不過,啟發雖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縱現曆史,卻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才會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當政者”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學反複記述、強調的中心問題之一。把德與財對舉起來進行比較,提出”德本財未”的思想,盡管從儒學的全部治國方略來看,也有”先富後教”(《論語-子路》)、”有恒產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強調經濟基礎的思想,但總的說來,重精神而輕物質,崇德而抑財的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為”德本財末”,因為德行對於治國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牽涉到一個用人的問題。而在用人的問題上,同樣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對於這一點,《大學》不厭其煩地引述了《尚書-秦誓》裏的一大段話,說明一個人即使沒有什麽才能,但隻要心胸寬廣能容人,”宰相肚裏能撐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賢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無窮,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當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識別人才的本領。


    與”德本財末”密切相關的另一對範疇便是”利”與”義”的問題。身為太子,需要做到這五個方麵,才算得上“平天下在治其國”。太子才算是一個好太子,一個不負天下,不負群臣,不負祖宗的太子!“


    這一番大道理,王振聽得迷迷糊糊,也不明白楊崢到底想要對自己說什麽,可見他說得認真,慎重,唯有耐著性子聽了下去。


    “要做到這一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沒人從旁教導,縱然明白這些道理,隻怕也難以做到這一步了?“楊崢侃侃而談。


    “可不是麽?平天下在治其國說得容易,天下又有幾個人能做得到呢?”王振感慨了一番,雖說聽了這會兒還是沒明白,這太子治國的事兒與自己有什麽關係。


    見王振一陣迷茫,楊大人不得不再接再厲的說下去:“正因為難做,我才說這是公公的機遇?”


    “哦?”王振應了聲,仍是一臉的茫然。


    楊崢道:“太子如今年紀還小,教導起來也容易,若公公本以“平天下在治其國。”為自我要求教導當今太子,讓太子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且在日後的歲月裏,能踏踏實實的做好這一步,試問天下百姓愛戴盛德明君的時候,誰不念公公的一聲好呢?“


    “人們讚揚高力士,那是因的功勳,人品,武後故,韋氏窺大寶,已成禍梯。公實勇進,提劍而起。扶皇運之中興,佐大人之利見。自是之後,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決事。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近無閑言,遠無橫議。


    我大明滿朝文武百官人人敬仰鄭和,同樣是敬仰他留下西洋,使我大明皇帝“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命而入貢者迨三十國”,其疆土“幅員之廣,遠邁漢唐”。這兩樣,請恕楊某說句犯渾的話兒,以公公的學識,膽色、見識、武功隻怕難以與二人比肩吧?“


    事實上,楊崢多慮了,王振雖以高力士、鄭和為榜樣,但也有幾分自知之明,高力士李隆基為藩王時,力士傾心附結,參與宮廷政變立功。後隆基即位(即唐玄宗李隆基),力士深得信任,擢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累授驃騎大將軍,封渤海郡公。


    力士常宿禁中,四方進奏文表,必先過目,小事便自行裁決。玄宗說“力士當上(值日),我寢乃安”,在朝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太子李亨(後為肅宗)呼之為二兄,諸王、公主呼之為阿翁,駙馬輩呼之為爺,唐明皇李隆基也不直呼高力士的名字,稱呼他:將軍。能做到這一步的,絕不是因為占了人和那麽簡單,而是見識、膽識、武功、人品的大爆發,後來的鄭和同樣如此,王振自問除了誦讀了詩書外,還真沒有什麽與他們相比的?“


    “高力士、鄭公公乃是我等楷模,他們的功勳必是流芳百世,咱家又豈能比得了的?“


    聽了這話兒,楊崢微微意外了一把,心道:“這會兒到有自知之明,哪一場災難,公公的自知之明在哪兒?”


    “話也不能這麽說,英雄莫問出處,這天下沒人高一等,也沒人第一等,高公公、鄭公公能流芳百世,說到底是他們做出了讓天下人敬仰的事情來,公公天資聰穎,又有如今這麽的機會,如能好好做,也必能流芳百世?”


    “咱家也可以麽?“王振雙眼一亮,有些激動的道。


    “當然可以了!“楊崢說的大半天,等的就是這句話兒:”楊某聽人說,這天下最要緊就是太子,若太子不知愛民,隻知一味的向天下索取。日子一長這天下必有枯竭的一日,可若太子能仁義愛民,老百姓定然擁戴,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天下隻會越來越強大,走向繁榮昌盛的那一天,那時候這天下人誰又能忘記太子身邊輔佐臣子的功勞呢?“


    “這倒是?“王振點了點頭道。


    “公公在才華上比不了高力士,鄭公公,可公公的位置是得天獨厚,隻要經營的好,立下流芳百世之功也不是不可能的?“楊崢盯著王振道。


    王振似有所悟,想了想道:”楊大人的意思,是讓咱家輔佐當即太子勤政愛民,做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有德明君!“


    楊崢道:“可以這麽說?不過光太子一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不行,公公自身也要這麽做?”


    “咱家也要這麽做?這是為什麽?“王振大吃一驚道。


    “榜樣,太子不過三歲,若公公隻要求太子修身治國,而公公卻不這麽做,這就好比孟夫子所說,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這個道理公公可明白?“


    “孟子對戴不勝說:“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嗎?我明白告訴你吧。比如說有一位楚國的大夫,希望他的兒子學會說齊國話,是找齊國的人來教他好呢?還是找楚國的人來教他好?”戴不勝說:“找齊國人來教他好。”


    孟子說:“如果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在他周圍喧嘩,講楚國話來幹擾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齊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帶到齊國去,住在齊國的某個街市比方說名叫莊嶽的地方,在那裏生活幾年,那麽,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楚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