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兵部尚書也嘀咕開了:“最近北方鬧騰得厲害,瓦刺、韃靼沒什麽事兒就來犯邊,一來二去,將士們也有火氣,這不就前些時日就開打了,雖說仗著城池堅固,將士不要命,才算是沒讓蒙古人占些好處,可我們也沒撈到什麽好處,打仗要死人吧,城牆破了要修補吧,要糧食,要武器,得,朝廷前些時日給的獎賞還沒落實呢,若不是我嘴皮子利索,勸說了他們,還不知怎麽樣呢,若是得知皇帝有錢過什麽勞什子生日,沒錢給發賞錢,還不知會怎麽樣呢,你說這事兒愁不愁,我都快愁死了?“
工部尚書道:“可不是愁死了,大報恩寺的那事兒到也罷了,最要緊的還說這黃河的泛濫,這不眼看就要入冬了,這黃河的水是沒了,可河床堆積跟山似的,若不趁著沒水的時候疏通疏通,該明年大水來,還不泛濫成災啊,這事兒我都沒好意思說。
有了前麵兩位老兄的嘀咕,後麵的其他各部也都嘀咕開了,總之一句話,他們的衙門都揭不開鍋了,皇帝這生日還是簡簡單單的過得了,規章製度那都是虛頭巴老的東西,好聽不好看,也沒什麽意思,指不定還吃力不討好,就這麽算了吧?“
當然了這話兒,也隻敢彼此小聲嘀咕幾聲,並不敢大聲說出來,竟在同一時間,將目光紛紛看向了戶部尚書郭資,心裏嘀咕道:“郭大人,這事兒你看著辦?”
對於眾人的眼神,郭資頓時大感頭疼,雖說剛剛接手戶部,但他也是個專業人才,與大明的戶部那些事兒還是清楚無比,大明的戶部的銀兩主要的來源很清楚,除了每年的那些稅收外,再就是額外的是一個“役”的收入。所謂“役”就是供驅使的免費勞動力。老百姓除了上繳田賦外,自身還有服役,滿足國家的建設需要。按說有這個“役”的存在。大明的戶部應該是有些銀子的,可事實上不是如此,“役”收入看似不少,可可這樣的一部分收入,則成了大明六部的管理開支,基本上是維護驛站、提供人身作為差役、軍役等等,如此一來,朝廷收取的銀子就十分的有限了。
偏生這種人身的徭役有很多弊端,容易滋生**,從皇帝到官員往往征用免
費勞動力做私人的事情,這類責任又往往加諸於窮人和本分人身上。“役”是一種額外的征派,不定期,又無法抵製。讓百姓痛苦不堪不說,朝廷也沒得到什麽實惠,可又不能不收,本來洪武爺定下的稅收就夠低了,再少了這份“役”,還朝廷活不活,雖說每一任的戶部尚書都是知道這個弊端,可沒人敢提出取締,所以隻能在大明稅收很好,戶部銀子很多的假象下苦苦掙紮,這也是為何戶部尚書都做得戰戰兢兢,生怕那一天自己因為什麽漏洞,成了言官的攻擊對象,從而丟了脖子上這顆大好的腦袋。
可戶部又著實是一個容易出政績的地方,隻需管理好,將一年又一年的銀子應付過去,做到對上不虧欠,對下又能應付得過去,這就算是政績了,一旦運氣好,進入內閣,或者給一個一品的太師的虛名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戶部雖是一堆的麻煩事,但能進入戶部還是每個朝廷官兒值得高興的事情。
郭資在整治上還是有些野心的,因此從進入了戶部,他就有了大幹一場的心思,一來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二來也不負十年寒窗苦,從今日戶部第一日,就他來了一個大清查,將宣德元年到宣德五年的賬目,清理得是幹幹淨淨,不帶一絲的水分。
要說他這個戶部尚書做得還是很不錯的,從這短短的幾月個的功夫中,他很快就發現了大明戶部的弊端——看著不錯,但就是沒銀子,這是他從這幾個月來得出了結論,在清理的過程中,他發現,大明的稅收加役折合成銀兩約為一千多萬兩。除了田賦正稅和役之外,還有一些工商業收入、鹽的專賣、礦銀收入、國際貿易收入等等。這些收入大約有三百八十萬兩,年份好的時候,收稅及時的時候,勉強能過四百萬兩,據此來算,大明一年的總收入,差不多有三千五百萬兩白銀,這一筆銀子倒也不少。
可戶部得到了銀子,就是那勉強應付的四百萬。
要說出現這樣的局麵,這事兒說起來倒也簡單,因為田賦和役並不是以白銀的形式體現出來,其中三千一百萬兩白銀都隻是糧食和勞動力。這還不算其中的損耗,所以即便是收取的糧食,大部分的糧食並不是集中於戶部進行再分配,而是就近原則分配。
東南是富裕之地,也是大明稅收的保障,因此,絕大多數稅收存留起來用來供應當地的軍鎮,剩下的部分協運鄰近地區,或者起運到南京。小部分運到了京師。
相對不富裕的北方,處於損耗的顧慮,運輸的不方麵,大明同樣做出了如此安排,大部分存留起來供給藩王宗室,剩下的部分提供北方軍鎮,一小部分運到京師。
鹽課、工商稅等收入也同樣,大部分各地自己存留,一部分歸其他五部管理,每年能到達戶部約四十萬兩到八十萬兩之間,實在少的可憐。
經過如此的分配,再分配,堂堂的大明戶部,竟不過是全國的十分一而已,不足四百萬兩,這麽點銀子,要應付的開支卻不少,皇城中有大量衙署和生活服務設施,超過五十個,包括銀庫、倉庫、原材料加工和製造工廠,這些部門大多數由宦官統領,少部分是文職官員管理。皇城中除了宦官外,還有大量工匠極其幫工,在十五世紀後期,就超過十餘萬萬人,這些每年的銀子就要不少,還更別說,皇宮中的嬪妃宮女,文武官員的俸祿,以及朝廷慶典、盛大的典禮等等耗資巨大的活動等等,都是大把大把的銀子,若是一個經營不善的尚書,根本不足以應付,而即便是夏元吉那樣的才幹卓越之人,每年也隻能勉強應付過去,從宣德元年始大明國力看似蒸蒸日上,但戶部卻沒有半分多餘的銀子,這不免讓人感到悲哀。
朱瞻基頭一次見自己對群臣說自己的私事,沒人反對,顯得十分的高興,與禮部討論了一番細節,便對群臣道:“諸位愛卿既沒有意見,此事就這麽辦吧!”說完就要宣布退朝。
眼看這事兒就要鐵板釘釘了,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中的尚書郭大人才算是回過神來了,在人堆裏看了一眼高高在上的朱瞻基,咬了咬牙走出了一步,抱拳道:“皇上,微臣還有個問題要問?“
朱瞻基心情很好,對著正要下達退朝的太監擺了擺手,然後笑眯眯的道:“郭大人還有什麽問題?“語氣透著自信,他的這份自信是有理由的,成祖即帝位時,郭資任戶部尚書,兼掌北平布政司。並授命籌建北京城。任行部尚書,統六部事。工役繁興,奉職無廢事。一時風頭無量,可畢竟是年紀大了,等自己老爹繼承皇位時,不知是出於什麽原因,就是不喜歡郭資,以舊勞兼太子賓客。尋以老病,加太子太師,賜敕致仕,一直無人過問,還是他登基後,記其這位資曆豐厚的老尚書,不顧楊士奇等人的阻攔,重新啟用他做了這戶部尚書,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朱瞻基相信在自己過生日的這件事上,郭資是絕不會阻攔的,也是基於這一點,他才耐著性子聽下去,但很快他就後悔了這個決定。
郭大人似也有些猶豫,他這個尚書如此得來的,他不是不知道,可這事兒他又不得不問,畢竟大明的戶部是沒有給皇帝過生日的銀子。
“微臣想問陛下,過生日的銀子是不是從陛下的內庫裏出?”郭大人咬了咬牙,還是問了出來。
偌大的金鑾殿立即變得鴉雀無聲,就是剛才還有些低低的說話聲,這會兒也停止了說話,在這個聲音後,紛紛抬起了頭看向了高高在上的朱瞻基。
朱瞻基筆挺的身子,忽的抖動了一下,一雙眼睛就那麽看向了郭大人。
郭大人在這件事上,頗有些慚愧的意思,似也知道皇帝此時用什麽眼神在看自己,隻顧低著頭,不敢看皇帝。
許久,朱瞻基才緩緩的道:“這是我朝頭等大事,有禮部參與,宴請諸國以及諸位臣工,自是戶部給銀子……?“說完這番話的時候,朱瞻基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郭大人,若不是顧忌身份,他恨不得對著麵露羞愧之色的郭大人罵一聲:”好你個挨千刀的白眼狼!“
大殿裏隨著朱瞻基的這番話,變得熱鬧起來,其他各部有抱著看好戲的態度,也有擔心的,當然了也有竊喜的,皇帝銀子能給,拖欠自己的銀子也可以給了,所以剛剛安靜的金鑾殿忽然變得熱鬧起來,人人的目光都在郭大人身上逗留,等待著他的作答。
工部尚書道:“可不是愁死了,大報恩寺的那事兒到也罷了,最要緊的還說這黃河的泛濫,這不眼看就要入冬了,這黃河的水是沒了,可河床堆積跟山似的,若不趁著沒水的時候疏通疏通,該明年大水來,還不泛濫成災啊,這事兒我都沒好意思說。
有了前麵兩位老兄的嘀咕,後麵的其他各部也都嘀咕開了,總之一句話,他們的衙門都揭不開鍋了,皇帝這生日還是簡簡單單的過得了,規章製度那都是虛頭巴老的東西,好聽不好看,也沒什麽意思,指不定還吃力不討好,就這麽算了吧?“
當然了這話兒,也隻敢彼此小聲嘀咕幾聲,並不敢大聲說出來,竟在同一時間,將目光紛紛看向了戶部尚書郭資,心裏嘀咕道:“郭大人,這事兒你看著辦?”
對於眾人的眼神,郭資頓時大感頭疼,雖說剛剛接手戶部,但他也是個專業人才,與大明的戶部那些事兒還是清楚無比,大明的戶部的銀兩主要的來源很清楚,除了每年的那些稅收外,再就是額外的是一個“役”的收入。所謂“役”就是供驅使的免費勞動力。老百姓除了上繳田賦外,自身還有服役,滿足國家的建設需要。按說有這個“役”的存在。大明的戶部應該是有些銀子的,可事實上不是如此,“役”收入看似不少,可可這樣的一部分收入,則成了大明六部的管理開支,基本上是維護驛站、提供人身作為差役、軍役等等,如此一來,朝廷收取的銀子就十分的有限了。
偏生這種人身的徭役有很多弊端,容易滋生**,從皇帝到官員往往征用免
費勞動力做私人的事情,這類責任又往往加諸於窮人和本分人身上。“役”是一種額外的征派,不定期,又無法抵製。讓百姓痛苦不堪不說,朝廷也沒得到什麽實惠,可又不能不收,本來洪武爺定下的稅收就夠低了,再少了這份“役”,還朝廷活不活,雖說每一任的戶部尚書都是知道這個弊端,可沒人敢提出取締,所以隻能在大明稅收很好,戶部銀子很多的假象下苦苦掙紮,這也是為何戶部尚書都做得戰戰兢兢,生怕那一天自己因為什麽漏洞,成了言官的攻擊對象,從而丟了脖子上這顆大好的腦袋。
可戶部又著實是一個容易出政績的地方,隻需管理好,將一年又一年的銀子應付過去,做到對上不虧欠,對下又能應付得過去,這就算是政績了,一旦運氣好,進入內閣,或者給一個一品的太師的虛名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戶部雖是一堆的麻煩事,但能進入戶部還是每個朝廷官兒值得高興的事情。
郭資在整治上還是有些野心的,因此從進入了戶部,他就有了大幹一場的心思,一來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二來也不負十年寒窗苦,從今日戶部第一日,就他來了一個大清查,將宣德元年到宣德五年的賬目,清理得是幹幹淨淨,不帶一絲的水分。
要說他這個戶部尚書做得還是很不錯的,從這短短的幾月個的功夫中,他很快就發現了大明戶部的弊端——看著不錯,但就是沒銀子,這是他從這幾個月來得出了結論,在清理的過程中,他發現,大明的稅收加役折合成銀兩約為一千多萬兩。除了田賦正稅和役之外,還有一些工商業收入、鹽的專賣、礦銀收入、國際貿易收入等等。這些收入大約有三百八十萬兩,年份好的時候,收稅及時的時候,勉強能過四百萬兩,據此來算,大明一年的總收入,差不多有三千五百萬兩白銀,這一筆銀子倒也不少。
可戶部得到了銀子,就是那勉強應付的四百萬。
要說出現這樣的局麵,這事兒說起來倒也簡單,因為田賦和役並不是以白銀的形式體現出來,其中三千一百萬兩白銀都隻是糧食和勞動力。這還不算其中的損耗,所以即便是收取的糧食,大部分的糧食並不是集中於戶部進行再分配,而是就近原則分配。
東南是富裕之地,也是大明稅收的保障,因此,絕大多數稅收存留起來用來供應當地的軍鎮,剩下的部分協運鄰近地區,或者起運到南京。小部分運到了京師。
相對不富裕的北方,處於損耗的顧慮,運輸的不方麵,大明同樣做出了如此安排,大部分存留起來供給藩王宗室,剩下的部分提供北方軍鎮,一小部分運到京師。
鹽課、工商稅等收入也同樣,大部分各地自己存留,一部分歸其他五部管理,每年能到達戶部約四十萬兩到八十萬兩之間,實在少的可憐。
經過如此的分配,再分配,堂堂的大明戶部,竟不過是全國的十分一而已,不足四百萬兩,這麽點銀子,要應付的開支卻不少,皇城中有大量衙署和生活服務設施,超過五十個,包括銀庫、倉庫、原材料加工和製造工廠,這些部門大多數由宦官統領,少部分是文職官員管理。皇城中除了宦官外,還有大量工匠極其幫工,在十五世紀後期,就超過十餘萬萬人,這些每年的銀子就要不少,還更別說,皇宮中的嬪妃宮女,文武官員的俸祿,以及朝廷慶典、盛大的典禮等等耗資巨大的活動等等,都是大把大把的銀子,若是一個經營不善的尚書,根本不足以應付,而即便是夏元吉那樣的才幹卓越之人,每年也隻能勉強應付過去,從宣德元年始大明國力看似蒸蒸日上,但戶部卻沒有半分多餘的銀子,這不免讓人感到悲哀。
朱瞻基頭一次見自己對群臣說自己的私事,沒人反對,顯得十分的高興,與禮部討論了一番細節,便對群臣道:“諸位愛卿既沒有意見,此事就這麽辦吧!”說完就要宣布退朝。
眼看這事兒就要鐵板釘釘了,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中的尚書郭大人才算是回過神來了,在人堆裏看了一眼高高在上的朱瞻基,咬了咬牙走出了一步,抱拳道:“皇上,微臣還有個問題要問?“
朱瞻基心情很好,對著正要下達退朝的太監擺了擺手,然後笑眯眯的道:“郭大人還有什麽問題?“語氣透著自信,他的這份自信是有理由的,成祖即帝位時,郭資任戶部尚書,兼掌北平布政司。並授命籌建北京城。任行部尚書,統六部事。工役繁興,奉職無廢事。一時風頭無量,可畢竟是年紀大了,等自己老爹繼承皇位時,不知是出於什麽原因,就是不喜歡郭資,以舊勞兼太子賓客。尋以老病,加太子太師,賜敕致仕,一直無人過問,還是他登基後,記其這位資曆豐厚的老尚書,不顧楊士奇等人的阻攔,重新啟用他做了這戶部尚書,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朱瞻基相信在自己過生日的這件事上,郭資是絕不會阻攔的,也是基於這一點,他才耐著性子聽下去,但很快他就後悔了這個決定。
郭大人似也有些猶豫,他這個尚書如此得來的,他不是不知道,可這事兒他又不得不問,畢竟大明的戶部是沒有給皇帝過生日的銀子。
“微臣想問陛下,過生日的銀子是不是從陛下的內庫裏出?”郭大人咬了咬牙,還是問了出來。
偌大的金鑾殿立即變得鴉雀無聲,就是剛才還有些低低的說話聲,這會兒也停止了說話,在這個聲音後,紛紛抬起了頭看向了高高在上的朱瞻基。
朱瞻基筆挺的身子,忽的抖動了一下,一雙眼睛就那麽看向了郭大人。
郭大人在這件事上,頗有些慚愧的意思,似也知道皇帝此時用什麽眼神在看自己,隻顧低著頭,不敢看皇帝。
許久,朱瞻基才緩緩的道:“這是我朝頭等大事,有禮部參與,宴請諸國以及諸位臣工,自是戶部給銀子……?“說完這番話的時候,朱瞻基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郭大人,若不是顧忌身份,他恨不得對著麵露羞愧之色的郭大人罵一聲:”好你個挨千刀的白眼狼!“
大殿裏隨著朱瞻基的這番話,變得熱鬧起來,其他各部有抱著看好戲的態度,也有擔心的,當然了也有竊喜的,皇帝銀子能給,拖欠自己的銀子也可以給了,所以剛剛安靜的金鑾殿忽然變得熱鬧起來,人人的目光都在郭大人身上逗留,等待著他的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