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走出一步,對著皇帝抱拳行了一禮,並沒有直接回答皇帝的話兒,而是緩緩轉過身,將目光掃向自己身後的六部官員,笑眯眯的道:“各位尚書麽,都說說吧?看能不能解決?“
同樣是輕飄飄一句話兒,楊士奇就將內閣從這場紛爭中撇了出來,這份老道,引得眾人好一陣讚揚。
楊榮趁人不注意,暗暗豎了一個大拇指,那意思很明顯道:“有你的?“
楊士奇淡淡一笑,他在官場沉浮了差不多三十年了,救人先救自己的道理,如何不懂,不動聲色丟了一個眼神,便不說話了。
後者點了點頭,一副心領神會的模樣。
看著三個老楊頭老奸巨猾的模樣,六部官員,少不了問候了幾聲他們的祖宗了,這次各自竊竊私語的起來。
“到底是什麽事?“朱瞻基目光一掃,沉聲道。
朱瞻基的脾氣是好,但脾氣好不代表沒有脾氣,況且這位年輕的皇帝隻是脾氣好罷了,手腕、魄力、政務能力與祖父朱棣如出一轍的,如此詢問,那是表示皇帝的真的怒了。
皇帝一怒伏屍百萬,這個荊軻早已驗明了,所以竊竊私語隨著朱瞻基的這一聲呼喝,徹底變得寂靜無聲。
過了一會兒,黃福走上前道:“回皇上的話兒,老臣有事稟報!”
“講!”朱瞻基不悅的道。
黃福冷不丁的被皇帝冰冷的語氣嚇了一大跳,但他這事兒的確是個急事兒,若不能盡快從戶部拿到銀子,他這個尚書做到今年就到頭了。
微微沉吟了下,黃福捋順了思路,開始說開了。他的事兒的確是一件大事,黃河的治理。大明的黃河是承元末之舊,由於財力困難,百廢待興,未能對黃河進行大規模的治理。呈現河道混亂、多支並流、變遷頻繁、河患嚴重的局麵。明初黃河一般為向南經淮河流入黃海,其入淮河道較大的有賈魯故道、渦水、潁水,此外還有一些較小的支流。除南流外,明初黃河還時常北決,衝入山東運河。這些支流此決彼淤,迭為主次,黃河不斷作南北擺動,其河患的發生地集中在河南境內,尤其是開封上下決溢次數極為頻繁。
直到永樂年間疏浚貫通大運河後,供應宮廷、百官俸祿和軍餉的東南漕糧由運河“一衣帶之水”輸達北京,保證運河的安全暢通成為明朝至關重要的軍國大事。明代運河既要用黃河之水,又要避黃河衝決之害,“非假黃河之支流,則運道淺澀難行,但衝決過甚,則運道反被淤塞。利運道者,莫大於黃河;害運道者,亦莫大於黃河”。基於這個認識,大明的皇帝對黃河都不敢輕視。
尤其是朱棣遷都後,由於保障漕運成為明代治理黃河的行動準則,梁山是大運河的水脊地帶,成為僅次於黃、淮河穿運處的重要水利樞紐,期間,黃河對於梁山自然亦是禍福並存,貫穿整個明代。明初,黃河主流仍走賈魯治河後的故道,“自曹縣西南的黃陵岡向東南行,經單縣南、碭山北至徐州附近入泗水”,借淮入海。
洪武元年黃河“決曹州雙河口,入魚台”,梁山一帶被淹,“壽張縣城(今壽張集)圮於水”。“此次黃河決口,洪水衝開壽張誠西門,於城西匯成支流,後稱為林秭河。縣城被迫南遷十五裏到薛屯,一年後又遷至黃河北,即今壽張”。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黃河又在原武黑洋山大決,分而三:一支東經開封城北五裏,折向東南流,再經陳州、向城、太和、穎州、穎上,至壽州正陽鎮入淮,後人稱為“大黃河”;一支仍東走徐州以南入淮,因水流較小,後人稱為“小黃河”;另一支由曹州、鄆城漫東平之安山(湖),致使元代開鑿的會通河淤塞。《濟寧山水誌》稱“這是黃河第十八次大徙,第五次流經濟寧(梁山)境”。大運河因之被迫斷航達二十年之久。
真正治理黃河的應該是從永樂九年開始,真正實施起來,當時的水利專家,宋禮疏浚會通河,“使大河由封丘金龍口至魚台縣塌場,會入汶水,經徐、呂二洪向南入淮河,恢複了主河東流的局麵”。但宋禮重浚會通河時以汶水為水源建南旺分水樞紐,在設置安山湖水櫃時,從金龍口引黃河水循濟水故道入之濟運,作為南旺諸湖的補充,這個黃河入梁山的支流就是柳長河,如此一來,河水重新回歸東流故道,這樣的後果就是對河南的衝擊力最大,一旦汛期前來,由於黃河人為地往北分水,常常造成主溜奪枝向北決口,梁山一帶頻遭水災,並衝毀張秋會通河運道,使漕運時時處於黃河洪水威脅之下。所以每年的黃河防汛,以及治理河道是大明的重中之重,今年的雨水量不少,黃河決於滎澤,河水漫流於原武,抵開封、祥符、扶溝、通許、洧(wěi)川、尉氏、臨穎、郾城、陳州、商水、西華、項城、太康”,南入於淮;東出徐州的賈魯故道水流微弱,“徐、呂二洪遂淺澀”。讓人心驚不已,也讓治理黃河提上了日程。為了此事,黃福特意請來平江伯陳瑄,采用他的建議,決定從自淮安城西管家湖鑿渠二十裏,為清江浦,導湖水入淮,築四閘以時宣泄”。又“緣湖堤十裏築堤引舟”,使南來漕船經由湖水直接入淮,避免了陸運之艱辛,不僅如此,這樣一來,浚儀真、瓜州河以通江湖,鑿呂梁、百步二洪石以平水勢,開泰州白塔河以達大江。築高郵河堤,堤內鑿渠四十裏。久之,複置呂梁石閘,並築寶應、汜光、白馬諸湖堤,堤皆置涵洞,互相灌注。是時淮上、徐州、濟寧、臨清、德州皆建倉轉輸。……又設徐、沛、沽頭、金溝、穀亭、魯橋等閘”。
經過這一番大的整頓,按照平江伯的說法是自是漕運直達通州,而海陸運俱廢”,如此一來,南北大運河全線暢通,它南起杭州,通過江南運河、淮揚諸湖、黃河、會通河、衛河、白河、大通河,北達京師以東通州大通橋,全長三千餘裏。通過這條運河,大量糧米百貨源源北上,維係京師所需,這樣一來,就需要高築南北兩堤,以灌兩河之內灌,而淮揚昏墊之苦可免。”然後再采取措施保持淮南、淮北運道無虞,以使“黃淮二河既無旁決,並驅入海,則沙隨水刷,海口自複”。但工程量不少,所需要的銀子也是一大筆銀子,為了這筆銀子,黃福不知跑了多少次內閣、戶部,可人家就是兩個字兒——沒錢。
今日如不是內閣讓他說,他未必想到將這事兒放在廟堂上說,這會兒說開了,也不含糊全都說了出來,皇帝你老人家要過生日可以,戶部給你老人家過生日的意思,也不好不給我治理黃河的銀子吧,那可是關乎千萬人的性命呢?
對於國事,朱瞻基不敢馬虎,況且黃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立即問郭資道:“郭大人,戶部還有多少銀子?”
郭資是個聰明的主兒,一聽皇帝止口不提過生日的事情,頓時鬆了一口氣,走上前道“戶部還有八十三萬銀子?“
“這不是有銀子麽?“朱瞻基嘀咕了聲,趁人不注意狠狠瞪了郭姿一眼:”工部要多少銀子?“
黃福一聽這話兒,頓時暗喜,上前抱拳道:“我們工部已經做過了預算,這次的工程量比較大,牽扯的事情也比較多,差不多要四十萬兩?“
“四十萬兩!這麽多?”朱瞻基也微微楞了一下,剛才還覺得有八十三萬銀子,銀子雖不多,但也不少,光工部就去了四十萬,登時看出了戶部的難處了,對於剛才的表現略有歉意,輕輕歎了聲道“黃河自汴而合淮,故決在汴。汴幸無決,而東危汶泗,北危清濟間,又決而危豐沛矣。即幸旦夕無恙,而又虞其絕北而厄吾漕。幸漕利矣,而合淮會泗,激而橫溢,淮鳳泗以侵祖陵。縱之則陵危,決之而運道危。愈積愈高,則徐邳之生民危,顧不甚難哉,治理黃河刻不容緩,工部的四十萬兩,郭大人給了吧?”
郭資也知輕重,今日之所以這麽做,其實也是有意為之,一來讓戶部的難處公布天下,不至於那些言官、禦史沒事找事,二來也是借這個機會讓皇帝來做這個決策,常言道,手心手背都是肉,銀子隻有這麽多,給了誰也不樂意,都不給都不樂意,內閣可就是看出了這一點,一直不表態麽,此時聽皇帝如此說,毫不含糊的答應了。
黃福沒想到自己跑斷了腿,磨破了嘴皮子都沒能要到這一筆治理黃河的銀子,今日竟如此輕易的拿到了,其中的歡喜不言而喻,先是對皇帝謝了恩,然後對郭資道了聲謝,退到了一旁。
同樣是輕飄飄一句話兒,楊士奇就將內閣從這場紛爭中撇了出來,這份老道,引得眾人好一陣讚揚。
楊榮趁人不注意,暗暗豎了一個大拇指,那意思很明顯道:“有你的?“
楊士奇淡淡一笑,他在官場沉浮了差不多三十年了,救人先救自己的道理,如何不懂,不動聲色丟了一個眼神,便不說話了。
後者點了點頭,一副心領神會的模樣。
看著三個老楊頭老奸巨猾的模樣,六部官員,少不了問候了幾聲他們的祖宗了,這次各自竊竊私語的起來。
“到底是什麽事?“朱瞻基目光一掃,沉聲道。
朱瞻基的脾氣是好,但脾氣好不代表沒有脾氣,況且這位年輕的皇帝隻是脾氣好罷了,手腕、魄力、政務能力與祖父朱棣如出一轍的,如此詢問,那是表示皇帝的真的怒了。
皇帝一怒伏屍百萬,這個荊軻早已驗明了,所以竊竊私語隨著朱瞻基的這一聲呼喝,徹底變得寂靜無聲。
過了一會兒,黃福走上前道:“回皇上的話兒,老臣有事稟報!”
“講!”朱瞻基不悅的道。
黃福冷不丁的被皇帝冰冷的語氣嚇了一大跳,但他這事兒的確是個急事兒,若不能盡快從戶部拿到銀子,他這個尚書做到今年就到頭了。
微微沉吟了下,黃福捋順了思路,開始說開了。他的事兒的確是一件大事,黃河的治理。大明的黃河是承元末之舊,由於財力困難,百廢待興,未能對黃河進行大規模的治理。呈現河道混亂、多支並流、變遷頻繁、河患嚴重的局麵。明初黃河一般為向南經淮河流入黃海,其入淮河道較大的有賈魯故道、渦水、潁水,此外還有一些較小的支流。除南流外,明初黃河還時常北決,衝入山東運河。這些支流此決彼淤,迭為主次,黃河不斷作南北擺動,其河患的發生地集中在河南境內,尤其是開封上下決溢次數極為頻繁。
直到永樂年間疏浚貫通大運河後,供應宮廷、百官俸祿和軍餉的東南漕糧由運河“一衣帶之水”輸達北京,保證運河的安全暢通成為明朝至關重要的軍國大事。明代運河既要用黃河之水,又要避黃河衝決之害,“非假黃河之支流,則運道淺澀難行,但衝決過甚,則運道反被淤塞。利運道者,莫大於黃河;害運道者,亦莫大於黃河”。基於這個認識,大明的皇帝對黃河都不敢輕視。
尤其是朱棣遷都後,由於保障漕運成為明代治理黃河的行動準則,梁山是大運河的水脊地帶,成為僅次於黃、淮河穿運處的重要水利樞紐,期間,黃河對於梁山自然亦是禍福並存,貫穿整個明代。明初,黃河主流仍走賈魯治河後的故道,“自曹縣西南的黃陵岡向東南行,經單縣南、碭山北至徐州附近入泗水”,借淮入海。
洪武元年黃河“決曹州雙河口,入魚台”,梁山一帶被淹,“壽張縣城(今壽張集)圮於水”。“此次黃河決口,洪水衝開壽張誠西門,於城西匯成支流,後稱為林秭河。縣城被迫南遷十五裏到薛屯,一年後又遷至黃河北,即今壽張”。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黃河又在原武黑洋山大決,分而三:一支東經開封城北五裏,折向東南流,再經陳州、向城、太和、穎州、穎上,至壽州正陽鎮入淮,後人稱為“大黃河”;一支仍東走徐州以南入淮,因水流較小,後人稱為“小黃河”;另一支由曹州、鄆城漫東平之安山(湖),致使元代開鑿的會通河淤塞。《濟寧山水誌》稱“這是黃河第十八次大徙,第五次流經濟寧(梁山)境”。大運河因之被迫斷航達二十年之久。
真正治理黃河的應該是從永樂九年開始,真正實施起來,當時的水利專家,宋禮疏浚會通河,“使大河由封丘金龍口至魚台縣塌場,會入汶水,經徐、呂二洪向南入淮河,恢複了主河東流的局麵”。但宋禮重浚會通河時以汶水為水源建南旺分水樞紐,在設置安山湖水櫃時,從金龍口引黃河水循濟水故道入之濟運,作為南旺諸湖的補充,這個黃河入梁山的支流就是柳長河,如此一來,河水重新回歸東流故道,這樣的後果就是對河南的衝擊力最大,一旦汛期前來,由於黃河人為地往北分水,常常造成主溜奪枝向北決口,梁山一帶頻遭水災,並衝毀張秋會通河運道,使漕運時時處於黃河洪水威脅之下。所以每年的黃河防汛,以及治理河道是大明的重中之重,今年的雨水量不少,黃河決於滎澤,河水漫流於原武,抵開封、祥符、扶溝、通許、洧(wěi)川、尉氏、臨穎、郾城、陳州、商水、西華、項城、太康”,南入於淮;東出徐州的賈魯故道水流微弱,“徐、呂二洪遂淺澀”。讓人心驚不已,也讓治理黃河提上了日程。為了此事,黃福特意請來平江伯陳瑄,采用他的建議,決定從自淮安城西管家湖鑿渠二十裏,為清江浦,導湖水入淮,築四閘以時宣泄”。又“緣湖堤十裏築堤引舟”,使南來漕船經由湖水直接入淮,避免了陸運之艱辛,不僅如此,這樣一來,浚儀真、瓜州河以通江湖,鑿呂梁、百步二洪石以平水勢,開泰州白塔河以達大江。築高郵河堤,堤內鑿渠四十裏。久之,複置呂梁石閘,並築寶應、汜光、白馬諸湖堤,堤皆置涵洞,互相灌注。是時淮上、徐州、濟寧、臨清、德州皆建倉轉輸。……又設徐、沛、沽頭、金溝、穀亭、魯橋等閘”。
經過這一番大的整頓,按照平江伯的說法是自是漕運直達通州,而海陸運俱廢”,如此一來,南北大運河全線暢通,它南起杭州,通過江南運河、淮揚諸湖、黃河、會通河、衛河、白河、大通河,北達京師以東通州大通橋,全長三千餘裏。通過這條運河,大量糧米百貨源源北上,維係京師所需,這樣一來,就需要高築南北兩堤,以灌兩河之內灌,而淮揚昏墊之苦可免。”然後再采取措施保持淮南、淮北運道無虞,以使“黃淮二河既無旁決,並驅入海,則沙隨水刷,海口自複”。但工程量不少,所需要的銀子也是一大筆銀子,為了這筆銀子,黃福不知跑了多少次內閣、戶部,可人家就是兩個字兒——沒錢。
今日如不是內閣讓他說,他未必想到將這事兒放在廟堂上說,這會兒說開了,也不含糊全都說了出來,皇帝你老人家要過生日可以,戶部給你老人家過生日的意思,也不好不給我治理黃河的銀子吧,那可是關乎千萬人的性命呢?
對於國事,朱瞻基不敢馬虎,況且黃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立即問郭資道:“郭大人,戶部還有多少銀子?”
郭資是個聰明的主兒,一聽皇帝止口不提過生日的事情,頓時鬆了一口氣,走上前道“戶部還有八十三萬銀子?“
“這不是有銀子麽?“朱瞻基嘀咕了聲,趁人不注意狠狠瞪了郭姿一眼:”工部要多少銀子?“
黃福一聽這話兒,頓時暗喜,上前抱拳道:“我們工部已經做過了預算,這次的工程量比較大,牽扯的事情也比較多,差不多要四十萬兩?“
“四十萬兩!這麽多?”朱瞻基也微微楞了一下,剛才還覺得有八十三萬銀子,銀子雖不多,但也不少,光工部就去了四十萬,登時看出了戶部的難處了,對於剛才的表現略有歉意,輕輕歎了聲道“黃河自汴而合淮,故決在汴。汴幸無決,而東危汶泗,北危清濟間,又決而危豐沛矣。即幸旦夕無恙,而又虞其絕北而厄吾漕。幸漕利矣,而合淮會泗,激而橫溢,淮鳳泗以侵祖陵。縱之則陵危,決之而運道危。愈積愈高,則徐邳之生民危,顧不甚難哉,治理黃河刻不容緩,工部的四十萬兩,郭大人給了吧?”
郭資也知輕重,今日之所以這麽做,其實也是有意為之,一來讓戶部的難處公布天下,不至於那些言官、禦史沒事找事,二來也是借這個機會讓皇帝來做這個決策,常言道,手心手背都是肉,銀子隻有這麽多,給了誰也不樂意,都不給都不樂意,內閣可就是看出了這一點,一直不表態麽,此時聽皇帝如此說,毫不含糊的答應了。
黃福沒想到自己跑斷了腿,磨破了嘴皮子都沒能要到這一筆治理黃河的銀子,今日竟如此輕易的拿到了,其中的歡喜不言而喻,先是對皇帝謝了恩,然後對郭資道了聲謝,退到了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