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皇上同意開了海禁,隨著下西洋重新開啟,商業欣榮是指日可待了?”
楊榮其實從心裏早已認可了兩人的看法,隻是麵子上還有些拉不下來,再者他思慮的也並非不妥,此時聽兩人這麽一番解說,也暗暗放下心來道:“看來你們早有準備了?”
楊士奇聽這話兒,就知楊榮這是答應了,暗自鬆了一口氣,笑道:“也不算是早有準備吧,隻不過是看眼下形勢還不錯,若能扭轉從洪武爺時留下依賴農業的局麵,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我大明共享繁華盛世,我等也算是對得起先帝了!”
楊榮看了兩人一眼,又看了看牆上的那一福橫幅,輕輕叨念了聲:“君子處其實,不處其華;治其內,不治其外。我們要做不就是不處其華;治其內,不治其外麽?既如此,就好好幹一場吧?“
楊士奇、楊溥兩人相識一望,眼裏流露出了笑容,共事了多年的三人,再一次形成了統一的認識,這對於大明來說,是難得的寶貴。
“我還有一事不明?”楊榮想了想道。
“什麽?”楊士奇問道。
“哈哈,我看是對楊士奇答應皇上取寶船上的寶物十分之一,作為皇帝內庫不明吧?”楊溥大笑道。
楊榮也不否認,道:“正是,咱們既是罷黜朝貢,興盛商業,幾更不該家國不分了,萬一這好處全都落了皇室,與國家毫無用處,我等可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這事兒險些忘記說了!“楊士奇一拍腦袋哈哈笑道:”這事兒這麽做有這麽做的好處?“
楊榮道:“我眼拙,沒看出好處在那裏?”
楊溥道:“穩定!”
楊士奇點了點頭道:“穩定,永樂年下西洋,鄭和船隊將士眾多、耗資巨大,每次出航要huā大筆開銷采辦饋贈,而帶回的大量貢品,則免費提供皇室、皇親國戚使用,好一點的公孫王侯也能用上點,而天下的官兒、商家、百姓卻連看一眼也看不到,巨大的落差早已讓朝中眾人不滿。
不僅如此,我大明下西洋,巨艦無數,俱如浮城,到西洋諸國後,西洋以物易物換回的貨,絕大多數都是國內緊缺的用於生產的稀有物資。這些寶物經寶船運送回來,因為稀缺,所以價格翻倍的漲,所得利潤可是價值連城,如胡椒與蘇木,比黃金還要貴重。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後,每斤胡椒在中國的時價是原產地的1十幾倍。永樂二十二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結束時,胡椒與蘇木的利潤,是原產地的二十倍。如此巨大的利潤,早已讓天下各路商家垂憐不已,他們想做麽,當然想做,可在朝廷如大的寶船麵前,他們無論是采購規模、運輸規模都難以與朝廷相抗衡,如此一來,費用必然是高的,更別說他們的船小,人少,與西洋諸國又無往來,有來無回的不少,虧本的不少,長此以往,他們心頭沒恨麽,自然是有的,這也就是為何鄭和下西洋,為何朝廷官員,豪門、商家、地主極力反對,因為下一次西洋,走的是朝貢貿易,皇室成了天下最大的利益者,而豪門、地主、商賈們一杯茶湯就分不到,利益如此不均衡,西洋還能走遠麽?“
這一點楊榮也多少知道些,什麽下西洋禍國殃民,什麽耗費財力物力,好像下個西洋就要亡國一樣,事實上不過是這個“利”字沒把握好這個度而已,成祖爺在的時候,憑著他有利的手腕壓製著,天下的豪門、地主、商賈們不敢言語,朝廷官員裝作沒看見,下西洋沒半個不好字,可成祖爺一死,下西洋立即被迫停止,成了一無是處的禍國殃民之舉,如今想來,不免可笑。
“利字頭上一把刀,處理不好這個”利“字,還談什麽下西洋,興商業呢?往日是天下豪門、商賈、地主、官員與朝廷奪利,如今反過來了,罷黜朝貢,興市舶,必然會引起朝廷與天下豪門、商賈、地主、官員奪利,既為一個利字爭來奪去,不然將”利“字攤開,大家各取所需,和氣生財豈不是更好?”
“就算你說的沒錯,可你答應給皇上十分之一的寶物,這份額未免太大了吧?”楊榮道。
楊士奇輕輕歎氣了聲:“勉仁,這個你有所不知了,這十分之一的寶物並不多?”
“十分之一還不多啊,你剛才也說了我大明下西洋,巨艦無數,俱如浮城,到西洋諸國後,西洋以物易物換回的貨,絕大多數都是國內緊缺的用於生產的稀有物資。這些寶物經寶船運送回來,因為稀缺,所以價格翻倍的漲,所得利潤可是價值連城,胡椒與蘇木,比黃金還要貴重。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後,每斤胡椒在中國的時價是原產地的十幾倍。永樂二十二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結束時,胡椒與蘇木的利潤,是原產地的二十倍。這也算就是百分之一也不少,更何況是十分之一,若這還不多,那我真不知道什麽是多了?”
楊士奇尚未搭話,一旁的楊溥卻忽然笑了起來道:“勉仁,這次你真的冤枉“東裏”了,皇帝的十分之一的確不錯?”
楊榮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然而由於其恃才自傲,難容他人之過,與同事常有過節,並且還經常接受邊將的饋贈,因此往往遭人議論,在品行上他自問不是什麽君子,因此對於操守上能把持的人是極為敬重的,而三人中他敬重楊士奇的是才幹,雖說楊士奇的操守也不錯,他自問能做得到,但楊溥就不一樣了,也許是因為在仕途上長期受挫的緣故,楊溥與他與和楊士奇在性格處事上有著很大的區別,楊溥在為人處事上有時顯得過於謹慎,就連上朝時也總是低頭循牆而行。但是像他那樣已經取得了內閣重臣地位的人物,這種小心謹慎的舉止,又給人一種老成穩重的感覺,更何況楊溥本人在律己方麵又確實足以作為百官的楷模。。。。楊溥雖然是”三楊”中年齡最輕的一個,但卻是在處事上最為老成的一個。。。在身處其境的政治鬥爭中,他似乎總是缺少那麽一種敢於麵對的勇氣。他誠然是一位正人君子。。。這就是楊溥其人,他有甚多的律己,卻缺少東、西楊那樣鮮明的性格。他是一位正臣,卻不是一位無可指摘的正臣,這正是楊榮做不到的,而一件事自己做不到的往往就多了幾分敬佩,此時他聽自己一直在操守上敬佩的楷模也這般說,先是吃驚,既而疑惑。
“弘濟,怎麽你也這麽說?”楊榮驚道。
楊士奇看他模樣,哈哈一笑道:“好了,別胡思亂想了,聽我說便是?“
楊榮果然不亂想,將目光看向了楊士奇。
楊士奇道:“這事兒要說起來,還得從我做禮部侍郎說起。“
楊榮心道:“這事兒扯得夠遠的?”
楊士奇似知道他心頭所想一般,也不在意微微一笑,道:“禮部侍郎官兒並不大,但要做的事兒可不小?”
楊榮知道楊士奇說的實話,要說這禮部侍郎,輪權勢不如禮部侍郎,論水平又不如戶部侍郎,輪輕鬆比不上其他幾部,算起來也是個麻煩不斷,卻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但你若以為禮部侍郎無用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大明,禮就是立國之本,輕視不得,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作為觀念形態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係中是同“仁”分不開的。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製。
《禮記》更是雲:“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師服雲:“禮以體政,;孔子說:“為國以禮”;晏嬰說:“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左傳》引君子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女叔齊雲:“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荀子雲:“國之命在禮。“足見這禮的力量之大,舉例來說,八佾舞是天子的禮,卿大夫隻許使用四佾,魯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禮,八佾舞於庭,孔子認為非禮,憤慨地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樹塞門和反坫是國君所用的禮,管仲采用,孔子批評他不知禮。
曆代冠、婚、喪、祭、鄉飲等禮,都是按照當事人的爵位、品級、有官、無官等身份而製定的,對於所用衣飾器物以及儀式都有繁瑣的規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婦、兄弟之禮各不相同。夜晚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問安,出門必麵告,回來必麵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門的中央,不蓄私財,是人子之禮。隻有通過不同的禮,才能確定家族內和社會上各種人的身份和行為,使人人各盡其本分。
楊榮其實從心裏早已認可了兩人的看法,隻是麵子上還有些拉不下來,再者他思慮的也並非不妥,此時聽兩人這麽一番解說,也暗暗放下心來道:“看來你們早有準備了?”
楊士奇聽這話兒,就知楊榮這是答應了,暗自鬆了一口氣,笑道:“也不算是早有準備吧,隻不過是看眼下形勢還不錯,若能扭轉從洪武爺時留下依賴農業的局麵,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我大明共享繁華盛世,我等也算是對得起先帝了!”
楊榮看了兩人一眼,又看了看牆上的那一福橫幅,輕輕叨念了聲:“君子處其實,不處其華;治其內,不治其外。我們要做不就是不處其華;治其內,不治其外麽?既如此,就好好幹一場吧?“
楊士奇、楊溥兩人相識一望,眼裏流露出了笑容,共事了多年的三人,再一次形成了統一的認識,這對於大明來說,是難得的寶貴。
“我還有一事不明?”楊榮想了想道。
“什麽?”楊士奇問道。
“哈哈,我看是對楊士奇答應皇上取寶船上的寶物十分之一,作為皇帝內庫不明吧?”楊溥大笑道。
楊榮也不否認,道:“正是,咱們既是罷黜朝貢,興盛商業,幾更不該家國不分了,萬一這好處全都落了皇室,與國家毫無用處,我等可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這事兒險些忘記說了!“楊士奇一拍腦袋哈哈笑道:”這事兒這麽做有這麽做的好處?“
楊榮道:“我眼拙,沒看出好處在那裏?”
楊溥道:“穩定!”
楊士奇點了點頭道:“穩定,永樂年下西洋,鄭和船隊將士眾多、耗資巨大,每次出航要huā大筆開銷采辦饋贈,而帶回的大量貢品,則免費提供皇室、皇親國戚使用,好一點的公孫王侯也能用上點,而天下的官兒、商家、百姓卻連看一眼也看不到,巨大的落差早已讓朝中眾人不滿。
不僅如此,我大明下西洋,巨艦無數,俱如浮城,到西洋諸國後,西洋以物易物換回的貨,絕大多數都是國內緊缺的用於生產的稀有物資。這些寶物經寶船運送回來,因為稀缺,所以價格翻倍的漲,所得利潤可是價值連城,如胡椒與蘇木,比黃金還要貴重。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後,每斤胡椒在中國的時價是原產地的1十幾倍。永樂二十二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結束時,胡椒與蘇木的利潤,是原產地的二十倍。如此巨大的利潤,早已讓天下各路商家垂憐不已,他們想做麽,當然想做,可在朝廷如大的寶船麵前,他們無論是采購規模、運輸規模都難以與朝廷相抗衡,如此一來,費用必然是高的,更別說他們的船小,人少,與西洋諸國又無往來,有來無回的不少,虧本的不少,長此以往,他們心頭沒恨麽,自然是有的,這也就是為何鄭和下西洋,為何朝廷官員,豪門、商家、地主極力反對,因為下一次西洋,走的是朝貢貿易,皇室成了天下最大的利益者,而豪門、地主、商賈們一杯茶湯就分不到,利益如此不均衡,西洋還能走遠麽?“
這一點楊榮也多少知道些,什麽下西洋禍國殃民,什麽耗費財力物力,好像下個西洋就要亡國一樣,事實上不過是這個“利”字沒把握好這個度而已,成祖爺在的時候,憑著他有利的手腕壓製著,天下的豪門、地主、商賈們不敢言語,朝廷官員裝作沒看見,下西洋沒半個不好字,可成祖爺一死,下西洋立即被迫停止,成了一無是處的禍國殃民之舉,如今想來,不免可笑。
“利字頭上一把刀,處理不好這個”利“字,還談什麽下西洋,興商業呢?往日是天下豪門、商賈、地主、官員與朝廷奪利,如今反過來了,罷黜朝貢,興市舶,必然會引起朝廷與天下豪門、商賈、地主、官員奪利,既為一個利字爭來奪去,不然將”利“字攤開,大家各取所需,和氣生財豈不是更好?”
“就算你說的沒錯,可你答應給皇上十分之一的寶物,這份額未免太大了吧?”楊榮道。
楊士奇輕輕歎氣了聲:“勉仁,這個你有所不知了,這十分之一的寶物並不多?”
“十分之一還不多啊,你剛才也說了我大明下西洋,巨艦無數,俱如浮城,到西洋諸國後,西洋以物易物換回的貨,絕大多數都是國內緊缺的用於生產的稀有物資。這些寶物經寶船運送回來,因為稀缺,所以價格翻倍的漲,所得利潤可是價值連城,胡椒與蘇木,比黃金還要貴重。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後,每斤胡椒在中國的時價是原產地的十幾倍。永樂二十二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結束時,胡椒與蘇木的利潤,是原產地的二十倍。這也算就是百分之一也不少,更何況是十分之一,若這還不多,那我真不知道什麽是多了?”
楊士奇尚未搭話,一旁的楊溥卻忽然笑了起來道:“勉仁,這次你真的冤枉“東裏”了,皇帝的十分之一的確不錯?”
楊榮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然而由於其恃才自傲,難容他人之過,與同事常有過節,並且還經常接受邊將的饋贈,因此往往遭人議論,在品行上他自問不是什麽君子,因此對於操守上能把持的人是極為敬重的,而三人中他敬重楊士奇的是才幹,雖說楊士奇的操守也不錯,他自問能做得到,但楊溥就不一樣了,也許是因為在仕途上長期受挫的緣故,楊溥與他與和楊士奇在性格處事上有著很大的區別,楊溥在為人處事上有時顯得過於謹慎,就連上朝時也總是低頭循牆而行。但是像他那樣已經取得了內閣重臣地位的人物,這種小心謹慎的舉止,又給人一種老成穩重的感覺,更何況楊溥本人在律己方麵又確實足以作為百官的楷模。。。。楊溥雖然是”三楊”中年齡最輕的一個,但卻是在處事上最為老成的一個。。。在身處其境的政治鬥爭中,他似乎總是缺少那麽一種敢於麵對的勇氣。他誠然是一位正人君子。。。這就是楊溥其人,他有甚多的律己,卻缺少東、西楊那樣鮮明的性格。他是一位正臣,卻不是一位無可指摘的正臣,這正是楊榮做不到的,而一件事自己做不到的往往就多了幾分敬佩,此時他聽自己一直在操守上敬佩的楷模也這般說,先是吃驚,既而疑惑。
“弘濟,怎麽你也這麽說?”楊榮驚道。
楊士奇看他模樣,哈哈一笑道:“好了,別胡思亂想了,聽我說便是?“
楊榮果然不亂想,將目光看向了楊士奇。
楊士奇道:“這事兒要說起來,還得從我做禮部侍郎說起。“
楊榮心道:“這事兒扯得夠遠的?”
楊士奇似知道他心頭所想一般,也不在意微微一笑,道:“禮部侍郎官兒並不大,但要做的事兒可不小?”
楊榮知道楊士奇說的實話,要說這禮部侍郎,輪權勢不如禮部侍郎,論水平又不如戶部侍郎,輪輕鬆比不上其他幾部,算起來也是個麻煩不斷,卻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但你若以為禮部侍郎無用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大明,禮就是立國之本,輕視不得,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作為觀念形態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係中是同“仁”分不開的。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製。
《禮記》更是雲:“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師服雲:“禮以體政,;孔子說:“為國以禮”;晏嬰說:“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左傳》引君子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女叔齊雲:“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荀子雲:“國之命在禮。“足見這禮的力量之大,舉例來說,八佾舞是天子的禮,卿大夫隻許使用四佾,魯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禮,八佾舞於庭,孔子認為非禮,憤慨地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樹塞門和反坫是國君所用的禮,管仲采用,孔子批評他不知禮。
曆代冠、婚、喪、祭、鄉飲等禮,都是按照當事人的爵位、品級、有官、無官等身份而製定的,對於所用衣飾器物以及儀式都有繁瑣的規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婦、兄弟之禮各不相同。夜晚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問安,出門必麵告,回來必麵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門的中央,不蓄私財,是人子之禮。隻有通過不同的禮,才能確定家族內和社會上各種人的身份和行為,使人人各盡其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