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言官的可恨之處,不僅如此,被言官謾罵的人,很少能留在朝堂之上,這個從洪武爺的時候,就有此例,他相信,在這種陣仗之下,楊崢縱再有才學,隻怕也落得不如歸去的下場,自己也正好除去這個眼中釘,肉中刺。這一點從皇帝開了海禁,下了西洋,且罷黜了朝貢,興盛市舶司,這事兒如今可謂是收取了天下士人的心,就是陳山那種老頑固也對此舉讚揚有加,更不用說素來與楊崢關係密切的內閣,武將了,就是後起之秀,如於謙、況鍾、周枕、曹鼎莫不是對此舉讚譽有加,若說先前的安南一國兩製,畢竟是蠻荒之地,與天下官員並無多大關聯,可下西洋,罷黜朝貢、興盛市舶司其中利益巨大,關乎天下官員背後的利益,僅此一舉,楊崢可謂是盡得天下豪門、地主、巨賈、士林之心了,其人望可謂是無人能及了!若說這樣的手下放在旁的部堂到也罷了,偏偏是自己部堂的人,如此光環之下,自己這個吏部尚書可就黯然失色了,他出身太學生,為福建布政司左參議、山東布政司左參政,永樂年間升戶部主事,此後晉升為吏部左侍郎。明仁宗即位後,兼詹事府少詹事。官場可謂是頗為順利,但身在大明官場,那個不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今日六部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想辦法入內閣,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內閣大學士了,如今他這一步,仗著皇帝信任,加上碰上了蹇義去世而得以順利接管了這天官的位置,離位極人臣隻有一步之遙,但這一步有些難度,吏部掌管官員升遷任免,很容易門生故吏遍布朝野,如果尚書當閣老,權利太大了,不利於統治,所以大明有這個規定,吏部尚書是不許入閣的,但凡事事在人為,永樂入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署,不得**諸司。洪熙時始以殿閣大學士入值內閣,閣職漸崇,並兼尚書職銜。到如今太監既能誦讀詩書,吏部尚書為何就不能入閣呢?


    入閣是他的夢想,這條路上他絕不容許有人阻擋,若有,雖遠必誅!


    存了這個心思,在整個吏部當中,能成為自己最大威脅的無疑就是自己這個副手了,論關係他有內閣楊士奇做靠山,據說皇帝對他也甚是賞識,更別說後起之秀對他的吹捧,武將上英國公對他推崇備至,翰林院更是他最大的人脈,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讓他如何放心的下,前兩日天子街上的那場相遇,讓他越發看清楚了自己這個對手的實力,既看得明白,那就絕不留存。


    將西洋之寶物十分之一給皇室,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突破口,他相信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言官禦史得知這個消息,必不會就此作罷,就算能放過他們,罵得他體無完膚,臭名遠揚也好!但這一切他必須做得天衣無縫,所以這消息他悄無聲息的放了出去,可謂人不知鬼不覺,才不過兩日的功夫,竟有這等局麵,著實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此時此刻,他心頭既有幾分得意,又有些失落,他縱橫官場數十年,還沒有如此費功夫去除掉一個人,事情成功之餘,不知為何竟沒有半分喜悅之感。


    楊崢自始至終都在四處張望,沒有開口詢問,也沒有出聲,兩人如此坐了一陣,身在居中之人,尚未不覺得有什麽違和之感,落入旁人的眼裏,不免覺得奇怪,可兩個當事人卻渾然不覺。


    好在,這裏是尚書的簽押房,平日裏來的同僚屈指可數,所以沒人看到這奇怪的一幕。


    也不知過了多久,郭璡終於收回了心神,開口打破了這種沉默,他先是作為尚書大人,向楊崢詢問了一些自己無關痛癢的事情,然後才一臉肅然的道:“楊大人想必也知道,本官坐上這吏部尚書的位置,並沒有多久,蹇大人留下的瑣事著實不少,前一陣自忙了些,才沒顧得上問一問你?”


    楊崢知道這是客套話,所以也客套的笑了笑,道:“尚書大人說哪裏話,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哪一件都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大人剛剛坐上這個位置,自是以大事為主了?卑職豈是不明白事理之人?“


    這一番半是恭維,半是應付的話兒,在郭璡聽來說不出的舒服,厄了楊崢一眼,心道:“若不是同為吏部,此人到可以深交一番,可惜了……?“


    “大事固然要緊,但楊大人剛剛融入吏部,作為上司,豈能不聞不問,昨日不陛下已召見過本官,言談之餘,對你很是讚揚,看得出陛下對你期望很深哦?”


    對方談到皇上,不管是出於禮貌也好,出於尊敬也好,楊崢也不能坐著無動於衷,所以拱手對東南方向搖了搖道:“那是皇上愛戴!”


    郭璡見他舉止得體,心頭暗暗讚揚,最初的那幾份惡感也淡了幾分,這種感覺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麽生出來,仿佛在無形之中,被對方的生態、舉止、言談,以及渾身散發的氣質所吸引,不知不覺的被對方所感染,早已忘記了兩人在前一刻還是彼此看不順眼的眼中釘,肉中刺。


    這種感覺讓郭璡感到奇怪,但同時也暗暗警惕,想起今日的目的,微微定了定神道:“人人都道吏部掌管天下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看似風光,實則不然,吏部尚書再大,能打得過內閣麽?”


    這話兒有些抱怨的意思,楊崢一時莫不清楚對方的心思,也不便開口說話,而且憑著感覺,他知道對方話兒還沒說話。


    果然聽得郭璡繼續道:“自我朝洪武爺廢除宰相,將權力重歸六部,並定下規定以部院“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可結果如何?”


    楊崢如今在官場也不算是菜鳥了,對於內閣與吏部的那點貓膩還是知道的些,從洪武起,用哪明代的內閣大學士畢竟無宰相之名。按照明朝製度規定:“六部分蒞天下事,內閣不得侵”。六部尚書直接向皇帝負責,而絕不是內閣的屬官。內閣與六部沒有任何的隸屬關係,內閣大學士兼尚書隻是虛銜,不許實際掌管六部的事務。正如清人紀昀所說:“漢以來,六曹皆宰相之統屬也。然自明革中書省,析其事權歸之六部,始得專達於天子,而內閣惟司票擬之職,與古製迥異也。”可見內閣並無對部臣發號施令之權,更無直接任免官吏的權限。朱元璋規定以部院“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這成了部院行政獨立的法寶。然而,隨著內閣權勢的不斷擴張,內閣對部院之權不斷侵奪。永樂時,內閣初設,“閣臣與部臣為平交,至嚴嵩始陰撓部權,迨張居正時,部權盡歸內閣。“甚至出現“各部之事,皆聽命於閣下,所不待言,雖選曹有員缺也送揭與閣,然後注選”的局麵。對張居正的任何決策,六部尚書隻能隨聲附和,而不敢有異議。“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稱次者,亦惕息屏氣,而不敢有所異同,於是乎相之形張矣。”這樣,內閣與部院已不處於同一的權力層次,閣權已淩駕於部權之上。而吏部自問天官,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不能因為內閣的存在,而降低了身份,如此一來雙方你來我往,彼此沒什麽好感。


    這一點從宣德後越發明顯,如萬曆年間,內閣權勢最顯赫之時,東林黨人顧憲成、錢一本等人紛紛上疏指責閣臣侵犯部院之權。顧憲成說:“tai祖罷中書省而設六部,惟恐其權不散,嚴嵩以來,內閣合六部而攬之,惟恐其權不聚。散則互鈐,權臣不得行其亂,國家之利也,聚則獨製,各人不得守其職,權臣之利也。”錢一本上疏道:“部院即分職六卿,內閣即論道三公,未聞三公可盡攬六卿之權歸一人掌握,而六卿又頫首屏氣,唯唯聽命於三公,必為請教而後行也。”不少部院之官還援引明朝祖製,上疏道:“閣臣銜列翰林,止備顧問,從容論思而已,張居正專擅政事,脅製朝臣,祖宗之法若是乎”?言官史孟麟在厲聲指責“閣臣侵部院之權”的同時,要求內閣“與天下更始,政事歸六部,公論付言官。”雙方的爭鬥一直就聽過,但吏部位置雖好,但終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從內閣成有了票擬的權力後,經過無數高手的演變,內閣早已淩駕吏部,到明朝後期,內閣與吏部,已是,外論必以為非;內閣所非,外論必以為是”的政治格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